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放牛班的春天》|现象级电影教你如何面对“问题少年”的教育

时间:2009-08-02

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最初的灵感来源于1945年奥斯卡金像奖音乐片关夜莺的笼子,因为他在7、8岁时看过这部电影,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本文共有 43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于2004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金球奖提名,豆瓣评分9.3分。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最初的灵感来源于1945年奥斯卡金像奖音乐片《关夜莺的笼子》,因为他在7、8岁时看过这部电影,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就是最差的班级,在这种班上,有一群被父母被老师放弃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众人眼中的“问题少年”。不少人爱说谎,有过偷窃、打架斗殴的经历,然而这样的一群孩子,却因为代课老师马修的到来,他们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色彩,甚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问题少年”莫翰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影片通过莫翰奇的回忆,以非线性化叙事方式,通过马修老师与哈善校长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博弈,充分展现了两种教育方式下的“问题少年”的不同走向,继而揭示“问题少年”的正确教育方式。

当我们面对“问题少年”时,究竟应该是犯错惩罚力求改正,让他成为一个屈服于权威的人,还是犯错宽恕通过引导,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影片最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爱的教育,才是唤醒“问题少年”的最佳方式。

01情节上的独特设置,将两种教育方式充分展现,而温暖又贯穿影片始终

电影通过非线性叙述和黑白灰的主色调,增强观众的年代代入感,直观地揭示两种教育方式以及带来的不同结果。这两种教育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衬托下,使故事情节自然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以温暖的同学回忆开始又以温暖的师生情谊而结束,美好的结局彰显电影的美好初衷以及导演对“问题少年”教育方式的乐观期待。

第一,通过非线性叙事方式,围绕马修老师的教育作为故事主线通过倒叙的形式,电影从1999年一下回忆到1949年,采用黑白灰的主色调,表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一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寄宿学校——“池塘畔底”辅育院,担任代课老师。

在校门口,他见到一个盼着星期六父亲来接自己的小男孩贝比诺。而实际上,他的父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死了。而后又是麦神父被盖贺克误伤,莫翰奇在黑板上大肆涂鸦,扰乱课堂秩序。继而开启了马修老师与不同孩子之间的磨合和相处,不断的展开故事线条。

在电影的写实化角度中,场景基本固定在学校内,使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使故事的走向更显真实。而在与不同“问题”少年的相处中,马修老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也感染了老师,这也使观众深深被其所折服,并且引发深思。

第二,以孟丹为代表人物,揭示哈善校长和马修老师不同教育方式下的不同反应,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暗示两种教育的不同结局走向。孟丹是一个问题少年,以实验品的方式出场。刚来的他就被贴上了性格孤僻、变态心理,有残暴、破坏、依赖的倾向,喜欢说谎、处于危险边缘的标签。在走出校长室的那一刻,校长要求马修老师按照犯错惩罚的教育方式进行管教,而这也是孟丹之前遭受的教育方式。显然,马修老师并没有那么做。

面对孟丹语言和行为的挑衅,马修老师依旧没有把他抛弃,反而接纳了他作为合唱团的成员。后来孟丹被校长认为偷走了买煤炭的钱,遂报警。孟丹回来后,校长对其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鞭打和侮辱,又强迫孟丹俯首认罪,孟丹甚至动手掐住了校长的脖子。最后孟丹被遣返了管训中心。临走前,他给了马修老师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从未给过校长笑脸的孟丹,为何会在这一刻给了马修一个笑容?我想,其实他的内心是明白的,马修老师是他心中的好老师,他感谢他为他做的一切。他厌倦了别人给他的各种标签,讨厌那些有色的眼镜,憎恶犯错惩罚的教育方式,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认可和接纳,而这一切只有马修老师给了他想要的温暖。如果按照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或许孟丹也会像莫翰奇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最后的纵火犯。

第三,非主角人物的设置,对推动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马修老师爱的教育这一主旨,电影中原本跟哈善校长一样奉行犯错惩罚的郎老师、萧老师以及麦神父,也渐渐加入到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阵列中。如郎老师会跟着哼唱合唱团的音乐、萧老师将校长私藏的木头拿出来给孩子们烧热水洗澡,麦神父向基金会写信推荐合唱团,他们三位慢慢的被马修老师爱的教育所感染。

