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之十五)

时间:2009-06-16

1974年,我连奉命从大兴安岭的嫩林线调往长白山下的吉林省桦甸县,参加烟白支线的松花江大桥建设,部队到达红石公社乡船口屯村时,也是寒冬季节,零下二

提示:本文共有 26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韦玉发烈士与爱民井的故事(之十五)

铁道兵在35年的征程岁月里,不仅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而且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想人民所想,为百姓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

1974年,我连奉命从大兴安岭的嫩林线调往长白山下的吉林省桦甸县,参加烟白支线的松花江大桥建设,部队到达红石公社(乡)船口屯(村)时,也是寒冬季节,零下二十多度,部队一边安营扎寨,一边配合施工连队浇筑松花江铁路大桥桥墩,工作生活都紧张有序,有条不紊。

桦甸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以汉族、朝鲜族居民为主,部队在此施工与生活免不了与当地百姓打交道,但是我们铁道兵十分注意搞好军民关系,军政关系,搞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维护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

1975年的秋季,我连3排战士发现营房附近的船口屯,朝鲜族聋哑残疾人老抗联战士杨大爷夫妇吃水困难,要到较远的松花江挑水,且唯一的女儿又在县城工作,家里没有劳动力。

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为杨大爷解决后顾之忧,但是当时连队施工任务紧张,要赶在寒冬季节来临之前浇筑好松花江铁路大桥的最后两个桥墩,时间紧,施工任务重。

工作任务要完成,杨大爷的井也要打,杨大爷的井不打进入冬季也没法打,杨大爷吃水更困难,怎么办?铁道兵敢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点困难算个啥?战士们先把杨大爷找准好打井的位置,然后安排工余时间和节假日开挖。

初秋的一个周日,战士们忙完了当天工地上的施工任务,带上大锹等工具来到杨大爷家里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慢慢地下山,月亮也知人性,探出头来照亮大地。

我连贵州籍布依族老乡战友韦玉发、刘明杨、魏光新三人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继续上班前的挖井活计,为杨大爷挖井。当挖下去近10米处,在井下的刘明杨觉得体力不支,胸闷气短,呼吸急促,韦玉发就下井替换刘明扬,韦在井下继续挖,并把井底泥土一篮一篮向上吊,魏光新、刘明杨两人在地面上往上拉。

拉上来三、四篮后,韦又装满一篮,示意魏、刘两人往上吊,韦在井底用大锹顶向上的竹篮,竹篮拉上去了,趁着短暂的片刻,韦用大锹顶着胸部喘气休息,突然井口的泥土塌方,一瞬间泥土压倒了韦玉发,大锹又顶住韦玉发战友的胸口,韦玉发就这样倒下了。

闻讯赶来的战友轮流用手扒泥,以最快的速度把压在韦身上的泥吊出,当扒出韦玉发战友时,韦已停止了呼吸。天上的月亮也垂下了脑袋,大地一片俱寂,仿佛为烈士默哀。

▲这就是真实的爱民井

韦玉发战友牺牲后,连队为继承烈士遗愿,把为杨大爷打井列入工作计划,安排排长崔新一、排副林春民带领七班继续打井。

为了防止再次塌方,他们采取边挖边下沉井管桶,克服了土质松软,渗水等地质不利因素,苦干加巧干,终于成功地为杨大爷打出了一口好井,从此以后,杨大爷就有了一口方便实用且冬暖夏凉的水源。

后来这口井,被桦甸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铁道兵爱民井”。据了解,此井目前还在使用。几十来,“铁道兵爱民井”一直成为当地百姓赞美铁道兵的口碑,在当地一提到咱铁道兵个个伸出大拇指。

韦玉发战友不是牺牲在铺路架桥的工作岗位上,而是牺牲在拥政爱民为少数民族百姓办实事上,也符合我党我军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宗旨,铁道兵党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铁道兵爱民井”这一事实,不仅增强了军队与地方的关系,而且融合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韦玉发烈士墓

韦玉发牺牲后,连队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并把他安葬在连队驻地的后山上,现吉林省桦甸县人民政府统一安置在桦甸县烈士陵园,每年我连重访军旅生涯的战友都去桦甸县烈士陵园祭拜,去年我连王朝胜等贵州籍战友特地去桦甸县烈士陵园拜祭韦玉发烈士,并献上鲜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为人民服务》)韦玉发战友为百姓打井牺牲,也诠释了我军的唯一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红色基因,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最高价值追求。

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不仅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把生死置之度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爱国献身,无私奉献,重视和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争做祖国忠诚卫士和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加巧干,钻研业务,精通技术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包含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崇尚和谐的精神。“铁道兵爱民井”也是铁道兵精神一种体现。

桦甸县烈士陵园

韦玉发战友,如果你还在,连队接受新任务了,我们会同坐一趟军列,去呼伦贝尔大草原修建伊敏线,在伊敏河铁路、公路大桥上绽放青春的光彩;

如果你还在,我们一起开赴祖国的最北端的“北极村”,去塔韩线修建纬度最高的呼玛河铁路大桥,我们会迎来塔韩线通车后的第一个批客人;

如果你还在,也许1984年元月1日,我们共同向军旗告别,转为铁路工人;

