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纪伯伦和泰戈尔:把东方文学推向世界格局的两朵奇葩

时间:2009-09-12

对大部分国家来说,这个时期都面临着两个政治任务:一是救亡,即反抗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提示:本文共有 45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自15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不断入侵亚非,到19世纪中叶,亚非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者是半殖民地。对大部分国家来说,这个时期都面临着两个政治任务:一是救亡,即反抗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另一个是启蒙,意思是借鉴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汲取西方先进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求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政治环境,也出现在文化环境。因此,在当时不同的国家,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文学家。其中,就以泰戈尔和纪伯伦最为出名。这一批文学家们,在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中,看到了各民族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奋发图强的精神。这,也让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崭露头角。

1、纪伯伦: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座桥梁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诗人,也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除此之外,他还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笔下的作品成为阿拉伯海外作家的一面旗帜,而纪伯伦本人也成为了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座桥梁,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①《草原新娘》: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不满

1906年,纪伯伦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这本故事的第一篇《玛尔塔巴尼亚》中,就描写了一个女孩的故事。纯洁的农村少女,因为善良被骗到了城市,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最终成为了被人践踏的烟花女,贫困交加最终惨死街头。

在《疯人约翰》中,青年牧人约翰因为牛群不小心进了修道院的领地,被修士们毒打和囚禁。而修士们,并不肯放过这个淳朴的牧人,直到母亲交出结婚时的银项链和父亲亲自证明儿子是“疯子”外,修士们才肯放回约翰。

不难看出,不管是玛尔塔巴尼亚,还是约翰。他们代表的都是普通的民众阶层。他们本身也并不是什么凶恶之人。真正凶恶的是那些借着自己的金钱和权力,不把别人的性命当性命的上层阶级。

纪伯伦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揭露上层阶级们的罪恶之外,更揭示了教会与世俗政权相互勾结和他们实行的愚民政策。同时,他还借主人公之口宣布,“耶稣为宣扬生活而派遣到人间的羔羊变成了豺狼”,他们“已经把教堂变成了毒蛇的洞穴,而把弱者抢劫一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许多亚非国家都相信着基督,但是教会的腐败和地位的超然,让许多人把进入教会当成一种职业,并不会真正而且虔诚的去信奉。

所以,面对着当时政权的腐败,纪伯伦早年的时候,写出了许多作品抨击这个黑暗的制度。因此,便有了《瓦尔黛哈尼》和《新婚的床》这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纪伯伦塑造了几个敢于反抗的人物。

比如说,瓦尔黛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抛弃原生家庭,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人。这也是阿拉伯现代小说中第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而在《新婚的床》中,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向陈腐的传统和黑暗社会进行挑战,最终选择和爱人双双殉情。

在这些人物背后,是纪伯伦在面对侵略后,对于陈腐的社会制度发出的一种不满和呐喊。他希望,藉由文字来提醒民众,我们不可以再沉迷于现状,必须走出这个腐败的社会制度。

②《折断的翅膀》:对本民族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祖国的歌颂

1911年末,纪伯伦发表了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故事大概讲述富家女萨勒玛被大主教的侄子强娶,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尽管她有机会和情人逃出这个囚笼,但她却像折断的小鸟一样,不愿奋飞。5年后,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但孩子一出生却夭折了,而她没过多久也跟着离开了。

萨勒玛的悲剧,虽说看着只是一个女子的悲剧。但纪伯伦却把这场爱情悲剧升华为东方民族悲剧的一个象征。

那个弱女子不正是受凌辱的民族的象征吗?那个苦苦追求爱情,身体却被牢牢禁锢住的女子,不正像那个受尽统治者和祭司们的折磨的民族吗?那个女子在一个民族中,如同一盏灯放出的一线光亮,如果灯油充足,灯上的光芒难道会昏暗吗?

