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这座建在大学里的航运博物馆 收藏了不少海上故事

时间:2009-04-06

600多年前,海图的红圈上,标注出郑和澎湃激情的闯荡

提示:本文共有 35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600多年前,海图的红圈上,标注出郑和澎湃激情的闯荡。

一水繁华南下去,四方亨泰坞航通。数百年后,巨轮远航,“现代郑和”董浩云,开创了世界航运史多项第一。

不同的历史坐标,同样的爱国之心,诉说着两代航运人的海上传奇。那陨落深海的船锚与不屈的灵魂,唯有穿越时空的沉寂,才能寻到一丝光影。第15个中国航海日已然来临,让我们走进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一览航运发展史的光荣与梦想。

文博名片

展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所在地:上海交通大学

特色:中国古代造船与航运史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设立于上海交通大学新中院,于2003年1月18日开馆。作为国内高校中唯一的航运专业博物馆,其旨在传播中国古代造船与航运历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为一幢中西合壁、质朴典雅的二层小楼,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最早为男生宿舍。其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中间设有模仿中国传统民居的天井,高挑轩敞,自然随意地形成了开阔的空间。为了把这里改建成一座航运博物馆而不破坏建筑原有的沧桑韵味,香港建筑师陈丙骅投入大量心血。

改建后,博物馆面积达600平方米,藏有文物资料1100多件,并设有“中国古代航运史馆”和“董浩云生平陈列馆”两个展馆。当参观者由朱红色木门进入博物馆,内庭的青石砖上设有缆绳和石桩,仿造甲板的设计。设计师特意在天井上空加装了玻璃屋顶,把一缕缕阳光引入中庭,给人带来恬静温暖的感觉。

进入一楼“中国古代航运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图,记载了从春秋战国、两汉至南北朝,唐、宋、元、明的海上交通。此外,展馆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展现中华民族在舟船航运领域的伟大发明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光辉历程。

二楼“董浩云生平陈列馆”,则以生动的图片、实物和场景再现,浓缩了“船王”董浩云传奇的一生,展现了他在航运领域的理想与成就,以及对教育事业、国际事务的热衷和奉献。

文物故事

宁波“船王”

自沉最后两船

抵御日军

在博物馆一侧,整齐存放着抗战胜利后对日索赔“顺丰轮”“新太平轮”的历史资料。这些泛黄的史料无声地诉说着一代航运人陈顺通的爱国故事。

1930年9月,陈顺通投资30万银元创建了上海中威轮船公司(简称中威轮船)。由于经营出色,中威轮船几乎每隔1年半就购置1艘新轮船,到1936年已经拥有了“顺丰轮”“新太平轮”“太平轮”“源长轮”4艘海轮,主要行驶于长江和远洋航线。不久后,中威轮船已汇聚了魏文瀚、魏文达等众多法律界、航运界的顶尖人才,成为国内四大轮船公司之一,祖籍宁波的陈顺通被称为宁波“船王”。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封锁了全国的重要江海口,并征用吨位较大的船舶,沉于重要船道,防止日军进攻。此时,战前租借给日本大同海运株式会社(现并入商船三井株式会社)的“顺丰轮”“新太平轮”,却被日方以各种理由强行扣留,陈顺通实际掌控的轮船只剩“源长轮”“太平轮”两艘。即便如此,他还是将所剩的最后两轮用于抗战征用。

至此,陈顺通拥有的4艘轮船,以各自的命运,走向它们的终点。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平静地对妻子说:“国家危难之时,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所作所为首先要对得起祖国,其次要无愧于先辈,最后要让我的子孙后代能抬起头来做人。用于抗战的‘源长轮’‘太平轮’并不可惜,但是租借给日商的‘顺丰轮’‘新太平轮’一定要追讨回来,并让日方支付所有租金。”

1949年11月14日,陈顺通在上海病逝,但是负责两轮对日索赔的顾维钧大使仍锲而不舍地推进,直至1952年才不了了之。个人命运和事业是同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强则民安,国强则民不遭外人欺。也是在祖国日益强大的前提下,上海海事法院于2014年4月在浙江舟山嵊泗马迹山港扣押了商船三井株式会社的“宝韵轮”,最终迫使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向陈顺通家族支付船舶租金、运营损失等赔偿款。

