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 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2010-07-22

郑和的去世不但代表着明朝对远洋的探索,更深刻寓意这明朝国防政策的重大转变

提示:本文共有 22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导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在1433年出发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故土,埋葬在古里国。郑和的去世不但代表着明朝对远洋的探索,更深刻寓意这明朝国防政策的重大转变。随着明朝趋于保守的国防政策导致全面收缩,南洋、东北乃至草原都先后失去了进取之心。如果说量力而行停止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也无可厚非,但是失去全局视野在击溃蒙古主力后居然敢对蒙古草原不闻不问长达十年。草原上十年时光足够一股新势力的崛起,放任蒙古各部存强去弱完成整合终成大患。明朝没有及时发现和有效遏制瓦剌的崛起,结果直接导致土木堡之战的惨败。

洪武万岁朱元璋推翻大元,一统华夏兵威赫赫。随后通过靖难上台的明成祖朱棣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开疆拓土。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布国威于四方;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直接把国境线推到外兴安岭;南部惩罚不安分篡权的交趾政权,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于篡权政权导致原藩国政权绝嗣,并非无缘吞并);北面马上皇帝出身的朱棣数次亲征蒙古,导致蒙古实力受到重大打击。

整个大明王朝此时的战略以积极的、外放的。这除了和朱元璋和朱棣性格有关外,还有就是对于朝局得安排有关。如果剔除不足百年的元朝,其实明朝的文官系统是向往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情景的。所以无论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继位的朱棣重视国防和武将,除了开疆拓土的需要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制衡,只有保持文武的平衡才不会出现宋朝哪种外战无力的结果。很可惜这种平衡在土木堡之变后被打破了。以文驭武的情况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明亡国都没有得到改变。

北宋和大明是两个文官地位高过武将的王朝,但是从朝代更迭时的表现来看明朝的文人显然没有宋朝文人有风骨。我们不敢说明朝文官集团是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但是在击溃蒙古主力后放任蒙古各部十年不闻不问绝对有文官的推波助澜。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凭借着赫赫战功,让文官俯首帖耳。皇权一言九鼎,岂能容他人置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官和武将的制衡,只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大明王朝才会毫不懈怠的以积极的态度向前出发。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明国防政策的调整

明仁宗朱高炽是虽然不是太平天子,但是受文官影响颇深。他和父亲朱棣的治国方式截然不同,他向往的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和文官的诉求不谋而合。虽然明宣宗朱瞻基性格酷似祖父朱棣,而且经过朱棣的亲自调教应该继续按照成祖朱棣的治国方略,但是由于父亲仁宗朱高炽去世得很突然为了顺利继位不得不与文官系统做了妥协。PS:朱高炽去世后,旁边还有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朱棣曾经暗示百年后由他来继承皇位)。朱瞻基为了顺利继位才不得不和文官妥协,延续了保守的国防政策。

俗话说百战出精兵,没有战争的锤炼难有真正的精锐。况且停止了积极的国防政策,大明依然维持了在边境的强势(余威犹在)。但是帝王用来制衡文官的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文官沾了上风。虽然出现了他们心目中的仁宣之治,但是对于北部国防的彻底忽视一直在孕育一场灾难。在这场彻底失败后战斗中,大明有盛转衰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大明版本的安史之乱。我们不敢说土木堡之变是文官导致的,但是文官极力的推崇保守内敛的国防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防御性的国防政策非常好,既减少了穷兵黩武的可能又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但是一定要对周边边境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认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没有国际法约束的古代,疆域的范围就在于拳头的大小。

明朝居然主动关闭自己的眼睛,对于蒙古草原的势力不闻不问长达十年。这十年也是瓦剌部也先统一蒙古的十年,也是孕育大明土木堡惨败的十年。这就是对边境形势没有清醒认识的代价。也先在公元1439年继承成为瓦剌的首领,距离1449年土木堡之变正好十年。

之前由于明朝对于蒙古鞑靼部的过分削弱,让瓦剌部没有了制衡。所以本来在草原西部的瓦剌得以在也先的带领下向东扩张,在征服女真各部以后也先几乎把瓦剌的边界扩张到朝鲜边境。此时瓦剌的疆域南抵长城;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尽为其所控制。而此时的大明还在醉心于天朝上国、无人匹敌的憧憬当中。

