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读书与人生」|肖双红:阅读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愚昧和无知

时间:2009-03-01

肖双红一逆风前行—▼—我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开始于11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国营农场。那个时候,农场的子弟小学是五年制。五年级读完就可以直接

提示:本文共有 122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5 分钟。

肖双红

(一)

逆风前行

—————————▼—————————

我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开始于11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国营农场。那个时候,农场的子弟小学是五年制。五年级读完就可以直接升初一。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大多数跟我年龄不相上下的学生,读书就只能读教材,课外书籍很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大约是1973年,我的二姐在镇上读高中,她有了一本《鲁迅选集》,应该算得上是课外读物吧!

这本选集的封面印刷得十分漂亮,装祯也十分地考究。在我的记忆中,这本书有别于我看见过的其他的任何课本,勾引出了我的好奇心。少年时期的我,以这本书为起点,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阅读生涯。

我在课堂上学会的只是读书、识字和算算术,而在课堂之外,课外书籍让我知道了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正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最为难忘的一个时期。直到今天,将近47年已经过去了,我依然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次领略阅读时的快感,感觉课外书籍是多么神奇。书中的那些文字化作了我脑海中奇异的图案和我想象中洁净的空间,让我整个身心焕然一新,丰富了我少年时代在农场的日常生活。

最初的阅读并不顺利,首先面临的是许多字我不认识。我的办法是碰上了生僻字就一晃而过,假装认识;第二个问题是对字词句的不理解,当时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概念,名词,思维方式等等这些东西,由此催生出满脑子的奇奇怪怪的幻想来。例如:人为什么一定要吃饭?为什么一定要拉屎、拉尿?人的身体如果既不出又不进,这样就会省下粮食,节省的粮食多了,大家就不需要去田间地头劳动了。我那个时候不知道人需要营养,需要能量。还有一个问题始终没弄懂: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是我?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让我的日子过得格外阴沉和抑郁。

关于这些问题,我时常问我的寡言少语、一脸严肃的父亲。似乎,他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回答我,但我提出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可能是他意识到了我思考的这些问题过于怪诞,感觉需要为我的阅读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他立即将其珍藏多年的、使用了一辈子的《四角号码字典》送给了我。他还教会了我查询办法和口诀。经过短时间的训练,我熟练地掌握了查阅技巧。时至今日,我只要看见一个汉字,就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个汉字所在《四角号码字典》的编码和页面来,基本不会出现差错。由于这个原因,我比同龄的少年在阅读中遇上的困难就少了很多,也为我日后的大量的阅读提供了助力。

全国上下都在评论《水浒传》的那几年,老师在课堂上断断续续地讲了一些《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着讲着就不着边际了。讲得支离破碎,如同边角废料,不解渴,不能满足我对于故事进展情况和结局的探寻,我央求父亲帮我买一套《水浒传》。

我记得,父亲听见我的这个诉求以后,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老半天,他的厚厚的嘴唇一动不动。他的这种不言不语,一副没有表情的表情,让我极度地失望。我估计我的这个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回头想想,就算是被拒绝了,我当时也不会怪他。生活的担子过于沉重,过早地压弯了他的腰,弄得遍体鳞伤,这一切当然直接影响到了他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就是说,他只会用一种单调的、枯燥的面部表情和腔调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父亲突然让我坐上他的自行车的后座。他说让我跟他一起去一趟镇上买一些东西。我以为他是为了买一些家用,需要我去当帮手。我放下手中的活儿跟着他出了家门。

父亲让我上了自行车后座以后,用左脚踏上自行车的踏板,右脚在地上滑翔了两三下,一用力,将右脚翻过车杠,放在右边的踏板上,开始骑车飞奔。

父亲一直将自行车骑到了新华书店的门口,他先在书店旁边的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他一根,我一根。我注视着眼前这个满脸沧桑的中年男人,平日在钱的问题上他是十分小气的,说好听一点就是节俭,说不好听一点是吝啬。如今他这样慷慨大方,我感觉到十分新奇和温暖。那天,他的情绪也是一反常态,温和,随意,慈祥。父子俩吃着冰棍走进了新华书店。他指着一排排的书架说:“你看看,需要什么书,我帮你买!”

