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汉光帝刘秀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看开国帝王勤俭治国

时间:2010-06-08

在经历了前朝的灭亡后,对人民的疾苦、社会的要求、国运的兴衰比较了解,因此能够以积极的姿态,或精心谋划,取得政权;或戎马倥偬,战胜敌手

提示:本文共有 22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引言: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开国皇帝,都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经历了前朝的灭亡后,对人民的疾苦、社会的要求、国运的兴衰比较了解,因此能够以积极的姿态,或精心谋划,取得政权;或戎马倥偬,战胜敌手。登上帝王之位后,多数都能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来治理国家,巩固自己开创的基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开国帝王的勤俭与治国。

汉光武帝刘秀的勤俭兴业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生于王莽乱世,家道已经中落,28岁参加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新政,两年之后做了皇帝,建立了东汉政权,在位3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个皇帝。刘秀的勤俭治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生活简朴。他在位几十年,从不恣意放纵自己,追求豪华奢侈。他不好饮酒,不喜欢歌舞音乐,不喜欢佩带珠宝玉器,对郡国奉献的珍羞美味,他不仅自己不享受,而且要求部下也不要接受,对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也都赐给骑士。

刘秀的后宫嫔妃是比较少的,刘秀即位后,后宫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刘秀在世时吩咐为他所造陵墓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不要随葬珠玉金银,死时还留下遗诏,说他无益百姓,丧葬等一切要像孝文皇帝那样,务必节俭从事。

其次,他吝惜民力。刘秀少时生性温柔,即帝位后,仍是如此。他一方面颁布政令,解放奴婢。废除奴婢射伤人判死刑的法律。另一方面,减刑轻税。建武七年,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现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复平民身份。应判两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力官吏发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这两项措施的执行,对于缓解东汉初年因战争造成的劳动力缺乏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他政德突出。刘秀对于臣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常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有时甚至是厌恶的态度。他在诏书中,常说自己“薄德”,要上书者不要称赞他圣明。各郡县经常报告一些所谓“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官吏将其记载成书,以传后世,刘秀也一律不允,而对一些刚直不阿的官吏,却大加褒扬。

最后,他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大力整顿官僚队伍。刘秀倡导儒学,以仁治国,在他身边,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儒学人物,如范升、陈元、郑兴、刘昆、桓荣等。而儒学大力主张勤俭治国,因此在东汉初期的施政中,由于一批儒学官员的带动,出现了一大批勤俭治国的官员。

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活与治国

赵匡胤(公元927年——976年),涿郡人,生于洛阳后周高级禁军将领家庭,后父亡,家道中落,遂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周太祖),后成为周世宗的亲信将领。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发动陈桥兵变,取周恭帝柴宗训而代之,创立大宋,史称宋太祖,其勤俭与治国非常有特色。

唐末五代时期,奢靡之风繁盛,赵匡胤即位之后,即着手改造。他原为后周大将,而做了皇帝之后,与原来的后周大臣属君臣关系,碍于原来的同僚的原因,太祖“车驾初出”,随行卤簿较为简略,以消除原“比肩站立者”的复杂心情。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奢靡的社会风气,单靠做样子是不行的。为此,他下诏宣布诸道运送上供钱帛的车船,一律由官府提供,不许从民间征调,骚扰百姓。

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诏三司,要求诸路两税折科物,不是当地所产,不得抑配,给百姓造成负担。还诏命各州,儿是丝棉、绣绢、麻布、香药、毛翎、箭头、皮革、筋角等,够两年支出的,就不要再去征收。赵匡胤看到桂阳监上缴的白金数后,对宰相说“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于是下诏减去旧额的三分之一,以宽民力。

开宝四年(971年),发厢军千人到京北地区修缮先代陵寝,他下令不许再为此征调百姓,而且自世以后凡是有类似的工役都由镇兵来做,不再烦扰百姓。潭州当年上供的新茶,片片重厚,与往年不同,赵匡胤看到后,认为此茶甚好,但他同时又说这是重困吾民的做法,诏命潭州依旧卷模制造,不要增改。

宋太祖除了生活节俭以外,还非常勤于政务政事。一是推进统一大业,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他采取果断的措施,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以静制动;二是加强法制,中央集权;三是恢复科举制,吸引知识分子参政,抑止武人专权。赵匡胤的所作所为,奠定了宋朝几百年基本的政治制度,为宋朝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的节俭与开创帝业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一1398年),以威猛治国而出名。开国功臣被屠杀殆尽;特务爪牙遍布全国;他还颁布了严酷的法律,惩处贪官污吏。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家,因而能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物力的艰难。他非常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采取了奖励垦荒,安顿流亡的农民,免除三年的田赋,甚至永不收税。