纪伯伦把悲剧的女子,暗喻成正在受苦的黎巴嫩。而小说中,还有着对母亲的描写。在我看来,这种描写,更多的是纪伯伦对母亲的歌颂。这,也是他对本民族的挚爱和留恋。

母亲,是人类心中发出的全部慈爱与甘美,母亲就是生活中的一切。母亲,就是我们的祖国。

③《先知》:站在历史的角度,为人民的未来指引出一条道路

《先知》是纪伯伦最深刻和最优美的作品。这部作品也被公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这部抒情哲理性的散文诗集,不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还有教谕性和启示性。也是东方现代“先知文学”的一个典范。

《先知》虽然不是小说,但纪伯伦却巧妙的为他安排上一个小说式的故事框架。主人公穆斯塔法,是一个“被选和被爱”的东方智者,滞留在海外奥法利斯城12年,一直期盼回到自己出生的岛上。有一天,他看见自己故乡的船,在欣喜之余,又不舍得这片土地。城中的男女们请他讲说真理,告诉他们“生与死之间的一切”。他回答了各个阶层人民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爱与美、生与死、善与恶等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他终于坐着船离开了这里。

在《先知》这本书中,饱含着纪伯伦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哲理和思考。他试图站在历史的、可以俯瞰世界的高度,来向全人类宣示自己发现的真理。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神性”,人类的目标应该是实现这种神性,成为一个“巨人”。

你们的神性自我像大海;永远不会被玷污。又像天空,它仅仅托举展翼者。你们的身形自我甚至像太阳;它不懂得数倍的路径,也不寻迹虫蛇的洞穴。然而你们身上并非只有神性存在。你们身上大部分属于人性,但也有许多不属于人性,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梦游于雾中,寻找着自己的觉醒。

《先知》是深刻的,也是美丽的。它的美不仅在于语言的美丽,更在它的象征美上。主人公的形象既是东方智者的象征,也是人类完美的象征。主人公想回到的岛上,那除了是指他的祖国和他的故乡,更是“爱与美”理想世界的象征。而奥法利斯城,既是指西方世界,也是指人类社会。

这种双重象征,使《先知》蕴藏着两个层面:一个是东方,一个是世界。这也真正暗合了一句话:这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西方世界对《先知》有着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伟人的哲学”。罗斯福还曾赞扬纪伯伦说:“你是东方刮来的第一阵风,从根本上扫荡着西方。但是,你带到我们海岸的只是鲜花。”

在一个黑暗的社会,纪伯伦把东方文学的美好,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不仅仅是阿拉伯世界和世界文学史的一座桥梁,他更是用文字告诉全世界,东方文学和东方世界的美好。

2、泰戈尔:把印度文学推向世界的重要人物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创作出无数的作品,在他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50多部诗集,近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他把印度文学真正推向了世界,成为了印度文学的“领头人”。

①《故事诗》:歌颂印度英雄的同时,却也抨击封建制度的黑暗

早年间,泰戈尔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此,他广泛接触农村社会,并看到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专横暴虐。因此,他整理出这本《故事诗》。

《故事诗》篇幅虽然小,但是思想鲜明,感情充沛。这本书一经上市后,便饱受好评。《故事诗》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宗教、历史传说。泰戈尔把这些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借古喻今,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殖民统治着斗争到底的决心。

不仅如此,这本书中,还有着许多揭露封建种姓制度的罪恶和封建地主压迫农民的可耻行径的故事,比如《两亩地》。巫宾是一个贫苦农民,只有7代相传的两亩地。地主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竟想办法抢走了巫宾的土地,还把巫宾赶出这个地方。

巫宾在外度过了16年,可是临死前仍旧念念不忘他的两亩地,于是他浑浑噩噩“在渴望中回到了故乡的园地”。正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起他一生的往事,刚好从树上掉下了两个芒果。巫宾以为是故乡的赐予,却反被地主以偷窃的罪名把巫宾定罪,最后巫宾在牢里离开了人世。

王爷的双手偷去了穷人的所有唉,在这世界,谁越贪得无厌谁就越富裕。

泰戈尔通过这个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印度封建地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可耻行径,以及对于贫苦农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巫宾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而是发生在现实中。

泰戈尔藉由这本书的各个故事,除了歌颂印度人民对于外来侵略者的抗争之外,更多的是抨击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束缚以及对于底层贫苦人民的剥削。印度女性,底层人民,这两个一直站在食物链最底端的人们一直受着社会上的各种压迫和剥削。这是印度制度的腐败,也是印度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泰戈尔用文字发出对女性的同情,以及对底层人民压迫的不满。这是泰戈尔的愤怒,也是底层人民的绝望。

②《戈拉》:东西方思想的冲突和融合,集大成之作

《戈拉》是泰戈尔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充满政治色彩,他以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社会生活为背景,涉及到反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等,同时他也包含了动人的爱情故事,被称为“近代印度的史诗”。

