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来 一起聆听帮扶干部分享的凉山脱贫攻坚故事

时间:2009-09-02

在凉山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选派两周年之际,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领导、各位战友分享援彝两年来的心路历程

提示:本文共有 108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以全民健康护航全面小康

陈立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选派昭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我叫陈立宇,2018年6月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选派到昭觉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在凉山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选派两周年之际,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领导、各位战友分享援彝两年来的心路历程。

再上凉山,开展健康扶贫

2018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科室领导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参加凉山州的健康扶贫行动。此前,我曾参加过一次到凉山的帮扶调研活动,对凉山的印象还停留在西昌市区范围,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要去的是昭觉县,而且一去就是3年。当时,连昭觉县在凉山州的具体位置我都尚不清楚,意味着在这期间,我将中断手头的工作,暂别自己温馨的小家,抚育两个小孩的重担也将落到同为医生的妻子身上。去?还是不去?在现实困难面前,我也犹豫过,妻子知道我的想法后,反而安慰我说,“选择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失去什么,不去可能后悔,去了没有遗憾,既然你放不下,说明你内心已经有了选择,你就安心去吧。”有了妻子在背后默默支持,更加坚定了我前往昭觉县开展健康扶贫的决心。

传承医训,践行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医生,我的初心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的健康。虽然我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但这次挂职岗位除了要求临床经验外,还对我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刚到昭觉县医院,当地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朴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省委选派的这批帮扶队员的热切期盼。那一刻,我的内心居然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三年后又能给这里留下些什么?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时间竟让我有些困顿和迷茫。

然而困顿和迷茫并不解决问题,只有尽快廓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最初的两个月里,我就在分管的艾滋病中心门诊、住院部等科室轮转学习,近距离观察每个岗位的职责、操作规程等。期间,我还跟随县艾防局的同志,先后走遍了全县45个乡镇,部分乡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条件之简陋、医务人员之匮乏都深深地触痛了我,这些都是我在成都、在华西所不能想象的。

两三个月的轮转和基层调研走下来,我对全县的艾防形势和乡村两级艾防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理性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昭觉人民特别是艾滋病患者解除病痛的信心决心。

重视帮带,提升医技水平

记得2019年1月的一天下午,我接到县妇计中心电话,一名艾滋病产妇所生婴儿因为重症肺炎,造成呼吸衰竭,请我过去会诊。我立即赶到病房,经检查发现这名婴儿在发病前有呛奶现象,很可能是引发肺炎的诱因,当时村医、艾防员只关注患儿是否服用了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而忽略了患儿呼吸急促的症状,错过了最佳就医时机,且接诊医生使用的抗感染方案力度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找准症结后,我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该患儿病症很快得以缓解,一周后即痊愈出院。

经此一事,我发现基层艾防人员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方法简单,县级医院艾滋病诊治手段单一等都是导致昭觉县艾滋病防治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从提高当地医务工作者诊疗水平入手,牵头成立了“艾滋病防治攻坚小组”“艾滋病防治专家组”“个案管理团队”“依从性教育团队”“数据分析团队”等5支专家队伍,选送6名当地医生免费赴华西医院进修学习,选派2名当地医生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并作病例分享,鼓励当地医生参与科研并指导发表论文2篇。同时借助单位资源优势和个人社会资源,邀请李太生教授等知名专家,赴基层开展督导培训;联系华西医院传染科、检验科、急诊科、外科等100余名医疗专家赴昭觉县开展知识讲座、业务考核、教学查房、现场指导等;组织60余名医疗专家赴昭觉开展“服务百姓健康”大型义诊活动和华西应急医疗团队(EMT)现场演练等,致力于培养一支“永不走”的高水平医疗专家人才队伍。

严谨求实,诠释医者大爱

为优化诊疗路径,我借鉴华西医院管理经验和广州八院艾滋病患者管理经验,对原有诊疗路径和管理制度进行了优化和流程再造,建立起以“个案管理”和“同伴教育”为核心的依从性教育体系,组建一支由3名个案管理师、1名传染科医师、1名心理科医师和1名同伴患者组成的依从性教育团队,采用“一对一”个案管理和“一对多”同伴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全面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该示范模式在2019年凉山州艾防现场工作会上作交流推广。