明太祖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俭。明朝建立后,按计划准备在南京营建宫室,当工程负责人把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要求工匠在墙壁上画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为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

明太祖不仅在生活上十分节俭,而且在治国方面也极具雄才大略。他当皇帝以后,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减少军费开支;二是兴修水利,不免赋役;三是移徙豪强,抑制兼并势力;四是严格吏治。

尾声:

开国皇帝中,勤俭兴业的皇帝不仅仅只有这三位,但是这三位开国皇帝可以作为皇帝勤俭兴业的典范。中国古代文化历来讲究勤俭,然而现在人的生活越来越奢靡,过分讲究排场等,这些都是要我们反思的。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中国古代帝王的优秀品德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汉光帝刘秀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看开国帝王勤俭治国”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 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

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 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朱元璋,大将,功臣,白手起家,现象,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富家翁,天命,家庭,宰相,家族,将领,杯酒释兵权,问题,开国皇帝,匡胤,唐高祖李渊,多大,彼可取而代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都会,历史,人手,乞丐,世代,...

2014-09-08 #故事阅读

同样是开国皇帝 为什么刘邦 李渊的庙号和赵匡胤 朱元璋不同?

同样是开国皇帝 为什么刘邦 李渊的庙号和赵匡胤 朱元璋不同?

庙号,太祖,高祖,皇帝,刘邦,李渊,朱元璋,杨坚,世祖,开国之君,后人,太庙,父亲,情况,政权,问题,太宗,将军,时候,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汉世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杨忠,汉太祖,清世祖福临,烈祖

2018-08-10 #故事大全

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赵匡胤对待有功大臣 有何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赵匡胤对待有功大臣 有何不同?

赵匡胤,朱元璋,皇帝,大臣,胡惟庸,兵权,士兵们,徐达,朱标,太子,杯酒释兵权,将领,开国功臣,武将,锦衣卫,朱亮祖,功劳,京城,儿子,功臣,家人,想法,节度使,颐养天年,不放心,对自己,仁主,傅友德,刘伯温,周世宗

2017-05-12 #故事大全

朱元璋称明太祖 李渊只称唐高祖 太祖和高祖之间有何区别?

朱元璋称明太祖 李渊只称唐高祖 太祖和高祖之间有何区别?

李渊,杨坚,杨忠,庙号,父亲,皇位,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唐高祖,扬光大,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李虎,赵匡胤,隋文帝杨坚,隋太祖,隋高祖,业发,将家,世家,家业,大唐,太祖,家底,开疆拓土,白手,爷爷,皇帝,陇西,集团

2014-07-05 #小故事

赵匡胤吟了半首诗 过了400年才被明太祖补齐 其中隐藏一大玄机

赵匡胤吟了半首诗 过了400年才被明太祖补齐 其中隐藏一大玄机

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作诗,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诗中,历史,交集,乾隆皇帝,剧照,优越感,千山,大臣,武将,百官,王朝,逐退,陛下,到中天,有一首,离海底,这两位,万国明,出生于,初升,周时,国明,朱元璋,祖皇帝

2008-10-09 #故事会

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的历史人物

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的历史人物

...,司马炎,刘裕,刘崇,刘知远,司马睿,宋武帝,唐高祖,唐庄宗,宋太祖赵匡胤,夏景宗,宋高宗赵构,宋武帝刘裕,完颜阿骨打,汉光武帝刘秀,梁武帝,杨坚,李渊,李存勖,李元昊,母王氏

2020-06-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既然诛杀功臣 为何无人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既然诛杀功臣 为何无人造反?

朱元璋,皇帝,功臣,徐达,兄弟,时候,历史,人物,众将,手底下,皇上,罪名,锦衣卫,行动,朝代更替,很多人,莫须有,刘伯温,加强中央集权,吴国公,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朱文正,李文忠,牛娃,胡虏,胡大海,好的了,好朋友

2007-10-10 #经典故事

宋太祖 元太祖 明太祖 清圣祖 谁长得最帅 我来告诉您

宋太祖 元太祖 明太祖 清圣祖 谁长得最帅 我来告诉您

国家博物馆,朱元璋,展厅,展板,帝王,形象,宣传,元太祖成吉思汗,元武宗海山,刚毅,宋太祖赵匡胤,张异,明太祖朱元璋,前言,倒像,大气,肖像,画展,电梯,标题,康熙,明太祖,忽必烈,成吉思汗,战场,清圣祖,皇族,简介,展览,往来

2009-07-3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