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高连君 王营台子的历史故事

时间:2009-11-25

大台前面还有一个高一米的副台,是从地面走向高台的过渡台子,副台与大台之间,有一个三十多米的坡道,坡道用砖铺就

提示:本文共有 24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王营台子

———来历、变迁及传说

文/高连君

临邑县翟家镇西一华里有一个村庄——王家营村 ,村南三百米处有一个古台,台高二十余米,此台为圆形台子,直径六十多米。大台前面还有一个高一米的副台,是从地面走向高台的过渡台子,副台与大台之间,有一个三十多米的坡道,坡道用砖铺就。前后两个台子占地十余亩,总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秦代大将军王翦曾在此屯兵,并以此台为点将台、阅兵台,数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将士军需生活,买卖生意逐渐形成了市场,很多生意人在此定居下来,形成了村庄,因为王翦在此安营,开始村庄称作王翦营,后称做王家营,简称王营。隋朝随着佛教的兴起与繁荣,寺庙在各地兴建起来。隋朝高僧看到台子高大、宽敞,遂在台子上修建了寺庙,从此便有了王营台子寺。这只是王营与台子寺的来历,但此台的来历更是不同寻常,王营台子与台子寺,四千多年来有着神圣的使命与神秘传说。

(一)

王营台子是箕山南一高岗,箕山亦称做鸡山、基山,基山属德平县麋镇(现属于陵城区),基山与王营村高台,同属一系,乃泥土夯实而成,是远古时期大鲧、大禹父子领导治水时,人工修建的天文台、水文观测台。华北平原乃冲积平原,是在造山运动后才形成的广袤平原,虽叫箕山,并非石山,其实土筑而成。又因箕山比王营台子略大,所以,人们说起王营台子,常冠名为箕山南一高岗,其实,二者同时鲧禹父子治水修筑的观测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德平县志·祥异志》记载,曾经有一位异人在基山隐居,有神迹,“王半仙逸其名,幼学道术,操作无异常人,久之稍稍厌人事,隐于邑之基山,尝鼻息吹尘成穴,日中趺坐,顶露金光。有疾者聆其清谈,辄沉疴若失。若叩其术,但云吐纳采炼。虽有口诀,其实静能生悟,无他缪巧也。后不知所终。”《临邑文史资料》上称:“基山”一名是德平县志的改称,原名为“箕山”,“箕本星宿名,山仅土丘,上应星光云。”

据传,古时候有人看见正渐渐长高的基山,随着金鸡报晓而停下来,神奇莫测,所以叫“金鸡宝山”,简称“鸡山”。箕星,也叫天鸡,天上的箕宿是四颗星排列成簸箕状而得名,箕”,本为星宿,箕星乃神话中二十八宿青龙七宿之一。源于古人对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结合的产物。时至于今,沿用“箕山”两字为墩、庄名,又称“箕山墩”、“箕山村”。箕山,按照四星排列基山应该是四峰耸立,人们所说的基山仅是其一而已,连同王营村台子只有其二。因为箕山与王营台子上有寺庙,人神不能同居,未被开凿,所以才得以保留至后世。其余二台逐渐被老百姓取土使用殆尽。

民间有女娲娘娘在基山炼五色石补天的说法,这位造人的人文始祖,补天余下的五色石,便形成了基山与王营台子;相传舜曾在基山教人们掘井栽种、烧制精良的陶器,表达了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渴望;还传说大禹治水时,在王营、基山附近开出了一种石头状的土疙瘩,不牙碜、能吃。水灾使得饿殍遍野,禹就让人们吃这种土块而活下来。为纪念大禹,百姓叫它“禹粮石”;在老德平县一带,辗转流传着鲧治水失败后,在基山被杀升仙的故事,说三滴血落在大湾中,水里立刻冒出三座丘陵,供那些遭洪水袭击的人们居住。其中一座丘陵是基山,一座丘陵是王营台子。诸多的美丽神话传说,是人们对上天与治水英雄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远古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活着中原族和东夷族等几个部族,大禹治水是一项非常大的联合行动,所以必须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山海经》、《淮南子》等史籍载,大禹当时在很多地方修起群帝之台,进行祭祀,王营台子、基山当列其中。古人信仰君权神授,是“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具有宗法社会的同根意识,这些正是先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追想远古,大禹在基山、王营台子等地率众筑坛修神庙、立神主,祭祀女娲娘娘等天仙宗神,从而团结了百族,功在千秋的治水工程终于告成,于是,形成中华民族大规模的部落融合,并且实现了和平共处!大禹作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以修建群帝之台,迎合人们‘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宗教观,实现了各部族的团结与和谐相处。实意筑起了治理中华大地的洪水泛滥的天文台、水利观测台,为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灌溉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德平县志》与《德平县文献汇略》记载,基山南临的翟家镇一带原叫“禹贡乡”,“禹贡”即是禹的功绩,至今翟家镇鲧堤刘村仍有鲧堤遗迹,这一带都是鲧、禹父子治水的地方。古代将此地冠名为‘禹贡乡’,印证了鲧禹在此地治水的真实性,足以证明我们先辈对鲧禹父子的无限景仰。

大禹修建高台即适应了古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团结各部族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是在领导治水时,以基山、王营台子作天文台、眺望台、水文观测站,进行大规模兴修水利。由麋镇基山“田家堰”,上溯到“金堤”、“鲧堤”,都是禹贡乡(今翟家镇、包括理合务镇部分村庄、陵城区滋镇、麋镇东部部分村庄)一带到基山及下游(麋镇、德平镇)不同时期治理洪水的产物。修建高台尤为华北平原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灌溉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鲧、禹修筑高台,政治上为团结各部族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上为防止洪涝灾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粮食生产,更是功在千秋!

