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河西走廊在我们不知道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中原或有驱赶白人的经历

时间:2009-03-25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

提示:本文共有 57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在这之前,河西走廊发生了什么?我们试图通过以下的文字来作解答。

一、谁说汉代河西才始有农耕?马家窑文化是凉州文化的源头

我们没有到磨嘴子。但是,我们知道,2005年7月,考古人员在武威磨嘴子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次遗址发掘是武威市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共发掘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遗址8座、窑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纺轮、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还有一件珍贵的彩陶壶。对此,专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那些彩陶上最原始的图案和线条,默默闪耀着文化的光芒。这种早期文化,就是马家窑文化。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种文化。

由武威市区至民勤县城是211省道,走过一段161县道,下双镇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其地处武威城北武民公路18公里处,东靠腾格里沙漠,西连石羊河,南邻大柳乡,北与九墩乡接壤。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10公里,镇域面积约70平方公里。石羊河进入走廊平原,河道在冲积、洪积扇上多呈放射状,水流渗漏严重,地下潜流在冲积扇前缘出礴成泉,又汇集成洪水、白塔、羊下坝、海藏寺等泉水河。白塔河贯穿下双镇全镇。

历史上,这块风水宝地就被誉为“天宝物华,人杰地灵”的小凉州。在这里,我们分明触及了凉州文化的源头。距今约5000年,武威先民就下双镇一带繁衍生息,这一带出土的彩陶以最原始的图案和线条,在时间的长河里默默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中国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这一地区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这种文化类型被并入仰韶文化,但它却与中原的仰韶文化有着很多不同,因此,学界便有了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的说法。甘肃仰韶文化神奇且辉煌,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武威,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均有发现,众多的遗址中出还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各类型精美的彩陶则是武威境内马窑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色。其中心区域包括武威大部分市、区、县。这就是说,凉州文化从起步阶段就处在早期文化的繁荣地带,其文化的源头刚刚形成就已经赢得满堂喝彩。

下双镇蓄水村东1.4公里处,就有着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存。其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0.5米。地表散布大量彩陶片,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彩陶纹样有鸟纹、鱼纹、三角纹、草叶纹,器形有。另有石刀、石斧、石磨、石铲等。也许是“瓦罐”太多,人们便给那里取了一个非常实在的名字——瓦罐滩遗址。

耕种歌唱、牧马放羊,本来就是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的场景,谁说汉代河西才始有农耕?在这种文化面前,史书里只吃牛羊不吃粮食、不会农耕更不会造城的匈奴,不过是河西走廊一个短暂的介入者,这里一定有着原著的民族,而它们的名字一定不叫匈奴。所谓匈奴,不过是被后人强加上去的一个部落联盟概念。

二、沙井文化是谁的文化?为什么它的主人突然不会种地了

有人说,公元前850年左右,欧亚大陆的气候发生骤变,从次北极时期干热的气候转变为次大西洋时期的湿冷气候,北部的森林地带和南部的荒漠地带转化为草原景观。大批优质的天然牧场产生,原来在森林地带从事狩猎、采集的居民以及南部荒漠地区从事农业的人群开始因环境变化而向游牧生活方式转变。广袤的欧亚平原上兴起了多支游牧部落。随着人口增加、畜群扩大,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草场而产生冲突。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欧亚草原的游牧民们开始向南部农耕文明地区掠夺扩张。

我们无法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赞同气候导致历史发展方向变化的说法:今天的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研究表明,大约是西周至春秋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使得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人、周人等,开始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

这项研究给了人们这样一个答案:气候的变化可以决定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武威发现的马家窑文化类型中有着农耕的元素,但在民勤劳的沙井文化中农耕的元素却明显变少甚至消失。而从下双镇到沙井子只有不到百公里的路程。

沙井文化的主体民族月氏、乌孙等就是在气候变化的这个时候乘机进入河西的,他们的到来,不仅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沙井文化,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最初是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的安特生,1923年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发现的。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又在这一带发现了一些同类遗存,并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

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达永登、兰州附近。据碳测年代数据表明,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沙井文化用于农耕的生产工具很少,而用于畜牧的铜刀、箭镞却占有很大比例,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动物骨骼、皮革制品,尤其是草原气息浓厚的青铜器物,如鹰头饰、鹿形饰、犬纹牌饰、涡轮形饰等,这些都彰显出北方牧业文化的色彩。