同时,借鉴华西经验,设置绿色通道,优化患者候诊、检查和取药流程,将患者候诊时间平均缩短了2-3个小时。为提升远程会诊系统利用率,将已有的华西远程会诊系统延伸至县医院各临床科室,通过简化申请流程,免除会诊费用等措施,将会诊审批时间由1天缩短至1小时。自去年7月以来,累计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40余次。为完善职业暴露处置流程,成立暴露预防门诊,为全县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警察等人员和发生非职业暴露的普通群众提供7×24小时暴露预防药物和处置方案,切实筑牢预防艾滋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三年援彝路,我已走过了两年,而刚刚过去的两年既是综合帮扶的重要节点,也是健康生活的新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秉承“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华西校训,在捍卫全民健康的伟大征程中,牢记初心,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新兵”成老将扶贫显担当

郑伟省金融局选派金阳县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

我叫郑伟,曾是一名军人,2017年转业安置在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同年12月,我来到大凉山深处的金阳县挂任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今天,通过分享三个故事简要汇报我的扶贫经历。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人

马依足乡有一位贫困户叫俄日打,特别爱喝酒,每天睁开眼就是抱着一个啤酒瓶,蹲在墙角晒太阳,家里的田地常年荒着。他的眼神始终是迷离的状态,就像他的未来。或许说,俄日打从来就没有想过他的未来。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想这种情况,你给再多钱、再多帮扶政策,他自己没有从精神上站起来,也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于是,我就主动跟他结成帮扶对子,每次到村里,最先去的就是他家。

他听不懂汉语,我就拉上村里会汉语的彝族青年,一遍遍给他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宣传“扶贫不养贫”的导向。

逐渐地他有了脱贫致富的愿望,但仍觉得没钱、没技术、没有信心。我便将帮扶政策一项项给他列出来:缺钱,有扶贫信贷;缺技术,农技专家可免费上门培训。经过几个月潜移默化地影响,俄日打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戒了酒,人也变得勤快了,家里的田地逐渐种上了乌洋芋和玉米,有收获也就有了盼头。

通过两年多的帮带,俄日打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如今又在顺德家峻塑料厂找到了一份工作。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多元,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彻底摘掉了“穷帽子”,不仅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走了出来,而且从精神的贫瘠上站了起来。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颗土豆

在马依足乡有很大一部分农户都依靠种植乌洋芋来维持生计,尤以迷科村为最。乌洋芋是紫色的土豆,在当地确实太普通,卖不成什么钱,一些人吃,一些拿来喂猪。

我深信,高山深贫地区的农产品肯定生态且营养价值高,于是我把迷科村的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迷科乌洋芋富含花青素、多酚等多种微量元素,每公斤乌洋芋的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苹果的10倍,硒含量达到0.023毫克,属于富硒食品,这一测试,让我欣喜不已。

好东西还得卖个好价钱。在咨询营销专家后,我带着帮扶工作队踏上了打造迷科乌洋芋品牌之路。打造品牌,首先要注册商标,很快“迷科乌洋芋”商标就诞生了。接着我们又为迷科乌洋芋申请了“四川扶贫”标识,使迷科乌洋芋顺利进入机关、高校和商超。最难的是做包装、宣传和线上线下推广,我们连续奋战近三个月,终于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上有了自己的网店,同时在线下也有了两个专卖店。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我又为马依足乡争取到150多万元资金,引进分级洗选设备,并建起20万公斤储量的冻库。为防范自然风险,还自掏腰包为迷科薯农购买农业保险,让迷科乌洋芋种植大户们即便遇到天灾也可确保基本收益。

一套“组合拳”下来,迷科乌洋芋从自食产品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每公斤售价达到7元至30元不等,一时间从无人问津的山药蛋,变成了引领群众脱贫的金疙瘩。

在乌洋芋产业的带动下,马依足乡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4220元,达到9640元。更可喜的是,农民有了产业的支撑,电商的支持,保险的兜底,他们致富的路子更宽、更长了。

