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寻访行家》德国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0-04-19

我这个假行家,这回要来给你讲真的行家怎么做事、怎么想问题了

提示:本文共有 77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今天解读的这本书是《寻访行家》。我这个假行家,这回要来给你讲真的行家怎么做事、怎么想问题了。

这本书的作者、德国女作家加布艾勒·格特勒用了几年时间,采访德国32个行业里的顶尖人士。他们中有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这样完全用大脑工作的人;也有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像鞋匠、高级定制裁缝、工具制作师等等。有的职业很普通,比如清洁工、助产士;有的行当挺“重口”,像法医、搞生化武器的。格特勒自己也是非虚构写作的行家,她的提问和观察都退到幕后,用德国式的冷静和周密态度,在每篇文章里呈现职业人士的真实状态,让读者感受不到作者存在,这是很高级的纪实写法。这些文章当年连载时,在德国影响很大,它们虽然不动声色,却触发了德国人的民族和文化情感。

我读这本书时有个感觉,把这些不同的人连接起来的,是行家们的职业态度,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本文要和你聊的: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是怎么来的?

在我看来,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和日本人还不完全一样。我为你解读过一本《树之生命木之心》,讲的是在日本最受尊敬的宫殿木匠,他们的目标是毫不走样、毫不妥协地再现一千年前的手艺,类似的例子,还有纪录片《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这种极致的追求,依靠师徒相传,靠悟性,没法大量培训和复制,来自于日本传统文化。其中的理念,和现代工业社会的规模化、自动化趋势相反。而这本书里的德国行家们,持的是不同于日本人的现代化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技术标准、工作规则。我觉得,凡是能称为精神的东西,背后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国和日本的工匠有类似的职业操守,但精神来源不同,就是因为内在文化不同。不过,我得一点儿点儿给你说,一下子扎到文化那边去,离书里的故事有点儿远。我下面先为你说的,是书里各种专业人士的工匠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之后,我们再来看这种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再分析:造就工匠精神的德国文化基因是什么?

很多生产制造业的人士都说,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差距一直在缩小,现在最需要弥补的,不在格局和设计,而是在细节,中国人的格局一点儿不比日本人小,只是细节上明显粗糙。同样一件产品,材料和图纸差不多,但这里马虎一点儿,那里粗糙一点儿,组装起来再看,就和人家的东西是两个质感了。

那咱们就从细节里的工匠精神说起。这本书讲到一位德国的动物标本制作师。除了服务博物馆、动物园,还有很多私人客户,请他把宠物做成标本。这样的客户是最难伺候的,他们对宠物有特殊情感,又熟悉宠物生前的神态,标本和活着时有一点儿不一样,也觉得不满意。制作师也很理解,他说,一位孤独的老太太,带着陪伴自己18年的猫的尸体来找我,她支付几千欧元的费用,当然要获得最好的服务。所以,标本面部最小的细节,也绝对不能马虎,要耐心雕琢。

最大的难题在于确定舌头和眼珠,制作师向作者展示了几大盒子的塑料舌头和玻璃眼珠,分为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又分出了喘息状态、发怒的状态,等等。那些不同颜色的玻璃珠,是他从全世界最专业的制造商那里定制的,颜色变化极多,细节尺寸精确到毫米。他做的标本比别人贵,就是这个原因。他还有个图书室,收集各种动物眼睛的图片,作为标本参考。他说,动物死后,眼睛的变化特别快,鱼的眼睛在几秒钟之内,就和活着时不一样了。食肉动物休息时,瞳孔比较小;但袭击捕猎时,瞳孔又会放大。这些都必须考虑在内。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有的标本栩栩如生,有的无精打采,问题就出在这类细节上。

我们再来说说直接体现在手艺里的细节工夫。有位专门给名人定制燕尾服的裁缝,德国的明星政要的礼服,意大利三大男高音的演出服,都来找他做。因为他手工缝制的礼服,上身效果就是不一样。这位德国裁缝说:黑燕尾服是在1830年之后成为西方最庄重的社交服装的,我们有印象,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就是穿燕尾服的。他提到了一个小知识:在这类场合,服务员戴黑领结,来宾戴白领结。