我明显地感觉到他说话的声音有些拿捏,有些虚弱,细声细气的。一家大小六口人等着吃饭,余钱极少。我估摸着父亲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试探着拿了《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各一套。当时,书架上没有《三国演义》,如果有的话,我也一定会拿的。

父亲大大方方地付了钱,让我双手把书抱住,随后,父子俩一起走出了新华书店的大门。

父亲说:“有了这些书,读完了,还可以跟别人换书看,我没钱买所有的你喜欢的书。”

我说:“一下子买了这么多书,我已经很开心了!”

回家的路上,我满心欢喜,怀抱着买来的三套书,依旧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父亲躬身骑行,每踩一次踏板都用足了全身的力气。他骑车的样子很像如今在海边常常见到的鸡尾虾,四肢与整个身体并不协调,背部高耸,双臂下垂握住车把。这个半知识分子是我们家经济上的顶梁柱,他从全家人的生活费中,抠出钱来为儿子买书,我想,他一定经过了一场严酷的思想斗争,经过了一阵子的煎熬。我深知,他这样做是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

那一天,父亲显得很诚挚,充满了温情。岁月的磨砺,改变了他从前那样一种过于节俭的风格和神情,他似乎变得有些可爱了。我想,那个时候,父亲一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心痛着并且自豪着。

我的父亲骑车的时候,总是担心自行车会倒下。骑车的姿势十分紧张、滑稽,面部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一点也不潇洒。不一会儿,他全身开始出汗,衣衫的后背全部湿透了。由于是逆风前行,父亲在前,我在后,耳旁疾风吹拂,鼻孔闻到的却是父亲汗液的味道。

(二)

初始的阅读

—————————▼—————————

在去镇上买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和我的父亲之间并不怎么亲密,或者说有些疏远更为贴切。通过赠送《四角号码字典》和买书,我突然意识到我跟父亲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深深相依的关系。我更进一步地意识到:原来,父子关系并非是我感觉的那么生硬和不着边际。实际上,温暖的情感一直在我和父亲之间传递。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感觉,恐怕无法用一般的家庭关系的规则去解释。我想,应该说是血缘关系和传统观念共同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里,我感觉自己是属于那些微不足道但却带有强烈情感去活着的人。我在黑夜里的唯一活动,便是阅读。我用我的书,换来了很多的书籍。例如:《三家巷》《铁道游击队》《红旗谱》《香飘四季》《说岳全传》《罗通扫北》《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三国志》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书籍。时间长了,有很多书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总之吧,那个时代能够换到的书籍我都想办法换来阅读。与此同时,我的改变,也就从阅读这一本本的书开始了。

我的阅读,既无目的,又无人指导,最初谈不上有多大的收获,就算是开卷有益吧。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痛苦,还有煎熬,更多的是简单而又原始的思考。而因为有了阅读,我的人生有了些微的改变。因为这些些微的改变,让我明白,人生不一定只有贫富贵贱,还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我那时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也不知道阅读的意义何在。只是感觉到,在阅读之后,有一种非理性的幻想一直左右着我。当然也包括在阅读中我幻想着的美好或者并不怎么美好的东西。还有一种可能即是:一旦摆脱贫瘠与穷困的束缚,那种在幻想中如此美好的东西便完全随风飘散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常,我会在阅读之中沉浸在最严肃的悲剧情感之中,静默的苦涩和微末的欢喜。我想,在那样一个年代,适合谈期望,谈奋斗,谈梦想,谈那些宏大激昂又鼓舞斗志的道理。我们所说出的语言,会立刻融入昂扬的语调,这种语调是我们的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当时急切需要的。

我的这种阅读,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夕。

1979年的春天,当我要准备高考的时候,树木就变得一派葱绿,我的阅读生活被迫中止。我必须攻读枯燥而又乏味的高考教材,我需要在考场上改变自己日后的命运。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我们是如此地容易被侵蚀和掠夺,如此地缺乏精神上的抵抗力,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和肤浅,承载不了一颗向往求索的心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想,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我自由自在的阅读的。

