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隆中对后 刘备不重用诸葛亮 这背后显示的是刘备对人性的了解

时间:2010-02-01

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

提示:本文共有 35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毕竟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的开端,更是名闻天下的“隆中对”起源。

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大约7年的时间。

刘备这七年真是悄无声息度过的吗?我看不见得。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一到新野,就开始收拢人心,使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至于陈寿所说的荆州豪杰留下姓名的有吗?没有,这估计也是为了显示刘备才能与野心的托词罢了。

主动投靠刘备的徐庶

在刘备初到新野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对刘备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徐庶。在《诸葛亮传》中,徐庶是在刘备进入新野后,便主动投靠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对刘备影响大,不是因为徐庶出了什么锦囊妙计(至于演义中徐庶破了曹仁的八卦金锁阵,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而是他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听说了卧龙诸葛的名号,便对徐庶说:你把他带来,让我看看。徐庶则称诸葛亮是大才,这样的人主公你得亲自去请。

这时候的刘备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勉强算是够用,毕竟他没什么地盘。文臣则有孙乾、简雍、糜竺兄弟这些人,但人才谁会嫌多?

刘备之所以去拜请诸葛,关键还是徐庶这个人。若徐庶是个庸人,那么无论徐庶怎么吹捧诸葛亮,刘备也是不信的。

徐庶是庸人吗?刘备所在的新野,可谓是荆州防曹的最前线,仗没有少打。徐庶的治军本领如何,很容易就能瞧出来。至于政治方面的才能,偌大的新野,还不够徐庶证明自己的才能吗?

正是徐庶本事不低,才让刘备升起了好奇心:这个让徐庶都佩服的人,究竟如何?

有人说,徐庶让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是徐庶与诸葛商量好的一出戏。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徐庶举荐诸葛亮或许有抬高高自己身份的因素,但诸葛亮绝对没有参与其中。

诸葛亮若是演戏肯定会把握个度,哪有真的让对方三次上门的?不怕演砸了,刘备真的不来了?曹晋时期,君主玩禅让,那是有剧本的,结局早就写好了:旧皇禅让,新皇登基。结局绝不会以君主“拒绝”而收场的。若诸葛亮在演戏,他真的就笃定刘备第三次会来?

诸葛亮与刘备的初次见面

在《诸葛亮传》中,陈寿写到诸葛亮常常“自比於管仲、乐毅”,这恐怕是诸葛亮的好友传出来的,而不是诸葛亮自己说的。

朋友间开开玩笑,发发牢骚,抱怨一下自己才华却不被人欣赏,这都是人之常情。但若你在街上逮住一个人就说:我的智商比爱因斯坦还高。那么只有一个结果,被人当疯子。

诸葛亮也不是个狂妄之人,自然不会自己见人就说。

事实上也是如此,诸葛亮的才能,不被荆州人认可,陈寿的原话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徐庶、石韬等好友认可诸葛亮的才能,这也有了徐庶对诸葛亮的举荐。

《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与刘备的见面,有了举世闻名的隆中对。但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提到了《魏略》记载的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是“毛遂自荐”。这两出记载,貌似有了矛盾。

《三国志·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魏略》裴松之注: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

其实这并不矛盾。刘备拜访诸葛亮是在新野期间,而诸葛亮的“自荐”是刘备在樊城期间(这时候刘表已经快死了),中间至少隔了几年的时间。

隆中在樊城以西(或者在南阳,隆中的具体地方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诸葛亮来见刘备肯定不会是“北行”。诸葛亮只能是从江陵来,这是刘备利用诸葛亮的身份,让他前去打探刘表的情况,为将来做准备。至于诸葛亮的身份,我们下面会有解释。

时间上有了解释,三顾茅庐在前,《魏略》上的事情在后。但是经过《魏略》中诸葛亮见刘备之事后,刘备才开始重用诸葛亮。那么刘备为何不是一开始便重用诸葛亮呢?