第三个故事:关于一份约定

彝族地区历来有“老人过世杀牛”的民风民俗,少则5头多则几十头,一场丧事费用动辄几十万元,很多群众几代人都因此背上了巨额的“回礼债”。别说贫困群众脱贫,就是不少家境不错的群众最终也会因为办丧事而致贫。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我联系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着手制定了《村规民约》,限制铺张浪费、禁止“丧事杀牛”,并规定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同时深入群众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尚。

2018年2月,贫困户吉鲁努古的父亲去世,我听说族老们正准备杀牛厚葬的时候,立马带着村“两委”班子成立治丧委员会入驻他们家中,为其办理丧事,阻止其亲朋好友“牵牛”上门随礼,禁止“杀牛”招待客人,一场丧事下来他们家仅花了8000元。

趁热打铁,我又对吉鲁努古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将其树立为移风易俗先进典范,在全乡掀起了向吉鲁努古学习的热潮,逐渐形成了勤俭致富的好风气。

经过两年半的坚持,现在马依足乡已经完全革除了丧事铺张浪费现象,全乡民风民俗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这三个故事,是我日常扶贫的一个缩影,我坚信在脱贫一线这样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3年来我走访群众穿破了11双鞋,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落实扶贫资金900余万元,建立起“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革除了乡里群众铺张浪费的百年陋习,形成了“景美业兴人和”的迷科脱贫模式。2018年,马依足乡贫困发生率从32.5%降至0.9%,实现全乡贫困村全部退出。马依足乡的脱贫成效得到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迷科模式”受到中纪委、国扶办、省、州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9年7月,乡党委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党组织,我本人也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内对口帮扶彝区藏区贫困县先进个人”“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回首来时路,才明白攀登的意义。我到金阳县以后,从军人变成了扶贫干部,又从扶贫干部变成了洋芋书记、花椒书记。变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虽未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但我却在大凉山深处点燃了产业致富的希望,分享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喜悦,见证了孩子们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脱贫攻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战场上不能当逃兵。在此,我郑重承诺,贫困不除,我绝不撤退。

在穷山沟培育“金凤凰”

左凯成都市蒲江县选派越西县申普乡果吉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我是蒲江县农业农村局派驻越西县申普乡果吉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左凯。我们果吉村属于高山彝族村,共有贫困户70户38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0%。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驻村以来,我依托专业优势,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打好了一场又一场深度贫困的“突围战”,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800元增加到470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跃升到30余万元,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曙光已近在眼前。

算好“经济账”,让群众脱贫的心热起来

过去的果吉村,传统种养殖模式在当地群众思想里根深蒂固,他们对新兴产业不愿意干,甚至也不支持干。为了扭转“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被动局面,我动员村组干部一起给群众做工作,挨家挨户走,一人一人劝,反复讲产业发展的好处,讲脱贫致富的关键,给村民算好经济账、灌输新思想。“一斤玉米一块二,一亩地产1000斤,最多也就卖1200元,除去成本,还能留下多少?加入合作社,一起搞规模化养殖,一万只蛋鸡一天的产蛋量就接近一万枚,每天的纯利润保守都有500块”。我从投入到产出,从传统到现代,从山里到山外,逐个对比分析给他们看。尽管如此,刚开始的时候也收效甚微。面对彝区群众的质疑、疏远,我没有放弃,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让他们直接体会到产业发展带来的钱袋子变化。久而久之,我成了他们眼中、口中的老熟人,村民们从一味排斥到将信将疑,到试图尝鲜,再到纷纷加入新成立的果吉养殖专业合作社,思想上的“冰山”慢慢融化。

当好“带头人”,让群众致富的渠道宽起来

为寻求果吉村的最佳产业发展模式,我历时1个多月,白天搞调研、晚上查资料,积极争取成都市蒲江县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最终提出了“双线作战”的方案,既在本村搞适合群众参与的生态鸡养殖,又以“飞地”模式建设效益高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实现有机互补、共同发力。为加快项目落地见效,我长期钉在工地一线,重活、累活、脏活带头干,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方便面,有几次还差点因为下雨路滑跌入山谷,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怕过。皇天不负苦心人。去年2月,我们引进的第一批1200只跑山鸡全部出栏,销售额达7万余元,直接收益2万余元;易地建设投产的1.6万羽蛋鸡养殖基地日均产蛋量突破1.4万枚,到去年底,“果吉蛋”的销售额已达到123余万元,村民以现金和物质的形式实现户均分红1000元,果吉村也成为全县首个集体经济分红的贫困村。

