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明宣宗孙皇后 狸猫换太子 小三上位 迫害于谦?她其实没这么坏

时间:2009-08-26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即孝恭孙皇后,与朱瞻基是青梅竹马

提示:本文共有 66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大明王朝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土木之变”和景泰帝朱祁钰时期的“夺门之变”,都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身影,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即孝恭孙皇后,与朱瞻基是青梅竹马。因为后来孙皇后怂恿朱瞻基废黜胡皇后;在“土木之变”发生后,阻挠景泰帝朱祁钰登基;之后又在“夺门之变”中暗中相助明英宗、害得大清官于谦被杀,史书上一直对她都有批评,而且后世的评价里,也认为是她,使得明朝从辉煌开始走向衰弱。

那就来看看,孙太后到底有没有“祸国殃民”这么大的本事吧。

一、从小内定为皇太孙妃,大婚时却因占星说被降为妾

孙皇后小的时候,也是一个活泼单纯的姑娘。可是,生活却和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教会了她如何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明仁宗朱高炽的妻子张皇后,是河南永城县人。因孙氏的父亲孙忠,在河南永城县担任主簿的关系,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在主簿官舍里见过小小年纪的孙氏。孙氏从小就容貌出众、聪慧机敏,所以,彭城伯夫人很喜欢她。

永乐八年(1410年),正好朱棣要给皇长孙朱瞻基挑媳妇,张皇后的母亲便向自己的女儿推荐了孙氏,并说了很多孙氏的好话。这些话,通过当时还是太子妃的张皇后,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朱棣便命人,将年仅10岁的孙氏接来看看。

朱棣看过之后,果然觉得名不虚传,于是,就让还是太子妃的张皇后,将其养在身边,也就算是内定为“皇太孙妃”。

从此,孙氏便成了朱瞻基的“童养媳”,与朱瞻基一起同吃同住,两人的感情非常好,只等到长大后完婚。

等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正式下诏为18岁的朱瞻基选皇太孙妃的时候,却突然立了胡善祥为正妃,原本内定的孙氏,却只能为嫔。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司天监说:“夜观星相,皇太孙妃应该在济河一带寻找”。

至永乐十五年,有诏选皇太孙妃。司天奏“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 使者下济宁,因以荣第三女进,则后也。按之,合法相,遂于是年册皇太孙妃。——《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于是,朱棣就派人去山东济宁一带找,结果找到了时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算了两人的八字以后,还挺合,当年,朱棣就册封胡善祥为朱瞻基的皇太孙妃。

司天监只说是到济河一带寻找,怎么就这么肯定,这个所谓的皇太孙妃一定是在胡荣家呢?

而且,胡荣生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入宫为女官,怎么就能确定,星相中所指的就是这第三个女儿呢?没准是第四个、第五个呢。

况且这找人的速度,是不是也太快了一点?GPS定位才有的效率啊。搁古代,找个事先不知道其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的人,是这么容易的吗?

可能司天监的说辞,只是一个借口罢了。估计那胡善祥,也早就是朱棣内定的人选了。

孙氏突然由妻变妾,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为此感到无比郁闷的,除了孙氏本人之外,还有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自己给外孙相中的媳妇,居然最后被女儿的婆家给否决了,这不是打她的脸嘛。

所以,彭城伯夫人每每去看女儿的时候,时常唉声叹气的,但是,张皇后对此并不发表任何评论(不然一起坐那儿骂老公公吗?)。

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难道张皇后心里就真的没有一点不爽吗?当然是有的。

明仁宗登基之后,在册立孙氏为太子嫔时,就特别允许她穿上冠服。

是时,仁宗知其事,故于仁宗嗣位,册孙氏嫔时,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明仁宗作为老公公,怎么会去关心儿子的妻妾有没有受委屈,肯定是自己的妻子张皇后,特别授意的。

