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秦岭人文故事|空村无人斗胆入 果无茅屋起炊烟——寻访正沟村

时间:2009-02-28

这里属于秦岭终南山南坡地带,不产作家,也没有隐士,更没有大户人家、名门望族,这里只有普普通通的山里人

提示:本文共有 35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正沟村,是柞水县小岭乡原本的4个行政村之一,距离县城33公里。

这里属于秦岭终南山南坡地带,不产作家,也没有隐士,更没有大户人家、名门望族,这里只有普普通通的山里人。

在这茫茫人世间,在这大千世界里,会有人留意过记录过这些山里人的故事么?

- 1 -

谁会记录一个村庄的故事?谁会在乎一个山村的兴衰?

寻访之前,为了了解正沟村的情况,我猜想当地的县志应该会有详细的记录!

翻开1998年版的《柞水县志》,里面果然有!

但在这本128万余字的大书里,关于小岭乡的这个正沟村,只有不到10处记录,分别为:

——小岭乡正沟村有一个12千瓦电站,投资3.4万元。1981年投产以来,发电质量较好,年利用2000小时左右,但收入甚微,年均在240~350元之间。按此状况,收回成本在百年左右。

——小岭乡正沟村黄龙洞,可容30人,通气良好,水源充足;小岭乡正沟村元明洞,可容5000人,通气良好,有水;小岭乡正沟村芋园沟洞,可容500人,通风良好,有水。

——小岭乡正沟河,长度3.3公里,面积10.87平方公里,高差440米。

绵延千里的大秦岭里,正沟村这样只有百十户人家居住的村子,星罗棋布、不计其数。

这些山村,其盛矣,无人知,其亡矣,亦无人悼。

- 2 -

《县志》这样的老资料里记载少,近20年来,互联网这么发达,手机、相机早就已经普及,网上留下的图文视频资料应该会有不少吧?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依次打开百度、360、微软的搜索引擎,认认真真搜了一番,有效的搜索结果几乎为零。

其实也完全理解,路过小岭的水阳高速公路,直至2018年年底才通车。之前,此地被大山阻隔,从县城至此,车程也在两三个小时以上,这里差不多与世隔绝!

虽然资料稀少,但正沟村这样的秦岭山村,却还是活生生存在的。村中每一栋老房子的屋顶下,都曾有过鲜活的生命,都曾生活过勤劳善良的秦岭人。

如果这些感性的描述,还不足以证明正沟村存在的话,那么村中老房子墙上的电表,则是鲜活的证据。这些电表,它们的读数虽然大部分都是“0”,却无疑告诉人们,这些老房子还活着,都还通着电。

有不了解秦岭状况的热心朋友提议,要是能把山中这些老房子,花点功夫改造成民宿,前来住宿者肯定门庭若市。实际上这不可能,拦路虎主要是交通。

假设以在正沟村做民宿为例,交通问题是这样的:从西安出发到达小岭,虽然只有1-2小时车程,但从小岭前往正沟村,却还有一段不通车的土路。这条土路大约四五公里,只能步行前往。进入需要1个小时,出去也需要1个小时。交通如此不便,会有多少人愿意来?如果你想把这条土路修通,山区修路的代价那么大,谁来出资?

而且,山中除了山还是山,山大沟深,这里没有超市货架,手机没有4G信号,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在这里都是稀缺的。

这样的日子,你确定过得了一天,还是一周,或者一个月?

- 3 -

实际上,离开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离开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有钱也枉然!真正等到啥都得自己操心、亲自动手的时候,生活里那会有那么多诗意!

譬如说吃米、吃面这事情,如今都是去超市直接购买,离开了机器设备,有多少人还会使用石磨石臼这样的农具,手工把稻谷脱壳变成米,把麦子去皮磨成面?

当我们享受着工业社会带来的这些便捷时,早已经忘记了石磨是顺时针转的,还是逆时针推的?更忘记了石磨用久了,还需要请石匠来重新修整磨齿。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遗忘历史的速度,往往快于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速度。

雪地里,树林间,三三俩俩的老房子排列着,猛一看这样的场景,童年的记忆往往瞬间迸发出来,但谁会去仔细想想,再往前推三、四十年时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们只是忘记了我们的出发点!