拓宽“致富路”,让群众奔康的模式活起来

实现村民分红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贫困群众稳定嵌入产业增收的链条,让他们不仅要心热起来、更要手动起来。我在果吉村积极推行“免送”活动,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购进鸡苗和饲料,再根据贫困群众的饲养能力和意愿免费发放给他们,合作社最终以每只100元的价格兜底回购,把增收致富的贴心服务送到他们家门口。两年来,我们累计向47户贫困户发放鸡苗1050只,实现户均增收1300元,此外收购村民玉米4万余斤,推动贫困群众户均再增收400余元。除去集体经济分红,贫困户同步享受了“两份收益”,既为养殖场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全村百姓的造血功能,为果吉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全面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月初,四川电视台以“构建四轮发展模式,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为题,对我们村的产业扶贫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

做好“贴心事”,让群众幸福的指数升起来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小康不仅要体现在保障兜底能力的提升上面,更要体现在补齐民生短板、帮助群众解决大事难事、揪心事上面。村上有一名小女孩叫俄木十娘,因病导致突发性双目失明,由于家庭困难,无法送医,只能辍学在家。在入户时,小十娘问我:“左凯哥哥,我的眼睛还能不能治好?我想上学。”看着她企盼的眼神,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第一时间送她到州第一人民医院医治,并积极协调解决了相关费用。经过多方努力,小十娘的左眼恢复了视力,成功回到了校园。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现在果吉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了,应该多考虑为老百姓谋福利。在创新利益分配模式上,我们又迈开了一大步,决定在按利分红的基础上,将集体经济收入的10%拿出来成立医疗、养老和教育“三项”基金,给符合条件的人群给予一定补贴,更好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三项”基金模式获得了果吉村全体村民的大力拥护,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纷纷给我们点赞。

当前,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进入到最后的百米冲刺阶段,我将继续坚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闯劲,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齐真抓实干、勠力攻坚,奋力夺取果吉村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让“孤岛”不再封闭 做深山彝村领路人

日力色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第一书记

我叫日力色日,是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第一书记。今天十分荣幸能代表阿布洛哈驻村工作队向大家分享我们村的脱贫故事。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是“高山里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庄坐落于布拖县城60公里外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只有一条垂直落差2000米、满布荆棘、乱石耸立的盘山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出村最快也要4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孤岛”。

2018年6月,我和王小平、麻觉日鬼等5名同志主动报名到阿布洛哈开展帮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我们从乡客运中心徒步4个多小时来到这个封闭的村庄时,陡峭的山峰、奔流的江水与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还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感官。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这个只有4个村民小组253人的小村落,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82人,贫困发生率达72%。

架起联通“孤岛”的路

眼前的阿布洛哈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帮扶干部肩负的是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困难再大也必须带头上、挑战再多也必须朝前攻。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做深山彝村的筑路人,做困境的破局者,让“孤岛”不再封闭,让这里的群众早日脱贫。

“路”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高山深谷不仅阻隔了阿布洛哈和外界的联通,更遮住了大家幸福生活的希望。要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奔康的道路,就必须要先打通村子和外界连接的道路。2018年9月9日,阿布洛哈通村公路正式开工,驻村工作队立即投入道路建设。面对施工队伍语言不通的问题,麻觉日鬼主动充当翻译,说哑了嗓子、讲破了喉咙,没有休息过一天;面对施工与村民的矛盾,王小平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化解,之前一双胶鞋穿半年,修路半年就穿坏了三双鞋。工作队员罗俊的脚磨出了血、王小平的腿走得发肿、陈波颈背被晒得脱皮。620多个日夜,我们5名驻村队员和当地干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天未亮出门、夜已深未归是常态,每天步行七八个小时是常态,睡不了安稳觉、吃不上完整饭也是常态。但当阿布洛哈“全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建成时,当群众发自内心赞叹“只有共产党才能把路修到家门口”时,当一个个笑容在老乡脸上绽放时,我们深深感到:攻坚过程特别难,但脱贫路上特别美,只要能攻下贫困堡垒,再苦再累也值得!去年12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在《我的2019》节目中专题报道《阿布洛哈修路记》;今年7月5日,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以“山间一条路”为题报道了阿布洛哈。