(三)

柔情蜜意

—————————▼—————————

▲赵延年1961年创作的《鲁迅像》

我阅读的鲁迅的书,就是前文提到的我二姐留在家中的那本《鲁迅选集》。书的封面是那幅著名的、全国人民都见过的鲁迅的板画画像,书籍里面有《纪念刘和珍君》《彷徨》《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祝福》等等文章。当时看了,感觉蒙蒙胧胧的,看不懂,但总之是课外书籍,阅读时与课本有很大的不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不同,才使我产生了要继续阅读下去的好奇心。我费力不讨好地、咬牙切齿地、囫囵吞枣地阅读了下去。当时想,这些读起来让人似懂非懂,总没写清楚,也写不清楚的文章的作者,怎么会是一个所谓伟大的作家呢?我不知道他真的伟大还是假的伟大,总之,我是读不懂的。

成年以后,我依然读不懂他的书。我一心只是希望他在他的选集的封面中,看我的眼神不要那么严肃、刻薄、冷漠、寡恩,不要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不要除了日本人和日本国以外,将全世界的人都骂了一个干干净净。

如果说虚情假意的愤世嫉俗是其表面现象的话,那么骂人骂名人就是他的营销策略,他成功地推销了自己和自己的文章,让他过得非常滋润的同时,也因肺结核吐血而亡。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吧?!

我以为,他应该从冷酷的封面上走出来,带着人世间的烟火气,温和、慈祥,带着对同居者和儿子的柔情蜜意,回到平凡人中间来,这样或许会增加我对他的亲近感。

在挑选不同的阅读书单的时候,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在我看来,读书本身就是充满个人偏见的,也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带有知识性倾向的问题。我以为,这个世上恐怕不存在没有偏见的阅读。读者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才会领悟到书中的真谛,让自己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才会有阅读的乐趣。因此,读书的唯一得当的方法,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在我所处的那个年龄段,无论怎么说,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让我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可以将故事的情节、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和结局看得无比的重要,在不破坏小说自然流势和走向的前提下,构建起一个我自己的关于这一切故事的想象。因此,在读其他作家的小说时,我总是不断地试图捕捉其中的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并不矫揉造作的情感。最终,我意识到,只有阅读经典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从中受益。

(四)

阅读使生活不那么难以忍受

—————————▼—————————

开始了大学生活以后,我在大学里看见了很多的好书,我在书的世界中寻求着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庇护。在大学里,生活有了不动声色的竞争,表面上看,每一个学生都显得非常悠然自得,实际的生活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只有在书的世界中,我才再次感到了自由、独立和欢乐。

从那时起,阅读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游戏,或者说不仅仅只是满足好奇心和虚荣心。阅读变成了我对抗孤独和寂寞的方式,变成了我精神上的漫游,变成了回避不可忍受的事情的减压途径,也变成了我热爱生活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十分特殊的理由。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每当我感到气馁、穷困潦倒、心灰意冷、徘徊在绝望边缘的时候,或者说是在我志得意满、野心勃勃、自我膨胀的时候,我就会冷静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与思考之中。

就人的生命旅程而言,忍耐就是生活的本身。就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际遇而言,需要忍受的人和事不计其数。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了一个精神上的密室,在所思所想问题的结果尚未出来之前,基本上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而且,在精神世界里,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想畅想的同时,还会保守秘密。我所说的“基本上”,因为我不能强词夺理地说阅读可以让你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一飞冲天;可以消除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更不能说读了经典之后就可以避免天灾人祸,让自己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但是,一本经典书籍,再加上一杯清茶,却能使任何人在最为严峻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一个阅读故事时安静的心境。一个愤怒的人,一个怨气冲天的人,是无法进入安静的阅读状态的。如果我们被迫去读那些令人觉得厌倦的书和垃圾文章,又怎能养成为阅读而阅读的良好的习惯呢?