一屋连着一屋,一房挨着一房。张三家的几只鸡,常常与李四家的厮混在一起。王五家的水牛,总习惯跟着赵六家的一起吃草。

山村也好,水乡也罢,东北的屯子,黄土高原上的家园,无一不是我们最难忘的记忆。我们确实走得太快,遗忘了太多生活的细节。

- 4 -

这是一个瓦房的顶,普普通通、简简单单,此刻正盖了一房顶的积雪。

因为写作秦岭人文故事,我了解了不少古建筑的冷知识。

比如传统的瓦房,其坡屋顶分为单坡式、双坡式、四坡式和折腰式,这个屋顶就属于双坡式,也了解到计算瓦房的面积时,应该以屋檐滴水处为界。

再比如关于大门的说法。

庄户人家的大门用柴做成,叫做“柴门”,言其简陋。所以“柴门”也就代指贫寒之家,杜甫就写有一首诗《柴门》。

而对应于此,大户人家的则叫“朱门”。所谓“朱门”,说的就是王公贵族府第那种漆上红油漆的大门,这词自然也就泛指富贵人家。

关于大门,有两句诗歌应该人人皆知,“柴门对雪开”和“朱门酒肉臭”。小家小户的柴门外就是冰雪天地,家大业大的富家大门里自然酒池肉林。

- 5 -

徒步正沟村,走到这里时,时间是正午12时01分,手机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信号,均已变成2G状态。

站在正沟村最高处,打开手机里昨天缓存下来的高清卫星地图,回头看这个村庄:

地图里是一片翠绿,而眼前却白茫茫一片。这里就是前面的文章里,那位67岁的五保户大叔提醒我们说过的地方,“都是空房子,没人住了”。

其实,雪地上还有一串来回走动的脚印,我们正是跟着脚印走到这里来的。

这脚印一直延伸到最后一户人家,然后在屋檐下停留下来。再然后,屋檐下台阶外的雪地里,多了一行男人方便时留下的尿迹。也就是在此,脚印开始往回退回去……

雪天的山里,人和鸟兽的任何走动,都会留下清晰的痕迹。这行脚印,记录下了一个人,返回山中看老房子的故事!雪化之后,这个故事也会消失得无踪无影!

冰雪天里,往昔古道上繁华的正沟村,如今空寂得吓人。

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走,并无任何的恐惧。但对于那些留言或私信我,打算让我介绍路线进山的朋友来说,我不敢肯定你能受得了这样的寂寞。

- 6 -

时光如果退回到三、四十年前,眼前的这些房子,每一栋里面都住着人。我们这种秦岭深山的徒步旅行,也许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

这样的徒步旅行,在我阅读作家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和小说,在我阅读民国时期游客留下的秦岭游记时,多多少少能够看到一些当年行走秦岭的蛛丝马迹。

只可惜很遗憾,那时候只有文字记录而没有影像保存!

几十年过去了,山里的房还是当年那种土房子,周围的树还是以前的老核树,但这里已经物是人非。

住在这里的秦岭人,十户走掉了九户;途径这里的游客商人,已经一整年甚至好几年不见一人。时代发展,正沟村这样的村庄,正在归于原初的宁静。这些翻山古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原本,我还希望这次徒步,能够前往《柞水县志》“洞穴”一节提到的正沟村黄龙洞、芋园沟洞、元明洞,只可惜这样的冰雪天,道路尽被盖住,已找不到上山之路。那个能容纳5000人的大溶洞,自然是看不成了!

大溶洞找不到了,水电站没了踪影,因为是冬季枯水期,正沟河亦基本断流,所以我们只好看看这些遗落在山中的老房子了。

- 7 -

一户人家门前,地上有一台石磨,此刻正被昨夜下的雪覆盖着。

这磨用过多少年,在多少人手里,转动过多少圈,磨碎过多少包谷和豆子?答案无需去追究,确实毫无意义。但想想,这也是几代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呀,为什么突然就没意义了呢?

山呀,房呀,墙呀,这雪,这路,这人,往时空的更深远处思索,我们把这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的意义又在哪里?

每徒步完一个村庄,行走的过程中我总在反复询问自己,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犹如哲学家对于人生终极三问的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

前两个问题确实难以回答,不过如果一个人就出生在这秦岭山中,却很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我哪儿也去不了!

你看眼前的这两栋老房子,与四周陡峭的山体相比,是如何的弱小。生活于此,只有在把头仰起的时候,才能够看到豆腐大小一块蓝天,人是被完全困在这里的。

山外还是山,绵延数百上千里!出生在这样的地方,你想往外走,谈何容易?所以,你哪里也去不了!

