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话说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

时间:2009-02-09

东汉延熹年间麻浩崖墓佛坐像佛画于汉代传入中国,晋袁宏后汉纪说:初,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侠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

提示:本文共有 19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中国佛画是印度佛教绘画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非情节性的(如佛、菩萨、罗汉等)和情节性的(如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两类。

东汉延熹年间麻浩崖墓佛坐像

佛画于汉代传入中国,晋袁宏《后汉纪》说:“初,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侠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魏书·释老志》记载更为具体:“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院,寺中所作壁画,当是中国最早的佛画。

江苏连云港东汉孔望山佛造像

据史载,汉代蔡愔、康僧会等人均从西域带回佛像画本。画家曹不兴最早接受这种来自西域的佛画的影响,堪称中国佛画的始祖。西晋画师卫协亦擅此道,他是曹不兴的学生,其画精工细密与粗犷简略兼有。东晋顾恺之进一步发展卫协的技法,讲求形神兼备,他首创《维摩诘像》“有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与顾恺之同时代的戴逵,虽不是专业画家,但其佛画在南北朝却很有名气,他善于将民族风格和个人生活感受融于佛画之中,其所作瓦宫寺大殿外文殊壁画颇有影响。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筑龛堂,请画师用淡彩图写佛形,“色凝积雪,望似烟雾,晖相炳娘,若隐而显,”不失为早期佛画之杰作。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寺院绘画之风盛极一时。刘宋陆探微的天宁寺惠明板像、灵基寺瑾统像,一时称妙。北齐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其早期绘画,西域风格甚浓。后久居中原,吸收中国传统技法,创立“曹家样”,为唐代盛行的四大式样之一。特点是“其体稠叠,衣服紧窄”,有明显的印度热带衣饰特点。后与吴道子所创“吴家样”并称,曹画衣紧如湿沾体上;吴画衣带宽博,动感强烈,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正是对两家风格的生动写照和高度概括。

莫高窟 390窟 隋代壁画观音像

梁代画家张僧繇,善画佛像,其所创造的绘画技艺,称为“张家样”。他对来自印度的绘画技法——晕染法的吸收和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在佛像中国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张僧繇作画笔法简练,《历代名画记》描述说:“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立。”他的佛画改变“秀骨清像”的特点,使形像比较丰腴。

敦煌隋代第302窟南壁药师佛

隋代,画师郑法士、田僧亮和杨契丹画技出众,名扬京师。三人曾在光明寺画塔,画成,深受赞誉,“是称三绝”。杨契丹还为宝刹寺画壁,其中《佛涅?变》、《维摩变》“亦为妙本”。此外,著名画家展子虔还画过一些构图宏伟、情节丰富、人物众多的大壁画,如《八国王分舍利》等。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局部

唐代,佛画的发展空前绝后。据统计,这个时期以道释人物为题材的壁画达数万堵,著名的画师70多位。西域人尉迟乙僧擅长西域画法,技法特点是“铁线描加凹凸法。”粗硬遒劲的圆笔线条接合印度艺术的晕染法,较好地表现了佛、菩萨形象及西域风情,他后来还掌握了中原传统的线型勾勒、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和感染力。他的作品十分丰富,其画风极大地影响了唐一代的画家。

盛唐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圣”,一生创作了四百多堵壁画,观者蜂拥喧呼,传世的《天王送子图》笔墨雄放,流畅而有变化,表现云鬓飞动,肤脉相连,甚为真切,使人有人物八面生动,衣带飘扬飞举之感。他在慈恩寺塔前画文殊、普贤像及西南庑下画降魔变相,深为人称道。赵景公寺壁画中的执炉天女,使人感到“窃眸欲语”,菩提寺中的舍利佛,观之有“转目视人”的感觉。所画天王力士威武健壮,强悍有力,“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艺术感染力极强。他将以线条造型的中国画推向了顶峰,标志着中国佛教画体系的最终完成。