《魏略》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交浅言深

我认为“隆中对”后,诸葛亮不被重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吓到了刘备。

无论“隆中对”诸葛亮提了几条建议,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夺取荆州。刘备拿下荆州才能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取益州。这战略很好啊,我为何说把刘备吓到了呢?这就得说一说诸葛亮的身份。

荆州士族蔡家的蔡讽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刘表的老婆,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夫人。大女儿则嫁给了荆州的另一家大族黄氏的黄承彦。黄承彦的女儿便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丈,这是实打实的亲戚。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了蒯家蒯祺(蒯良的侄子),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庞德公的儿子)。

诸葛亮在荆州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诸葛亮既可以是刘表一系,又可以是荆州一系。

刘表对刘备可是十分防备的。刘备初次投靠,基本上就没有进入荆州城,一直停留在新野一带抵御曹操。刘表始终是“疑其心,阴御之”。

荆州士族对刘备是如何反应,史书中没有写明。但从刘表死后,蔡家、蒯家直接投降曹操的做法看来,荆州士族是没有考虑过刘备这个选项的。荆州士族对刘备的排挤、猜疑恐怕不会比刘表少。

注:刘备曾为了拉拢荆州士族,收刘封为义子。刘封是长沙刘氏的外甥,这个长沙刘氏盘踞荆州数百年。

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既惊艳又恐惧:你诸葛亮这个刘表的外甥,来劝我谋取荆州,这是试探我刘备?

刘备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四方势力,却始终能存活,为什么?就是因为刘备始终谨慎小心,不曾暴露过自己的野心与志向。

若当初在曹操麾下,刘备对曹操说:天下英雄,唯备与孟德尔!你猜曹操会不会杀掉刘备?

一个人有才能不怕,但一旦这个人有了野心,便会被各式各样的君主堤防了。司马懿若早早便有了野心,他能经历四朝不倒?有能力的人,首先得能活下来才行。

刘备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吐露心声?真当刘备是新出社会的雏儿,第一次见面就推心置腹?

古语有云: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你对一个不了解的人,不能深刻交谈。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对方是究竟怎么想?

我们以2000年的上帝视角,知道诸葛亮为了刘备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知道吗?哪怕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人,刘备客居荆州,敢暴露吞并荆州的想法吗?

若刘备顺着诸葛亮的隆中对,吐出了自己匡扶天下的打算,结果诸葛亮转身就告诉了刘表,刘备怎么办?

面对如此精彩的“隆中对”,刘备也只能用一个“善”字表示,既不同意,也不拒绝。

刘备对隆中对没有想法吗?那是不可能的。颠沛流离一生的刘备,最渴望的莫过于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了。诸葛亮的谋划太符合刘备的想法了。但刘备不敢轻信诸葛亮,最起码第一次见面不会信任诸葛亮。历史上因信任而付出代价的人少吗?

刘备又不想放弃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只好将其带在身边,给其一些能做的工作,看一看这个人究竟怎么想的。

诸葛亮也同意跟着刘备出山,他是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还是被刘备的人品折服了,我们不是诸葛亮,不可能知道原因了。

君臣真正的第一次交心

诸葛亮若选择出仕,他的选择项太多了,孙权、曹操、哪怕刘表都可以选择。

诸葛诞(征东大将军)、诸葛瑾(大将军)在魏、吴最后都做到了顶级高官,诸葛亮若去这两方,再次也不会太差。但他选择了这个亡命天涯的刘备,并用自己的一生报答了曾经的“三请”之恩。

《魏略》中记载的诸葛亮“北行自荐”于刘备,才是君臣第一次真正的交心。

《魏略》中记载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结毦”,这已经说明了对刘备而已诸葛亮不是外人。否则哪有客人还在,主人却去忙别的事情了。刘备这样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会慢待人才?

这一次的交谈,也是这对君臣的首次谈心。经过了几年的相处,诸葛亮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忠心”,刘备也逐渐真正地接纳了诸葛亮。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由此才慢慢上升,这才是陈寿所说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向诸葛亮诉说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志向,诸葛亮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刘备志向出谋划策。

这时候估计有人会说了,刘备以宾客的身份对待诸葛亮,这是重用?