有了静心的阅读,美好的事物就会在眼前出现。由于有了这些美好的东西,生活才不那么丑恶、不那么拧巴、不那么凄惨、不那么不堪,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收获。假设没有了阅读,或者不愿意阅读,倘若刨开精神领域的某些东西不谈,一定要寻找到一个实用性的理由才被迫翻动书籍的纸张,那么,生之为人是不是有点过于俗气了?其实啊,阅读犹如飘忽不定的幽灵,生长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让我们阅读的知识与潜意识中的某种力量水乳交融,赋予我们崭新的外形、语言、肉体、心境、动作、思维和原始的生命本能。

阅读成为我的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是我对抗厄运的有力武器,变成了我对难以忍受的事情的一种忍受方式,也变成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从开始学会阅读的时候起直到今天和现在,每当我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的时候,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之中。我在阅读之中感受到黎明前的黑暗和黑暗隧道尽头的亮光。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个或者数个谜底正在静静地等待着我,让我在预设中度过某个艰难的时期,让生命的过程更加有趣,让生命的旅程不至于乏味。

(五)

漫无边际的阅读

—————————▼—————————

[caption id="attachment_3079242" align="alignnone" width="2000"]

Still life of an open book with a flower as bookmark on a chair in garden against sunlight[/caption]

阅读经典作品使我更加感觉到自己是富足的,如果我没有读过这些经典书籍,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不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

我的体会是:如果你读了某一本书籍之后,觉得它们不是你所需要的那种书籍,那么,请就将其抛弃,很有可能,这本书并不是经典,或者说不适合于你。除非你真正能感觉有收获,否则,这类书籍毫无用处,最好不要花费时间去阅读。

经典作品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精神上的桥梁,让我们一起信任、怀疑、享受、思索、推敲、激动、痛苦、快乐、喜悦、震惊,跨越国籍、人种、语言、隔离、信仰、地域、习惯、时空、习俗和偏见的障碍,把我们牢牢地联结在一起,共同开始一场思想上的自助大餐。畅快的阅读在各种各样的人之间创造出了共同的纽带,无知、怨恨、猜忌、欺压、愚昧、横蛮、宗教、拐骗、语言、压迫和意识形态等等偏见和人与人之间树起的种种藩篱,在畅快的阅读面前悄然退场。

有人认为,漫无目的的阅读是最让人着迷的,我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不过,我想稍稍有一点点的补充,我觉得挑选一些优秀著作去认真阅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读者正在阅读的书,对于自己的意义,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社会,或者说阅读被俗世的生活边缘化的社会,注定会从精神上变得恃强凌弱、虚胖、蛮横,注定会道德品质低劣。在那样的社会里,会有精神错乱的人,会有偏执狂患者,会有阴毒者的嚣张气焰,会有因为受迫害而神经错乱的人,会有站在风口的肥猪以宇宙飞船的姿态冲向蓝天,也还会有欲望超常、为所欲为、行为放肆的人,无疑地也会有以受苦或者制造痛苦为乐的充满兽性的所谓的人的存在。我丝毫不怀疑,没有阅读的世界是没有教养的世界,野蛮的世界,缺乏温情和共情的世界。那样的世界,一定是丛林法则盛行,无知、无趣、横蛮、愚昧、自作聪明、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世界;是没有温情和善意的世界,也可以说就是噩梦般的世界。其主要特征是:向既定的一切妥协,普遍屈从于某种约定或者未经约定的某种东西。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有许许多多的、默默无闻的、抛弃了任何功利性因素的阅读者,他们生活在你和我共同生活的这个人世间。他们隐于热闹的城市和山高水长的某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这些人,这样的一群人,这样一个群体,默默地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屋脊。这些人不仅仅是在这个世界的自然和精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还是这个狭窄而又危险桥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他们引领着我们,在内心深处,在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下向内心自由的王国走去;他们又因为最诚挚的渴望被吸引着回归到我们的这个大自然和我们的这个群体中间。他们的生活就在精神力量和大自然这两种力量之间摇摆。我把我的由衷的敬意悄悄地送给他们,愿这些人健康长寿,从而使得寻求和探求知识的火种永不熄灭。

