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走过许多地震纪念地 这里拥有最多细节与情感

时间:2009-01-31

建川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群落,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买下500亩地建立

提示:本文共有 51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离开建川博物馆的那天,我第四次参观了「512-612震撼日记馆」。

建川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群落,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买下500亩地建立。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河滩地。现今,25座场馆已经建成开放,是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的民间博物馆。

汶川地震后一个月,震撼日记馆正式开放。其中展品均为馆方在地震时前往灾区现场收集的物品,展品数量在开馆后仍不断补充。日记馆以震后一个月的时间推进,将2000多件文物以时间顺序排列,试图还原震后初期人们的真实感受。

四次拜访过程中,我与讲解员及博物馆文宣办都进行了交谈,逐渐丰富了对这座博物馆的认知,也知道了更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因为一些原因,馆内的文字说明是有限的,但如果有心,参观者能够留意到几乎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远远未尽的故事。

汶川地震十周年回访,我走过许多遗址和纪念地,但没有一处像这里,拥有这样多的细节与情感——关于死难者的、具体而微的故事。残酷与温暖并存,自省与希望并生,让这段痛史有了血肉。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庆幸人们能够拥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为那场牵动人心的灾难留下了具体的物证与纪念,如馆方所言,「人走物留,直到永远。」

文|卫诗婕

编辑|刘斌

图|卫诗婕(除署名外)

1

在刘棉村的山头,樊建川曾捡走一块门牌。那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庄,地震时爆发泥石流,整个村庄被埋了。

生者捡了门牌匾,用粉笔在上面写「安息吧亲人」,点上香烛后离开了。还没等蜡烛烧完,樊建川带着工作人员赶到了。他一眼望见这个牌子,「马上就捡走了。」震后几天阴雨不断,他怕雨水冲掉上面的粉笔字。现在,这块牌子用相框裱起,挂在博物馆内的墙上。

博物馆里还有许多看起来类似的物品:连接道路、疏松灾民的木头桥,武警喝壮行酒后砸破的酒碗碎片,用于空投物资的降落伞 ……

物品旁的解说文字通常不会超过60字,但如果对地震了解得更多——以汶川为例,道路没有在第一时间疏通,阻碍了后续的救援——也许会从这些物品本身思考出更多蕴含的意义。

遇难者的小提琴、煤矿里挖出的算盘,以及绵竹年画村(全村被埋)的年画墙碎块,都被带回了博物馆。因为收集废弃物品,馆长樊建川曾一度被大众戏谑为「捡破烂的」。在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解释自己收集的标准,「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这件事的存在和发展,就值得被收藏。」

馆中最令人驻足的物品,可能要数一件新娘婚纱。地震时,一个摄影师带着六个新人在鸳鸯池拍摄婚纱照,一对新人当场遇难。一个月后,樊建川带领工作人员回到现场寻找新人的遗物。因为水源堵死,且有尸体在其中腐化,本来清澈的湖水已经成为一潭死水,人们不得不在湖面铺洒许多层石灰消毒。

最终,樊建川用木棒找到了一截染血的婚纱。这件婚纱连同新娘曾穿戴的花环和高跟鞋一起,被放进了展厅。展品的上方,写有这对新人的爱情故事。

2000多件展品中,一封书信尤为重要。地震发生后,成都市民李培芳给时任市长葛红林写信,呼吁「抗震防灾,以防为主」。她在信中写下几点:1.督促各基层设立抗震防震机构;2.对已建房屋及建筑物,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普查,对未设防及未达标的建筑进行加固;3.加强设防管理,把好设计关。

市民李培芳写给时任成都市长葛红林的信

在信纸第一页的顶端,留有市长亲自批复的字迹。

2

5.12地震发生后,樊建川很快就决定成立震撼日记馆。工作人员白天去灾区收集文物,夜晚消毒,次日,前一天收集来的文物就被摆上展台。仅一个月,博物馆就向公众开放了。

这里不同于国内任何一间博物馆的明亮、精致。日记馆的白色水泥墙看起来涂抹不匀,像是一座毛坯楼。地板是钢筋材质的。每隔十米左右墙上就有破洞,洞里是不同震区现场的还原:破碎的瓦砾、废墟、裸砖,和暴露在外的钢筋。参观时,一股夹杂着粉尘、铁锈的气味,偶尔钻进鼻腔,隐隐约约,是废墟的味道。

