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

时间:2010-02-03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

提示:本文共有 21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对文言文足够了解,哪怕(fan)优(zi)秀(dian)如我读起来也是磕磕盼盼,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每每此时都忍不住佩服古人,毕竟日常如此沟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过,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说话方式吗?人人见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吗?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个正常人没事就讲文言文,是会被人笑话的。

古人平时都怎么说话的?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灵魂人物孔乙己吗?小说《孔乙己》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这么说话。古人说话,其实也是讲白话文。

这一点用历代皇帝的白话文圣旨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吓个半死不知所措,这时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间的内容实在熟悉又亲切,跟现代的语言一般无二。

有了朱元璋这个先例,明朝后面的皇帝也都喜欢用白话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有一道圣旨:

“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果说明朝皇帝的圣旨已经足够通俗,那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的圣旨,则是十足的接地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确喜欢用白话文的还有咱们的网红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年羹尧出征西北,上折子讲到西宁战事紧张,他已经有十一天脑袋没挨着枕头了。雍正在奏折中批复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这还不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又在奏折中批复: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除了朝代较近的明清皇帝,就连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话文习惯:

连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说大白话,老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说的是白话,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

这是因为,古代其实有两套语言,说话用白话,写文章都用文言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说话和写作还要分两套语言?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为何不直接统一用白话,或者统一用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一种精简用语,为的就是节约书写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时期还没有纸,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简,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用刀刻竹简,往上追溯还有用纺织物、石碑和青铜器来记录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太高了。为了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这有点类似于早前的电报。)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据说,先秦时期,还是言文合一的,那时人们说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 方便交流,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将言语简化,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一般都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此时仅距离秦代才仅仅百年。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将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改成白话文呢?这就体现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续沿用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因为古人发现,白话的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区的口语差别太大了!可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当时用白话写下文章,可能过个几十年后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换个地方就读不懂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规避地域和文化代沟,实现人类的跨时空交流呢?

当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样一来,后世子孙只需要加以学习,就能够畅读祖先的文章,通晓其意,实现跨越千年的沟通!

这套语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读懂《史记》,能有幸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用当时的方言撰写《史记》,如果古人都用如今看不懂的白话记录珍贵的文学古籍和名著,将是中国历史文明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结

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也会发现,古代“言文分离”的做法,在现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用的是标准的汉语语言,但到了日常交流,还是会保留各地方言。虽然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何地何肤色国籍,只要使用汉字,只要切换标准普通话,就能实现零障碍交流,这便是古今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越了解历史,越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也越爱我的祖国!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说历史】,支持下作者哦~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人平时对话都是用文言文 还是大白话?

古人平时对话都是用文言文 还是大白话?

口语,文言文,古人,古白,就是这样,写文章,言文,时候,文言,文人,文章,格式,交流,小伙伴们,孟子,常用语,文可,朱元璋,韩非子,钟友,不一样,古代人,书面语,人们,优越感,偏远地区,佶屈聱牙,倭寇,内容,口头

2015-04-17 #故事会

古代人平时说话 是不是也用文言文呢?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

古代人平时说话 是不是也用文言文呢?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

文言文,语言,大家好,不一样,我们现在,那个时候,口语,有仙,古代人,文章,普通话,规定,交流,原创作者,各个地方,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话文运动,多累,秦始皇,人在他,和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个例,书面语言,区别,作者,口音

2019-04-17 #故事阅读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类的书籍看不大懂 平时都是看一些名人自传类的。吧友们有没有什么思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类的书籍看不大懂 平时都是看一些名人自传类的。吧友们有没有什么思

文言,版本,白话,文白,言文,读书吧,疑似,回复,书籍,思路,文类,文言文,系统,白话文,资治通鉴,障碍,长进,违规,一点没,不管怎么说,不大懂,名人自传,当然啦,第一次接触,自然就,续资治通鉴,读下来,通鉴纪事本末,都不是,一朝一夕

2020-04-22 #小故事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干嘛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干嘛

曹冲,曹操,环夫人,甄氏,骑都尉,邓哀侯,邓哀王,曹冲称象,故事,年龄,大小,仁爱,三子,公元,大事,印绶,小孩,太和,小聪明,开动脑筋,建安,病重,母亲,生死,身世,关键是,可以看出,想办法,是一位,要善于

2011-01-22 #故事大全

文言文古人计谋故事

文言文古人计谋故事

玄绍,刘坦,王僧,南阳,太守,世孙,安众,长沙,答案,镇东将军,文言文阅读,智谋,故事,书信,西中郎,义师,刺史,城门,刘垣,南郡王,夏口,录事参军,干济,帅师,时辅国,查文,杨公,言文,永阳,王为

2020-09-06 #故事大全

文言文那么难懂 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古人也想但没办法啊

文言文那么难懂 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古人也想但没办法啊

文言文,古人,纸张,文字,学问,白话文,不一样,手段,时候,时间,时期,浅白,竹简,是用来,没有人,言文,蔡伦,高深,鲁迅,语文,功能,事情,书面语言,中华,做学问,公元,前人,古书,古文,工具

2007-11-05 #经典故事

古人勤学文言文翻译

古人勤学文言文翻译

匡衡,顾欢,诗经,匡鼎来,古人,原文,名臣,译文,黄雀,司马光,吴郡,宋哲宗,孙宪,景怡,衡乃,顾恺之,兄弟,主人,人们,先生,文言文,古籍,墙壁,孝经,成诵,资治通鉴,记忆,时候,时人,盐官

2020-06-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体吗?实际古人说的也是白话文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体吗?实际古人说的也是白话文

文言文,汉语,文体,书面语,大部分,文言,文法,文字,白话文,水浒传,汉文,现象,老百姓,中国,人家,思潮,散文,朝鲜,知识分子,语法,语言,现代汉语,高中生,作品,保存信息,口语,古人,士大夫,天皇,始能

2011-11-20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