- 8 -

正沟村沟垴附近,紧挨着的几栋老房子,全都已经无人居住了。从眼前遗留的痕迹,亦无法去考证,这几户人家中是哪一户先搬出去的。

再进一步去猜想:当第一户搬走之后,剩下那几户人家的主人,夜里睡在床上时,心里是咋想的?是不是也发了狠,铁了心明天就要搬走!

时间慢而细长,住在正沟村的人们搬走了,他们的故事也随之消亡,只是遗憾的人,连《县志》这样的乡土资料里,也未曾用点笔墨记载下来。

我行走秦岭山村,来到这些不知名的小村庄,真的很想告诉更多的人:

看见远处的层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秦岭山没?看见下面曾经炊烟袅袅、竹篱瓦舍的村庄没?这些地方曾经多么美好呀,只可惜一己之力如此绵薄,我实在是做不了更多,只能为这个即将荒废的村庄,写下这些文字、拍下这些照片,权且留个念想!

作者简介

专业行走,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

远村行走 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秦明 ¥36.4京东月销1购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秦岭人文故事|空村无人斗胆入 果无茅屋起炊烟——寻访正沟村”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洛阳高新区莲池沟村举办“正家风 立家规 传家训”专题讲座

洛阳高新区莲池沟村举办“正家风 立家规 传家训”专题讲座

家风,好的,家训,讲座,家规,杜老师,池沟村,践行,专题讲座,个人,传家,党员干部,党风,社会,干部,民风,洛阳市,社风,建设,和群,赵合,中华民族,万物,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人物,代表,代人,传家宝,传承者

2012-0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秦岭人文故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寻访老茅屋

秦岭人文故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寻访老茅屋

主人,老房子,房子,秦岭,生活,院子,黄狗,大门,女主人,屋檐下,层次,建筑,柴禾,窗户,老人,咬人,农家,人家,人类,前方,厨房,土狗,地方,声音,山体,平地,时代,日子,时候,时间

2011-12-08 #短篇故事

秦岭人文故事|茅屋一灯山寂寥 萧萧四壁住残生——寻访千柏树沟

秦岭人文故事|茅屋一灯山寂寥 萧萧四壁住残生——寻访千柏树沟

老大娘,秦岭,猪草,老房子,屋檐下,主人,房子,老大娘家,屋顶,青草,不一样,折耳根,丰富乡,土豆,庄稼,猴子,背篼,人文故事,山坡上,上衣,世界,农具,厨房,台阶,土地,天空,大门,天麻,家门口,对联

2015-0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秦岭人文故事|茂林修竹绿侵雪 手捧甜柿赠来客——寻访赠柿人

秦岭人文故事|茂林修竹绿侵雪 手捧甜柿赠来客——寻访赠柿人

老房子,大婶,柿子,大树,景色,翠竹,秦岭,竹林,人家,大杨树,女主人,时候,柴禾,炊烟,积雪,老房,道路,汤家湾,天明山,好的,主人,厨房,土地,大自然,山洼,小径,松柏,时刻,庄稼,房子

2018-10-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黄石公义焚空村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黄石公义焚空村

大头,皇上,黄石公,客商,邢庄,邢氏,老婆,村民,银子,爪牙,那班,一面,后园,地方官,大夫,官府,小人,朝廷,栽花,浪子,百姓,赌棍,金印,回家,皇宫里,给老婆,养狗,刘云,品官,圣德

2020-09-24 #经典故事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黄石公义焚空村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黄石公义焚空村

大头,皇上,黄石公,客商,邢庄,邢氏,老婆,村民,银子,爪牙,那班,一面,后园,地方官,大夫,官府,小人,朝廷,栽花,浪子,百姓,赌棍,金印,回家,皇宫里,给老婆,养狗,刘云,品官,圣德

2020-09-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儿子在外打工 62岁老人独守空村 15年来一直与牛说话

儿子在外打工 62岁老人独守空村 15年来一直与牛说话

老陈,老人,两个儿子,村里,红薯,外出打工,在里面,好东西,木窗,屋顶,屋子,东西,人畜,卧室,叶子,土豆,妻子,大锅,娃儿,小时候,孝心,晚餐,床上,床单,木门,气味,病情恶化,灶台,洗过,风水

2011-08-15 #故事大全

死神和樵夫

死神和樵夫

死神,下柴,樵夫,树枝,柴薪,年岁,不幸,不变,不幸者,债主,孩子,劳役,柴火,脚步,炊烟,茅屋,赋税,面包,面目,到人间,他没有,不过我们,不愿去,什么都,他的妻子,回答说,可以治疗,有的时候,最好还是,重压之下

2020-09-26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