沙井文化的面貌显示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并有大面积聚落遗址,其地理范围大约在民勤沙井子至永昌三角城一线,我们所带的地图上,有两处“三角城遗址”的标识,也都在这一线上,都属于沙井文化。

从考古资料来看,永昌三角城中的高大城墙系利用天然地势用黄土垒筑而成,现存高度达4米,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城内经发掘的房址有4座,呈圆形,室内有灶坑和火墙,根据房址F4的基址进行复原,发现其形状犹如蒙古包,城内还发现14个窑穴。

另外,柴湾岗遗址中也发现有房屋遗迹,呈椭圆形,面积有40余平方米,室内有火塘和储物的窑穴。三角城和柴湾岗遗址中的房屋周围均发现有构筑散水,即指房屋外墙四周的勒脚处(室外地坪上)用片石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有一定坡度的地面,其作用是迅速排走勒脚附近的雨水,避免雨水冲刷或渗透到地基,防止基础下沉,以保证房屋的巩固耐久。

这就说明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月氏、乌孙等民族已经学会了建造房屋,他们虽然以放牧为主,却过着定居的生活,甚至十分注重居址的建设,建筑水平很高。

现在,生活在农耕区域的人们一提到游牧民族,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部落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游牧也会出现定居点,游牧也会向畜牧转变,不然,大量的人口如何安置,积累的财富如何储藏?

沙井文化的先民们就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游牧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兼营农业,而在一些适于种植的地方,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人才的聚集,出现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也就自然而然。沙井文化的先民之一月氏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匈奴人之前称霸河西的。

一个问题就这样被突出了出来,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会农耕,但月氏人、乌孙人,包括后来的匈奴人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会种地了呢?所有的问题在被堆积成“气候”两个字后,似乎还有一个理由能被牵扯进去,那就是这些民族本身不善于耕种,进而在中原受到歧视被驱逐。

三、我们这个民族或存在驱逐白人的历史?这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

秦人是华夏族(汉族古称)西迁的一支,最早是一支居住于山东地带的部族。其先祖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颇受商朝重视。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参与了武庚挑唆的三监之乱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惩罚,使居住于东方的秦人,被迫西迁,嬴氏部族因此沦为庶民。

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之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周人发源之地岐山一带。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周平王还下令,秦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他们。

秦穆公(前623年)时灭掉了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与日俱强。

“清华简”研究显示,秦并非西戎。考古发现早期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与“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相印证。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舜赐姓嬴氏。而且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秦人乃华夏族裔,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甘肃西汉水上游盐官一带,秦人东周前历代王墓均在礼县。

这是历史课本给人们的较为专业的秦人简历,但是,我们今天很多专家在描述这个问题时,显得非常可笑,看到了吗?他们在非常正经地强调秦人来自于东方而且西方,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秦人一定都是中国人,而是中国人,就用不着专家这么费力了。

司马迁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雍州,今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后改凉州。是中国汉族典籍《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司马迁的意思是,秦人就是从这一带发迹的,而“禹兴于西羌”是在说建立夏朝的大禹,发迹要比秦人更西,在这个广阔的范围里也都是中国人,有必要分得那么清并以东西而强调某种其实根本不需要强调的东西吗?

秦人最远到了河西走廊什么地方呢?《左传》给了人们这样一个答案:瓜州。最有名的是那个“驹支不屈于晋”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把原文丢了,只用白话译文:

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

“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

范宣子连忙道歉,请驹支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清·吴调侯《古文观止》作家出版社,2008年)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当时少数民族在霸权制度下所受压迫的深重,也从驹支与范宣子的冲突与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的缩影。同时还说,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这就是说,各部戎人都是中国人,专家们干吗要那么费力地用东西来分清秦人的身份?