王营台子最原始实际的用途,是鲧、禹父子治水的天文台、水文观测台。王营台子距离鲧堤仅四、五华里,二十多米高高的台子上,架设十几米的云梯,可以观测到二十华里之远。对鲧堤上下游一带的地势、水流走向,可以观测得十分清楚。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望远镜、水平仪,凭借着高高的台子,对水流走向、河道放线、河堤高低,有比较准确的测绘。王营台子对禹贡乡(翟家镇)一带治水工程,起到了不可估量重要作用。虽然,后人给台子披上神秘的色彩,无论是‘女娲补天之余石’之说;还是神话‘二十八星宿青龙七宿之一’的箕星之说;大鲧被杀后三滴血入水,‘冒出的的丘陵’之说。都是对台子的崇拜与大鲧、大禹的追思,是对大鲧、大禹治水的吟诵,对台子历史作用的褒奖。

【作者简介】

高连君,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临邑县体校校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高连君 王营台子的历史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战役先锋”王营定和复工企业的感人故事:一份特殊的“情人节”礼物

“战役先锋”王营定和复工企业的感人故事:一份特殊的“情人节”礼物

武汉,物资,王营,艾优,企业,疫情,通行证,宁波市,电话,车辆,公司,张通,情人节礼物,工作人员,市公安局,个人,仓库,司机,宁波,朋友,物质,爱心,社会,货车,风险,区的,吴礼,商永,王科,郑栅洁

2020-05-20 #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民间历史故事:南关磨台子

中国古代民间历史故事:南关磨台子

商人,土台子,南蛮子,口袋,旧城,金豆,台子,南关,南方人,故事,土台,符咒,位道友,子都,张宝刚,拉磨,一直以来,五亩地,北方人,南北大道,一大,东西,之城,主意,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倒像,作者,农妇,河中

2020-04-28 #小故事

班级感人故事

班级感人故事

同学,班级,大家庭,孩子,王营,爱心,点儿,零花钱,儿子,同情心,大学,手指,家庭,学校,心肠好,形式,恢复健康,时候,父母,爸爸,男孩,篇文章,长辈,发生过,不幸的事,了一件,不要怕,几天后,再回到,只要有

2020-08-29 #小故事

滨州黄河旅游台子镇:聆听厚重人文故事 尽享自然馈赠

滨州黄河旅游台子镇:聆听厚重人文故事 尽享自然馈赠

台子镇,齐东,台子,黄河,县城,赵尚志,黄河文化,旅游,东县,主题,小济,邹平,黄生,创建者,故事,无花果,水果,沿河,父亲,长廊,建设,古齐,张广,李金,祖宅,采摘园,公元,所在地,大清河,土地

2010-11-27 #长篇故事

#(图片故事)(6)萌犬·奇兵·战友

#(图片故事)(6)萌犬·奇兵·战友

鲁克,警犬,王营,训练,武警安徽总队,奇兵,支队,战士,搭档,徐伟,新华社,功勋犬,广都,合肥,严格要求,光荣称号,安徽,因素,战友,战功,照片,间隙,课目,闪失,重大任务,项目,处突,执勤,战友们,所以在

2008-12-23 #故事会

小说在说书人嘴里 民间土台子上

小说在说书人嘴里 民间土台子上

莫言,民间,陈思和,文学,传统,作家,小说,资源,锦衣,小调,文学创作,民间文化,茂腔,评论家,创作,剧本,乡土,作品,作者,戏曲,层面,意象,故乡,文本,民族特色,民间故事,生命力,说书人,生活,传统文化

2011-05-05 #故事阅读

决胜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窦家台子:46年“绿色坚守”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决胜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窦家台子:46年“绿色坚守”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台子村,大樱桃,生态,民宿,陈维,韩玉,党支部书记,全村,叶子,樱桃,游客,票子,发展,支部书记,产业,小国,收入,梁柱,村里,升级,旅游,产业升级,到今天,丰扬,张生,张新,曾任民,王文莲,红果果,韩崇

2008-10-30 #故事阅读

「最美警察初选事迹展播」初心不改 冲锋在前|双台子公安分局建设派出所副所长王勇

「最美警察初选事迹展播」初心不改 冲锋在前|双台子公安分局建设派出所副所长王勇

男子,王勇,社区,民警,辖区,盘锦,人员,女儿,警察,建设派出所,公安,双台子,妻子,家人,居民,母亲,父母,工作,他自己,哪一个,副所长,公安分局,三等功,一家人,体温,党员,初心,同事,对方,宾馆

2010-03-1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