Samantha Addy Wong

(陈顺通为作者曾祖父)

世界最大油轮

“海上巨人”

博物馆二楼,一件董浩云家族提供的“海上巨人”号船模承载了一段不凡的历史故事。

“海上巨人”号船模。

上世纪50年代末起,西方船东发现,船只越大,相对营运成本就越低。于是,许多船东竞相订购大型乃至超大型油轮。

1974年,一希腊船东紧跟潮流,向日本追浜造船所订购了一艘巨大型油轮“追浜”号,长376.7米、宽68.86米,41.8万载重吨。由于试航中发现油轮倒车时存在巨大的振动问题,希腊船东拒绝接船。

董浩云一直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认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原油需求必定大幅增长。由于大吨位油轮可以明显降低运输成本,从1967年起,董浩云先后向日本佐世保等多家船厂连续订造载重22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油轮18艘。仅凭这18艘超大型油轮,他的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

董浩云接手“追浜”号后,立即更改船名为“海上巨人”号。他希望“海上巨人”是世界第一大油轮,便把已近42万载重吨的“海上巨人”号拦腰割成两段,然后将一段专门制造的81.45米长的船体作为中段,插入被分割的两段船体中间焊接起来,从而增加14.6万载重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油轮。

“哥德堡”号的

和平之旅

博物馆收藏的一座“哥德堡”号船模,为瑞典驻沪总领事馆捐赠文物。其原型是18世纪40年代的瑞典东印度公司远洋商船“哥德堡Ⅰ”号,曾三度来华贸易,堪称中瑞两国间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哥德堡”号船模。

1745年,“哥德堡Ⅰ”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有约700吨的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8个月后,“哥德堡Ⅰ”号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这时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几乎可以用肉眼看到故乡的陆地,然而顷刻间,船头触礁随即沉没,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Ⅰ”号凯旋的人们只好眼巴巴看着船沉入海底。

人们随即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Ⅰ”号中国之旅的全部成本,并且还获利14%。此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再次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最后沉没在南非。

时光流逝,见证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哥德堡Ⅰ”号长眠海底,默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1984年,瑞典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Ⅰ”号残骸。发掘工作持续了近10年,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瓷器和9吨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少量绘有欧洲特色图案,显然是当年“哥德堡Ⅰ”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更让人吃惊的是,打捞上来的部分茶叶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饮用。有哥德堡人将一小包茶叶送回了它的故乡广州,供广州博物馆公开展出。

“哥德堡Ⅰ”号的出海使得“哥德堡号”基金会和新东印度公司相继成立,并以“哥德堡Ⅰ”号为原型,建造了“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2006年8月,“哥德堡Ⅲ”号沿着古代航线,完成了驶向中国的和平之旅。

馆藏日记

让航海文物活起来

时间:2019年7月

记录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长 刘岸冰

“瓶装船”巧妙地将瓶子和船模结合在一起。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直以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致力于传播航海与航运文化,推动文化育人。

古代中国是世界航海强国之一,为诠释我国古代航海科技的伟大成就,今年5月15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推出了“溯源·启航:‘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这是博物馆界首次以“航海科技”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我们在策展过程中注重营造沉浸性氛围,积极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希望通过藏品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再现古代中国灿烂的航海文化。

展览亮点频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汇聚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相关藏品。在包括橹、舵、帆、锚、榫钉、艌缝、水密隔舱、逆风调戗、陆标导航、牵星过洋、指南针、航海图等众多航海工具中,有一件国家级馆藏珍品“瓶装船”,巧妙地将瓶子和船模结合在一起,从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透视做工精致的船模,逸趣横生。开馆后,这一科普教育性展览以趣味性、互动性受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栉风沐雨,我们驾驭理想的方舟,扬帆起航;春华秋实,我们满怀梦想与激情,筑梦远方。从2003年1月18日开馆以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办馆空间,举办了许多影响广泛的主题教育活动,涵盖了航运、校史、科技、书画、传统文化、西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领域,累计接待社会各界观众45万多人次。今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拓展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挖掘董浩云精神与航海、航运文化的多元价值,探索新时代文博事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文字除署名外由 张雨涵 综合

