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方舱医院的故事——“武汉抗疫保卫战”亲历记

时间:2010-03-27

今天我想通过建设方舱医院、亲历武汉保卫战的故事向大家汇报我的抗疫感悟

提示:本文共有 17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陈康,民革四川省直属十一支部委员、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大家好!我是陈康,民革党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今天我想通过建设方舱医院、亲历“武汉保卫战”的故事向大家汇报我的抗疫感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医疗秩序崩溃、传染源未阻断、对新冠病毒认知有限,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党中央英明决策、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保卫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尽隔”指示,国家卫健委从全国抽调医疗力量支援武汉,我临危受命带领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代表四川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

2月4日,接到任务后,我带领72名队员紧急开展防控训练、队伍组建、纪律培训等,人装分路向灾区挺进。当时武汉疫情情况不明、不知道接受什么具体任务,更不知道要建方舱医院,只是让我们按时到达,队员中弥漫着“川军出征”的悲壮气氛。然而,当我们一想到汶川大地震时,湖北人民给予四川人民无私大爱,全体队员都怀着报恩心情,又充满了“逆向前行”的豪气。

2月5日凌晨,到达武汉。接受了建设方舱医院的任务。接下来的5天里加班加点完成了3所方舱医院、2100个床位的建设,成为驰援武汉的22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中建设床位最多的队伍。其中,我们仅用了20个小时就完成了武汉国博汉阳方舱的紧急改建和开舱收治,完成了创伤救援队向传染病救援队转型、医疗救治者向应急管理者的转变。这里我向大家分享两个方舱医院发生的小故事。

一个是防护服的故事。“要把脱防护服想象成排雷”,这是我们队的警示语。防护工作最大的风险环节就在脱防护服,任何一点疏忽都会污染自己、感染队友。再加上在病房里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出舱后疲惫、饥饿、长时间的缺氧加上极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处于懵懂状态,这时候特别不能掉以轻心。我队是以灾害创伤救援为特长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但承担这种高等级传染病的灾难救援还是第一次,所以重视防护就是重视队员的生命。

院感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隔离保护。所以我们从进入驻地开始,就有严格的“消杀”流程,从医院回到驻地、再到房间、如何进房门、工作服和个人衣服如何切换,都制定了标准化流程。我们确保每一个防控细节到位,保证队员们的安全,提供舒缓疲惫的安全岛。我们做到了“零感染”。

一个是两代人的故事。我的队员孙颖,80后,医学博士,农工党党员;她的妈妈在泸州一家医院担任感染科主任,无党派人士。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泸州,两代人都在抗疫一线。这个故事要从17年前说起,当时她读高三,处于树立人生方向的阶段;妈妈战斗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担当深深地影响了她,高考时她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作为一名青年民主党派成员,危急时刻、紧要关头,孙颖像17年前的妈妈一样,选择主动请缨、挺身而出、驰援武汉。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像孙颖一样的队员,在整个援鄂医疗队还有不少,农工党员、致公党员、九三社员,和我们的中共党员一起并肩作战;全省民主党派35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近4000名医务工作者战斗在抗疫一线,谱写了同心抗疫的多党合作故事。

2月19日,历时14天,武汉疫情第一次出现拐点。我和队员们创新采取了舱区互助管理、全环境院感防控、多维群体心理干预、云HIS方舱管理等模式,共收治患者1553名,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疗零事故,人员零感染,患者零返舱”目标,形成了“方舱医院四川经验”,孙春兰副总理现场视察时高度评价,要求我们“不仅要建好方舱医院,更要服务好我们的武汉人民。”

3月20日,我们告别武汉、回到四川14天隔离。我们队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这既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对72名队员亲历生死考验的褒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对医务工作者捍卫人民健康的重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世界感染病例已突破1000万例,“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向同行,践行民主党派成员的使命和担当;作为一名医卫工作者,我和我的队伍时刻准备着,和病毒战斗到底!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方舱医院的故事——“武汉抗疫保卫战”亲历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湖北保卫战武汉方舱医院里的抗疫故事

湖北保卫战武汉方舱医院里的抗疫故事

张兵,病友,病区,医护人员,医院,方舱,党员,党支部,东区,垃圾,疾病,武昌,武汉,污水,管理,隔离,信心,人员,信访,支部,民警,疫情,环境,病人,病患,群众,组织,身体,软管,问题

2020-06-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

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

申奥,申办奥运会,群众,北京奥申委,中国,北京,奥申委,同志,口号,工作量,新侨饭店,来信,规定,工作,同仁医院,会议室,会徽,党组,国家,建议,广告,方针,汇款,电话,电信局,策略,草籽,计划,具体工作,国际奥委会委员

2014-04-30 #短篇故事

方舱故事|方舱医院工作第一天 中心

方舱故事|方舱医院工作第一天 中心

防护服,方舱,医院,病人,工作,武汉,时间,江汉,会展中心,同事,才能,护目镜,老师,检查,不是很,主任,中区,医务人员,医嘱,大厅,帐篷,感觉,情况,晚饭,纸尿裤,问题,培训,不能少,乔瑞,工作人员

2008-01-17 #经典故事

方舱医院感人故事

方舱医院感人故事

巧巧,姐姐,医院,方舱,病毒,里塞,都会,会教,人们,叔叔,声音,大厅,床头,数学,把手,弟弟,放低,物理,气氛,时间段,武汉,父母,病友,课桌,计划,网络,资料,会战,微笑,看见过

2018-04-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方舱医院感人故事

方舱医院感人故事

巧巧,姐姐,医院,方舱,病毒,里塞,都会,会教,人们,叔叔,声音,大厅,床头,数学,把手,弟弟,放低,物理,气氛,时间段,武汉,父母,病友,课桌,计划,网络,资料,会战,微笑,看见过

2018-07-16 #经典故事

中国方舱医院背后的故事

中国方舱医院背后的故事

方舱,医院,医疗,患者,医务人员,野战医院,物资,病人,医疗设备,疫情,早餐,武昌,救治,一种是,医院系统,新官,功能,单元,国家,帐篷,弹性,情况,故事,护士,拖车,效率,病毒,灾区,病房,应急

2009-07-08 #故事大全

孙大光和《中国申奥亲历记》背后的故事

孙大光和《中国申奥亲历记》背后的故事

申奥,孙大光,报告,宫墙,北京,网络图,奥运会,中国,封面,亲历记,总编室,孙大,世界,规划,征服了,北京奥申委,国际奥委会,专家,同事,压力,对手,张一,总体部,火拼,洛桑,经历,编制,和同事,申奥成功,任华

2012-06-05 #长篇故事

那些在方舱医院的故事

那些在方舱医院的故事

老爷爷,韩琳,方舱,妻子,王倩,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喀什地区,食物,工作,战袍,患者,护士长,疫情,病房,结果,组员,老人,阴性,检测,一只眼,刘涛,区的,张欢,责编,责任编辑,新疆特色,群和,儿女,值夜班

2017-03-06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