如今,网络上各种书籍和文字遍地开花、良莠不齐,让我们这些读者眼花缭乱,很难分辨有用的和无用的。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有人有时间去博览群书。为了不让垃圾信息塞满我们的大脑,我以为,最为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多读经典和原著。当然,我这样说,自然不是说必需要局限于这些著作,而是说要依靠它们的引领,它们会引导我们去阅读其它好的书籍和别的作家的优秀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和原著的阅读,进一步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学派、一个群体、一个精神上的同道人的群体。由此而追索相同类型的著作,再一直读下去。这样做,我想是会避免盲目跟从和跟风的。

在读这些书籍的时候,我通常会做一些笔记,然后,进行分类、编号。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只能是浏览式的阅读,只是特别优秀的作品或者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地方才值得细细品味。当然,这样做就一定会遗漏一些东西,但却扩大了阅读的范围,撑开了知识结构的天花板,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收益。

(六)

分道扬镳

—————————▼—————————

国内有一个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曾经一度很有名,名气大得有点像被玩皮的小男孩吹胀起来的避孕套。据说,在一些大学的本科生中间,他的书是为最畅销的。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也同其他崇拜者一样,对他的书推崇备至。后来,我读了西方哲学,特别是系统地读了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叔本华、斯宾诺莎和尼采以后,才发现这位学者只不过是将几位先哲的哲学观点,用中文的述说方式表达了出来,而且使用了温情脉脉的语言,再添点油,加点醋,搞点清淡的调味品。巧妙的商业运作,那书籍的卖点当然很高。这种拿来主义的方式,垫髙了他的身价。虽然他还是很出名,还是有很多的粉丝和崇拜者。但是,我开始不崇拜他了,悄悄地把他写的书作为废纸卖掉了。我说这些,并无贬低谁的意思,而只是想说明,海量的阅读,让我懂得了自己的愚蠢和无知,我应该与欺世盗名者分道扬镳。

海量的阅读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欺诈。那些假装有新意并且引人入胜的东西,在你阅读之后,经过冷静的思考,可以发现那些欺诈是多么可悲和令人不可饶恕。而那些玩弄欺诈手段的人,又是那么地值得你毫不犹豫地抛弃。

在过去时代的许多作品中,有一个最为基本、最为明显的事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书籍总是让人读的,无论是多么深刻的哲学道理,既然让人读,就应该让人读懂。因此,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并且表现出来。读者的感觉,才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评价,才是作品好与坏的最为基本的标准。基于这个原因,把读者的反应作为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无法替代的原则。

我以为,好的书籍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思考,并将其具体化时,其主题意义才逐渐地展现出来。我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感觉阅读量越大,越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感觉一直陪伴着我。我在持续的失望中探求新的希望,烦躁着并且快乐着。

这种感觉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总也挥之不去,直到今天。

(七)

良师益友

—————————▼—————————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开心。但是,也可以学习,用一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学习,即通过联想体验的方式学习。在我们的人类整体中,通过我们的行动、思考、梦想、觉悟、语言和想象;掌握我们是谁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的问题;在我们公开出场和隐秘的意识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一个好的作家或者作者,其著作企图隐喻一种什么样的内含;怎样才能解决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那些好的作者,包括作家,我始终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代入我的阅读之中,把作者当作良师益友。

这些精神食粮的生产者,为人类的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在云雾之中高高耸立的一座座山峰,我会和所有的读者一道,站在山脚下仰望的同时,默默地向他们致敬!