做一件高级的手工燕尾服,需要缝制14天。临时向他租一件穿,也得花几百欧元。做燕尾服最大的难点是:燕尾服是敞开穿的,上身后,所有部位必须和身体完全贴合,任何地方都不能翘起来。那么,裁缝就必须知道客户出席的是什么场合、他在这些场合会做什么。比如,给指挥家做燕尾服,袖孔就要小一点儿,也就是要固定住胳膊根儿,否则,他一挥舞指挥棒,整件礼服都会跟着往上跑,看起来很滑稽。高个子的走路往往身体前倾,后身就要做得稍微长一些;矮个子在社交场合要抬着头说话,衣服就要前襟长、后襟短。对于那些不能到现场量衣服试穿的客户,他会一直电话里确认这些细节。名人们喜欢找他做衣服,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很好的照料,穿上他定制的衣服出席社交活动,会增加自信感。

你看,把每个细节做到这种地步,最后的成品,就是我们所说的卓越。反过来说,把许多企业口号里的那句“追求卓越”拆开看,其实就是各种细节工夫,像寻找最像的玻璃眼珠,根据客户的活动调整衣服尺寸,等等。

细节和卓越,是我们谈论工匠精神一定要说到的。而它背后还有东西:就是工匠要有好的品位,或者说,绝对忍受不了粗制滥造和“将就”。不管你是造东西的还是买东西的,一定都有体验,到了一定阶段,品质每提高1%,增加的成本可能就是20%,反应在价格上当然就更高,越往上,越呈几何级数增长。工匠做什么取舍,就要看他有多苛刻的品位了。不过,从追求卓越到产生回报,是有过程的。不是所有人都等得了,也不一定都能等得到。所以也有人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贵族品质,他们也在意回报,但不会把它作为最终目的,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地位和格调。

我们先说回到那位德国的高端定制裁缝。他和作者见面时,准时等在店门口,穿着一身昂贵的深黄色手工丝质西服,相同颜色的鞋也是定制款,这就是他的工作服。他说,自己有至少50套西装,每套西装都有专门搭配的鞋。凡是打算给顾客用的料子,他都要先做一套自己穿,体验面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客户一样的衣着品质,他觉得,这就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他不只会做衣服,还会为名人客户们提供完整的服装穿搭意见。

我们再来看看体现在产品上的品质。我读这本书才知道,雪花玻璃球的发明专利和行业标准,一直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家庭小厂手里。对这个工艺品来说,品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雪花在球里飞舞的感觉。把他家的正品和仿品摆在一起,晃一晃,品质差异就出来了。他家的雪花,可以足足两分钟不落下来,旋转飘舞,如同维也纳的大雪。为了找到这种接近水的比重、更像雪花的材料,他们在一百多年里,每一代继承人都在改进配方,这是工厂的核心秘密,只有现任厂主知道。

几代人的接力投入,就是这个家族工艺的护城河。德国的工匠精神,离不开这种专注。有个拆弹专家,一辈子拆除引爆过272颗战争时期的炸弹,作者问他,有没有哪次印象最深,他说“我能清楚地回忆起来每一颗。”

再给你讲一个特殊的专注力量。这是位德国刑侦生物学家,就是专门研究凶案尸体上的昆虫和微生物的。他经常要长时间地观察尸体变化,我对他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三只苍蝇消灭一匹马的速度,和一头狮子一样快”。他说,那种气味其实不是令人作呕,而是让人心烦意乱,戴口罩也没用,它会钻到你的身体里去。

一般人会用清凉油、口香糖来遮盖,但嗅觉对他至关重要,他反而要详细辨认和记住这些气味,他有一种本领:只要到现场闻一闻,就能判断出尸体处在哪个腐败阶段,引来了附近的什么昆虫。他是全世界二十位最顶尖的刑侦生物学家之一,终日系着挂满工具的黑腰带,随时准备出现场,因为要尽快锁定案发时间、死因这些关键证据。作者问他:是不是厌烦这样的日子?他说:“没有,我已经把死亡纳入我的生活了。人们觉得恐怖的景象,从更高层次看,其实是一种美,因为这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循环,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和谐的自然。”你看,这样的专业人士,已经在职业里获得了通透的世界观。

德国的工匠精神,我们先观察到这儿,它有三个特征:第一,他们会花费巨大精力,通过完美的细节来追求卓越。第二,他们有高明的品位,这是品质的保证。要想做出好东西来,自己得先知道什么叫好。第三,他们有着异乎寻常的专注力。

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德国人能在各个行业里,普遍发展出这种精神?先来说社会层面的原因。

有位德国工程师说:“那是因为我们没什么自然资源,只能靠搞技术。再加上各行业的冠军企业大多在山沟里,我们下班也没夜店可逛,只能琢磨工艺问题。”当然,这是半开玩笑的话。我想你也听说过:德国向来就有发达的手工业传统和职业教育体系。