另一边,马修老师还爱上了莫翰奇的母亲,虽然这是一段没有回应的单相思。但对于莫翰奇能够拿到里昂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却至关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的叙事顺序并不复杂,但里面的情节铺垫和人物设置却精心设计。在看似自然的叙事线条中,每一步精心设计好的画面,最终将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凸显出来。

02影片以多处细节来展现“问题少年”教育的复杂性,继而探讨教育的真谛

电影通过两种教育理念,即以马修老师为主的人本主义教育和以校长哈善为首的行为主义教育,来探讨“问题少年”的教育方式。透过电影的多角度呈现,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教育的真谛。

第一,从马修刚到学校时的场景,展现校长行为主义教育方式的现状马修老师刚到学校就遇到了麦神父被学生设计的陷阱误伤,校长要求凶手自首,在没人自首的情况下采取轮流关紧闭的方式,直到凶手自首或遭检举。这样高压惩罚的氛围之下,学生们依旧继续淘皮捣蛋,甚至还将初来乍到的马修钱包进行击鼓传花。当校长进门后,学生们立刻抱手站好,课堂瞬间安静。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的地方都有所体现,学生们在校长犯错惩罚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下,变成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学会了审时度势,恃强凌弱,不思进取,他们内心冷漠、甚至伤害老师而不自知和愧疚,内心本有的孩童天性被压制,留下的只是叛逆和不可思议的另类举动。

第二,从孩子们不同寻常的表现,展示马修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对“问题少年”春风化雨的影响当麦神父病重被转送出去时,照顾麦神父多日的盖贺克看着被抬走的神父,担心地问了一句:“他会死吗”。而在之前有个叫穆东的少年也是伤害了一名老师,并且导致老师缝了10针,校长的惩罚却让穆东走向了自杀。一个是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担心,一个是走向了极端,这或多或少说明了马修老师对于犯错学生,采取宽容、谅解,引导其反省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有关,也揭示了好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个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莫翰奇在受罚期间,没有参与到合唱团,后来的他偷偷溜进教室学习唱歌。加入合唱团后,课后还会主动找到马修老师学习。这与之前打架闹事耍流氓的他完全不一样,他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进步,学会了团结。莫翰奇感受到了音乐和学业的美妙。这不得不说是马修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给予学生爱与温暖的人本主义教育的结果。

“问题少年”的教育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但在马修老师这里,一切都以宽容、理解、尊重和温暖的爱予以一一化解。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内心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也与马斯诺5个需求理论的思想不谋而合,在实现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还要追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修和哈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向我们说明: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03由影片的故事情节,探讨“问题少年”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孩子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蒙特梭利

第一,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员。影片中,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是让这些“问题”孩子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他看到了孩子们眼中梦想的自己:有消防员、牛仔、驯兽师、间谍、热气球驾驶员……或许在成人看来,这些职业都不能称之为梦想,但马修老师并没有以此嘲讽或是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燃起了心中的希望。就像电影中提到的: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现实生活中,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能因为他的想法与大人的经验和经历有偏差,就做起了裁判员,一味的对其批判和否定。教育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尊重个体的差异,理解不同的想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强化去引导。始终要相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大人认为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宽恕孩子,包容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树立权威。影片中,马修老师对于用歌声谩骂自己的郭和颂,非但不计较,还认真纠正他的发音;面对莫翰奇的母亲,没有告知他受罚的事实,而是说他牙痛暂时不能前来,帮助莫翰奇解决了眼前的窘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都透露出马修老师那颗包容的心。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化身。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想通过权威去纠正他们的偏差,而不是从他们的角度去倾听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只会制造出更多叛逆的孩子。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多给与他们包容,父母、老师做起他们的朋友,认真了解他们的想法时,孩子的成长过程才会健康和完善。