铺平脱贫致富的路

柏油路连通了孤岛与城市的距离,打通了贫瘠与富足的阻隔。但只有让脱贫的“路”变得更宽更长,让群众稳定增收、长远致富,才能彻底消除贫困。驻村工作队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核心支撑,坚持“要让青山变金山”的理念,立足阿布洛哈村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协调153万产业扶持基金,引进芒果、脐橙、青花椒等经济作物,引导群众从牛耕人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经营、商品化营销转变。

“引进的芒果、脐橙、青花椒要用护栏围起来,不让牲畜进入破坏;在种植上要采用深挖坑、下底肥,用袋子包裹根部和肥料,让养分不易流失……”队员王小平的工作日志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每次到农户家中,他都要耐心地向群众讲解种植知识、手把手教大家灌溉施肥。从产业规划到项目论证,从作物栽培到技术传授,驻村工作队全过程指导、全覆盖跟踪,阿布洛哈现代农业产业从无到有,全村已经种植凯特芒果120亩、纽荷尔脐橙50亩、青花椒20500株,阿布洛哈种养殖循环、一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建立。

筑牢与群众“连心”的路

脱贫的“道路”铺平了,但要真正拔除穷根,更要把群众的“心路”打开,让大家逐梦奔康的动力更充足,幸福生活的愿景才会更接近。驻村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必治愚。在村小五年级就读的且沙么子歪因为成绩不好,经常逃学。队员们知道后,轮流到她家中做工作。“路修通了,大家都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到大城市去了。但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怎么在城里生活呢?小且沙喜欢唱歌,但总不能在小山村唱一辈子!”我们的一番话,且沙么子歪和父母听进了心里,第二天孩子就回到了课堂。为了鼓励这个彝族小女孩,王小平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竖箫送给了她。2019年期末联考,以前只能考个位数的且沙么子歪语文72.5分、数学85分,小姑娘的脸上多了自信、更多了坚定。孩子的教育跟上了,移风易俗也不能落后。帮扶队员每周轮流当教员,挨家挨户走进群众家门,带领大家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群众完成精神蜕变这件“大事”。日复一日的努力,从深层次改变了阿布洛哈的精气神:彝族小伙日烈娶媳妇,坨坨肉变成了炒菜;老人阿达去世,家人再没有燃放烟花爆竹。帮扶队员问村民:日烈家的炒菜好吃吗?阿达家没有烟花寒酸吗?大家都说,现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没有了攀比、更减少了负担。阿布洛哈从正在从“面子”到“里子”实现蜕变。

道路让天堑变通途,产业让黄土变“黄金”。群众的腰包鼓了,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憧憬。贫困户且沙色聪请驻村工作队帮忙联系驾校,把自家的马儿卖了,准备买小车;阿达么友杂在队员罗俊的帮助下开起了小卖部,现在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老乡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由衷地感到:两年的帮扶工作伴随十分艰辛,但汗水却浇筑出了百倍幸福。曾经的“孤岛”阿布洛哈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驻村工作队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埋头苦干、大胆开拓创新,为阿布洛哈村脱贫退出、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努力挥洒自己的热血和汗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马立志 甘洛县司法局选派前进村驻村第一书记、美姑县攻坚队员

我叫马立志,是甘洛县前进乡前进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今年选派到美姑县的一名决战收官攻坚队员。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志存高远”、飞出“穷窝”、改变命运。我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一路走来的故事。