鸟巢的中方设计者李兴钢也参与了馆内的设计。展品按照自身所代表的时间顺序,密集地陈设了两层楼。每一道门槛上贴着一张日历,从5月12日到6月12日,一间间房的天花板上印着黑色的统计数据:遇难者、伤者和捐赠金额。

设计者们力求还原震后初期的观感,参观者们行走数千米参观路线的同时,走的也是震后30天一个城市的重建,以及六万多人最后的生命历程。

日记馆的门前竖着一块牌子:馆内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未成年人在成年人陪同下观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震撼日记」,细细地全程走一遍,确实有不少震撼。

一幅幅影像记录着一张张真实的脸:三位困在大山里三天的灾民,艰难跋涉30多公里终于走出大山,情不自禁地相拥痛哭;穿着粗布、土鞋,将年迈母亲放进竹筐里背离灾区的中年男人正在擦汗;一位母亲哭着呼救,请人尽快救出还埋在废墟内的儿子……

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国内一些知名的纪念馆和纪念碑。201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时,我与同事蹲守在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长达数百米的黑色花岗岩石板墙上,正反两面刻满了24万个逝者的名字。有两面墙是空白的,留给那些没有被找到、统计到的名字。人名被烫了鎏金。除此之外,无论在这座公园还是唐山的地震纪念馆里,并没有关于一个逝去生命的具体故事。

而在汶川、北川的地震博物馆与各式纪念广场(公园),建筑恢宏壮阔,但数字之外,依然没能见到关于普通生命的故事。

震撼日记馆作为一个私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叙事逻辑。日记馆以日期为线索,将震后一月内的每一天还原,展品绝大多数来源于遇难者和幸存者,其中更不乏普通人的故事。馆中随处竖立着牌子:别说话,让文物说话。

在地震现场搜寻文物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2008年5月31日下午,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米-171直升机在执行运送受伤群众任务中,在汶川映秀镇附近失事。包括机长邱光华在内的5名机组成员和13名群众全部遇难。

为了搜寻失事的米-171直升机残骸,馆方花费了十天时间。整个搜救区域高山密林,人迹罕至,很多地方几乎是绝壁,余震不断,塌方、泥石流随时发生,搜救与搜寻工作只能一米一米地推进。最终,残骸在计划飞行的反方向被找到。樊建川把机身残骸、机长的飞行日志和部分遇难者遗物带回了博物馆。

在那个边缘有烧黑痕迹、比火柴盒稍大一些的绿色长方形小盒子里,记载着机长邱光华当天已经执行了7次飞行。「很可能是疲劳驾驶,飞了反方向而触崖。塔台最后留存的信息是指挥其向右飞行,但最终我们在左侧的山谷中找到了残骸。」博物馆文宣负责人黄毅告诉我。

一周前,我在位于映秀的5·12集体公墓中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失事机组,他们在公墓中拥有一座专门的纪念碑。公墓在一座小山体上,顶端的花坛很美,白色蝴蝶在其间飞舞。

我从当地女孩那里买了一朵花,把它献给了这个失事的机组。我清楚地记得,在纪念碑旁边的金属牌上写着: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

3

很多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地震发生后一篇流传很广的报道《灾后北川残酷一面》中写到的北川现场:孩子们的尸体是「青色和白色的,只有漂亮的头颅和柔软的身体仍旧是优雅的」。

我一直不知道,那些从废墟里伸出来的小手,其实是青灰色的。

在日记馆的二层,有一条向下的楼梯,通往一个独立的地下空间:学生与校园专题。没走几步就能看见一张放大的照片:从废墟中伸出的一只还紧握着铅笔的小手。

这里有一整面书包墙。从废墟里挖出的书包沾满粉尘,颜色是灰蒙蒙的鲜艳:红的蓝的黄的粉的。这里罗列了受灾最重的学校:北川中学、映秀小学、聚源中学、汉旺外国语学校……

书包墙

出于新闻伦理和一些其他原因,当年主流媒体登出的照片并没能展现出现场残酷的一面。在这座博物馆陈设的摄影图片里,许多没有出处与作者,但更惊心动魄。

一个父亲守在儿子的遗体旁边,用衣服盖住了他的上半身——但从轮廓可以看出,脖子以上的部分空了;那些哭倒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身旁是正在燃烧的祭品与香烛;在聚源中学,尸体转运前,父母在孩子的袜子上写下了名字与电话。

