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明代之前没有棉被 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冬的?老祖宗太有才了

时间:2009-09-12

关汉卿大德歌 冬景其实中国的古代有些并没有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豪华,人们的活动范围没有像现在这样遍布,那会儿受季节的交替影响,而且也没有

提示:本文共有 20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关汉卿《大德歌 冬景》

其实中国的古代有些并没有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豪华,人们的活动范围没有像现在这样遍布,那会儿受季节的交替影响,而且也没有现在这样的科技来调节温度,人们很难在过于炎热或者过于寒冷的地方生存下去。

中国古代的人们大都生活在北方或挨着北方的地方,但古时候的冬天可没现在这么好过,到了冬天还是特别冷的,那会儿可没有什么空调暖气之类的东西来取暖,不像现在,不管外面有多冷,一进家门就感觉不到了,所以古代的冬天相比于现在更为寒冷和漫长。

天寒地冻,抵御严寒

根据史料记载,棉花是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在宋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的,没人想到用它来防寒御暖,直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强制全国用棉花做成棉被,人们才有了保暖御寒的棉被,保暖效果很好在这之前,中国是没有这种东西的。

没有现在的这种取暖技术,也没有保暖的衣物棉被,古代人们是如何取暖的呢?有钱一点的人家会购买木炭存起来,天气冷了之后,会让仆人在室内烧起炉子以此来取暖,手冷的话,现在的我们有软萌可爱的暖手宝,那会儿它们也有精美的小手炉。

同时会向山中打猎的猎户收购动物皮毛,做衣物,冬季防寒保暖又不失美观,古时候的人们觉得狐狸腋下的皮毛最为保暖,而这种做成的衣物往往需要上百只狐狸的皮毛,这种衣物一般都很宝贵,有的可做传家宝,价值千金。

到了清朝,因为考虑到了冬天的取暖问题,所以搭建房屋时就直接把墙中间掏空做成夹层,留个口,在里面烧火,类似于今天的暖气片,只不过那个是在墙里面,取暖效果非常好,不仅如此,达官贵族的裘皮大衣,保暖帽子等等,冬天对他们来说不难度过。

当然这样的方法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够消费的起的,穷人大部分饭都吃不饱,别提用钱来烧火炉,买皮袄御寒了,正像《卖炭翁》里描述的那样,每天去砍柴去卖,天寒地冻身着单衣,即便都这样冷了,还是希望再冷一点,这样柴火才能卖出去,妻儿才能有饭吃。

故事《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从这能看出穷人过冬的不易,吃饭都成问题,还得考虑冬季的御寒,所以每个冬季就是穷人最发愁度过的季节。

古人聪慧,巧妙过冬

古人的聪明智慧帮助他们能够顺利的过冬,即使外在贫困,精神却并不贫乏,冬天最难熬的就是晚上,白天还有太阳,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没有御寒衣物和工具,很多人都是在夜晚冻死的,在经过多次过冬后的经验,终于找到了适合穷人的过冬方法。

家境贫寒的人家会在平时收集鸭毛,羊毛,鹅毛,等等动物的毛发,积攒到一定数量时把缝在被子里,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原本盖在身上单薄的被子就暖和很多了,有了暖和的被子,冬天晚上的时候就大大降低了冻死的概率。

至于冬天穿的衣服,家里没钱买不起布料或兽皮的人家会选择麻布制作冬衣,就是前面《卖炭翁》中所提到的那种,麻衣不保暖也不美观,是身份底下的象征,但也好过没有衣服过冬,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即使物质资料匮乏,也能凭借智慧巧思度过冬天。

古代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加之条件有限,畜牧养殖数量通常不会太多,一年下来很少会宰杀,所以动物的毛发没有那么容易获得,麻衣的御寒效果微弱,所以这就导致很多贫苦的人民往往渡不过这个冬天。

明太祖朱元璋强制推广棉花,虽然手段激进了些,但大大程度上减少了百姓在冬天冻死的现象,棉花不仅价格实惠,御寒效果也非常好,一经推广便深受喜爱,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直到现在很多人的家中依旧有着棉被的存在。

古时候人们的取暖方式也并不止火炉一种,除了火炉还有北方的火炕,前面提到的火墙,还有饮食方面,一是饮酒,二是吃肉,天寒地冻的冬日里喝一杯热酒整个人一下就暖到胃里继而全身去了。

奇思妙想,御寒保暖

从宋朝到清朝,人们的过冬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即便是再贫苦的人家也很少会因为冬天冻死,电视剧里出现的"暖阁"其实跟北方的地暖差不多,这种的阁楼全是中空的,屋子下面有一个空间来烧炭火,奴才在下面烧火,热气往上冒,这样一来,整个屋子都是暖和的。

其实古代冬天的饮食,除了喝酒吃肉那就是火锅了,火锅又叫"暖锅",是中国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饮食方式,不仅味道不错,还能边吃边烤,有很好的御寒暖身的作用,试想大雪纷纷,坐在屋子里吃顿火锅,岂不快哉。

还有电视剧中出现的"椒房殿"起初为暖室,殿内有各种防寒的设备,墙壁用花椒和泥涂刷,所以被称为"椒房殿",不仅防虫蛀,而且在冬季取暖室气味更是芬芳,还寓意多子多福,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结晶。

结语

现在的我们靠着科技的发展过上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美好生活,现在的人们追求舒适的同时更注重健康,一系列的生活用品更是多种多样分季节使用,例如睡觉盖的被子,"夏凉被,太空被"等等。

如今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也不要忘记曾经的老祖宗是如何度过那些艰难岁月,他们为了生存,不断创新进取,吸取经验,改进技术,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放弃,不断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明代之前没有棉被 古人是怎样度过寒冬的?老祖宗太有才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4-07 #故事大全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4-13 #小故事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4-17 #故事会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4-17 #长篇故事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 儿子 财主 县官 这个字 张少 蝈蝈 一碗粥 乡绅 小伙子 徒弟 心田 木匠 豆腐 宋丑子 商人 族长 老学究 魏国 鸭蛋 了头 黑大 丹阳 屠夫 秀才 没得 江心 游来 渔翁 父子

2020-04-28 #长篇故事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 儿子 财主 县官 这个字 张少 蝈蝈 一碗粥 乡绅 小伙子 徒弟 心田 木匠 豆腐 宋丑子 商人 族长 老学究 魏国 鸭蛋 了头 黑大 丹阳 屠夫 秀才 没得 江心 游来 渔翁 父子

2020-04-30 #短篇故事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6-27 #短篇故事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民间幽默故事10则 古人就是这么有才

老子,儿子,财主,县官,这个字,张少,蝈蝈,一碗粥,乡绅,小伙子,徒弟,心田,木匠,豆腐,宋丑子,商人,族长,老学究,魏国,鸭蛋,了头,黑大,丹阳,屠夫,秀才,没得,江心,游来,渔翁,父子

2020-07-08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