第三,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肯定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影片中,马修老师在组建合唱团时,尽管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但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他把会唱歌的孩子们分成了高中低音组,不会唱歌的贝比诺成了助理,唱歌跑调的郭和颂成了乐谱架。总之,在马修老师那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合唱团里发光发热,他常常赞美和鼓励他们,说他们是刚从天堂离开的天使。反观哈善校长,却总是给孩子们贴上“无药可救”的标签。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标签对于孩子的重大影响。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班上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但罗森塔尔名单上的学生却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当你告诉孩子:你可以的,你很棒。孩子就会用这样的心理,暗示自己去行动去努力;反之,你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太差了。孩子肯定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对于“问题”孩子,一定要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和肯定他,让他觉得自己有希望,有优势,并非是个另类或者低人一等。只有重建起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心中有爱,心中有希望,他们才能从“问题”中走出来。

写在最后:

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蒙特梭利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积极的人从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消极的人将问题归因于孩子本身。这也是“问题少年”存在的缘由。

而这部电影,正是通过两种态度下的两种教育方式,给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上了一课。

当你面对一个所谓的“问题少年”时,不妨翻出这部电影进行重温。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让他在包容、理解、鼓励的环境下成长时,他一定不会成为所谓的问题。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放牛班的春天》|现象级电影教你如何面对“问题少年”的教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层教育意义的电影 收藏起来!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层教育意义的电影 收藏起来!

影片,电影,老师,音乐,人生,马修,放牛班的春天,孩子,意义,合唱,学生,法国电影,歌声,观众们,问题,好老师,孩子们,心灵上,很无奈,感觉到,是一部,校园故事,春风化雨,新来,发现了,和意,天籁之音,好的,炫酷,专制

2014-01-22 #故事会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义 不是一般电影可以达到的!看过的人有谁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义 不是一般电影可以达到的!看过的人有谁

马修,孩子,皮埃尔,故事,老师,影片,电影,合唱,孩子们,校长,音乐,孟丹,皮埃,放牛班的春天,剧情,开头,心理,所学,暴力,母亲,父亲,工作,可以达到,教育意义,有几个,是一部,父母们,音乐老师,这个故事,尔来

2015-05-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

孩子,马修,老师,电影,时候,佩皮诺,孩子们,情节,音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爱的,文案,全校,学校,影片,学生,故事,无可救药,时代,时间,梦想,合唱,放牛班的春天,属于自己,于心,多内,戴佩,景华,马桑

2014-10-19 #故事阅读

一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带你放飞内心!

一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带你放飞内心!

电影,这部电影,马修,孩子,孩子们,放牛班的春天,音乐,是一部,故事,辅育院,作用,力量,化身,心灵,教学,方式,桥梁,潜力,问题,韵味,中的音乐,有一种,死亡诗社,电影的故事,这一部,音乐电影,音乐老师,兰德,巴拉蒂,巴蒂斯特

2007-08-04 #短篇故事

一部故事平淡 但使人感动的电影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故事平淡 但使人感动的电影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

马修,老师,电影,好的,小男孩,时候,纸飞机,都会,人们,学生,孩子,技术,放牛班,日记,片子,海洋,父母,精神,结尾,鸡汤,不可能的人,每一滴,真的是,皮埃尔,越久越,高中班,在等,改变自己,离开了,一身

2015-12-11 #经典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学生,孩子,马修,教师,问题学生,教育,个体,学校,发展,了学,让学生,他用,一面,中国,优势,优点,契机,天赋,教学,校长,方式,时候,音乐,集体,犯错,放牛班的春天,学生们,问题少年,转移到,不良行为

2020-09-24 #长篇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启示

学生,片子,机会,音乐,就知道,一直没有,人的心,有耐心,我的童年,我想到,我现在,不可思议,不由自主,看完了,知道了

2020-09-24 #短篇故事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 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 看影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启示

马修,教育,孩子,老师,学生,校长,皮埃尔,让孩子,犯错,教师,行为主义,皮埃,才能,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原则,天性,智慧,行为,影片,发现了,学校,潜能,孟丹,反应,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个性,品格,天赋

2011-07-03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