宣德元年(1426年),刚登基不久的朱瞻基,为了给当时的孙氏抬高位分,特别请示母亲张太后,要另外给贵妃孙氏制作金宝,张太后也爽快的答应了。

要知道,按照大明王朝的祖制,只有皇后可同时拥有金册金宝,贵妃以下,是只有金册而没有金宝的。

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而明宣宗朱瞻基一登基,就率先打破祖宗家法,变相地让孙贵妃和胡皇后平起平坐,而张太后也没有出言制止,可见,张太后也一直对当年公公朱棣,将自己看中的儿媳妇无故降为妾,耿耿于怀。

与未婚夫订婚7年,欢天喜地地终于要完婚了,突然被人从正妻的位置上,降格到小妾,如果换作是你,你干吗?这事搁谁头上,都不可能服气吧。

从永乐十五年到宣德元年,这9年的时间里,孙氏一定也没有大吵大闹过。不然,丈夫朱瞻基也好,公公明仁宗和婆婆张皇后也罢,都不可能一直觉得她受了委屈,而想方设法地要在其他规格上给予她正妻的待遇。

可见,孙氏不光貌美,还具有忍辱负重的大智慧。

明宣宗以后的贵妃,都应该感谢孙贵妃。因为,自打这时候起,大明王朝被册封的贵妃,就都和皇后一样,同时拥有金册和金宝了。

贵妃有宝自此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宣德三年(1428年),孙贵妃“母凭子贵”,由于生下皇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被册立为皇后。原先的胡皇后被废。

至此,孙氏终于夺回了这本该属于自己的皇后宝座。

能说孙皇后是“小三上位”吗?当然不算。因为朱瞻基正妻的位置,本来就是属于她的,只是,中途无故被胡善祥给截胡了。

朱瞻基、孙皇后、胡善祥,都没有错,只能说,可叹他们身在帝王家,一切都身不由己。

二、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后宝座,被史书说成“狸猫换太子”

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明实录·明英宗实录·卷之一》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明实录》,记载着明英宗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其生母,是当时还是贵妃的孙皇后。

但是,《明史》上却明确记载着,朱祁镇并不是孙氏所生,而是某个宫人的儿子,被孙氏给偷偷抢来的。到死都没人知道,英宗的生母是谁。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假设明英宗朱祁镇不是孙皇后生的,那为何史书上对英宗的生母,没有任何记载?

明朝王锜撰写的《寓圃杂记》中有说:详细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明英宗的钱皇后。钱皇后却从来没有向英宗说起过这事,直到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危,钱皇后才哭着对他说:“皇上您不是太后亲生的,您其实是宫女的儿子,而且这位宫女也死于非命了,一直都没有称号。胡皇后贤惠却被废,去当了道姑,她死了之后,大家都因为惧怕太后,而没有按照皇后的礼制将其下葬。胡皇后的后位迟迟没有恢复,也只有皇上可怜她了。”

虽然王锜写得有板有眼的,但是,看着这番所谓钱皇后的说辞,怎么感觉前言不搭后语呀。其中疑点有三:

1、为什么“英宗不是孙太后生的”这件事,只有钱皇后知道?

2、钱皇后都知道英宗生母是死于非命了,怎么会连她的姓氏都说不出来?

3、钱皇后说这番话的本意,应该是希望英宗追封生母,怎么后来又绕到恢复废后胡善祥名号上来了?难道英宗的生母是胡皇后?

这怎么看,都像是某些人因为不满胡皇后被孙皇后取代,而故意添油加醋,胡乱编出来的一个前后矛盾的故事。

在《明史》中,也有记载钱皇后劝英宗“为胡皇后复立名号”这一段。但是,与《寓圃杂记》中记载的内容相比,存在2处不同的地方:

1、《明史》中说,胡皇后劝英宗恢复胡皇后的名号,是在天顺六年(1462年),即孙太后去世之后。而《寓圃杂记》中却说,是在天顺八年(1464年);

2、《明史》中胡皇后只是劝英宗为胡皇后复位,并没有《寓圃杂记》所说的,告知英宗不是孙太后生的这件事情。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因劝复其位号。——《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可见,清朝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也觉得《寓圃杂记》中有关钱皇后告知英宗并非孙太后所生的语句,太过突兀,所以,并没有采纳。

宋朝的宋仁宗,也是从小被刘娥太后抱养的,尚且人人都知道仁宗的生母是李氏。如果英宗的母亲另有他人,怎么可能好像凭空消失了一样,连个姓氏都没有留下?