贫困户儿子干扶贫

我是一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出生在盐源县,十三岁时家里为了供哥哥和我读书搬到云南省宁蒗县。父母都是农民,全家收入仅靠几亩山地,父亲身体一直欠佳,还要供我们兄弟俩上学。记忆中,“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样日子到了2014年。这一年来家里的人突然多了起来,父母也经常被请到村上去开会。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家里的人,有县上的领导,有乡(镇)上的干部,还有驻村帮扶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大家忙里忙外,帮父母办理医疗保险,帮我们规划产业,还有好心人给正在上学的哥哥和我送来书本文具。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级干部的倾力帮助,让家里的生活很快迎来了希望——父亲治病有了保障,医药费基本都能报销,“看病难”成为过去时;母亲不用再担心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帮扶干部通过以购代捐、联系销售等畅通产销渠道;我和哥哥也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读完高中、顺利考入大学,真正走出了大山。现在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国家政策好啊,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能这么好”。脱贫攻坚让我们一家人走出了困境,更成为深深印在我心上的梦想:一定要牢记恩情、奋发图强,不仅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要改变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曾经在困境中生活的人。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2018年大学毕业后,我考入甘洛县司法局。当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下发时,我仿佛被什么击中了心头,一幕幕往事像幻灯片一样从眼前掠过:家乡小山村里帮扶干部忙碌的身影,父母乡亲绽放的笑颜,和自己心中最深处那个最执着的信仰。我毫不犹豫提交了报名申请,来到前进乡前进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山里走出来、再走进山里去,几年后,我也成为了千千万万名帮扶干部中的一员。树高千尺不忘本,这一次,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报恩。

我愿为你们插上翅膀

亲身经历过脱贫攻坚的我,刚开始的驻村工作却不像想象中那样“信手拈来”,现实给了我迎头一击。

“一个小娃儿,你能做啥子?”这是我初来乍到听到最多的话,心存怀疑是村民们对我这个90后彝族小伙的第一印象。我明白,要解开脱贫这个“疙瘩”,首先要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39户贫困户以及常驻在村的62户非贫困户,和他们谈心事、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情况和想法。帮村里新修了2个蓄水池、1条产业路,新成立3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39户贫困户173人参与,帮助群众增收11万元。记不清磨破了几双鞋、晒脱了几层皮、减掉了几斤肉,但这都不算什么,我最高兴的,是乡亲们渐渐熟悉并接受了我这个“小马书记”。

驻村帮扶的同时,我也做起了“兼职家教”。我向派员单位申请经费购置学习用具等,在文化室内开辟了“自习室”,辅导孩子做功课;又通过发放小礼品的鼓励方式,引导村民们开展农闲学习。现在的我,是大人口中的“小马书记”,是孩子眼中的“小马哥哥”,也是村里学生的“小马老师”,不论哪个称谓,都是我融入前进村的一种荣誉,更是我驻村的责任和使命。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今年三月末,全县要统筹40名帮扶干部到美姑县支援脱贫攻坚工作,我主动领战前往,以一名“决战收官攻坚队员”的身份开始了我的“扶贫第二战”,来到了离美姑县城最远的树窝乡斯一勒比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发挥经验优势、帮助对标补短是攻坚队员的首要任务。来到美姑,首先要把问题摸清、症结找准,才能帮到点上、扶到难处。我会同当地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对全村所有贫困户再次进行全覆盖摸排。入户资料不规范、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产业规划不具体不长远等等问题被一个一个排查出来。

有了目标,工作就有了思路和办法。我将去年甘洛迎检“三落实”方面的有效经验带到斯一勒比村,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对标达标自查验收,在村里取得很好的成效,接下来,我们把自查范围扩大到全乡,逐项检查乡级以及5个村的村级“三落实”等软件资料,累计完善规范档案60余卷。

软件资料规范是确保顺利迎检的基础,但要夯实稳定脱贫的基础,发展才是总办法。树窝乡位于大风顶脚下,是天然牧场,适合发展养殖业。我建议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构建“能人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经过努力,村支部书记沙马木加带头建起了牛棚圈,村文书莫口尔批也准备修建猪圈成立合作社,村里的老乡看在眼里、热在心里,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村里正在发展“集体养马”产业,可了解发现,仍然存在管理机制不畅通、账目资料不规范、利益链条不健全等短板。我探索构建“党组织+产业+群众”的产业发展利益链接运行模式,制定集体经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马程序,规范监督机制,为马匹购买保险、签订代养协议,明确代养风险负担比例等,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个月的攻坚转瞬即逝,我也重新回到岗位。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身份,有些身份是注定的,有些身份是可以改变的,从贫困户到帮扶干部,从第一书记到攻坚队员,我始终坚定信心、勇敢前行。因为我很享受贫困户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庄环境一天比一天美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也相信不忘初心,定不负韶华!

