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帕慕克《红发女人》:一部关于父子对峙和成全的故事

时间:2010-05-23

后来也因为帕慕克一系列优秀的作品,2006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人

提示:本文共有 38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我们大部分人熟知帕慕克源于《我的名字叫红》,当时这部作品拿了很多国际性的大奖。后来也因为帕慕克一系列优秀的作品,2006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人。

今天介绍的这本《红发女人》是帕慕克首次尝试的一部仅十一万字的小说。对比于过去的作品,这本书算是帕慕克所有长篇小说中体量最小的一部了。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帕慕克的出生地伊斯坦布尔。1988年的夏天,帕慕克在窗外看到一个挖井人和他的徒弟在挖井,他们执着于挖井这一个目标,非常有效率。帕慕克经常观察他们,挖井时师父会训斥徒弟,而闲下来他们又像是朋友。这些情景给了帕慕克灵感,写下了这部《红发女人》。

今天,我会从小说主人公杰姆从年轻到成熟的两个阶段出发,透过红发女人的第三视角叙述方法谈谈我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考。

年轻的杰姆:曾梦想成为作家,在与师傅挖井的相处中感悟到父子间的亲密关系

杰姆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他每天给通宵经营药店的父亲送饭,对父母的冷战心知肚明,却经常逼自己剔除那些不愿意去想的画面去生活。父亲有一天没有回家,因为左派思想被抓进了政治局。家庭失去了收入,杰姆开始去书店打工并能够快速的记住书的作者和出版社。天赋和大量的阅读让杰姆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帕慕克在小说的最开始为我们描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缺少父亲关爱和陪伴的杰姆别无选择只能尝试学会自力更生。他的内心渴望着家庭的完整,可在父亲被抓进政治局之后,内心就像帕慕克描述的那样:“仿佛断电的瞬间,万物消失在眼前。”

后来他随母亲从伊斯坦布尔搬到了格布泽,在那里他遇到了马哈茂德师傅。杰姆想要和马哈茂德师傅一起去挖井,因为收入会比一般打工的多4倍。当地的纺织商想在这块荒地上建漂染工厂,就这样杰姆不顾母亲的反对,和马哈茂德师傅踏上了挖井的道路。

不同于杰姆父亲毫无沟通的教育方式,马哈茂德师傅会和杰姆分享决定在哪里挖井的想法和对人生的态度,这让十几岁的杰姆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感觉。但同时这种情绪也让杰姆的内心变得矛盾,因为这种慈爱和尊重不是来自亲生父亲,而是来自马哈茂德师傅。

我在阅读《红发女人》的时候,对帕慕克经常描述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挖井后的星空下,马哈茂德师傅给杰姆讲了很多挖井时粗心徒弟的故事,杰姆在了解师傅到对徒弟的严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师傅对于挖井的执着。

马哈茂德师傅问杰姆:“信任徒弟要像信任自己的儿子,这样的挖井人才能站得住脚。猜猜看我师傅是谁?“ 马哈茂德师傅知道我晓得谜底,即便如此还是说:“是我父亲。”他用老师的口吻说道:“如果你希望成为好徒弟,就该像我儿子一样。”

在我看来,文中这段对话充满了隐喻。杰姆从一名药店所有者的儿子的角色沦落到了挖井人的徒弟,角色的转换让杰姆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以及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他也从马哈茂德师傅的对话中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信任。帕慕克在小说中多次设计杰姆关于父爱的内心冲突,也让读者对父子的相处模式陷入沉思。

杰姆因为曾经在书店有过一段打工的经历,所以经常会和马哈茂德师傅讲一些神话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最让杰姆记忆犹新的还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古波斯《列王纪》的故事。帕慕克把小说里的现实故事与经典传说相结合,为我们重现了古典传说俄狄浦斯弑父和鲁斯塔姆弑子的故事。

读这本小说时我脑子里一直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帕慕克要把这两个故事放在这本小说里?帕慕克想要借助这两个故事表达什么?