如果你还在,也许你退役回家,在平凡的岗位上打拼,在熟悉的田野里耕耘。从退伍老兵到基层管理者,从复员军人到乡村带头人,带领布依族乡亲脱贫致富;

如果你还在,你和我们一样,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妻子的每一个吻,使我们忘掉世上的一切烦恼,孩子的每一声“爸”,催促我们奋力前行;

如果你还在,改革开放了,也许你抓住了人生的大好时机,施展你的才华,释放你的潜能。也许你是廉政高官,也许你是实业巨子,也许你是科研奇才,也许你是学界精英;

如果你还在,我们都老了,你和我们一样,在儿女身边尽享天伦。赶上这盛世昌平,不满夕阳无限好,力争把黄昏当早春;

如果你还在,你比我们有福啊,你101高龄的老父亲还健在,你可尽孝子的一份责任。亲爱的战友啊,真的盼你一觉醒来,看看家乡的发展,祖国的变化,你一定高兴万分。玉发战友啊,你怎么长眠不醒呢?你在天堂过得好吗?

在人间,船口屯记得你,红石乡记得你,桦甸人民记得你,十连战友想念你,铁道兵历史记载你,韦玉发烈士永垂不朽!

“铁道兵爱民井”,你不仅是当地百姓取水的深井,而且是铁道兵爱人民的深情,它是铁道兵拥政爱民的象征,它是铁道兵为人民服务的缩影,它也同样载入铁道兵光辉历程的史册!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万岁!

(后记:去年韦玉发烈士的父亲过100岁,我连派王朝胜等几位贵州籍战友代表全连去向韦老爹祝寿,并告诉韦老爹及韦玉发烈士的亲弟弟等亲属,十连没有忘记他,铁道兵没有忘记他,祝韦老爹健康长寿!)

连队群集体创作:主要口述者:王朝胜、林春民、刘敬权

执笔人: 吴凤祥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之十五)”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之八)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之八)

火车,铁道兵,曹顺,抽水机,副班长,冰面,吸水,伊敏,帐篷,战友,河水,炸药,管道,笼头,蒸汽火车,出水管,命令,洞口,精神,连长,万里雪飘,魏德,工作,管口,季节,战士,机械,机房,水箱,炸开

2010-05-27 #小故事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一)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一)

魏德,铁道兵,战友,精神,一杯茶,父亲,终身,连队,视频,人生,微信,情况,母亲,部队,同班,回家,凤祥,白浪,西索木,好的,上线,买点,作品,山西,小区,手机,战士,日用品,早点,沐雨栉风

2014-11-22 #短篇故事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二)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二)

铁道兵,营房,赵国栋,官兵,洪水,营区,铁路,连长,命令,团部,国家,战士,文书,枪支弹药,连队,部队,西索木,战友们,公路大桥,后山坡,小山坡,上去了,伊敏,帐篷,大桥,感情,情况,战争,桥墩,枪支

2020-03-29 #故事大全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八)

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之十八)

呼玛河,大桥,桥墩,铁道兵,施工,铁路,设备,翻斗车,连队,部队,基坑,混凝土,韩铁,战士们,冰层,抽水机,机械设备,沉井,测量,任务,纬度,塔河,河水,刘义,大修,三连,兵改工,最寒冷,全长,团部

2019-07-22 #经典故事

潍坊的传说故事——白浪河的“神牛”

潍坊的传说故事——白浪河的“神牛”

白浪河,铜牛,潍坊,白浪,河水,人们,漫过,牛头,日大,水神珠,齐城,水长,事件,中建,一代人,作用,传说,代表,入口,千秋,北风,历史,城墙,地方,堤岸,外地人,大雨,官员,天黑,母亲河

2017-12-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郎平前夫及家庭背景故事 女儿白浪身高189

郎平前夫及家庭背景故事 女儿白浪身高189

郎平,姐姐,白浪,主教练,白帆,前夫,中国女排,个人资料,丈夫,女儿,国家,女子,女排,意大利,感情,打篮球,排球,排球队,时间,父母,身高,美国,老公,工作,摩德纳,王育成,铁榔头,总教练,一起玩,业余体校

2008-03-03 #故事阅读

《夺冠》背后的故事:巩俐和郎平女儿白浪再现鲜活“铁榔头”

《夺冠》背后的故事:巩俐和郎平女儿白浪再现鲜活“铁榔头”

郎平,巩俐,白浪,演员,这部电影,母亲,训练,陈可辛,中国女排,从零开始,偶像,导演,大拇指,女排,女儿,妈妈,教练席,排球,样子,电影,笔记本,细节,背影,观众,队员,随身携带,贴身,一句话,几乎所有,学习表

2015-04-04 #小故事

《夺冠》背后的故事:巩俐和郎平女儿白浪再现鲜活“铁榔头”

《夺冠》背后的故事:巩俐和郎平女儿白浪再现鲜活“铁榔头”

郎平,巩俐,白浪,演员,母亲,训练,这部电影,中国女排,从零开始,偶像,大拇指,女排,女儿,妈妈,教练席,排球,样子,笔记本,细节,背影,观众,队员,随身携带,贴身,学习表,年轻时,微微,郎大将,陈可辛,不一样

2012-09-26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