这种体系不但强大,而且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德国很晚才成为主权国家,所以一直没有巴黎、伦敦那样的中心城市。各地分别了形成了手工业经济,建立了以学徒制为基础的职业传统。这本书里讲到一位矫型鞋匠,是专门为脚有残疾的顾客做鞋的。就连这个从业人员很少的行当,也一直有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和从业登记制,必须学徒期满才能报名。二战期间,矫型鞋匠变得很热门,德国政府就根据档案,允许他们免服兵役。这样的培训和管理,保证了全行业都能达到技术基准。他们做出来的鞋,可以让两条腿相差25厘米的人正常走路,只要穿上长裤,路人都看不出来,这些鞋匠在战后为东德创造过大量外汇。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是在1806年败给拿破仑以后,全国励精图治建立起来的,其中的精髓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就是学校和企业。单纯由学校提供职业教育,会落后于技术进步。德国的双元制,最大程度地克服了这种脱节。双元教育的培训计划、技能要求,是学校、企业和企业协会共同制定的,以企业为主导方。通常是学生每周在学校上一两天课,在企业培训三四天。德国的企业都要设置“训练车间”,小企业也要在车间里开辟一个“培训角”,保证学生获得完整的教育训练。

这样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就业的安全网。围绕着这种传统,德国社会很尊重有技能特长的工匠。一个高级蓝领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一点儿不比白领、知识分子低。有的企业甚至不愿意雇大学生,说他们长着“一双左手”,这是句德国谚语,意思是没有动手能力。有个段子说,蓝翔学校的校长对学生讲话:“蓝翔人不学好技术,就和北大清华没区别了。”我倒是觉得这里面有点儿道理。没必要把它理解成“反智主义”。中国人的职业价值观造成了全社会白领严重过剩,需要这样的唱反调。更需要这种职业自信,手艺人要先建立尊严,才会有追求卓越的心气。世界上有个“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在这项大赛里,德国人囊括过所有金牌,几十年来,总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前面我为你讲的那位标本制作师是自学的,因为没有职业文凭,曾经被同行轻蔑地称为“在兽皮上拧螺丝的人”,但是,当他拿到全国标本制作比赛一等奖以后,同行们立刻开始尊敬他,因为手艺就是硬道理。

除了职业工匠教育,德国还有两百多年的科研大学传统,在19世纪下半叶,科研大学把经济和科学结合起来,产生了现代工程师行业。从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可以再考大学、当工程师,职业教育经历能记入大学学分。这样有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求职更有竞争力。多元化的、和产业同步的职业技术教育,让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很低,还不到整个欧元区的三分之一。

工程师和工匠,在德国的工业体系里是高度协同的,大家都是搞技术出身,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骄傲。除了在德国本土,作者还采访了周边的德语国家,比如奥地利维也纳的城市地下管道工人。主管维也纳管道系统的局长是有个硕士学位的工程师,负责技术革新设计。维也纳的地下管道网络有180年历史,最早的工程开始于16世纪,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设计图。全市80%的下水道,人都可以在里面通行。对于具体的养护工作,局长说,那就要请教污水管道清洁工。这些工人都接受过专业培训,除非在狭窄的古老管道作业,都是操作高压冲洗车等自动化机械。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谈吐自信,他们的工资也超过平均收入水平,受尊敬程度不下于公务员。

这本书里的一些专业人士,来自家族企业,比如前面讲到的雪花玻璃球厂。德国的遗产税是很高的,最高达到70%,但对家族企业会网开一面。只要家族继承人承诺在十年内继续经营企业,遗产税会几乎降到零。德国的经济支柱里,有一大批都是家族企业。像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化工企业汉高、著名的机械公司博世,都是不上市的百年家族企业。宝马、奥迪这样的上市企业,背后也有家族力量。对德国政府来说,让这些企业家业长青,就是维护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社会就业稳定。

说到这儿,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工匠精神是怎么来的?可以说,历史上的手工业传统、近代的双元职业教育体系、全社会的尊重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重要的成因。

另外,在这些因素下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力。

工匠精神的深层次表现,是一种超功利的职业伦理。这本书的采访对象里,有将近一半是各行业的学者,作者把他们和手工业者、技术工人写在一起,意思就是大家都是行家里手。其中,来自科学共同体的学者们,有一套共同奉行的学术伦理:人在自然科学里,必须完全脱离主观立场,脱离个人利益,这是道义上的责任。科学家绝对不能做两件事:第一是不许骗人、不许骗自己。第二是不许做任何违反伦理原则的事。