图片由 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提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这座建在大学里的航运博物馆 收藏了不少海上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胡少海:井冈山中的“猛虎”

胡少海:井冈山中的“猛虎”

胡少海,朱德,井冈山,红军,敌军,宜章县,湘南,战斗,会剿,蒋介石,陈毅,湘赣,土匪,团团长,工农,根据地,粤北,纵队,行径,边界,革命军,闽西,龙岩,胜利,任第2,任红,出生于,孙敏,宜章,杨如轩

2010-02-03 #长篇故事

从上海老城厢走向“大上海” 在虹桥枢纽听“海与城”的故事

从上海老城厢走向“大上海” 在虹桥枢纽听“海与城”的故事

上海,展览,港口,城市,虹桥,枢纽,航运,中外,20世纪,港口航运,京路,杨玉红,昌公,相呼,会展中心,中商,中国航海博物馆,交通委,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国际都会,大上海,招商局,明信,片上,独领,生活方式,老上海,通津,新民晚报

2013-12-16 #故事大全

美国疫情死亡接近10万 阴影笼罩下迎来阵亡将士纪念日

美国疫情死亡接近10万 阴影笼罩下迎来阵亡将士纪念日

美国,疫情,陵园,少美,金戈,上鲜,大有,都会,消息,日子,将士,代表,上国,一传,人群,人们,亲友,人口,人间,夏日,国人,博物馆,华盛顿,口罩,家庭,少海,小岛,情形,帝企鹅,情景

2016-06-22 #故事大全

首座航海主题博物馆 存放郑和下西洋大明宝船 原比例可下水航行

首座航海主题博物馆 存放郑和下西洋大明宝船 原比例可下水航行

申港大道,中国航海博物馆,石子路,临港新城,专题,博物馆,展馆,影院,景点,面积,布斯,米左右,工作人员,儿童活动中心,地下停车场,外环高速,好时,航运中心,环湖西二路,一家,中华民族,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西,文明,优良传统,交流平台,...

2017-01-14 #小故事

全球最大航运公司董事长和上海交大学子面对面 讲了哪些故事?

全球最大航运公司董事长和上海交大学子面对面 讲了哪些故事?

中远,许立荣,全球,集团,中国,港口,码头,国企领导,空客,上海交通大学,图说,吞吐量,全程,希腊,德国,课堂,部件,项目,活动,上讲台,姜斯宪,曹刚,比雷埃夫斯,钱凯,哈里发,首席记者,名的,徐汇校区,海上明珠,空客公司

2010-04-09 #经典故事

上海海事大学教师郑剑:让上课变成一件开心的事!

上海海事大学教师郑剑:让上课变成一件开心的事!

郑剑,学生,老师,专业,上海海事大学,教师,教学,好老师,情怀,交通运输学院,学生们,我心中,上海市,航运,国航,师德标兵,海大,一等奖,形象,师生,科研,素养,航运业,课堂,育德,党委,先进事迹,全校,学校,学业

2009-08-16 #短篇故事

新时代的新青岛:“一度电一艘船一瓶酒”的故事

新时代的新青岛:“一度电一艘船一瓶酒”的故事

邮轮,青岛,母港,青岛啤酒,中国网,新能源,充电网,硬仗,财经记者,产业,企业,创新中心,全国,国际航运,智能,记者,来电,活力,建设,突破,黄克,云平台,贸易金融,工作人员,青岛啤酒博物馆,一带,互联网,国际,品质,品牌价值

2019-01-03 #经典故事

重庆大学670万建“赝品博物馆”?“老司机”出招反套路

重庆大学670万建“赝品博物馆”?“老司机”出招反套路

文物,鉴定,文物鉴定,重庆大学,吴应骑,专家,博物馆,赝品,社会,藏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委员,层面,建议,方式,立法,吕成龙,张伯驹,上升到,全国政协,文物局,古董,人才,传统,余辉,公示,古玩,手段

2011-12-0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