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

时间:2009-09-23

中国民间故事关键词

提示:本文共有 41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内容提要:近40年来,运用民间文献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因而也得到中国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一重视的过程中,似乎出现了某些无限拔高和滥用史料的偏颇现象。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运用民间文献时所掺杂的情感因素,以及学术研究的雷同化和碎片化倾向。在这样的文化思维语境之下,我们应该对运用民间文献研究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无限拔高和滥用史料的偏颇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关 键 词:民间文献 历史文化 研究 反思作者简介:陈支平,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赵庆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所谓民间文献,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契约文书、谱牒家乘、碑文账簿、书函信件等属于民间私家所拥有的文字记录材料。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以傅衣凌先生为代表的史学前辈们,率先运用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来开展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于是这种运用民间文献来进行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风气。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史”研究的兴起,运用民间文献从事区域史研究的史学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国当代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近40年来,运用民间文献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因而也得到中国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重视的过程中,似乎出现了某些无限拔高和滥用史料的偏颇现象,有些学者甚至赞誉民间契约文书的发现,是继中国历代典籍、地下考古、敦煌吐鲁番文书、简帛文书之后的“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①在这样的文化思维语境之下,我们是否应该对运用民间文献研究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无限拔高和滥用史料的偏颇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一、区域史研究的情感因素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学界兴起“区域史研究”或“区域研究”以来,“区域史”的概念似乎一直就含混不清,我们实在很难分清什么是“区域史研究”,什么是“地方史研究”。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在这里也只能把“区域研究”同“地方史研究”暂时地混为一谈了。②无论是“区域史研究”还是“地方史研究”,他们都是有地域界限的。这种天然的地域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不同的“区域史”还是“地方史”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换言之,不论是哪个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员,绝大部分是本区域或本地方的人士,基本上是当地人研究当地事;非本籍人士的介入,只能在这些队伍中占少数。当地人研究当地事,这就存在着“故乡情感”与“学术客观”相互冲突矛盾的问题。这就像信仰某个宗教而来研究这个宗教的人士一样,对于自身信仰的宗教持有天然的偏好。而信仰某一个宗教而来研究这一宗教,其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往往受到局外人的质疑。作为区域史研究来说,当地人研究当地事,这种“故乡”情感上的偏好,往往也是无可避免的,其学术的情怀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天然的“敝帚自珍”的倾向。即使是学术立场较为严明的学者,在论述故乡的历史与文化时,基本上也是不愿涉及故乡历史文化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良阴暗的方面,而多多发掘故乡历史文化中的辉煌一面。这种情感因素的影响所及,使得我们现在所能看到中国的各个不同区域的历史与文化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辉煌的,较少看到某个地域存在有什么不良的记述。举我的家乡福建闽南地区为例。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福建的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海盗之乡,但是在这些年的闽南历史与文化研究中,闽南历史与文化被描述为“爱拼就会赢”的“海洋文化”之区。当地人从事“闽南历史文化”乐此不疲,热情高涨,但是对于“海盗”二字,全不相干。族谱家乘是民间文献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搜集整理和典藏族谱家乘已经蔚然成风,业已公布的族谱目录数以十万计,许多出版社也陆续正式整理出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族谱汇编不下数十种。在中国传统的学术认知中,族谱家乘是一些不足为训、难于据为典要的私家杂记。族谱家乘原本固然是属于民间私下传承记录的文献,但是也正是这种不待闻名于世的私家记载,可以在官书要典中所忽视的领域里,比较真实地保存下来那些属于社会基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轨迹。而这种社会基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轨迹,与王朝政治的更替及那些与政治相伴相随的伦理道德,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整体面貌。从这点上看,族谱家乘是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重要构成之一,是中华文化得以体现的一个极富特色的表现形式。