我参观的那几天,几个年轻的女性都在这里落泪了。有男人用很轻的口哨声吹起了《天空之城》。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樊建川在聚源中学收集文物时曾被拦住,要求放下所有手上的物品,「好遗憾,本来可以找到很多(文物)。」根据官方数字,聚源中学最终有278名师生遇难。

遇难者中,第一个被找到的学生叫胡慧珊。设计师刘家琨为她设计了一座「胡慧珊纪念馆」,内部被刷成她最爱的粉色,曾收藏了她的乳牙、脐带等物品。这是汶川地震中唯一一个纪念个人的纪念馆,设计师的初衷是「纪念、尊重所有的普通生命」。

「胡慧珊纪念馆」

不过,这座外形像救灾帐篷的小建筑隐藏在日记馆左侧不足百米的草坪中,被茂密的竹林遮蔽,没有任何指示牌。因为一些原因,胡慧珊纪念馆不再对公众开放。

十几天前,我在映秀参观了漩口中学遗址。地震时,整座学校下陷。政府保留了壮观的倒塌建筑,一面崭新的国旗挂在旗杆上,是整片遗址的最高点。最醒目的是入口处是硕大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表盘,以及那座由文字和浮雕组成的特大地震记事墙,是震后专门修建的,看起来价值不菲。纪念墙上的百字内容,介绍了地震的震源、震中、发生时间,以及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

相比之下,日记馆中的学校专题馆更像一个细胞显微镜。这里没有任何宏阔的建筑和物品,只有一面高约五米的黑白照片墙。照片里,几十个家长将遇难学生的遗照捧在胸前,整齐地跪在一起。为了做出高达五米的效果,馆方将同一张照片进行了复制拼接,最终达成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照片墙与纪念雕塑

4

黄毅告诉我,日记馆建成的那一年,几乎人人走进去必会「哭着出来」。

后来,看的人少了。每年五月,人流开始多起来,通常都会在5月12日那天到达顶峰。这一天接待的人群通常以单位党建和学校春游为主。

一名讲解员曾略带失落地告诉我,孩子们参观时「很闹」,即使是大人,绝大多数「更像是凑个热闹」,没有耐心深究展品背后的故事。

参观者们在震撼日记馆

只有少数特意赶来的,会显现出不同寻常的安静与投入。我凑巧碰上一对,在范美忠的展区。

范美忠那副眼镜静静地躺在玻璃罩子里,十年来接受了不少参观者的嘲笑。我站在边上时,身边就有不少人看到它后大喊——「这就是那个范跑跑」,「简直是无耻」。

十年前,得悉震撼日记馆开放后,范美忠主动联系了馆长樊建川,「想来看看」。因为地震中先于学生逃生,之后他又在网络发表了言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教师范美忠从此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

「我们希望你能捐献你的眼镜,让我们展出。」听到樊建川的提议时,范美忠没有任何犹豫,当即摘下了眼镜。当天,他在博物馆所在的安仁古镇老街上,配了一幅新眼镜,幷将发票拿给樊建川报销。于是,发票也成为了展品之一。一口气捐出的,还有地震时,他正在讲课用的《红楼梦》,书的封面上写有:「正在讲课。范美忠5.12」。

这些物品上方的墙壁上,是樊建川的特别批注:「之所以展示范美忠老师,是因为我们尊重范老师的言论自由……针对范美忠老师的言行,社会公众评价褒贬不一,而这也正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一对中年夫妇,叔叔手里拿单反,阿姨戴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很有修养。仔细阅读了墙上的馆长与范美忠留言,女士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他们一个代表的是个人利益,一个代表的是集体利益。」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的人气始终不如馆外的「猪坚强」展区。今年11岁的猪坚强大部分时间都淡定地卧在干净的稻草上,任由游客在玻璃墙外呼喊,它也只是微微地睁个眼。

图源网络

地震后,樊建川感动于猪坚强在废墟下被埋36天依旧生还的奇迹,将它带回博物馆,并用它作为日记馆路线的结尾——是一种「大难不死」的寓意,也是积极、顽强的象征,为一路参观的沉重稍作一些缓释。

猪坚强火了,建川博物馆也跟着沾光了。但樊建川对此并不高兴,他认为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聚集在了猪身上,「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有更多更重要的事,需要被看到和记住。」