裴松之注《魏略》: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可不要小看这个宾客的身份,这是三国时期君主收留臣子的一种方式,鲁肃、诸葛瑾投靠孙权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宾客。

《三国志·吴主传》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刘备与诸葛亮,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美好的

“隆中对”后,刘备只是认可了诸葛亮的才能,而没有收到他的忠心。

对于诸葛亮这样“身份不明”的人才,既不能委以高位,万一有二心则会对刘备势力予以严重打击,又不能轻易放过,若错失如此人才,刘备恐怕也不会原谅自己。刘备只能小心地“考验”与“试探”。

刘备第一次见面便对诸葛亮委以重任,那是对这对完美君臣的美化,但这情况是不符合现实的,就好比现实或许会有童话,但更多时候考验的是人心。

还好这对君臣没有辜负我们对美好的向往,最终没有出现君臣相互猜忌、反目为仇的局面。

诸葛亮与刘备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君臣交心,互相扶持不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隆中对后 刘备不重用诸葛亮 这背后显示的是刘备对人性的了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隆中对后 刘备一直猜忌诸葛亮 这背后无不充满了人性的博弈!

隆中对后 刘备一直猜忌诸葛亮 这背后无不充满了人性的博弈!

刘备,诸葛亮,诸葛,刘禅,李严,原因,托孤,人性,儿子,大臣,才华,怎会,皇位,荆州,表面上,葛亮,尚书令,后招,三国志,不才,群雄割据,局面,主公,丞相,个人,事情,先主,传位,位高权重,外人

2018-07-05 #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隆中对》 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诸葛亮的《隆中对》 为何对刘备如此重要?

荆州,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益州,江东,刘璋,刘表,中原,隆中对,四战之地,军阀,兵力,根据地,西川,袁绍,公元,南海,天下,幽州,战略,战争,汉献帝,汉中,汉水,河北,洛阳,自守,计划

2008-11-02 #故事大全

刘备三顾茅庐 感动诸葛亮 他们的谈话成为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 感动诸葛亮 他们的谈话成为隆中对

诸葛亮,刘备,时候,看法,天下,隆中对,曹操,人物,荆州,谋士,对话,诸葛,郭嘉,优点,卧龙,建议,形势,想法,故事,手底下,智慧,分析,刘备来,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社会上,是一个非常,真的是,诚心诚意,于孔明

2012-02-15 #故事大全

隆中对未必是诸葛亮给刘备的灵丹妙药

隆中对未必是诸葛亮给刘备的灵丹妙药

刘备,诸葛亮,荆州,刘表,曹操,夏口,孙权,益州,将军,朝廷,刘琦,刘璋,陈寿,建安,为援,争锋,中原,偏差,先主,原因,反贼,图谋,天下,实力,帝室,当阳,建议,新野,徐州,战略

2011-06-19 #故事大全

诸葛亮亲写的隆中对 其中竟另有隐情 道明刘备的覆灭之路?

诸葛亮亲写的隆中对 其中竟另有隐情 道明刘备的覆灭之路?

诸葛亮,隆中对,刘备,荆州,蜀国,部队,中提,曹操,东吴,诸葛,军队,政权,地带,战略,援兵,文章,江东,关羽,孙权,孙吴,孙坚,河洛,上曹,卧龙,世人,主场,优势,军事,前瞻,危机

2016-10-08 #长篇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出山前诸葛亮所说的隆中对是否可行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出山前诸葛亮所说的隆中对是否可行

蜀国,孙吴,诸葛亮,隆中对,刘邦,曹操,诸葛,孙权,实力,策略,荆州,刘备,吕蒙,项羽,魏国灭,可行性,军队,入川,中国,事实证明,中心,入主中原,人口数量,区域,历史,战略,四川,嫁衣,地方,局限性

2014-02-20 #故事会

隆中对后 诸葛亮献出第一条计策 刘备听后 再也不让他参与军事

隆中对后 诸葛亮献出第一条计策 刘备听后 再也不让他参与军事

刘备,诸葛亮,荆州,襄阳,曹操,能力,诸葛,后勤,庞统,先主,军事,内政,豪族,隆中对,三国志,任务,成都,麾下,集团,刘表,刘琮,并非是,东吴,关系,军师,军事行动,外交,大业,实战,战略

2019-02-10 #小故事

诸葛亮“隆中对”里最关键的4个字 刘备没注意 让蜀国功败垂成

诸葛亮“隆中对”里最关键的4个字 刘备没注意 让蜀国功败垂成

刘备,曹操,诸葛亮,中原,蜀汉,游牧部族,荆州,隆中对,一带,司马徽,大业,诸戎,起兵,刘表,马超,公元,一统,人才,军阀,军队,手下,汉室,益州,蜀国,西和,高人,鲜卑,孙权之,最关键,骑兵部队

2016-01-31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