虽然说,明宣宗朱瞻基确实有可能因为当时宠爱孙贵妃,而暗地里帮助她,夺取宫人所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再“去母留子”,好永远埋葬这个秘密;婆婆张太后也有可能为了儿子,或者是为了弥补孙贵妃,而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孙贵妃也不可能让英宗的生母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

试想即便如万贵妃那样在后宫一手遮天,也出现了朱祐樘被太监保护下来、偷偷养大的事情。同样都是贵妃,孙贵妃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神通?

明朝是一个礼教制度非常严苛的朝代,但是,很遗憾,大明王朝的后宫,一直都不是很太平。似乎从明宣宗开始,皇帝就流行起废后这一套了:宣宗废了胡皇后,景泰帝废了汪皇后,宪宗废了吴皇后,世宗废了张皇后。

明神宗万历也千方百计想废了王皇后,改立宠爱的郑贵妃为皇后,可惜,折腾了半天,没废成。

追本溯源,后世之人都觉得,这个坏榜样,就是明宣宗和孙皇后给树立的,这才搞得后来的明朝皇帝,一个个地都这么叫人不省心。

明朝这些老古董们,都坚定地认为,只有后宫和谐,才能换来朝堂的安定、国力的强盛: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和朱棣的“永乐盛世”,就都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皇后的缘故。(那怎么不看看朱棣晚年,为了一个泡菜国进贡来的权贤妃,将后宫搞得是血雨腥风。)

当然,至于这种所谓的 “后宫和谐”,是真和谐,还是假和谐,大臣们可不管:只要不闹到台面上来,就ok。

再说了,在这些大臣们的眼中,漂亮的女人,脸上就写着四个字:红颜祸水。

朱元璋的马皇后和朱棣的徐皇后就很贤明啊。

为什么?

人家长得不漂亮啊。

看看孙皇后,《明史》说她“幼有美色”;《胜朝彤史拾遗记》则说她“姣皙而慧”,就是肤白貌美的意思。史官的言下之意就是:孙皇后天生长得狐狸精样,怎么可能是一代贤后。而像胡善祥这样,相貌平平、恪守礼教的,才是皇帝的良配。

这么看来,当年朱棣临时变卦,将“童养媳”孙氏,由正妃降格为嫔,估计就是因为看她出落得太漂亮了。

三、孙皇后身为母亲,帮助儿子明英宗复辟,有错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宁可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也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所以造成了“靖难之变”。

可是,到了明宣宗和明英宗这一辈,风向就突然开始变了。

宣德十年(1435年),36岁(周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就曾经兴起过拥立明宣宗的同母弟——襄王朱瞻墡为皇帝的风声。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等到明英宗“土木之变”时期,以于谦为首的朝臣们,在朱祁镇有长子朱见深的情况下,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为明代宗。

虽然有人搬出《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说辞来为朱祁钰正名。《皇明祖训》中有关“兄终弟及”的原文是: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敲黑板划重点:“兄终弟及”的前提条件是“朝廷无皇子”。

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有儿子,弟弟郕王朱祁钰又是庶母所生,所以,根本不符合“兄终弟及”的条件。

如果说,当时让21岁的朱祁钰临时继位,一方面,是为了断绝蒙古瓦剌人拿朱祁镇来要挟明朝廷的念头;另一方面,又是因为需要有成年的皇帝来指挥军队与瓦剌作战,那当战事平息之时,临时被抓来填坑的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还给哥哥朱祁镇,还将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幽禁在南宫,不让其与外界接触,自生自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景泰元年(1450年)十一月,礼部尚书胡濙(yíng)曾请求景泰帝,让百官为明英宗庆贺生日,景泰帝没有答应;十二月,胡濙又请示景泰帝,在元旦新年那天,让明英宗接受百官的朝拜,景泰帝又没有答应。