此地无银三百两,两千多年前,虽然有着各民族的战争,但大家已经能够融合地相处了,过分强调反而会暴露一种多少有些不正常的心态。

时代发展到今天,有些人依然认为,中国人只能是黄种人,而非白种人,驹支的祖先中有一部分白人,古羌人、月氏人,甚至后来的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鹘人中都有一部分人是白人,这是史实,而秦人在河西走廊融入了各部落戎人的成分这是是不争的事实,可以用东西来界定秦人的身份,但没有必要那么过分地掩盖对白色的敏感。

比中国专家更可笑的是老外,因为在殷墟发现了白人的头骨,他们就一口咬定,是白人建立了商朝,中国也不过只有3000年的历史。一方面,我们的历史不是老外说了算;另一方面,我们分析认为,在我们历史上,可能存在着驱逐白人的战争。我们前文中提到的沙井文化的主人月氏人和乌孙人,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驱赶至河西走廊的,他们虽然并不一定是白种人,但他们一定不全是黄种,所以,不管是黄的还是白的都是我们的历史,更没必要遮掩什么。未完待续(文/路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西走廊在我们不知道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中原或有驱赶白人的经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看过《河西走廊》才算学懂历史:张骞 霍去病仿佛“活”了过来

看过《河西走廊》才算学懂历史:张骞 霍去病仿佛“活”了过来

历史,河西走廊,霍去病,纪录片,豆瓣,影响,多大,张骞,龙首山,中原,人物,全貌,关口,匈奴,力荐,历史长河,宏观,后世,名字,合黎山,张掖,年代,山脉,成吉思汗,意义,影响力,敦煌,政治,片长,祁连山

2013-07-27 #故事会

河西之战 年仅二十岁的霍去病展示了他的军事天赋 收复河西走廊

河西之战 年仅二十岁的霍去病展示了他的军事天赋 收复河西走廊

霍去病,匈奴,卫青,汉武帝,汉军,部落,河西之战,俘虏,将士,牛马,侯中,单于,中原,亲信,将军,小国,平阳,武将,漠北,河西走廊,营帐,胜利,抗击匈奴,将士们,打不过,乌岭,兰山,卫子夫,天之,平阳侯

2016-08-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河西走廊之张骞出使西域

河西走廊之张骞出使西域

匈奴,祖国,张骞,姑娘,月氏,使命,异域,时候,爱情,善良的姑娘,心爱的姑娘,给了他,这是一种,凶多吉少,中生,历程,军帐,东西,信念,劝服,国家,经历,机会,情怀,抓住机会,日夜,绕道而行,路途,险阻,长安城

2018-10-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这就是张骞8:张骞西域归来 武帝决定出击匈奴 打通河西走廊

这就是张骞8:张骞西域归来 武帝决定出击匈奴 打通河西走廊

张骞,匈奴,西域,汉武帝,甘文,眼泪,经历,道路,单于,向东,卫青,左谷,太子,大将军,万里长城,伙伴,两鬓,人们,内战,决心,大举进攻,地理知识,喜讯,土产,国力,城头,弟弟,妻子,奔去,汉军

2010-01-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甘肃~穿过河西走廊

甘肃~穿过河西走廊

莫高窟,月牙泉,沙子,魔鬼城,鸣沙山,滑沙,雅丹,河西走廊,故事,丹霞地貌,价格,圣地,全国,兰州,嘉峪关,天下,张掖,宗教,感觉,敦煌,沙漠,极具,线路,洞窟,经典,色彩,佛教艺术,始建于,这里有,这里是

2015-08-05 #小故事

美丽的瑰宝——河西走廊

美丽的瑰宝——河西走廊

张骞,匈奴,河西走廊,历史,汉武帝,单于,张骞出使,纪录片,月氏,种子,西域,长安,匈奴王,中才,卫青,庄肃,明得,李广,胡马度,霍去病,翻译家,人物,中亚,个头,乌兹别克斯坦,人类文明,任务,体系,初中,俘虏

2009-06-16 #短篇故事

河西走廊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河西走廊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张骞,河西走廊,匈奴,月氏,西域,新疆,大月氏,使者,向西,内蒙古,敌人,甘肃,西亚,葡萄,部族,咽喉要道,三十六国,张骞出使西域,打不过,汉帝国,乃忠,王一,王发兵,王大,西进,在哪,一扇门,三个臭皮匠,乌孙,中亚

2008-03-18 #故事大全

霍去病封狼居胥 以及河西之战后汉武帝对河西走廊防御体系的构建

霍去病封狼居胥 以及河西之战后汉武帝对河西走廊防御体系的构建

匈奴,霍去病,河西走廊,汉武帝,西域,汉帝国,地区,乌鞘岭,酒泉,冒顿单于,祁连山,战役,河西,骑兵,浑邪王,河西地区,刘邦,卫青,汉武帝刘彻,河西之战,相国,威胁,一生,大月氏,大汉,将军,张掖,武威,汉军,漠北

2014-02-1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