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的深刻影响

我们不在这里详细描述土木堡之变的具体经过,也不会把失败的主要原因推到太监王振的身上那也不客观。就看明英宗君臣这种全局视野的缺陷以及类似游山玩水的心态就必败无疑。土木堡的惨败,大明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数十位名将毫无意义的惨死,精锐大三大营尤其是热兵器神机营的全军覆没让大明几乎家家戴孝。

此战过后大明失去了对于瓦剌的战略主动权,大明的边关任由蒙古人来去自由。可以说明英宗就是明朝的罪人,这种人居然还有脸发动夺门之变复位。明朝对于蒙古的战略优势就来自以热兵器为主的神机营,神机营全军覆没导致军火武器研发只能从头再来。本来明朝就因为土木堡之变元气大伤、人才断层,但是明英宗为了复位发动夺门之变杀了于谦等大臣造成了明朝在军政两方面出现第二次人才断层。从这方面说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帝王中最大的罪人。

在土木堡之变中随着传统武勋集团的崩溃,皇帝只能扶植宦官组织厂卫和锦衣卫来制衡文官势力。否则就会皇权旁落,自己的意志无法得到贯彻。帝王更迭、厂卫横行、文官揽权、君臣离心基本成为明朝中后期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对蒙古失去战略主动权,明朝只能以防守为主。九边防御体系就是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逐渐构筑形成的,不知道如果明仁宗和明宣宗如果知道这种情形会不会后悔的抽自己嘴巴。

小结:

随话说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力才是根本。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 究竟发生了什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郑和下西洋时 欧洲正在发生什么?

郑和下西洋时 欧洲正在发生什么?

欧洲,郑和,教会,时间,中国,殖民地,文艺复兴时期,郑和下西洋,人们,土地,时候,非洲,整个欧洲,放在第一位,亚历山大大帝,但丁,哥伦布,拉斐尔,梅丽,莎士比亚,达芬奇,贝当古,路德,马丁,发现了,公元,东西,人类史,丽亚,代表

2015-12-03 #短篇故事

郑和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太监,西洋,人数,历史,据载,龙江,明成祖朱棣,锡兰山,马欢,麻林迪,简介,时期,战乱,后人,三宝,东非,东洋,刘家港,南京,印度,太仓,文莱,痕迹,爪哇,船队,记者,长颈鹿,非洲

2020-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郑和下西洋简介?论文 关于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相关参考文

郑和下西洋简介?论文 关于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相关参考文

郑和,郑和下西洋,国家,陈祖义,简介,明成祖,海盗,船队,旧港,大船,礼物,论文范文,三保太监,下西洋,使者,世界,中国,俘虏,兵士,参考文献,国王,故事,我国,海盗船,资料,财物,西洋,范文,郑大,郑和七次

2020-09-03 #经典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缩写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缩写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爪哇,船队,锡兰,麻喏,西王,满刺加,故事,西洋,于永乐,郑和下西洋,东王,事件,印度洋,刘家港,暹罗,真腊,苏门答腊,柯枝,阿鲁,大船队,使者,东非,东海岸,东洋,人数,加异勒,印尼

2020-09-03 #经典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下西洋,人数,据载,西洋,龙江,郑和,锡兰山,马欢,麻林迪,东非,三宝,东洋,刘家港,南京,印度,太仓,太监,文莱,爪哇,船队,长颈鹿,非洲,麒麟,木骨都束,明永乐,明成,于镇东,于宣,仁宗,卜喇

2020-05-29 #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下西洋,人数,据载,西洋,龙江,郑和,锡兰山,马欢,麻林迪,东非,三宝,东洋,刘家港,南京,印度,太仓,太监,文莱,爪哇,船队,长颈鹿,非洲,麒麟,木骨都束,明永乐,明成,于镇东,于宣,仁宗,卜喇

2020-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下西洋,人数,据载,西洋,龙江,郑和,锡兰山,马欢,麻林迪,东非,三宝,东洋,刘家港,南京,印度,太仓,太监,文莱,爪哇,船队,长颈鹿,非洲,麒麟,木骨都束,明永乐,明成,于镇东,于宣,仁宗,卜喇

2020-09-04 #短篇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下西洋,人数,据载,西洋,龙江,郑和,锡兰山,马欢,麻林迪,东非,三宝,东洋,刘家港,南京,印度,太仓,太监,文莱,爪哇,船队,长颈鹿,非洲,麒麟,木骨都束,明永乐,明成,于镇东,于宣,仁宗,卜喇

2020-09-0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