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濙(yíng)请令百官贺上皇万寿节。十二月丙申,复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皆不许。——《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另外,原本被立为皇太子、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也在景泰三年(1452年),无端被景泰帝废为沂(yí)王,而改立景泰帝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景泰帝的结发妻子——汪皇后,因为反对废立太子,当即被废去了皇后之位,换成了新太子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但凡朱祁镇当时在南宫的日子好过一点、长子朱见深能够一直当太子,他也不会想要策划“夺门之变”。

讽刺的是,在废立太子的第二年,即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景泰帝这个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就夭折了,年仅4岁。之后,景泰帝再没有生下过儿子。

景泰帝即便自己没有子嗣,也不愿意将太子之位留给侄子沂(yí)王朱见深。

新太子朱见济死后,景泰五年(1454年),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请求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却被景泰帝直接丢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景泰六年(1455年),南京大理少卿廖庄,又请求景泰帝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被当众打了板子。而且,景泰帝想想气不过,又将气撒在了之前被关在监狱里的章纶和钟同的身上,也打了他们的板子。钟同没挨住,直接就被打死了。

景泰八年(1457),景泰帝卧病在床,群臣又提议立太子,景泰帝还是没理他们。

如果说,孙太后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明英宗复辟,就被说成是扰乱朝纲的话,那景泰帝剥夺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黜反对废立太子的汪皇后、将进言复立太子的御史大臣给活活打死,那又算什么呢?

而且,“夺门之变”的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因为明英宗和孙太后的周密策划,景泰帝自己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景泰帝继位以后,事事都听于谦的。

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任用官员之前,景泰帝都要私下里询问于谦的意思。如果于谦说这个人不行,景泰帝就不会提拔任用。当时朝中大臣对此都深感不满,认为于谦专权,以致于御史们都纷纷上书弹劾他,但都被景泰帝给挡了下来。

用一人,必密访谦。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虽然于谦的人品端正,大家也相信,他不会结党营私,但是,无论是从朝堂制衡的角度,还是从办事流程上来说,这确实不符合常规。

那些因为于谦,不得提拔、或者被提拔了又不及于谦被皇帝重视的人,都迁怒于于谦,结果,搞得于谦两边都不讨好。

朝中众臣不免会想,只要景泰帝还在位一天,他们就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久而久之,自然会团结在被幽禁于南宫的朱祁镇的麾下。

孙太后只有明英宗这一个儿子,景泰帝又是吴贤妃生的,再没脑子的人,都不可能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去立别人生的儿子为皇帝。更何况,看景泰帝的性格,也不是那么好相处的。

这个时候,有人来告诉孙太后,大臣们要发起“夺门之变”,复立明英宗为皇帝,傻子才会不同意呢。孙太后就算不出点力,也不可能把这个事情给搅黄了。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为了感激母亲孙太后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明英宗复辟之后,就为孙太后上了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孙太后因为这个徽号,又多了一条被后人抨击的罪名。

然而明代之废后、上后徽号,凡宫闺破例,皆自后始矣。——《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即便史书上明里暗里对孙太后都没啥好印象,但是,还是肯定她是一个有决断、识大体的人,至少在管理自己娘家人这点上,还是守礼法的。

后端慎而有裁决,然故识大体,其待外家皆有法。——《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结束语

明英宗复辟之后,确实是杀了于谦等众多有功之臣。

所谓“未受他人苦,莫劝人大度”。明英宗被幽禁在南宫的7年时光有多悲惨,他后来对付那些支持景泰帝的人就有多狠。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说句不好听的,当年如果景泰帝真的这么容不下英宗,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了事。但是,把人家一大家子人关在南宫,不让见人,又不给予合适的待遇,恨不得他们自己病死、饿死,那就真的是太侮辱他们了。

孙太后作为一个母亲,帮助自己的儿子活下去,让他获得更好的生活,也没什么错。难道让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孙子死在南宫,才算是贤良淑德吗?