为了让人们记住,博物馆在出口右侧的圆拱门后,设立了三面纪念墙。它们合成了一块约30平米的长方形空间,看起来像是墓园里的壁葬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骨灰,只有用3d打印的遇难者像,金属牌上标有遇难者的名字、出生日期与遇难地。墙上还有许多空白的地方,留给那些未能找到照片的逝者。

一条白色的通道从圆形拱门伸向纪念墙,上面刻着大写的遇难者数字:陆萬玖仟贰佰贰拾柒。通道的尽头是三棵不及人高的雪松,像是三支未点燃的香。

图源网络

一座钢铁蒲公英陈放在圆拱门外,正对着纪念墙——这是美国艺术家史蒂夫·麦格鲁捐献的作品——一颗被风吹尽的蒲公英,根茎连着一颗光秃秃的花芯,隐喻逝去的生命,也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旁白墙上印着的红字,是摘自毛泽东语录的话:「四川很有希望。」

没看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走过许多地震纪念地 这里拥有最多细节与情感”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何镜堂谈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创作过程:一个好的建筑是有感情的

何镜堂谈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创作过程:一个好的建筑是有感情的

建筑,何镜堂,震中,纪念地,设计,汶川大地震,大自然,灾后重建,好的,场所,从下到上,代表,地震,地面,展厅,情感,映秀镇,氛围,灾难,警示录,观众,陵园,镇长,院子,研究,三性,和谐共存,曹菲,杨涛,来调

2010-08-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聊城十大红色纪念地评选

聊城十大红色纪念地评选

红色,纪念地,聊城,聊城市,备选,得票,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传统,专家,热土,历程,党史,公众,历史,华诞,动力,单位,壮举,名单,市名,市委,形式,文化,生态型,研究室,红色旅游,评选活动,建设,改革

2009-10-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桐柏革命纪念地 先烈地下缚苍龙

桐柏革命纪念地 先烈地下缚苍龙

桐柏,英雄,李先念,桐柏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中原局,肴馔,松涛,战鼓,先烈,我党,故事,河南省,精神,红旗,黄泉,随风,鲜花,馆里,革命,桐柏英雄,革命先辈,山下,柳绿,次比,王震,王树声,花繁树,高香,工作人员,祭酒

2017-11-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踏访赵一曼东北抗日纪念地一

踏访赵一曼东北抗日纪念地一

赵一曼,东北烈士纪念馆,酷刑,刑具,烈士,伪满,宜宾,宪兵,日本,电刑,抗日,历史,一曼街,乳房,哈尔滨,所在地,扎进,档案,目的,警察厅,警务,在东北,惨无人道,烈士纪念馆,抗日战争,人民,伤口,供出,公园,公署

2020-06-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个纪念地 康巴第一关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个纪念地 康巴第一关

垭口,折多山,群山,经幡,康巴,龙达,康定县,交界处,川藏线,四川,人群,动作,光芒,佛塔,冰雪,地方,尊容,寒风刺骨,大地,康定,理塘县,建议,海拔,氧气瓶,界山,白塔,症状,白雪,第一关,积雪

2012-07-14 #故事会

探寻初心 习主席去过哪些红军长征纪念地?

探寻初心 习主席去过哪些红军长征纪念地?

习主席,初心,长征,红军,使命,纪念碑,红军长征,习近平,主题,历史,将台堡,理想信念,于都,宁夏,学员,官兵,教育,中央红军,支队,红色,长征路,党中央,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新华社记者,学院,强军,江西,解放军

2008-02-25 #故事阅读

开放一周年 香山革命纪念地220万人次“打卡”

开放一周年 香山革命纪念地220万人次“打卡”

香山,红色,故事,观众,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馆,史料,疫情,纪念馆,朱德,藏玉,云课堂,来源,打卡,内容,开国大典,后人,展厅,展品,文物,展厅里,赵先生,大红灯笼,在路上,和发,新中国,新时代,红起来,参观者,专家

2012-10-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博物馆时光|走进香山革命纪念地 重温“赶考”故事

博物馆时光|走进香山革命纪念地 重温“赶考”故事

毛泽东,香山,双清别墅,新中国,朱德,柳亚子,央视记者,中共中央,刘少奇,周恩来,徐肖冰,革命纪念馆,办公室,南京,人民解放军,会客厅,北平,任弼时,宋庆龄,彭汉,杨立峰,毛岸英,党中央,来青轩,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全国,初...

2015-11-0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