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顺逆交加 都是为了成就你

时间:2009-07-24

电影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也是住在深山寺庙,老和尚也在给小和尚讲人生和成长故事,只不过,他们自己便是故事的主角

提示:本文共有 83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小时候我们都会唱这首歌谣,而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不管是从开场方式还是逻辑构思来看都像极了这支童谣。电影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也是住在深山寺庙,老和尚也在给小和尚讲人生和成长故事,只不过,他们自己便是故事的主角。

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上映后,引发巨大反响。它获得了第56届洛加洛电影节堂吉诃德奖,并代表韩国角逐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金基德其它含有情色、暴力等元素的其他影片相比,这部片子显得格外得安静唯美,表现手法也比较柔和 ,还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东方禅意。

这部片子讲了一个人生轮回的故事。春天的罪恶和救赎,夏天的欲望与放纵,秋天的爱与恨,冬季的哲学与救赎,再到下一个春天,以此轮回,生生不息......

电影中的春夏秋冬好似一个隐喻。以电影来反观人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事情、面对情感、面对他人时,会不会也存在着某种轮回呢?

一.电影语言处理:立体鲜明色彩给人极致视觉体验,婉转低沉声音渲染影片气氛,多镜头画面处理使层次愈加鲜明

影片中,山中孤寺、斑驳佛像、环绕高山、无人旷野诸多含义丰富的意象再加上刻意淡化的台词语言,内敛的情绪和符号在影片中大量的出现既营造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散发着绵延禅意,又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带来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赏析价值。

1.色彩呈现:清冷色调刻画事物鲜明立体

色彩在电影中主要起还原现实的功能,发挥着表意、抒情的作用。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 色彩的呈现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影片主要以清冷色彩为基调,画面如一幅幅水墨画铺展开来,清澈湖水、古老寺庙、清雅雕花,冷静唯美,预示了影片救赎与体悟的故事轨迹。

同时,在不同季节,根据作者的不同用意与主题表达,又予以其他不同色彩的巧妙点缀。

动态绿色:春季,万物复苏,以绿色为主色调的青山、绿水、森林映入眼帘;夏季,万物蓬勃,相比春季,群山苍翠欲滴,植物更显鲜活葱郁。在这里,绿色的呈现是动态、变换的而非一成不变。春季色彩以新绿为主且饱和度不高,意在营造出一个活泼明朗、天真的世界,就如同庙里的小和尚,有着处于童年的活泼;夏季色彩由新绿转为苍翠,平添一种蓬勃躁动之感,预示着下一段故事即将开始。这也对应小和尚的变化,此刻他已长大成人,有了成年人的情感、思维。

警戒红色:红色代表激情、仇恨、愤怒与死亡。影片中主要有三种红色:第一是,枫叶低饱和度的暗红;第二是,青年手握刀刻心经时双手流血的鲜红;第三是,老和尚自焚时火焰的红色。在这里,暗红代表爱情,以及青年由此产生的恐惧、愤怒、不安;只有血才能洗刷罪孽,血液的鲜红就犹如一把亮眼的刀,给人警醒和警戒;老和尚最后的自焚可能是希望一切罪孽能消逝于火中,红色的火焰给人进一步的告诫。

忧郁蓝色:蓝色在和谐、自由、渴望中往往又夹杂着矜持、忧伤的情感基调。夏季,小和尚与少女共同抬头看天,浅蓝色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美好和谐。为此,这也表现了小和尚和少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同时又隐含了一丝对二人前途未卜的淡淡忧伤。

2.镜头表达:多镜头画面处理加强影片空间感

影片中运用多种镜头表达方式,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进行默片般的场面调度,使画面 风格极具平衡感 和视觉性的同时,凸显严谨统一。

营造出明信片般效果的“空镜头”: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间小庙,小庙漂在湖中央,与世隔绝。在这红尘之外,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此刻,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扑来而来,大量空镜头的运用造就了这部片子自然清新的独有气质。然而,虽身处自然深处,但人心却并非如环境般远离尘嚣,“空镜头”,正是大量空镜头的运用使清幽环境还与影片中的一些暴力以及人性欲望、善恶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动静倒置的镜头拍摄:影片中小和尚被警察带走前,已经有了人生的顿悟,坐在亭子上,可以看见风景没有移动,但亭子在画面左边向右边移动。还有一个树未移动,而亭子在移动的镜头。因此,这几组动静倒置镜头既增加了画面动感,又进一步增加了影片可看性,似乎也暗示了人性的回归。