我们说族谱家乘是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重要构成之一,但是这不等于族谱家乘中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是真实可信的。族谱家乘的确保存了许多那些属于社会基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真实轨迹,但是族谱家乘作为乡族的私家文献,它的编撰很少受到公共学术的约束;族谱家乘的编撰,其本身的目的,就在于溯根追源、光宗耀祖、裕育后昆,标榜乡族的门楣是族谱家乘编撰的一项必不可缺的行为。大家比较普遍使用的编撰方法是,尽可能多地把历史上的同姓氏的帝胄贵族、名宦名人与本乡族联系起来,而把同姓氏的奸臣败类排斥在外,或者视而不见。这样的族谱家乘编撰方法,造成了族谱家乘在史料价值上的两面性:既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一面,同时又是虚假史料的重要来源地。关于民间族谱家乘在史料价值的两面性,前辈学者不断有所指出。谭其骧先生曾论及族谱与移民史研究的关系时说:“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至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体,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也。”③罗香林先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运用族谱资料研究客家历史,从而开创了客家学研究的先河。然而罗先生过分偏重客家族谱记载的真实性,造成了客家民系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富有忠义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民系”的偏颇论断。这一论断,一直为后来的许多客家人所推崇。以至今日,福建省内的一部分客家人,一看到有学者提出与罗先生观点不同的客家学论文,立即抱团组织,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上纲上线,施予政治棍子。本来,与罗香林先生的论点进行讨论,这是十分正常的学术活动,经过这种活动,才能推进客家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但是由族谱家乘资料所引起的这种学术僵化和学术霸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的反动行为。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府提倡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各地也纷纷起来相应,努力寻找本地区值得继承、弘扬的历史与文化。于是,族谱家乘中的记载,再次引起各地人士的高度重视。运用族谱家乘中的私家记载资料夸大地方历史与文化的现象似乎有愈演愈烈的强劲势头。略举两个例子如下。南宋状元姚颖、姚勉,分别为浙江鄞县、江西新昌人,见载于浙江、江西二省方志的“选举”“人物”“艺文”等卷目中。姚颖、姚勉的个人文集中亦多有提及。清晚之后,福建地方的一些姚姓家族,为了标榜自己家族的门楣,把姚颖、姚勉的籍贯拉到福建自己的家族谱系之中,成了福建姚姓家族的子孙。这种附会名人为祖宗的族谱编撰方法,本来在福建民间相当普遍,不足为奇,也无可厚非。但是,福建的一些所谓文史专家,竟然依据民间私家族谱的这些记载记述,煞有介事地论证出南宋状元姚颖、姚勉为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籍。前些年,全国各地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由于郑和曾经在长乐县拜祭妈祖海神,留有《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姚氏族人又把明代前期的名臣姚广孝拉到自己的世系之中,称郑和是奉了姚广孝之命,才屡屡到长乐拜神出海。这种家族杜撰的历史资料,显得相当的不妥。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文史专家,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编撰地方志书时,总是希望家乡的好事越多越好。于是在采择历史文献资料的时候,往往不做认真审慎的考察鉴别,而是一见到有利于光大家乡历史文化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唯恐遗漏。比如各省各地撰修《教育志》一类的章节,历代举人、进士、状元的人数普遍比旧志呈上升趋势,很少有比旧志有所少减的情况。相比之下,旧志中关于各地举人、进士、状元人数的记载,可能更加具有可靠性;而现今新志的增补,有许多是源自私家族谱的记载,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和考订的。现今新志的作者们,也许受到故乡情感因素的干扰,就忘乎所以,把所谓有利于光大家乡历史文化的谱牒资料,匆匆引入地方志书之中。如上述的福建长乐姚氏族谱中的南宋状元姚颖、姚勉,不仅写入县志,而且还写入省志,④写入专门论述福建省历史上的科举状元的著作之中。⑤显然,这样的族谱资料,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是有害的。明朝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的去向有所不明。《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⑥由于这么一则记载,引发了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的研究建文帝的热潮。迄今为止,在全国自称有建文帝的地方不下十余处。连偏于海边的福建东部地方,也大张旗鼓地营造建文帝的胜迹和举行学术研讨会。建文帝属于明朝的皇帝,各地为了壮大声威,经常来找中国明史学会来参与。本人出于与明史学会的关系和好奇寻找资料的缘故,也被邀请到一些地方的所谓建文帝胜迹去考察和参加研讨会。大部分地方的所谓建文帝的文献资料,还是来自族谱家乘的资料。并且在这些族谱家乘的记载中,基本上没有直接的证据。当地的热心人士,大多采用了“索隐”加“想象”的办法。不少地方的行政当局也很肯出钱出力,营造建文帝的种种胜迹,叹为观止。这样的族谱家乘资料,就更加云里雾里,于所谓的“史料”就相去甚远了。运用族谱家乘的记载来夸大地方历史事实和光大地方文化,从家族内人士和当地社会人士的角度来说,热爱家乡的情感,似乎值得珍惜当然,这里面还牵涉到旅游经济、文化政绩等诸多因素,因此他们的许多行为,也还是有值得理解之处。但是如果我们自身是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学术研究者,以及地方志书的编撰者,对于民间族谱家乘进行无限夸大,不加以鉴别考察,则显然是不应该的。 责任编辑:admin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幼儿园论文:语言教育活动中民间故事运用现状的调论文