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是教条,我就来给你讲书里的一位兽医。这位女士姓赫布斯特,拥有兽医学博士学位,曾在一个屠宰场做卫生检疫工作。1990年夏天,她发现屠宰场的一些牛状态反常,表现出极度攻击性,怀疑是当时正在英国蔓延的疯牛病,立刻把牛扣了下来,向卫生部门上报,说“请相信我的直觉。我至少鉴定过14万头牛,绝对训练有素。”但她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她认为这是有组织的掩盖事实。由于她公开了自己的发现,被屠宰场解雇,而且遭到起诉。那家屠宰场所属的企业,在整个欧洲排第二,她连辩护律师都找不到。这之后,她一直在搜集情况、写论文,向社会发出警告:疯牛病正在德国蔓延。直到十年后,她的预警终于被证实,而她此时已经因为败诉而名誉扫地,找不到工作,离了婚,退休金的基数也变得很低。对这些损失,她说:“我是疯牛病专家,我不能回避自己的身份。”

这种职业伦理,就是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种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伦理来奉行。我们说:一个人能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是一种幸福,但兴趣也可能会磨灭、会转移,而伦理是不变的。

那这种工作伦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我觉得,这和一个叫价值理性的概念有关。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个崇尚哲学深思的国家。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有一个理论:人的理性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普遍人的行动方式是:设定具体目标,只问要达到这个目标该干什么,也就是:我只考虑该通过什么样的工具,来实现目标。这就叫做工具理性。韦伯讲,现代社会是由工具理性支配的。只生产,只发明,不问这些东西到底有利还是有害。现代人普遍的行动方式,也都属于工具理性。这当然无可厚非,今天的财富、技术,都是从工具理性里来的。

但是,人同时还需要有价值理性。也就是在行动时,为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负责任。有价值理性的人就要问了:我们工作、我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什么,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像乔布斯拉人入伙时的那句名言:“你是想卖糖水,还是像改变世界?”要是从工具理性来说,卖最畅销的可乐能稳定获利,肯定比生产一个还不知道是什么的电子设备靠谱。所以乔布斯实际问的是:你想不想活得有意义一些?你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理性的人?我们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在工匠精神的驱动下,专业人士会本着自己的职业伦理,去做那些虽然没有利益、但他们认为对的选择;会投入20%的成本,提升那1%的品质,虽然不知道这市场表现如何。这不是感情冲动,而是秉承价值理性。

那么,咱们再往下挖,价值理性是从哪里来的?我想你隐约猜出来了,这是和宗教有关系的。我们还来说马克斯韦伯,他发现,在资本主义的启动时期有个微妙现象。当时,西欧商业最发达的是地中海国家,威尼斯是西方世界的商业中心。传统的海上霸主也是西班牙、葡萄牙。但现代的商业和企业管理制度为什么出在英国、荷兰;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为什么是德国?

他发现这和宗教有关,意大利、西班牙那些老牌强国都是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的宗教伦理里,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没有意义,人是来赎罪的,目标是进入天国。在这种背景下,你要是真虔诚,就不太愿意赚钱了。而英国、德国是新教国家。新教认为,信徒要想进天国,就要在现实生活里证明自己是上帝最好的选民。怎么证明?那就是出色完成上帝赋予人管理社会的使命,去拼命地工作,去创造财富,这被称为天职观。现在我们赚钱是为了更好的、更安全的生活,更高尚的人,会通过慈善事业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当时的新教信徒觉得,工作赚钱,首要目的是完成天职,终极目标是进天堂,而不是享乐。所以他们在工作上投入,在生活中节俭。韦伯把这形容为“入世的禁欲”。我刚才说到的价值理性,它的表现就和这有关:人作为工作者,要做到尽可能的完美,而结果,就交给上帝了。至于利润什么的,不重要,反正我也不打算花。

这个基督教新教的精神传统,当然在今天早已经不完整了。那种“入世禁欲”的做派,随着西方宗教的不断世俗化,我觉得在今天可以形容成是“入世纵欲”,就是正视和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但其中有一个东西仍然留下来了,叫“志业精神”,志气的志,事业的业。就是说:我选择了一个事业之后,就算我不是信徒,我也要对它有一种近似信仰的态度。今天德国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是传统天职观念的世俗版:不是为混口饭吃,而是听从一种内在的召唤。

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一种高超的工作状态,可以称为游戏状态。游戏和兴趣爱好还不一样,真正的游戏是完全自主的,所以也就是完全自由的,有这种状态的人,沉浸在一种儿童式的入迷里,一直在专注的心流里获得喜悦。书里有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就是爱因斯坦那样只靠一块黑板来思考的科学家,《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也是干这个的——对了,这位物理学家也和谢尔顿一样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他还是孩子时,假装到处玩儿,从桌子另一头倒着看一眼盖世太保的逮捕名单就能背下来,然后去通知名单上的人逃跑。