还有就是,镜头的类比穿插:影片中,在讲述事情发展时,导演不断加入实物符号做类比拍摄。例如,女孩的到来和鱼做对比;小和尚和女孩发生关系用鸡的图片穿插;小和尚中年归来苦修的过程中又与鱼、青蛙、蛇被困做对比表现救赎。所以,这种类比穿插镜头的运用既推动了影片发展,增加影片深度,还为故事发生增加了可能性,丰富了画面语言。

3.声音语言:婉转低沉声音烘托深化主题

影片中语言极其简练、自然,没有太多的台词,人物对白被极力压缩,语言能力也被有意淡化,主人公存在一种 “失语”现象。这种情况在,音乐对镜头 画面的烘托更营造出一种平和、宁静、甚至诡异的氛围。

在小和尚做错事时,响起佛经的背景音乐,就起到了警示他的作用;腰捆巨石、怀抱沉重佛像的中年和尚,在向最高山峰安放佛像过程中,凄美、苍凉、震撼而嘹亮的女高音作为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人物心理的 “狠” 与 “恨”。而当佛像已安放山顶,中年和尚如释重负时,婉转低沉的音乐响了起来,这一段音乐的使用再次体现 “宁静的山水寺庙间,其实从未停止过生命轮回的酷烈与残忍”,音乐对主题独特的深化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影片结构搭建:轮回式互文结构深化主题,封闭式独特空间顺承前因始末,隐喻符号填补叙事留白

1.影片结构:打破连续时间叙事,增强影片观赏性

影片中主要通过轮回式的互文结构来呈现故事的连贯性,以此深化主题;并通过魔幻现实的分解式结构使角色呈现对比鲜明、不落窠臼。

首先,影片中春天潺潺流水——夏天碧波翠浪——秋天绯红枫叶——冬日洁白飘雪,就这样跟着导演的表达和节奏,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走,仿佛每个镜头画面、声音元素都透露着清净的禅意。在留白中,仿佛可以感到一股“气”在运转,仿佛片子也会呼吸了。所以,这部讲轮回主题的电影,同样也采用了轮回的互文式结构与主题遥相呼应,更能增强故事的联动感和连贯性。

其次,就部片子最高明、可贵之处就是:尽管电影环境极其清幽、孤独,人物台词寥寥无几,但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小和尚的一生分解成两段(前半生、后半生),然后让这两段没有交集的人生置入同一个空间。如此一来,一是,节约了空间上的留白;二是,对比出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呈现的截然不同的变化,最终又以四季循环为故事载体,让观众感受到人物角色不停地在苦海中轮转煎熬。这样看似影片呈现朴实无华,却不会让观众觉得沉闷、无聊,深深地抓住观众注意力。

2.空间结构:封闭式的独特空间与人性欲望的不受控,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具有独特的空间表现力。在青青郁郁的大山脚下,有一片很大的湖,湖上有一座庙,这座庙并不在岛上,而是漂浮在湖上,没有根,周边也没有陆地。以此,来营造了一种封闭式空间。

一方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生活中,无论是寺庙还是道观,往往都建在山中,似乎从来没有修在湖心的庙宇,建于湖心的一般是供人休憩幽会的亭台。所以,此处的湖心庙宇则是肩负着营造空间美感的任务,再与青 山、绿水、薄雾、轻烟、小船交相辉映,诗意唯美、禅意绵绵…. 同时,将空间锁定在水上这一极其狭小的空间中,湖中小岛上的寺庙在镜头中不断转动,整个画面也都随着镜头在动,这种变化也是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生活在封闭的湖心小岛寺庙里,因为生活的百无聊赖,小和尚才做出了给青蛙、蛇身上绑石头、捉弄小动物的罪恶行径。也因为长期与外界的隔离,面对女子诱惑,作为出家人的欲望之火竟被点燃。因此,寺院四面环山 ,出入又需要小船的封闭隔绝式空间环境,才使得小和尚在其中发生的 一切行为,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顺理成章。而后,历经欲望煎熬的小和尚重返寺庙,通过刻写《心经》来救赎灵魂。时光流转,人的轮回伴随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但是尽管时间在不停地流逝,山还是那群山,水还是那湖水,寺庙依旧屹立湖中岿然不动,一定程度上正是空间的静止才能够承载岁月和人生的轮回。

