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河北故事|古稀老人十余载吟唱传承千年歌诗

时间:2009-06-11

学歌诗、唱歌诗、传承歌诗在河间市,一位古稀老人与歌诗融为一体,长年骑着自行车奔波于乡野间,义务传播河间歌诗十余载,乐在其中

提示:本文共有 254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王寿增不遗余力地传承河间歌诗。

学歌诗、唱歌诗、传承歌诗……在河间市,一位古稀老人与歌诗融为一体,长年骑着自行车奔波于乡野间,义务传播河间歌诗十余载,乐在其中。这位老人名叫王寿增,今年72岁,家住河间市行别营乡行西庄村。

“河间歌诗”起源于汉代,有着跨越千年的魅力。在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播《诗经》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2006年,河间歌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缘起

机缘巧合,爱上歌诗

王寿增讲述河间歌诗传承。

王寿增与河间歌诗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村子里一位老人告诉他,河间歌诗音调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不仅可以吟唱《诗经》,还可以吟唱唐诗宋词及现代诗词。那时,王寿增对河间歌诗还没有概念。

王寿增退休后,回到行别营乡西庄村居住。这一年,他参加了河间毛公诗苑协会,认识了河间歌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82岁的裘孝信。裘孝信也在行别营村居住,两人交往很多也很深,不仅谈诗词创作,也谈河间歌诗。王寿增对歌诗产生了感情。

为了更好地传承河间歌诗,2006年,裘孝信老人想在行别营小学办暑期培训班。可是裘孝信耳失聪、眼失明,外出不方便。咋办?王寿增说:“我可以带着老先生去授课。”于是,王寿增成了裘孝信的拐杖和眼睛。

裘孝信给学生们授课,王寿增听着有韵味、有旋律的吟唱,陶醉其中,常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还在授课的往返路上与裘孝信一起探讨河间歌诗的唱腔、唱词,进一步感受到河间歌诗的魅力,也加深了对《诗经》的记忆和理解。

也正是有了这个经历,王寿增对河间歌诗有了一个朦胧的概念,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用心

编写教材,因材施教

王寿增和裘孝信(戴墨镜者)在教孩子们吟唱歌诗。

在接触并传播河间歌诗的同时,王寿增对河间歌诗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发现很多学生吟唱不整齐,声调高低、长短不一,裘孝信却不纠正。借着与裘孝信聊天的机会,王寿增提出了这个问题。

原来,河间歌诗作为一门民间艺术,代代口口相传,极具乡土味道,其表演形式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对吟和唱,节拍自由散漫,声调沧桑悠长,有西河大鼓的韵味。

2012年,王寿增开始和裘孝信一起编写培训教材。王寿增把诗词一句一句地读给裘孝信听,裘孝信施以唱腔,王寿增再一个调一个调地记录下来。慢慢地,王寿增也能谱曲了。

王寿增被授予河间歌诗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在保持歌诗原有主旋律的情况下,他进行了归纳、总结,不断规范节拍,完善教材,总结经验。于是,河间歌诗在传播中词更容易记了,调更容易唱准了,演唱起来也更有韵味了。

王寿增根据河间歌诗的诗词内涵、诗歌题材和吟唱者特点,施以不同的传授方式。经过不断摸索改进,王寿增采取营造诗词境界、舞台再现诗歌情境等方式,使喜爱河间歌诗的人多起来了。

心路

一度迷茫,寻找方向

孩子们吟唱河间歌诗。

河间歌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王寿增却有了一些迷茫,对传承这门古老艺术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信心有些不足了。

他的学生们第一次演唱歌诗,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反响。文艺界感觉曲调、声调太苍老,没有伴舞,没有看点和听点。而以裘孝信为首的文化界精英们则认为,河间歌诗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还原最原始的艺术样态,不能把它搞成现代的歌舞。

王寿增对这两种意见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间歌诗。于是,他走上了寻访之路,与全国各地的吟唱爱好者和研究者进行探讨。王寿增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我得出了一个最终的结论:河间歌诗是老辈文人墨客的吟唱方式,要传承就必须是河间歌诗,不能偏离方向!”坚定了方向,王寿增开始专注于河间歌诗的传承,与学生们一起吟唱、一起排练,并兴致勃勃地将河间歌诗搬上了河间春晚的舞台。

王寿增说,年轻人对河间歌诗不太感兴趣,这让他心里有点儿着急。作为河间歌诗的传承人,不能将传承搞得有声有色或者传承效果不理想,他时常自责,却又心有不甘。

“怎样才能将河间歌诗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既让人喜闻乐见,又不失去其本身韵味?”王寿增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个问题。

未来

传承歌诗,坚持到底

王寿增虽然一度感到迷茫彷徨、无所适从,但依然坚持河间歌诗的传播与传承。失聪失明的裘孝信老人也从没打过退堂鼓,坚持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河间歌诗传承下去。于是,河间歌诗的传承人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410余人。特别是行别营小学的张志忠老师,多年来不仅学习河间歌诗的吟唱,还用文字、照片和小视频等记录并展现河间歌诗传承的教学、演出等活动。看到这些,王寿增说:“我不能放弃。”