我对于这些良师益友,永远欠下了偿还不清的人情债:我只是付出了一点购书的费用,就占有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无疑,对于他们而言,我是有亏欠的。是他们指引我的探寻真理的道路,无论是众星捧月,亦或是曲终人散,都让我有了热爱文学的冲动;是他们使我的头脑里充满了书写时代的愿望,并且富有诗意的感觉和形象;是他们在命运的变幻无常、环境严峻的时候始终支撑着我企图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在愁绪满怀的时候鼓励我;在病中给我治疗;在孤独时使我开心和欢愉。

这些矢忠不渝的老师和老友,他们拥有知识和情谊。他们愿意无私地将其贡献出来,让这些东西始终伴随着我。不论我是阔绰还是贫困,是飞黄腾达还是时运不济;无论自己赢得了多大的声望和财富,亦或者是被俗事所困扰。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一致认为,我用自己的著作换来的读者和同道人,同我在阅读他人的作品时感到的愉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阅读可以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友好的联系,二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对话,让各自在意识深处寻求到共同的本质,认识到读者与作者都是同一精神家族的成员,这一联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我们在阅读时,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种类繁多的、有趣的和兴味盎然的人。

阅读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让我们与过去时代的人和事成为好朋友,隔空交流。而历史上的人们创造了类别众多的作品,创作和享受了作品,并且把作品无私地传承给了我们。到了今天,这些作品又让我们阅读,让我们在阅读之中产生快感和美好的梦想。这一共同的归属感,是人类文化的显著成就。而只有阅读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为更新这一归属感的内容而添加动力。

如果一定要问阅读的目的,我的回答是,阅读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阅读的魅力也正是在于这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之中。

(八)

令人着迷的阅读

—————————▼—————————

从阅读《点与线》开始,我曾经迷恋于松本清张的叙述,那些破案的线索一条条地联结起来,看似是对案件事实的无关紧要的描述,却对于揭开案件事实,并且让谜底真相大白于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说的就是他描述的方式,波澜不惊,语音简洁、朴素,没有多余的话。他叙述的细节,貌似是日本的日常的生活细节,同时又像是在日常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真相,被隐藏的东西总是非常令人着迷的。让你感觉自己与真相之间若即若离,疼着,痒着,巴望着,心急如焚地希望讨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而日本的另外一个作家川端康成,则喜欢用灵魂去书写人和景物。读了他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感觉自己就是身临其中。那些女孩子就在眼前,完全是可以触摸的。但是,当你真的伸出手去拽住她的时候,她就不见了,留给你的是一个凄美的微笑。因此,当川端康成丝毫不间断地、不紧不慢地叙述的时候,他也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将一个欲说还休的故事翻给你看。

看了这些日本作家的书籍以后,使我的阅读走向了无法预期、不可接近的状态。探寻某种奇迹的冒险企图开始引领着我,让我奔向未知的那个世界。与此同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阅读有了新的视角,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这些书籍的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未知的区域,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地方,可以膨胀成为一个宇宙,也可以缩小为一个原子核。我在阅读之后,往往会掩卷沉思:这是我需要走进去的那个未知的、神奇的、诱惑人的区域吗?

莫泊桑和契诃夫是无可争议短篇小说大师,他们对人和事物的描写,几乎简洁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追求语言的简洁、韵律,创作了大量的感人至深的作品。马尔克斯生前就已经具有了莫大的声誉,他的《百年孤独》塑造了一个天马行空、一意孤行的作家的形象,所使用的语言极尽随意而且张扬;他在描述的时候不动声色,用虚幻的语言去表达一个宏大的时代。表面上看,语言波澜不惊,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密码和真相。他是无可挑剔的将想象力尽情挥霍的偶像。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马尔克斯的构思、书写和叙述里,隐藏着小心翼翼的对于时代背景的拿捏和使用辞句的克制。正是这样的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写作方式,造就了伟大的马尔克斯。

《斜阳》《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留给这个时代的挽歌。作品所展示的就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才华和个人的独特经历,写作背景显得忧郁而凄婉。尽管那是作者本人的出生就是希望死亡的信念作祟,是没有痛苦的、没有选择的、堪称慈悲的死亡,他也的确是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的死亡和所描述的死亡,只能说明人的生命虽然本质上是孤独的存在,但却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定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点,因缘际会地与别的什么生命相连。对于这一点,只怕太宰治本人也要以某种形式去承担一个生命个体的责任。毫无疑问,他所描写的内容,是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但是,任何时代都很难出现的这样的作家。因此,任何时代的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写下太宰治这样的自传体的故事。我的意思是,它的主题完全有可能重复,但是,它的写作者却是难以重复的。太宰治的叙述简洁和不动声色,真诚得让人心痛,人物和场景仿佛就在你的眼前。我仿佛隐隐约约地听见了太宰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出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凄苦呐喊。