明英宗也不算是完全没有良知的人。景泰帝的汪皇后,因为反对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才被景泰帝废去皇后之位的,念及此,英宗复辟之后,就复立废后汪氏为郕王妃。

景泰帝死的时候,英宗特许,没有让汪皇后殉葬。她迁出宫的时候,还特别被准许,可以将自己的私产和身边伺候的人都一起带走。

皇权的争斗,本就充满了血腥;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也是命数。只是,将明朝由盛转衰的责任,都归咎于孙太后一个人的身上,未免狭隘了些。

(注:本文由[@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原创,违者必究!)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明宣宗孙皇后 狸猫换太子 小三上位 迫害于谦?她其实没这么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朱瞻基,朱高炽,父亲,朱瞻,皇帝,朱高煦,儒家,祖父,方面,为帝,农家,南京,北京,宣宗,孙子,时期,皇太子,于谦,周忱,夏原吉,朱元璋,太子,作用,京城,时间,勇气,危机,原则,后世,庙号

2020-05-26 #长篇故事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朱瞻基,朱高炽,父亲,朱瞻,皇帝,朱高煦,儒家,祖父,方面,为帝,农家,南京,北京,宣宗,孙子,时期,皇太子,于谦,周忱,夏原吉,朱元璋,太子,作用,京城,时间,勇气,危机,原则,后世,庙号

2020-05-27 #经典故事

为什么她能够经历“五帝六朝”而不倒 孙皇后 牛啊(上)

为什么她能够经历“五帝六朝”而不倒 孙皇后 牛啊(上)

朱祁镇,大明,孙皇后,朱瞻基,朱祁钰,皇后,孙太后,孙若,朱允炆,母亲,电视剧,汤唯,太子,电视,儿子,风华,观众,于谦,明宣宗,新君,朱亚文,王朱,祁钰,胡善祥,霍建华,女主角,主张,剧里,历史,北京

2010-04-20 #长篇故事

古代明代故事 明宣宗——朱瞻基 替父亲雪辱

古代明代故事 明宣宗——朱瞻基 替父亲雪辱

李时勉,明宣宗,明仁宗,父亲,纵欲,夏原吉,侍读,传说,天下,宣宗,旁门,遗言,汉王,绑赴,皇太子,这两件,冯鑫,向明,可保,年有,才得,明宣,朱瞻基,温谕,大家好,中不,了头,头道,新天,事情

2018-07-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奇葩!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那些事:明宣宗带着宫女打高尔夫?

奇葩!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那些事:明宣宗带着宫女打高尔夫?

文物,攻略,运动,名字,球杆,石球,装备,高尔夫,马球,图中,中华文明,下图,文化,书画,主流,人们,侍从,功能,历史,奇葩,形象,岁月,捶击,影子,长河,方式,时代,石器,玉器,朋友

2012-02-18 #故事阅读

从英宗“前半生”经历的身心变化 看“大功臣”于谦必须死之缘由

从英宗“前半生”经历的身心变化 看“大功臣”于谦必须死之缘由

英宗,于谦,帝王,笔者,代宗,俘虏,于君,王振,史书,宣宗,集团,孙皇后,后世,大明,母亲,父亲,互市,儿子,大局,太上皇,性格,经历,祖母,皇帝,缘由,角度,仁宗,张太后,变化,大功臣

2014-10-24 #故事会

狸猫换太子传奇和包青天中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哪个是真的史实

狸猫换太子传奇和包青天中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哪个是真的史实

李宸妃,宋仁宗,李娘娘,仁宗,刘太后,宋真宗,包拯,侍女,狸猫换太子,皇帝,皇后,吕夷简,太子,儿子,后宫,太后,宫女,宰相,生母,生下,真宗,刘皇后,婉仪,赵恒,赵祯,历史,妃子,宋史,故事,身世

2020-08-21 #小故事

宋朝奇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宋仁宗认母 刘太后棋高一着陈林寺庙狸猫换太子

宋朝奇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宋仁宗认母 刘太后棋高一着陈林寺庙狸猫换太子

皇子,石玉昆,京城,内容,妃子,评书,寇珠,陈林,寺庙,王府,老妇人,龙图公案,为正,包拯,宗之母,宋真,宋真宗,宫刘,帝仁,玉宸,金华,郭槐,龙子,成一,好在来,遇到了,三侠五义,人们,先河,先皇

2020-04-18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