高平县开化寺壁画

宋代以后,寺院壁画失去了繁荣的势头,但仍出现了众多以画释道人物为主的画家,仅宋代就达57位,占画家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且留下了不少的佳作。如北京汴京大相国寺内的《阿育王变相》、《降魔变相》等大型壁画,均出自名家手笔。此外,河北正定静志寺塔基地宫壁画《梵王礼佛图》,山西高平县开化寺壁画《说法图》,苏州瑞光寺塔木函彩画《天王像》,也有很大影响。又如莫高窟三窟元代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一改怪诞异常的画法,把千手千眼画得象花瓣一样美丽,使人觉得自然,悦目,给人以美感。此外,明代所作北京西郊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其画面将梵天的肃穆、天王的威武、功德天的智慧、天女的俊丽、爱之母的温柔和小孩的天真刻画得入细入微,十分生动。其笔力挺拔,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艺术价值颇高。清代所作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十分壮观,如此鸿篇巨制,全国罕见。

苏州瑞光寺塔木函彩画《天王像》

中国佛教绘画发源于印度佛教向中土的传播时期,是中印两大民族间的文化交汇,后来发展成一枝独特的艺术奇葩,有浓厚的中印传统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其宗教含义外,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话说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敦煌人物线描 藏经洞 牛玉生摹绘 线描临摹范本艺术绘画自学参考素材 佛教题材的

《敦煌人物线描 藏经洞 牛玉生摹绘 线描临摹范本艺术绘画自学参考素材 佛教题材的

...出版社,中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敦煌研究院,商品名称,中国画,内容简介,作品,供养人,作者简介,出版社,印次,功力,史迹

2020-07-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绘画史 带你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史 带你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

历史,绘画,时期,曹不兴,名画,魏晋,风格,孙权,顾恺之,板上,书法,人们,佛教,画家,苍蝇,中国绘画,绘画艺术,绘画历史,绘画作品,人物画,人物,六朝,妙处,屏风,明帝,精神状态,领域,在我,历史故事,大画家

2015-06-22 #故事会

琅勃拉邦的绘画艺术——永恒的“生命之树”

琅勃拉邦的绘画艺术——永恒的“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琅勃拉邦,宝石,大殿,老挝,绘画艺术,寺庙,佛教,大树,彩色玻璃,形式,故事,正殿,最重要,生命树,都会,历史,万变不离其宗,传说,主体,仙女,乌龟,人民,信仰,国人,含义,墙面,基础,图腾,图案

2020-09-17 #故事会

琅勃拉邦的绘画艺术——永恒的“生命之树”

琅勃拉邦的绘画艺术——永恒的“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琅勃拉邦,宝石,大殿,老挝,绘画艺术,寺庙,佛教,大树,彩色玻璃,形式,故事,正殿,最重要,生命树,都会,历史,万变不离其宗,传说,主体,仙女,乌龟,人民,信仰,国人,含义,墙面,基础,图腾,图案

2020-09-17 #长篇故事

对话|侯黎明:敦煌艺术的“再发现”与现代岩彩画创作及文创

对话|侯黎明:敦煌艺术的“再发现”与现代岩彩画创作及文创

敦煌,张大千,壁画,侯黎,新闻,敦煌壁画,佛教,中国,莫高窟,敦煌艺术,画家,盘面,艺术,飞天,敦煌研究院,研究,文献,绘画,颜料,常书鸿,胡旋舞,佛教绘画,九色鹿,传统,时候,美术,创作,被发现,佛教文化,山水画

2019-11-27 #故事大全

敦煌隋代故事画艺术

敦煌隋代故事画艺术

长卷,画面的表现,经变画,摘要,佛教,中原,世界,传统,主题,主题思想,佛国,内容,佛经,手法,故事性,方法,敦煌石窟,标志,本土,绘画,艺术,连续性,风格,影响,综合,大规模地,佛教经典,敦煌壁画,故事画,改变为

2007-03-03 #故事会

艺术欣赏:造型遗产对绘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艺术欣赏:造型遗产对绘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遗产,绘画,壁画,发展,历史,山水画,形象,笔墨,艺术,创作,影响,区的,中国传统,上都,中华文化,人物,佛教,基础,士大夫,宫廷,展示出,山水,技巧,技法,文人,民族,江南,石窟,阶段,传统文化

2009-06-18 #经典故事

战火纷飞 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百花齐放

战火纷飞 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百花齐放

时期,佛教,绘画,方面,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文化,是非,发展,影响,体系,石窟,思想文化,儒学,佛像,佛教文化,字体,思想,成就,地区,形式,少数民族,时代,社会,曹不兴,变革,佛教寺院,绘画艺术,书法艺术

2019-02-10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