很多人读完了这本书都很好奇帕慕克与父亲的关系如何,为此我特意去看了他的专访。我发现帕慕克提到的父亲有很多地方与杰姆的父亲非常相似。他的父亲不专制,但却常常不在帕慕克身边,也不关心帕慕克日常的生活,更不用说和他交流内心的想法。

虽然帕慕克在采访中说自己并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创伤,但呈现父与子关系的文学作品却也是他一直想要呈现的,这部《红发女人》也是他酝酿了30年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我看来,帕慕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师徒二人在挖井过程中的相处和杰姆内心一系列的变化描写让我们了解到儿子对于父亲从内心深处的唤起的渴望,希望父亲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做指引。在这个背景下,马哈茂德师傅”父亲“的形象在挖井的过程中逐渐被塑造出来,成了杰姆精神上的父亲。

成熟的杰姆:因一口井让过去的故事浮出水面,终生无子的遗憾为《俄狄浦斯王》寓言埋下伏笔

杰姆在马哈茂德师傅的带领下,勤奋的挖井。可在贫瘠的土地上因为长期找不到水,杰姆开始怀疑他们是否能够挖出水并拿到最后那笔钱。小说里能不能挖到水这个悬念一直贯穿着整部小说,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才被公布。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悬念的设定,正是因为这个未知的未来才让杰姆的内心变化更加深刻。

有一天因为杰姆的疏忽,井边的桶从挂钩脱落掉进了井底。前一秒马哈茂德师傅还在对杰姆大呼小叫,下一秒井底就是一片死寂。黑暗的井底到底情况如何,杰姆不知道师傅伤势如何,想要求助但又不知道向谁求助。他不敢靠近井口,害怕马哈茂德师傅如果死了,自己的罪无可挽回。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杰姆慌乱之下抛弃了他的“父亲”马哈茂德师傅,跑回帐篷仅用了三分钟就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收拾完毕,慌张的提着旧行李箱赶上了开往伊斯坦布尔的火车。

帕慕克这样描述了杰姆当时的想法:

“如果留在这里,他们至少会以过失杀人罪逮捕我。官司会持续数年,别说什么补习班、大学,我整个人生就都泡汤了。而我的母亲会在我待在少年监狱时郁郁而终。”

杰姆抛开了他精神的”父亲“回到了母亲身边,至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想当作家。他开始努力备考,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后来杰姆去学习了地质工程,并在毕业后顺利读研,结识了艾谢。后来两人顺理成章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帕慕克在书中几次提到杰姆面对妻子时的内心活动,侧面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悔恨。他好几次想要和妻子艾谢说学地质工程是因为马哈茂德师傅,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在我看来,成熟后的杰姆内心依旧住着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孩子,他对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后悔,但是又没勇气去独自面对,即使有了爱人的陪伴也无法释怀。书中暗示过井底的马哈茂德师傅的生死,杰姆梦到了精神上的“父亲”正在挖井,说明他没死。即便如此,杰姆依旧陷入罪恶感无法自拔,他的内心异常痛苦。

多年后,杰姆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过着富足且平静的中年生活。因为妻子艾谢没有生育能力,杰姆虽然成功的经营一家建筑公司,但是却没有孩子。他内心渴望有孩子,但是怕给妻子压力,所以他并没有表达。他一直喜欢读《俄狄浦斯王》和《列王纪》的故事,杰姆想让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

帕慕克刻意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一直都贯穿着古代的传说,向读者暗示着小说的结局。后来杰姆因为一个建筑项目,回到了恩格然,这正是小说的高潮阶段。帕慕克把前期大部分的笔墨用在了铺垫和描述杰姆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中年成功的商人,而所有这一些的成长都是为了回到故土后的“赎罪”。

红发女人:女性视角的陈述极具创造力,为读者揭开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用了前面大部分文字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杰姆的成长历程,而帕慕克的这本小说的名字《红发女人》是谁?为什么帕慕克要把她作为小说的名字?

年少的杰姆第一次见到红发女人,就被她忧郁的眼神和漂亮的外表所吸引,从此在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红发女人有一种成熟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渴望母爱的表现。

小说平淡的描述着年轻杰姆对于红发女人的幻想,直到某个晚上,杰姆在看完红发女人的戏剧之后,二人毫无征兆的缠绵。帕慕克把这一切描述的漫不经心,一切都是为了最后几章的极大反转。

帕慕克再提到红发女人,已经是小说的后半部分了。作者用红发女人的独白的形式为我们揭开整个故事的原委,这种特别的叙事方式是我爱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帕慕克通过还原红发女人的独白,为读者呈现了独一无二的角度并成功的塑造了她独一无二的个性。

书中有一段描述,她对另一位天生红发的女人说:

”您头发的红色是天生的,而我的红色出于自己的决定。对您来说这是天赐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命运,对我而言则是自主意识的选择。”