2016年,王寿增参加了在甘肃省举办的全国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台上受到了热烈欢迎,在幕后更得到艺术家们的高度赞誉。其间,甘肃省两位吟唱爱好者专程找到他,表达了对河间歌诗的喜爱。他们说,王寿增用沙哑的嗓音唱出苍老味道,将河间歌诗演绎到了极致。那次展演带给王寿增很大触动,更坚定了他传承河间歌诗的信念。

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是中国吟唱学会的负责人。几年前,她带着4名学生来到行别营,就河间歌诗进行交流切磋。当时,戴学忱已经年届八旬,仍坚持到全国各地搜寻歌诗吟唱材料,更让王寿增认识到传承河间歌诗的深远意义。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都宅在家里,文化生活单调。王寿增以“红歌微信群”为传承对象,教唱河间歌诗,每到周三、周日,就把录制好的歌诗发送到群里,再通过视频进行交流纠错。截至目前,他已经带领群里的学员学习了《诗经》名篇《关雎》《蒹葭》《相鼠》,唐诗《山行》《清明》,现代作品《沁园春·雪》《长征》《送瘟神》等十个作品,学习歌诗的群成员也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27人,其中年轻的57岁,年长的75岁。

说起这种新的传承方式,王寿增有些兴奋。他表示,裘孝信老先生今年已经82岁,他自己也已迈入暮年。他愿尽全力把爱唱的人组织起来学河间歌诗,让会唱河间歌诗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今后的计划,王寿增说,首先要把河间歌诗各种唱法的简谱标注完善,然后做进一步整理规范、装订成册,便于学习和收藏。

“我计划用一两年的时间,把流传下来的歌诗唱段都教完了。”王寿增说,他会一直坚持河间歌诗的传承,直到自己走不了、唱不动的那一天。 (燕都融媒体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刘春梅 文/图)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北故事|古稀老人十余载吟唱传承千年歌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对古稀老人的感人爱情故事

一对古稀老人的感人爱情故事

老爷,老人,老爷子,同事,川剧,天气,古稀,坎肩,大寿,大部分,想法,总会,时间,故事,朋友,毛笔字,阳光明媚,衬衣,老战友,老伴,西装,辈子,领带,写字,商谈,慢慢走,你们要,不要让,你自己,穿裙子

2020-07-04 #小故事

古稀老人讲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不断奋进

古稀老人讲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不断奋进

老人,华辰,曾庆丰,名人,学校,爷爷,经历,北辰,总书记,组织,交流,孩子们,社会名人,习近平,杨帆,比别,里街,天津日报,书香,书架上,下象棋,东西,人和事,刊物,以勤补拙,写文章,全市,倍受鼓舞,内心,努力学习

2020-06-14 #长篇故事

古稀老人养殖天鹅的秘密

古稀老人养殖天鹅的秘密

天鹅,大乘,白天鹅,天鹅湖,广州,白色,黑天鹅,水面,村民,时间,龙颈镇,养殖,大老板,周文,巨翼,白影,谢老爷子,黄卫,好的,清远市,清新县,古村落,价钱,下子,上海,习惯,作者,养殖场,内容,合同

2009-10-06 #故事会

随州抗疫故事:古稀老人送来蔬菜表谢意

随州抗疫故事:古稀老人送来蔬菜表谢意

疫情,随州,独山村,防控,队员们,村民,高新区,村里,税务局,老人家,老俩口,工作队,老年人活动中心,全村,年纪,心理,日报,武汉,物资,老人,群体,吃得好,君特,子都,陈云,雷神山,自家菜,红记,这都,淅河镇

2009-02-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古稀老人走失8天  暖心故事发生一串

古稀老人走失8天 暖心故事发生一串

孙玉才,老人,孙刚,志愿者,景县,老太太,东光,好人,安定医院,监控,一家人,寻人,东光县,三轮车,好心,沧州,小伙,录像,集市,王丙,一行人,工作人员,人和,天后,吴桥,救助站,沿路,父亲,线索,踪影

2019-07-28 #小故事

多次勇救落水者!芜湖一位古稀老人和一座水库的故事

多次勇救落水者!芜湖一位古稀老人和一座水库的故事

周老,水库,孩子,孙村镇,钳口,繁昌县,母亲,游泳,家长,小女孩,美丽乡村,一身,志愿者,时间,老人,孩子们,游泳爱好者,跳入水中,依山,区的,冬泳协会,塘里,塘埂,小毛毛,新时代,都会,古稀,事项,周礼,周边

2011-01-03 #长篇故事

高中作文指导:《古稀老人9年骑遍中国100个城市》

高中作文指导:《古稀老人9年骑遍中国100个城市》

老人,桂元,兴趣,骑行,完善自我,城市,古稀,个性,行程,一直在路上,坚持下去,中国,人文,公安,十块钱,和风,圣贤,地貌,招待所,小吃,年纪,时间,民情,速度,风味,旅游,生活,行动,自行车旅行,近距离接触

2017-01-19 #小故事

古稀老人 山里救回一条蛇 深夜 那蛇却杀死了老人全家人

古稀老人 山里救回一条蛇 深夜 那蛇却杀死了老人全家人

2019-04-09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