其实,我们由此也可以思考下自己的人生: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空间,电影并没有明确标的在何地,只告诉我们此处有山有水。就像在茫茫的水域上漂浮着一个空间,漂浮着一些人的命运。这也是一个相对有趣的设定和隐喻。他不标注这里是什么哪里,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就像我们所在的地球,相对浩瀚苍茫的宇宙,是不是也像那座孤独飘荡在湖上的小庙一般?如果我们抹去“地球-北京-西城区”这样人为界定出来的空间坐标,此刻,你又在哪里?

3.隐喻符号的意象表达:大量空间隐喻巧妙填补叙事留白,升华影片主题

电影开始时有一个场景:老和尚带小和尚进山采药,分拣草药时,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你采的药都不对。”小和尚说:“怎么不一样看起来都一样啊。”老和尚又说:“正确的草药下面有一根白线,而毒死人的那个没有。一线之隔就是救人和杀人的差别。”

其实,这里的白线就是一个隐喻,一线之间可以救人又或许会害人,这“一根线”就是“界限”。界限在哪里呢?它也许是一种规则、原则,它是无形的。影片中除了这根白线隐喻“界限”,还有其它一些物体来隐喻,比如那扇门,那艘船。

01.门:无形的界限

在影片中一共有两道门,一道是置于庙宇和外界俗世那道没有墙的木板(外门);一道是寺庙中,分隔老和尚和小和尚打坐与休息空间的一扇门(内门)。

外门:

影片开端,门楣上刻着“人生庵”三个大字的那道外门映入眼帘,其寓意让人心生感慨,只是一扇人生大门、轮回大门啊。其实,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木板,因为日常它周围无墙只是屹立在那里并没有开关它的实用必要。尽管如此,小和尚和老和尚还是心照不宣地接受着这样一扇看似多余的门,他们每次把船划到那,都是通过那个门出去、回来,从不逾越。

内门:

寺庙房间中也有一道单一而无围墙的门,春天时老和尚叫小和尚起床时便是透过这扇门,小和尚早晨起床也是从这扇门走出来。事实上,从便捷角度来说,二人完全可以直接进出,经过门反而要绕着走,但二人也从不逾越这道门。

直到夏天,小和尚长大,少女到来,他与少女心生暧昧。有天晚上,他想越过老和尚去女孩床铺。以前,他都是从那扇门出来的,但那一天,他却没有从门出来,而是越过界限,穿“墙”而过,钻了女孩儿被子。

在佛家中,门有法门之意,意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在影片当中,这两扇门都无依靠地突兀伫立,哪怕开关门这一动作,并不具备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实用性功能意义,但老和尚和小和尚还是日复一日地通过门进出。所以,这两扇门互相呼应表达了同一含义,即代表着佛家修行中要遵守的戒律,戒律在修行者的心中。但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自我约束究竟能坚持多久呢?终于,女孩儿的到来,打破了小和尚和戒律,他也便穿墙而出,不再过门。当人心中有信仰,便有门;若世俗的欲望烧尽了戒律,仪式便会变成多余之事。以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反观自己的人生?门外、门内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门不仅仅为片中小和尚、老和尚而开,也为人世间的众生而开,出去门外便是轮回,进入门内,则是修行。

02.船:去往不同的彼岸

一艘木床,上面还画着莲花、祥云以及菩萨等宗教意味十足的禅意画。影片中,每次出现船都会给其一个特写,不仅是因为,它是师徒二人通往外界的唯一工具,进山采药、买生活用品,都要通过这艘船,更因为这艘“船”还包含着深深的隐喻,一共有这么几次渡船的场景:

第一次渡船,是老和尚带着幼年小和尚外出,一路上,老和尚划船、帮小和尚拨弄树枝,这代表一种师徒间的照顾与庇护;第二次渡船,是小和尚划船独自出逃,去山上戏耍动物,镜头对准了小和尚逆水行舟的吃力表情;第三次渡船,则是小和尚背负石块,要去山上给戏耍的动物放生,最后动物都死了,小和尚哭了;第四次渡船,成年后杀妻青年逃回寺中,老和尚用船将其从门口渡往寺内,这一次的救赎意味更加浓烈;第五次渡船,是警察找到青年,一起渡河时,老和尚用念力留住船,船无法前行,也许是小和尚罪孽太重,但作为师父的老和尚最终还是解开了负在他心中的罪恶大石,于是小船继续前行,老和尚完成了对弟子的一生的教导后,也顺势坐化。

在我看来,“船”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佛法中也经常用“船”来做比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达成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意味着用般若智慧的船,搭载着我们到达想去的彼岸。电影里的这艘船承载着小和尚后来命运改变的转机,一念之间,它可以到达你心中清净、自在、开悟的彼岸;一念之间,又可让你痛苦纠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以上提到的两种来做隐喻的实物——门和船。代表了师徒二人的修行,同时也代表了界限和戒律。提到界限和戒律,我们最直接的感觉往往是被控制、被束缚、不自在。其实,与法律一样,戒律和界限的本质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事实上,不仅出家人要守戒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想一想:我们心中那道无形的墙是什么?我们立身处世,面对事情的原则、界限又是什么?小和尚遇到诱惑时,他放弃了。我们会吗?遇到想要的东西时,会放弃原则去追逐吗?比如在职场,会因为业绩或面子,做出舍弃原则的事吗?也只有我们有了原则和界限时,面对事情才会有判定的标准和方向。如果没有原则界限,我们的生活就会混沌,会失去方向。但这个原则和界限是什么呢?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三.核心主题表达: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生顺逆交加,都是为了成就你

1.四季轮回与人生轮回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个“又”字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意味,其实,也代表了一种 “轮回”。

影片中,作者以四季为主线贯穿始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代表的正是人生的四个阶段:从一个因虐待动物而被老僧惩的小和尚(春),爱欲萌生,忍不住偷尝禁果的少年(夏),成长到因执念而犯下杀妻大罪的成年僧侣(秋),最终是走到人生尽头救赎觉醒的垂垂老僧(冬)。人生的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幕幕地重演下去 。

四季轮回刚好对应了小和尚经历贪玩、爱情、背叛与执念、释怀的过程,也正是这些经历,他的心智才由鲁莽变得沉静。所以,这不光是四季的轮回,更是人生的轮回。

01.春天:因果业报,万物皆空,因果不空

春回大地,万物初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和尚为了乐趣和私欲把石块绑在青蛙、蛇等小动物身上。老和尚看到,却不直接出手制止,而是在夜晚把小和尚身上也绑上石块,用极富同理心的方式教会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最后,老和尚还对他说:“如果有任何一只小动物因为身上负石而死掉,那这块石头将永远压在你的心头上。”在佛教里有一个词叫做“因果”,一因一果报,这果报不是外在形式的惩戒,而是罪恶在自己内心得承受,超越时空界限,当某一天因缘具足,业报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尽管小和尚面对死去的动物忏悔落泪,但这在虐待动物中展现出的贪、嗔、痴依旧会扎在心底,随着生命的发展流动,当因缘和合,就会生长发芽,最终把他引向破戒与犯罪。

02.夏天:少年执取,执念萌生爱欲,杀意早已隐藏在执念中

躁动的夏季,小和尚终于长大成人,是爱欲心让他爱上了前来看病的女子。当老和尚要送走少女,面对不舍得小和尚却说:“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这会导致杀身之祸。”通过老和尚的话可以看出,问题关键是“占有”,是不能放手的执取心,其实,爱欲心的根源便是“执念”。其实,早在佛陀时代,出家人都住在森林、岩洞里时,佛陀就制定过一个戒律——出家人连续待在一棵树下休息不能超过三天。因为当超过三天后,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觉得这棵树是“我的”了,这时当别人坐在那里时,你就会起嗔恨心。其实,不光是佛陀时代,我们现在生活也是,没有什么是你的,包括你的孩子。