在阅读这些作家所写的故事时,我感同身受。我的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感觉支撑着我进入到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学领域,也在马尔克斯、略萨、马克吐温和阿瑟黑利,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家的作品中徜徉。这也是我经常废寝忘食地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

书也在读你

—————————▼—————————

在你读那本书籍的时候,那本书籍也如同镜子一般映照着你的容颜,它也在无声地读你。有可能,你很快就会忘记了大部分读过的书籍的内容和作者,如果不做读书笔记的话,有可能就连阅读的时间也忘记了。但你的身体不会忘记,你会变成一个有思想的特立独行的人。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人在阅读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已经聚变成为了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所有的因为阅读而产生的知识与智慧,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私有之物。我们会把阅读来的一切知识都编织进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体是有着特殊社会意义和内涵的载体。因为阅读,我们的身体的功能、表征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都会悄悄地发生变化。实际上,关联到自己所认可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以及个人的本质的特殊文化意义的理解,会因为阅读获取的营养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事实上,我们阅读的一切,都会影响自身的外在形体,无论你属于哪样一种人。有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正面影响,它们不仅能给我们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还让我们充满智慧、活力、干劲和自信,让我们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的浅薄和对于现实事务认识的不足。因此,一路走来,直到这时,我才对自己的整体脉络有了清楚的认识。对那些早在青年时代就知道的事有了进一步的梳理。我通过阅读,找到了许多自己的未知部分,以更加多的实例来证明那些在我脑袋中已经固化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变得荒唐可笑的。

当然,还有一种阅读的结果也会不期而遇:年青的时候,我自认为懂了的事情,其实直到现在,并且阅读了很多经典著作之后,才真正被我所理解和证实。最重要的是,在经过长年阅读和积累以后,我确实感觉自己对已经知道的事情的思考更多,这时的知识通过各个角度的反复思考,认真推敲和琢磨,互相连贯并且获得了统一。而在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阅读的情况下,我往往停留在一种盲目、愚蠢的自信之中。在那样的情况下,我的认识常常是残破、浅薄、零碎和不求甚解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经过长期的、日复一日的阅读之后,我们才能看到生活的全貌和自然进程的完整过程。不会以一种刚刚进入人世间的人的目光去观察生活和理解社会,采用的是隔开一定距离的角度和方法。因此,对生活本质上的虚无拥有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和理解。

(十)

遇见了一个人

—————————▼—————————

阅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人生目标,可以使我们得到具体的好处。这种好处是可以预期的,我们完全可以揣着一颗安静的心去静候那个好处的莅临。

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精神层次上去追求智慧。我们对所谓确定智慧的幻想,越是有了强烈的好奇和追求,就可能使外面的世界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干扰会越来越少,我们因此而获得的益处就会越来越多。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幸福唯一的和真正的源泉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东西。如何小心翼翼地保证这些幸福的内在源泉不会枯竭,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因为,阅读来的知识属于我们自己的,成为我们身体中的某一个不可或缺的器官,成为自身不可被剥夺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永远也不会被丢失。

我在阅读时,常常对一个作者或者一个体裁非常着迷。读到一个作者的自然流畅的文风时,我会感到非常的惊喜,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由自主地发出与作者似曾相识的感慨。

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发生:我本来是要看到一个作家的真实面目,看看这个作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货色,结果遇见了一个精神上同类型的人。我们可以是多年不见、或者似曾相识、或者相交恨晚、或者已经相见的好朋友,而一位真诚的读书人,在阅读时,原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期待:期待遇见一个人,遇见一个良师益友,遇见一个精神上的引领者。我们在不期而遇的时候,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你好啊!我们终于见面了!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第一稿于深圳福田区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二稿于深圳福田区

【作者简介】

肖双红,男,1962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

198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

现供职于深圳市某政府机关。

【出版作品】

1990年出版专业论文集

《侦查监督与审判监督》;

