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茱萸”果红的季节 一起聊一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茱萸~

时间:2010-05-2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

提示:本文共有 22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著名七言绝句。短短四句28个字,说出了唐代重阳节的三种节俗:登高,身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阳节还有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在其他唐诗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征着重阳节的两大植物。

▲菊花的园艺品种。(@辰小山 摄)

菊花在中华文化里是第一等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不会认错。相对来说,唐人佩戴的茱萸是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植物。不过,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那么,古人佩戴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呢?为啥要在重阳节这天插这种植物呢?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有哪些叫“茱萸”的植物吧。

那些叫“茱萸”的植物

▲吴茱萸的果实。(@辰小山 摄)

在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如今只有后世学者从引用该书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编排而成的辑本。按照现在流行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然而,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及具刺的枝叶。(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在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就极力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山茱萸,叶对生,弧形脉明显,早春开小黄花,秋季结红果。(@辰小山 摄)

在今天,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茶茱萸、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些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

山茱萸 vs 吴茱萸 vs 食茱萸

● 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今天学界的共识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浓烈的芳香气味。

● 至少自李时珍以后,吴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有的文献也用其异名Euodia ruticarpa 或拼写错误的Evodia rutaecarpa)。

● 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

● 至于李时珍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 在我看来,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

重阳节佩戴的是吴茱萸吗?

▲吴茱萸的花(@辰小山 摄)

为什么学界认为包括王维在内的唐代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呢?因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节俗的起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周处(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经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虽然此书在后世和《神农本草经》一样不幸亡佚,但靠着后人的辑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之一。就是这部书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确定,古人所佩的吴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吴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条上都是刺、容易扎伤人的食茱萸(椿叶花椒)。

▲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下次您看到插这样的山茱萸,可以贻笑大方了!(@辰小山 摄)

与此类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它与夏至日接近,夏至后昼长渐短,古人认为阴气开始滋生,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节也是凶日,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还记载西晋民间在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国南北兴盛不衰的节俗,可见这种用香草辟邪的民俗影响之深。

▲时至今日,菖蒲艾蒿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

原标题:《“茱萸”果红的季节,一起聊一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茱萸~》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茱萸”果红的季节 一起聊一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茱萸~”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律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律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作品,兄弟,家乡,这首诗,俗套,心情,文化,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诗词,兄弟们,朋友们,一理,于长安,山之东,杜牧,李清照,诗中,和家,都会,传统节日,下子,七律,下联,人们,乡愁,会上

2014-02-04 #短篇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英文翻译 冯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英文翻译 冯宏

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茱萸,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08-02-15 #短篇故事

唐诗精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故事

唐诗精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故事

小故事,中华,民间,手机,强盗,故事,片段,青蛙,唐诗精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扫一扫,凤西,唐大,马可波,华民,圣和,好的,功能,侄子,仙桃,佛门,内战,博客,千金,厨艺,名剑,回复,四胞胎,奉天,天剑

2020-08-11 #长篇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朗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朗读

王维,家乡,兄弟,诗意,茱萸,习俗,作者,华山,异乡,思念家乡,诗人,节日,良辰,九月九日,告诉我们,山以东,想家,小张,一带,亲人,事件,人物,农历,传统节日,内容,健康长寿,佳节,全套,古诗,古诗词

2015-01-21 #经典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王维,中曾,李白,郦波,中华,经典,全程,气象,小名,少年行,蜀道难,高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文化,唐代诗人

2007-05-25 #小故事

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别弄丢了你的兄弟

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别弄丢了你的兄弟

王维,兄弟,山东,兄弟们,茱萸,亲人,名篇,场景,江湖,时候,时光,贵族,长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佳节,形单影只,东氏,乐景,于长安,好兄弟,国都,和家,崤山,生和,统治集团,个人,仪表堂堂,人为

2007-11-29 #长篇故事

几首诗了解诗人王维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几首诗了解诗人王维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名篇,少年,书画,亲人,内心,天才,孩子,方面,心声,每逢佳节倍思亲,音乐,长安城,长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司马,多丽,山之东,李白,杜甫,王胄,西祁,诗佛,在长安,太原,不幸,天地人,人才

2007-02-01 #短篇故事

记忆力训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爱家教

记忆力训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爱家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诗,记住了,爱家,个人,兄弟,上一个,思维导图,作者,思念家乡,房子,日历,棒棒糖,气泡,闭上眼睛,他的手,他自己,这首诗,这说明,在异乡,...

2012-06-17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