正如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一首诗,《论子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论子女》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当有“我的”时,就会有冲突、对抗,每一个“我的”都是一根刺,失去时会无比痛苦。当有拥有的时候,老和尚说占有会招致杀身之祸,这里的杀身之祸不过是一个隐喻,不一定是杀身,也许会是冲突、吵架、愤怒、失去的痛苦和焦虑。

03.秋天:苦行非道,一念真心,放下执念

秋天是令人肃杀的季节,青年和尚杀妻后逃回寺院,却戾气满满,一直采用逃避的方式,以致身心痛苦。其实,从他逃离寺院的那刻起就一直在逃避。

第一次逃避:离开寺院时,因为内心不安,随身带走了庙中唯一的佛像,但这昂扬却未给他带来身心的安宁,反而老和尚依旧能在没有佛像的空桌前潜心念佛。第二次逃避:回到寺庙后,用几个小纸条写了“闭”,分别贴在五官上,企图以此遮住接触外在的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然而痛苦却并没有消失。第三次逃避:青年和尚又把自己捆在绳子上,企图通过肉体惩罚的苦行方式来消解内心痛苦。苦行,会让人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都这样了,已经很努力了,还要怎么办呢?

我认为,青年和尚的行为不过是鸵鸟心态罢了,最终还是通过用血迹斑斑的凶器刻画《心经》与自己和解,释放出了内心的痛苦。同一把刀,同一个生命体,一念之间,可以杀人,一念之间,又可以成为救赎的工具。所以,重点就在这一颗心呀,而不在于那些外在的行为、外在的苦行或者带出去的那个佛像。反观我们的生活,当遇到困境时,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情绪方面的,是一直在直面还是逃避呢?

青年和尚被带走后,老和尚知道度化后的徒弟已经找到了心的方向,自己也再无遗憾。于是他用同样封闭六根的方式,坐化了。为什么他能封住六根,而小和尚却不行?小和尚封闭六根时很痛苦,而老和尚却很安心。所以,佛教里说的“摄受六根”,不是靠逃避、靠意志力,而是当你真正心安的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不再是障碍了。

04.冬天:救赎之道,觉悟后的潜心修行,让人获得自我救赎

冬天看似万籁俱寂、草木不生,却又暗藏着潜心修行的生机。中年和尚归来后重启修行,他后绑一块大石头,抱着佛像爬到山顶,过程中脑海中不断闪现他小时候把石头绑在动物身上的残忍场景。所以,这不光是对其童年杀生和中年杀妻的偿还和超度。他也真正参悟到了,有问题最终还是要自己去面对,这不是外在力量可以救赎的。佛像在高高的山顶,以清明平静俯瞰人世红尘。一切都是那般渺小如过眼烟云。比起很多追名逐利,妄自菲薄,懵懂到死也没有明白这一切的人,他也接近于功德圆满了。

05.又一春:当春天再度来临,生命又进入另一番轮回……此时,原来的小婴儿长大了,天真烂漫的小孩像他当年一样去山里玩耍,但是他没有把石头绑在小动物身上,而是把小石头直接塞进鱼、青蛙和蛇的嘴里。看到这里,忽然有一种历史重演的感觉。春夏秋冬,又一个春天,又一个轮回,这时的小和尚又重蹈人性欲望的覆辙,悲欢离合又要上演。

提到轮回,人们可能总会有种误解,认为“轮回”就是前世今生。那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轮回?当你总是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心态去应对你周遭的际遇时,这是否也是一种轮回呢?用现代语言来说,“轮回”其实也是某种固定的生活模式的复刻。四季是轮回亦是人生,起心动念之间你有没有看清自己的念头,以及念头背后真正的隐喻表达?还是已经习惯了被念头、经验、惯性捆绑呢?所以观影也是观自己!