戈拉是由在印度的爱尔兰人所生出来的孩子,但亲生父母却在印度民族运动中去世,而戈拉则由印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抚养长大。虽说戈拉“爱印度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人。他行触脚礼,不让养母留用基督教的女佣,不准好友爱另一个团体的姑娘。可讽刺的是,他自己却爱上了另一个团体的姑娘。

面对着生活的各种苦难,戈拉去乡下旅行,在旅行途中,他亲眼见到了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农民的苦难,也目睹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危害。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是把“进步的障碍”当作“崇高的信仰”。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迷妄”。

于是,他逐渐把爱国主义思想转化到维护人民的实际行动中。最终,他和挚友言归于好,现实也使他成为“为三万万印度儿女谋福利”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战士。

戈拉,是印度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泰戈尔为我们塑造“戈拉”这个人物形象,除了通过戈拉的视角去抨击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之外,更多的是为我们真实的展现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在戈拉身上,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思想的融合。戈拉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他鼓吹爱国,反对封建制度。但是他的行为,却依然有着印度的传统思想,比如触脚礼和种姓制度的歧视。

戈拉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情况。戈拉,就是他们的一个缩影。而这,也是泰戈尔对文学的一个态度:他重视发扬民族传统,但不排斥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学习。

泰戈尔曾说:“只有切实了解欧洲的伟大与美丽的方面,然后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坏的贪婪的欧洲祸害。”

泰戈尔把这种态度和精神带到了世界,成为了印度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泰戈尔的作品中,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这个国家的贫穷,却也见识到这个国家的闪光之处。

结语:

不论是纪伯伦还是泰戈尔,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抨击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败。这或许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现实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不仅反映在文学的内容中,作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立志以文学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

其次,纪伯伦和泰戈尔都以矛盾的心态寻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点。纪伯伦和泰戈尔当时所处的背景都是在东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发展的。因此,他们都不可避免的从世界文学出发,全面学习欧美文化,但另一方面却又以弘扬自身文化为己任。这也是让作者们处于两难的处境。

但纪伯伦和泰戈尔,很好的把他们融合在一起。他们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并“师夷长技以制夷”,把民族性和世界性做到统一。

纪伯伦和泰戈尔,是带领着这种新的“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领头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纪伯伦和泰戈尔:把东方文学推向世界格局的两朵奇葩”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纪伯伦《先知》|经典之作or鸡汤文?东方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礼物

纪伯伦《先知》|经典之作or鸡汤文?东方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礼物

纪伯伦,先知,孩子,父母,哲理,思想,文字,生命,人们,语言,泰戈尔,世界,灵魂,人生,哲学,吉檀迦利,和意,是一本,这本书,人类,声音,形象,散文诗,智者,比喻,真理,色彩,问题,诗句,鸡汤

2015-02-24 #故事大全

泰迦奥特曼真的惨 每次都被怪兽打 风马和泰塔斯却只负责收割

泰迦奥特曼真的惨 每次都被怪兽打 风马和泰塔斯却只负责收割

奥特曼,泰迦,泰塔斯,风马,吃瘪,时候,怪兽,变身,工藤,古梅,奥特,泰罗奥特曼,戈尔,格斯拉,泰罗,光之国,坦克,小队,形态,看漫画,加拉,博里,塔斯,和宇,戴亚,曼才,王为,特隆,赫尔贝,雷基亚

2015-04-05 #小故事

东方文学故事

东方文学故事

印度,日本,世界文学,沙恭达罗,金云翘,世界上最,世界,印尼,土耳其,希伯来,旧约,朝鲜,源氏物语,波斯,罗摩衍那,阿拉伯,菲律宾,越南,东方文学,凯马,大史,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戈拉,杜尔,江格尔,泰戈尔,黎萨尔,马杰农,麦麦

2020-09-21 #短篇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 玛丽 纪伯 阿拉伯 母亲 爱情故事 女子 波士顿 纽约 美国 生活 一家人 哥哥 婚姻 巴黎 父亲 老师 外国名人 关系 学堂 方面 文学 日记 爱情 艺术家 朋友们 玛丽在 伯伦 卡里 向玛丽

2020-05-01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 玛丽 纪伯 阿拉伯 母亲 爱情故事 女子 波士顿 纽约 美国 生活 一家人 哥哥 婚姻 巴黎 父亲 老师 外国名人 关系 学堂 方面 文学 日记 爱情 艺术家 朋友们 玛丽在 伯伦 卡里 向玛丽

2020-05-01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02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18 #故事会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18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