当杰姆功成名就回到恩格然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他是有儿子的。一夜的温存后,红发女人生下了杰姆的儿子。帕慕克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为我们重新写下了这个故事。就像书中红发女人的那句话一样,一切的选择都是她自己的自主选择,这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杰姆发现自己没有杀死马哈茂德师傅,可是他依旧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过。帕慕克引用源于土耳其的“俄狄浦斯”故事,再加上红发女人第三视角下的故事叙述方式,让整部小说变得独一无二。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多维度的叙述风格可以更加凸显人物性格。红发女人活出了自己,却也活在了别人的悲剧中。当她听马哈茂德师傅给他讲那些她不知道的故事,当她看到杰姆重回恩格然功成名就的时候,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曾经为了爱情而心死的女人。帕慕克就像一个坐在你面前的老人像你叙述着曾经的过往,而听到这些故事的人们除了感受故事本身之外,也总能从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最后的话

当杰姆想要去看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历史再一次重演。父子角色的互换让整部小说陷入悲剧的宿命当中。考虑到小说的结尾是最精彩的部分,我不想在这篇书评中过多的透露小说的结局,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

帕慕克用这部只有11万字的小说写出了父子的对峙和成全,写出了第三视角下红发女人对父子之间感情的看法,写出了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历程。通过《俄狄浦斯王》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小说里那些冥冥中躲不开悲剧命运的人们。红发女人的独立自信以及她最后的独白让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变得与众不同,读完整部小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酣畅淋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帕慕克《红发女人》:一部关于父子对峙和成全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帕慕克与《红发女人》:生活在重复传说

帕慕克与《红发女人》:生活在重复传说

帕慕克,土耳其,女性,故事,女人,红发,三联生活周刊,土耳其人,挖井,传统,小说,师傅,父亲,作品,政治,问题,帕慕,拉布,苏赫,剧团,徒弟,塔姆,鲁斯,东西,国家,人们,作家,神话,时候,文化

2019-10-04 #故事大全

奥尔罕·帕慕克出了一本新小说 故事有点类似于《俄狄浦斯王》

奥尔罕·帕慕克出了一本新小说 故事有点类似于《俄狄浦斯王》

帕慕克,女人,红发,伊斯坦布尔,寓言,新书,父亲,俄狄浦斯王,帕慕,土耳其,作家,卫报,华盛顿邮报,小说,小镇,列王记,亚马逊,于尼采,保罗·奥斯特,奥尔罕·帕慕克,索福克勒斯,菲尔多西,女演员,一主,伊斯坦布尔大学,发现了,新生活,皇...

2014-12-03 #短篇故事

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

父亲,作家,世界,生活,箱子,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房间里,感觉,中心,内心,小说,我喜欢,在我,我知道,我自己,土耳其,地方,巴黎,情绪,工作,些什么,所有的人,生活中,作品

2020-06-23 #长篇故事

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

父亲,作家,世界,生活,箱子,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房间里,感觉,中心,内心,小说,我喜欢,在我,我知道,我自己,土耳其,地方,巴黎,情绪,工作,些什么,所有的人,生活中,作品

2020-03-27 #小故事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

父亲,作家,世界,生活,箱子,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房间里,感觉,中心,内心,小说,我喜欢,在我,我知道,我自己,土耳其,地方,巴黎,些什么,所有的人,生活中,作品,内心深处,情绪

2020-07-11 #故事大全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

父亲,作家,世界,生活,箱子,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房间里,感觉,中心,内心,小说,我喜欢,在我,我知道,我自己,土耳其,地方,巴黎,些什么,所有的人,生活中,作品,内心深处,情绪

2015-05-29 #故事阅读

《父亲的手提箱》 奥尔罕·帕慕克 土耳其

《父亲的手提箱》 奥尔罕·帕慕克 土耳其

父亲,作家,世界,箱子,生活,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土耳其,房间里,感觉,在我,中心,内心,地方,小说,我喜欢,我知道,我自己,生活中,提箱,巴黎,情绪,些什么,所有的人,作品

2017-04-01 #故事大全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父亲的手提箱 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父亲,作家,世界,生活,箱子,文学,图书室,时候,伊斯坦布尔,故事,笔记,东西,房间里,感觉,中心,内心,小说,我喜欢,在我,我知道,我自己,土耳其,地方,巴黎,些什么,所有的人,生活中,作品,内心深处,情绪

2020-07-1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