2.人生顺逆交加,都是为了成就你

日本神学大师铃木大拙说:

“禅存在于个人的一切经验之中。没有个人经验的背景, 思想便难以传达。”

当小和尚虐待动物犯杀戒后,他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同理心方法来教育他;当青年和尚爱欲心泛滥犯色戒后,他任由小和尚越门离去,进入俗世。因为老和尚知道在这些事情上他没有办法传授自己的经验,只能任由他去亲身体悟。也只有入世之后,经历了不被庙堂遮蔽的风风雨雨,来日再选择踏门而归时,才会有体悟大道后的真正“出世”。

五欲六尘,皆是诱惑。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们也苦苦地追逐着这些“为什么”,偏执而痛苦。很多人的前半生是顺遂的,有求必应,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想得而不得,可一旦福报将尽,遇到想得而不得的时候,就更容易抓狂和痛苦,甚至自残、自杀,这样的案例身边比比皆是。

有人说这部影片讲的是人性的欲望与善恶,是救赎。说的没错,但我看到的更让我为之动容、良心一震的一点是:人生顺逆交加,都是为了成就你。

被杀害虐待的鱼、蛇等小动物,背叛小和尚的妻子,既给她带来罪责和痛苦,这痛苦之后又萌发着开悟和成就的希望与嫩芽,没有他们就没有之后潜心修行、开悟的他!

晴也好,雨也罢。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皆在你那一心念!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顺逆交加 都是为了成就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夏秋冬四季往返 人生的宿命也在一幕幕上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夏秋冬四季往返 人生的宿命也在一幕幕上演

小和尚,金基德,影片,老和尚,同学,导演,梦菲,人生,电影,结构,空间,生活,和尚,故事,片子,老僧,韩国,春夏秋冬又一春,主人公,季节,经历,循环,小庙,不过是,在梦,世俗,人心,为题,内心,四季

2008-10-13 #故事阅读

《春夏秋冬又一春》:“下午茶” 共品品金基德

《春夏秋冬又一春》:“下午茶” 共品品金基德

金基德,电影,寺庙,导演,世界,人物,和尚,心经,空间,老僧,童僧,封闭空间,春夏秋冬又一春,视听语言,作品,制度,场景,寺院,影片,特征,符号,结尾,犯罪,主流社会,地板上,对社会,年轻时,影片中,这个世界,基德

2016-06-17 #小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春夏秋冬又一春》: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影片,诗意,唯美,故事,镜头,金基德,电影,人物,寺庙,封闭式,导演,水墨画,湖水,色彩,群山,春夏秋冬又一春,小和尚,影片中,各大,多可,金豹,小亭子,深联,梦幻,创作者,人性,主题,主旨,亮色,佛学

2020-01-27 #经典故事

爱情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

爱情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

故事,导演,陈思成,王庆祥,爱情,北京爱情故事,佟丽娅,刘嘉玲,斯琴高娃,梁家辉,段落,王学兵,北京,影片,将爱,作品,结构,观众,金燕玲,还是很,演员,风格,大热,云之锦,姜文,张译,徐静蕾,李晨,赵薇,耿乐

2020-07-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春夏秋冬又一春》在罪孽中救赎

《春夏秋冬又一春》在罪孽中救赎

小和尚,老和尚,庙宇,师傅,东西,妻子,孩子,欲念,课堂,万万没想到,轻易地,佛家,人生,剧中,女孩,欲望,石头,罪孽,蛇君,又一个,主角,人性,凶器,动物,女人,山门,心经,毒药,湖心,眼力

2012-05-29 #小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关于轮回的电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关于轮回的电影

僧侣,影片,金基德,佛教,故事,导演,成长过程,人生,作品,和尚,意象,电影,结构,韩国电影,和精,好的,时代一,看电影,奖项,一连串,事件,主角,主题,人事,人性,人防,全片,信仰,内容,动物

2013-02-22 #短篇故事

经典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控制贪念 学会放弃

经典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控制贪念 学会放弃

虚竹,师傅,孩子,佛像,女人,时候,师父,警察,然后又,丝巾,寺庙,心经,欲望,段落,石头,贪念,生活,和虚竹,一定是,你喜欢,老和尚,万物,东西,人性本善,内心,双方,妈妈,小孩儿,小时候,恶念

2007-04-07 #短篇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多年后 那个被女人勾引下山的小和尚又回来了

春夏秋冬又一春:多年后 那个被女人勾引下山的小和尚又回来了

小和尚,老和尚,少女,老僧,罪孽,和尚,四季,妇女,徒弟,欲望,人生,佛像,故事,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发现了,群山,人世,凶犯,因缘,导演,婴儿,情绪,小鱼,庙里,感情,石头,男孩,经文,经历

2015-05-2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