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热风》;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午夜咖啡》;

2000年出版中篇小说集《随风飘荡》;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为不幸沉默》;

2012年出版随笔《旧梦升起的时候》;

2014年出版随笔

《自由与秩序——美国法治观察笔记》;

2016年发表随笔《光环与阴影》

和《知交半零落 今霄别梦寒》;

2019年出版长篇小说《深呼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与CPF)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书与人生」|肖双红:阅读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愚昧和无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以愚昧无知为主题的一篇100的小故事

以愚昧无知为主题的一篇100的小故事

推销员,鲁国人,公司,这个故事,岛国,居民,越国,在我们,产品,众人,做法,商机,地位,帽子,故事,用意,销售市场,不穿鞋,两个故事,小故事,善于发现,给自己,被当作,一笑,都会,中国,典故,举家,人们,典型

2012-05-17 #故事大全

能反映孔雀性格特点的词是华而不实 还是骄傲自满愚昧无知 学习升学入学

能反映孔雀性格特点的词是华而不实 还是骄傲自满愚昧无知 学习升学入学

孔雀,华而不实,成语,依据,羽毛,部首,文公,骄傲自满,趾高气扬,五彩缤纷,左传,比喻,外表好看,作者,出处,内容,外衣,性格特点,答案,文章,晏子春秋,样子,查字法,词语,不结果,哪一种,不结果实,心旷神怡,愚昧无知,滔滔不绝

2020-09-18 #故事大全

魔道祖师:聂怀桑愚昧无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像极了“诸葛亮”

魔道祖师:聂怀桑愚昧无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像极了“诸葛亮”

莫玄,聂氏,家族,金光,大哥,清河,聂明,诸葛亮,鬼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莫家,姑苏,疯子,私生子,带领下,都知道,像极了,双杰,修习鬼,金麟,上都,好一,魔道,祖师,云梦,世人,一问三不知,个人,兄弟俩,交集

2010-06-05 #长篇故事

愚昧造句

愚昧造句

人们,智慧,愚昧无知,妇人,小人,知识,谣言,加增,上帝,主公,信仰,地狱,天堂,愚昧落后,心智,机能,武学,父亲,理想,教育,生活,一个人如果,大地上,智慧人,一无所知,佛道,孔融,岳宗,李林,江之水

2009-11-29 #故事阅读

明代烈女传:古代女人多传统?从她割肉煎药就能发现 太愚昧了

明代烈女传:古代女人多传统?从她割肉煎药就能发现 太愚昧了

谭氏,婆婆,丈夫,李三省,公婆,李家,割肉,妻子,孩子,父母,儿媳,夫家,我愿意,女儿,剪刀,女子,念头,手臂,日子,纺织,求神,病重,皇帝,贞洁,身体,两个孩子,两兄弟,私塾先生,临终前,早日康复

2012-05-03 #长篇故事

人生的愚昧 就在于自以为是 错上加错

人生的愚昧 就在于自以为是 错上加错

意见,人生,自以为是,大盗,小偷,想法,智慧,道理,人们,思维,财物,庄子,一句话,世俗,内心,意思,方法,箱子,真理,聪明人,错误,到自己,很多人,这样的人,好的,意味,上帝,一错再错,个人,主张

2009-04-14 #故事阅读

洪荒麒麟王

洪荒麒麟王

鲲鹏,三兄弟,洪荒,实力,一生,书架,兄弟,同体,力量,四大,天魔,对手,敌手,本体,风水,这才是,和其弟,凭着他们,分身将,可是现在,才知道,是如此,最新章节,更新时间,雷泽之,信誓旦旦,愚昧无知

2007-01-31 #小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苻坚,晋军,杨敞,田延年,霍光,君主,工匠,荀子,财主,国家,秦军,刘贺,丈夫,大将,弟弟,汉武帝,秦王,贤臣,过失,苻融,谢石,谢玄,必然要,大将军,愚昧无知,拒谏饰非,丞相,一带,成语故事,兵力

2020-05-29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