他获得过几次诺贝尔奖提名。他说,机器不可能代替我的工作,因为当我萌生一个观点时,体验和性快感差不多,机器可没有这种快乐。但他更羡慕数学家,他引用一句名言说“只有数学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可以研究数论。果然,作者还采访过一位数学家,当被问到有什么业余爱好时,数学家琢磨了半天,说:“爱好,是的,研究拓扑学和数论的关系,这应该是个有趣的爱好……那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空间,它们特别光滑,可以在每一个维数中被观察到,就像一个球的表面……”随后,数学家就陷入了咒语一样的自言自语。

对于德国行家们的工匠精神,我们就说到这儿了,最后总结一下。

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为:他们会花费巨大的精力,通过完美的细节来追求卓越。要保证品质卓越,工匠们就要有高明的品位;想获得职业的高明品位,就要有超乎寻常的专注力量。这种状态,能塑造一种世界观。

德国工匠精神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养成的呢?德国拥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强大的双元职业教育系统和工程师文化。全社会都对专业技能高超的手艺人非常尊敬。国家也通过制度来保证手艺在家族企业中长远传承。

最后,我为你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文化来源。工匠精神拥有坚定的职业伦理,它建立在对动机负责的价值理性之上;而德国宗教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志业精神”,是其文化源头之一。而游戏态度,是一种表现得好像“业余”,实际上更自由的职业态度,也更有利于创造性工作。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寻访行家》德国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是怎么来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德国工匠精神:何为德国工匠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德国工匠精神:何为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精神,德国人,工匠,制造业,国家,时候,在德国,福利政策,公园,制度,影响,德国制造,历史,品质,情况,时间,模式,德国政府,代表,产品,主义,企业,政府,方面,理性主义,秩序,工作,教育,康德

2020-07-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德国工匠精神:何为德国工匠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德国工匠精神:何为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精神,德国人,工匠,制造业,国家,时候,在德国,福利政策,公园,制度,影响,德国制造,时间,模式,德国政府,品质,代表,产品,主义,企业,情况,政府,方面,理性主义,秩序,工作,教育,康德,20世纪

2013-07-31 #故事阅读

浅谈德国的工匠精神

浅谈德国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产品,精神,互联网,英国议会,中国,潮流,催化剂,工业产品,商标法,口碑,广告,情怀,德国人,标签,条款,日子,电线杆,英国,规定,销售,世界各国,职业精神,作用下,假冒伪劣,到底是,区分开来,德国进口,德国制造

2020-07-02 #故事阅读

德国工匠精神是如何造就的

德国工匠精神是如何造就的

德国,福利制度,职业培训,企业,精神,改革,体制,失业率,工匠,德国人,法律,利的,工作,德国制造,作用,员工,国家,学生,规定,问题,高福,传统,场所,夫妻,市场,民族,模式,社会福利,西门子,难民

2020-07-02 #故事阅读

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德国,精神,工匠,德国人,产品,质量,企业,青岛,德国制造,中国,人们,生命,百年老店,产品质量,地下排水,数量,系统,精益求精,中小企业,品质,哲学,城市,市场,桥梁,民族,规划,隐形冠军,乡绅,主义,国家

2020-07-02 #长篇故事

传承 永不褪色的德国工匠精神

传承 永不褪色的德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极致,精益求精,产品,中国,企业,厨房,品质,德国,顶级,庄子,新天,有记,皇家厨房,工具,专业,世界,世家,个人成长,传统,人士,产品设计,代表,例子,全球,品牌,口号,国家

2020-07-03 #小故事

德国的工匠精神德国的细节书评

德国的工匠精神德国的细节书评

德国,厕所,城市,广告牌,态度,汽车,质量,德国制造,国家,小城,日本,狗狗,细节,高速公路,驾驶员,设计,二战,有许多,比那,上开,在路上,小地方,第一感觉,越来越好,印象,不合理,伤疤,人选,勇气,全球

2020-07-01 #短篇故事

德国制造:传承百年的工匠精神

德国制造:传承百年的工匠精神

德国制造,德国,产品,英国,质量,桥梁,汽车,领域,生产,世界,品质,工业,形象,德国人,技术,方面,灵魂,规模,20世纪,德国企业,主义,全世界,刀具,制造业,厂商,化工,化学,双立人,和平,品牌

2020-07-0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