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水浒传》里的这个劲爆情节 揭开了元朝的特殊死因!

时间:2009-12-26

但作为一部名垂青史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绝不止是打打杀杀,其中更充满着以小见大的主题

提示:本文共有 22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水浒传》里有许多让人读来血脉贲张的情节,其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都是实锤,分分钟要了恶霸郑屠的性命,痛快淋漓!鲁达这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精神,为弱势群体金家父女伸冤,也为地方除去一害。但作为一部名垂青史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绝不止是打打杀杀,其中更充满着以小见大的主题。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剧情里,引发金家父女冤情的事件:郑屠借“虚钱实契”盘剥。虽说《水浒传》的故事背景年代是北宋,但作者施耐庵毕竟是元朝人,小说里的“虚钱实契”,在元朝不但有,而且是一桩十分凶残的高利贷盘剥手段。甚至不夸张说,元王朝最后的灭亡,就和这坑人的“虚钱实契”,有着极大关系。

一:凶狠的“虚钱实契”先从“着了道”的金家父女说起。金家三口流落异乡,投亲无门时,屋漏偏逢连阴雨,金母染病身亡(丧葬费是个问题)。郑屠作为地头蛇,趁人之危,将罪恶的魔抓伸向了金家父女。他看上了金翠莲的姿色,强媒硬保让小金做妾。郑屠大手笔写了“三千贯文书”给金老,算是小金的典身钱。可是问题来了:文书是写了,钱却没付,成了“虚钱实契”。于是郑屠“合理”“要了奴家身体”,而且还没付钱(文书上说的三千贯)。

三个月后,郑家大娘子把金翠莲赶出了门。郑屠的道理是:既然人还你了,金老就得把文书上写的“原典身钱三千贯”还他。还不起就软禁在客栈,让店小二监视,什么时候筹到钱才能走人。郑屠这笔“买卖”算盘打得真好:既占了人的便宜,还让人家付钱。实在凶狠。金家父女是外乡人,无依无靠,郑屠有钱有势,“和他争执不得”。“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无奈之计,二人就跑到酒楼赶场子卖唱,“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按照宋徽宗时期,一贯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18元计算,三千贯就折人民币三十五万四千元,是比不小的数目。网友往往质疑一个开肉铺的屠户不可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买小妾,其实问题就在于钱是虚的,郑屠根本不需要出钱。

“虚钱实契”的问题最后靠鲁达的拳头解决了,金家父女脱离了高利贷的苦海。然而这是小说,生活中像鲁达这样的救世主并不多见。

而在施耐庵生活的元朝年间,这种“虚钱实契”的操作,更有一个名字:斡脱钱。

二: 斡脱钱,元朝特殊商业行为

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不同,元王朝并不 “重农抑商”,而是实行“农商并重”政策。有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元朝商业发展较快,“斡脱”是其特有的商业行为和现象。

“斡脱”是突厥语“合伙”的意思。斡脱商人在元朝非常活跃,他们的经营方式有:远距离买卖货物和放高利贷(被称为“斡脱钱”)。蒙古贵族生活奢糜,对物质有无穷尽地追求,但又不懂经商之道。这让斡脱商人有利可图:既可通过货物贩卖赚钱,又可利用蒙古贵族手中的闲钱放贷。对于蒙古贵族,这也是双赢的买卖,让他们有更多的钱购买奢侈品。因为斡脱商人直接为蒙古贵族谋利益,他们享有了许多优惠政策和特权,比如,免除赋役,不必纳税。元统治者为了扶植斡脱商人,还专门设立了管理斡脱事务的行政机构——斡脱总管府。由于“斡脱钱”本钱来自于蒙古的“诸王妃主”,涉及了官方背景,所以在有些史料中称为“斡脱官钱”,显示出其有别于“民”的“官商”性质。加之斡脱总管府的成立,国家出面招纳斡脱商人利用“官钱”放贷,增加国库收入,让“斡脱官钱”成为国家的提款机,同时在地方上也设立了“斡脱所”。

元朝民间也有私营高利贷者。比如著名的元杂剧《窦娥冤》中的寡妇蔡婆婆,就是靠老公留下的家财放贷生活。穷秀才窦天章借了她二十两银子,一年下来本息合计四十两,秀才还不起,就拿七岁的女儿窦端云(后来改名窦娥)抵债。三、“斡脱钱”成为元朝的特殊死因斡脱商人放高利贷的对象是生活苦难的老百姓。斡脱钱是高利率的“羊羔儿息”,即:第一年年息等于本钱,次年连本带息再翻一倍,以此类推。举例:如果借一两银子,第一年还二两;第二年按照二两再翻一倍即四两;那么第三年本息一起就是八两,需要还十六两……这么算下去数目相当大,借贷者深受其苦,卖房卖地、卖妻卖儿是常有的事。但是对于需要购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贫苦百姓、小手工业者来说,又不得不陷入“斡脱钱”的套路。