幼儿园论文:语言教育活动中民间故事运用现状的调论文

民间故事,幼儿园,语言,幼儿,现状,活动,论文,故事,民间,活动中,应用,教师,语言教育,教材,语言教学,建议,言教,幼儿语言,书籍,挂图,西湖区,频率,题目,分析,研究,幼儿园教学,教育活动,在过,外来文化,关键词

2020-06-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幼儿园论文:语言教育活动中民间故事运用现状的调论文

幼儿园论文:语言教育活动中民间故事运用现状的调论文

民间故事,幼儿园,语言,幼儿,现状,活动,论文,故事,民间,活动中,应用,教师,语言教育,教材,语言教学,建议,言教,幼儿语言,书籍,挂图,西湖区,频率,题目,分析,研究,幼儿园教学,教育活动,在过,外来文化,关键词

2016-07-24 #故事会

中国五帝时代——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历史

中国五帝时代——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历史

作者,传说,神话传说,时代,五帝,历史,黄帝,中国,研究,族群,五行,制度,神话,文化,文学,现实,龙凤,考古,伏羲,学术,考古学,史学,地域,婚姻,新华,系统,著作,问题,炎帝,红山文化

2009-02-03 #短篇故事

对谈︱为什么中国缺乏关于战争的历史书写

对谈︱为什么中国缺乏关于战争的历史书写

战争,研究,李硕,中国,传统,侯旭东,军事,制度,贵族,凯撒,作用,内战,历史,左传,文化,方面,问题,影响,东西,军事史,军队,政治,文武,欧洲,韦伯,分工,发展,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很重要

2013-11-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系统研究甘肃历史文化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系统研究甘肃历史文化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甘肃历史,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史学工作者,发展,习近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文明,总书记,创新能力,体系,作用,历史,历史学,学术,开放性,研究院,民族性,甘肃,特色,源头,贺信,系统性,脉络,趋势,陇原,中国历史,中国特色,历史经验

2009-06-29 #小故事

系统研究甘肃历史文化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系统研究甘肃历史文化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甘肃历史,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史学工作者,发展,习近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文明,总书记,创新能力,体系,作用,历史,历史学,学术,开放性,研究院,民族性,甘肃,特色,源头,贺信,系统性,脉络,趋势,陇原,中国历史,中国特色,历史经验

2008-12-25 #长篇故事

回望客家历史讲好客家故事弘扬客家文化

回望客家历史讲好客家故事弘扬客家文化

客家,历史,培训班,联会,会长,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批示,通史,开班式,省委,研究院,领导,发展,林开钦,中国梦,省文化厅,专题讲座,办公厅,福州,建馆,播迁,福建,负责人,问题,院长,龙岩,伟大复兴,副书记,省领导

2020-07-17 #小故事

南方日报报道 访谈Ashley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南方日报报道 访谈Ashley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国电影,走出去,年度,传播,南方日报,内容,研究院,讲故事,问题,对话,北京师范大学,蓝海,中国,历史,作品,全球,作者,必然趋势,周刊,受众,年度报告,故事,观众,状况,概览,瓶颈,见解,课题组

2007-01-0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