编辑/李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来 一起聆听帮扶干部分享的凉山脱贫攻坚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喜德版《成都》你听过吗?四川什邡干部用歌声讲述援助故事

喜德版《成都》你听过吗?四川什邡干部用歌声讲述援助故事

喜德,干部,什邡市,什邡,喜德县,成都,歌曲,攻坚,赵雷,德阳,队员,协作,扶贫,前线指挥部,基础设施建设,刘灿,王攀,董兴,赵刚,第一时间,封面,乐器,主战场,乐队,产业,任务,凉山州,使命,住房,信心

2014-02-14 #故事阅读

喜德版《成都》你听过吗?四川什邡干部用歌声讲述援助故事

喜德版《成都》你听过吗?四川什邡干部用歌声讲述援助故事

喜德,干部,什邡市,什邡,喜德县,成都,歌曲,攻坚,赵雷,德阳,队员,协作,扶贫,前线指挥部,基础设施建设,刘灿,王攀,董兴,赵刚,第一时间,封面,乐器,主战场,乐队,产业,任务,凉山州,使命,住房,信心

2014-02-14 #故事阅读

书写脱贫攻坚故事 四川文学扶贫聚焦凉山

书写脱贫攻坚故事 四川文学扶贫聚焦凉山

文学,攻坚,扶贫,凉山,作家,凉山州,重点,全省,活动,四川省,文学创作,选题,主题,作品,全国,故事,深度,组织,讲座,创作,两年来,作协,启动仪式,余人,昌参,杨渝,江龙,阿来,三河村,中发

2018-04-26 #经典故事

“讲好凉山脱贫攻坚故事”国内青年词曲家走进我县采风

“讲好凉山脱贫攻坚故事”国内青年词曲家走进我县采风

凉山,故事,攻坚,昭觉县,创作活动,青年词曲家,采风活动,三河村,三岔河乡,四川省,方式,民俗,知名音乐制作人,民族歌舞,吉色,子克,安哈镇,山美水,拉格,张敏,杨华,杜欣,朱木,谭杨,薛永嘉,阿比,马海,副州长,副县长,中国青年

2012-11-25 #故事大全

揭秘四川“清卡行动” 背后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五个故事

揭秘四川“清卡行动” 背后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五个故事

张力,凉山,凉山州,监委,补贴,一卡通,冯莹,纪委,封面,扶贫,新闻记者,故事,资金,工作,喜德县,干部,州委,问题,雷波县,扶贫资金,中央纪委,监督,主任,方案,群众,汇报,乡长,惠民,精准,贫困村

2016-02-04 #短篇故事

「脱贫攻坚 奋斗有我」50年穿行大凉山的扶贫列车

「脱贫攻坚 奋斗有我」50年穿行大凉山的扶贫列车

彝族,列车,大凉山,扶贫,交通,慢车,群众,四川省,公路,同胞,地区,票价,普雄镇,铁路物资,笔者,之日起,不变,乘客,全程,作用,作者,农机具,商品,半个世纪,南京,大件,山区,家禽家畜,大山,成昆铁路

2020-05-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寒极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的“忙年”故事

寒极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的“忙年”故事

周广,驻村,北红村,工作队,产业,张磊,地窖,漠河,村里,队长,工作,刘桂芳,叶知,姜泽峰,陈赓,第一书记,塔河县,抚远,新说,记者,横梁,私家车,黑龙江省,贫困村,贫困户,鄂伦春民族乡,黑龙江,发展,这两天,刘大姐

2020-03-10 #故事阅读

看脱贫攻坚新成就 东莞老干部老同志有话说

看脱贫攻坚新成就 东莞老干部老同志有话说

老同志,攻坚,扶贫,精准,攻坚战,东莞,组织,贫困户,发展,书记,党员,使命,农产品,才能,变化,活动,扶贫攻坚,第一书记,老干部局,东莞市,一线,主题,乡村,任务,共产党员,初心,力量,地区,小康社会,干部带头

2010-02-2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