说到这里,联想到北宋时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是由政府出面,为农民提供官方贷款,让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蔡京的胞弟蔡卞就是由于在地方任上力推“青苗法”,打击高利贷者,以解农民的燃眉之急而得到王安石的青睐,被择为佳婿。由于越来越多的借贷者无力偿还,为社会动荡埋下祸根。元朝统治阶级也有所意识,后来提出了“为民借子”、“官为代偿”等措施。但是真正实行起来仍是阴奉阳违,借贷者的苦难并未减轻。而且“斡脱钱”还渗透到了军队当中。军官在军营里放贷,无力偿还的士兵为避债干脆逃走,这无形中解散了军队,消弱了战斗力。1297年,元成宗曾罢除地方上的行泉府司。泉府司是1280年设置的,“掌领御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后,诸王出纳金银事”。可是没几年武宗继位后,由于大兴赏赐,大建土木工程,国库入不敷出,又想起了国家的提款机。不但将泉府司列为正二品,还恢复了地方上的行泉府司。

虽然在1311年泉府司彻底废止,但是,元朝的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国势如江河日下不可阻挡。“斡脱钱”在元朝的各阶层、各角落里都存在,让元朝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末世的腐朽气息。待到元朝至正年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挣扎在各种盘剥下的农民揭竿而起,反抗烈火燃遍大江南北。腐朽不堪的元王朝,自然无力抵御,艰难挣扎了十多年后,终于无奈灭亡。一切,只看《水浒传》里“虚钱实契”的盘剥过程,就已埋下伏笔。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水浒传》里的这个劲爆情节 揭开了元朝的特殊死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水浒传》作者是谁?元朝人施耐庵 问题没这么简单

《水浒传》作者是谁?元朝人施耐庵 问题没这么简单

施耐庵,水浒传,文人,儒家,小说,时期,进士,包公,戏曲,曲艺,西游记,观点,升级,科考,作者,元杂剧,全国,刊刻,文化,水浒,海瑞,编辑,话本,脱胎,元末明,说唱艺术,三国演义,一大,主流,乡试

2008-06-01 #故事会

《水浒传》一个听潮信而死的人 鲁智深 死因真相揭秘!

《水浒传》一个听潮信而死的人 鲁智深 死因真相揭秘!

鲁智深,疾病,可能性,生命,鲁智,鲁志,好的,人物,个人,作者,信仰,时候,小说,心肌梗塞,情况,概率,突发性,说法,他自己,方腊,陆志,那一天,已经有了,名著,事故,一石二鸟,中都,事情,及时雨,佛门

2012-12-21 #故事会

《水浒传》中唯一有特异功能的好汉 征讨f方腊后辞官出家 最后却大笑而死 死因成谜

《水浒传》中唯一有特异功能的好汉 征讨f方腊后辞官出家 最后却大笑而死 死因成谜

戴宗,水浒传,好汉,死因,特异功能,距离,奇人,神行太保,英雄好汉,宋江,水浒,时候,分析,单廷珪,吴用,地奇星,地狗星,天速星,宋廷,方腊,施耐庵,段景住,符印,罗贯中,解珍,蔡京,鲁智深,不一样,上梁,两头蛇

2009-05-26 #短篇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忽必烈,刘秉忠,关汉卿,黄公望,郭守敬,赵孟頫,绰号,王实甫,安童,张生,书法,鲜于枢,施耐庵,名字,元世祖,水浒传,元曲四大家,箕子,草书,北京,西厢记,李逵,杂剧,人物,建议,意思,故事,创作,历法,雄鹰

2020-05-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忽必烈,刘秉忠,关汉卿,黄公望,郭守敬,赵孟頫,绰号,王实甫,安童,张生,书法,鲜于枢,施耐庵,名字,元世祖,水浒传,元曲四大家,箕子,草书,北京,西厢记,李逵,杂剧,人物,建议,意思,故事,创作,历法,雄鹰

2020-05-29 #小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忽必烈,刘秉忠,成吉思汗,关汉卿,郭守敬,黄公望,蒙古,赵孟頫,意思,绰号,王实甫,安童,姓氏,铁木真,名字,张生,书法,鲜于枢,元世祖,施耐庵,国号,丘处机,水浒传,北京,蒙古族,元曲四大家,箕子,草书,部落,建议

2020-04-08 #小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忽必烈,刘秉忠,成吉思汗,关汉卿,郭守敬,黄公望,蒙古,赵孟頫,意思,绰号,王实甫,安童,姓氏,铁木真,名字,张生,书法,鲜于枢,元世祖,国号,施耐庵,丘处机,水浒传,北京,蒙古族,元曲四大家,箕子,草书,部落,中国

2020-05-05 #故事阅读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忽必烈,刘秉忠,成吉思汗,关汉卿,郭守敬,黄公望,蒙古,赵孟頫,意思,绰号,王实甫,安童,姓氏,铁木真,名字,张生,书法,鲜于枢,元世祖,国号,施耐庵,丘处机,水浒传,北京,蒙古族,元曲四大家,箕子,草书,部落,中国

2020-05-05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