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资料白岩松《请给我将一个扎扎实实的故事》

时间:2010-07-26

白岩松小时候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62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今天推荐的是白岩松所做的一次小范围私密业务分享,分上下两次推送。今天推送下篇。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张英旁听并进行了全程记录。本文原载于张英老师的微信公号「探照灯」,经作者授权转载。过去几年间,接触过不少专业毕业的同学,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双方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院传授的采访写作实务类课程内容,与毕业生走上岗位后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二者间可谓极为割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白岩松于2012年秋天建立了一间「私塾」,名叫「东西联大」,既指北京东、西两边的四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也是向「西南联大」致敬。专任老师只有白岩松一人,他自己准备教案,组织课程,向四所学校的十几位同学们手把手传授紧贴行业实际运转规律的从业经验,有道亦有术。本文即是白岩松的教学内容之一。全程干货,令我受益颇深。尽管白岩松的主业是电视,但本文从头至尾,对采写乃至更广阔意义上的写作,都极有参考价值。推荐反复阅读。《请给我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作者 白岩松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探照灯」站在读者那一边想要讲好故事,第一个准则,站在被传播者的角度,也就是听故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讲述人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觉得在我们的队伍当中,绝大多数的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讲故事,那怎么可能会讲得好听呢?在我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大家讲段子,有的人讲段子特精彩,有的人讲段子一塌糊涂,有的人讲完段子之后,大家说可以笑了,请鼓掌。其实这是对讲故事人最大的嘲讽,一样的故事再换一个人讲就不一样了。我很幸运的就是,原来我在《东方之子》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手机这么普及,可以及时发微信、发短信,十几年前没这个能力,谁有个新段子跑过来先讲给我,然后让我讲给大家听,这里潜藏着一种意识:就是你知道该怎么去讲故事。未来的几堂课,我要训练大家,知道一分钟有多长、两分钟有多长、三分钟有多长,你怎么在这个时间段里讲故事。你们从来没受过这样的训练,你们上一届的师哥、师姐们都训练过了。假如只给你一分钟时间,你怎么去把这段话说明白了?规定的主题,两分钟你怎么去说?三分钟你又该怎么去说?或者给你一个故事你怎么能用最短的时间和什么样的语言节奏把人抓住?这个技巧将来咱们会讲,就是关于语言抓人的方面。比如说总强调课堂纪律有什么用?我一直觉得课堂纪律好或者不好,从来不是学生决定的,是老师决定的。是由老师的两个层面决定的:第一个讲得内容抓不抓人,内容要抓人,课堂纪律相对一般就好,讲得内容不好就不抓人;第二个这个老师会不会讲?你仔细听、硬着头皮听他讲,他讲的东西挺有干货的,但是他不会讲,语言没魅力、语言没节奏,不会抓人。比如说我举一个小例子,课堂底下有两个学生聊天,有的老师就是用粉笔打人家,或者告诉他不许说话了,其实完全不用,底下有两个人聊天,你只要突然不说话了,喝十秒钟水就OK了,他保证不会再说话了,因为当你讲的时候,他在底下聊天的时候,你的声音掩护了他,但是你一停,他的声音被凸显出来了,你再看他两眼,他这堂课再说话我脑袋给你,这就是语言节奏变化的作用。讲故事本身是需要能力的。我们讲故事,电视、广播、报纸现在还好一点,广播、电视都是按照听众和观众从第一分钟开始听,最后一分钟听完、看完来设计一个节目的结构,开头如何开、怎么推进、什么地方达到高潮,然后怎么收尾。但国外传媒的调查显示,听众和观众任何时间进入、任何时间离开,我们过去完整的逻辑就产生了一种破坏力了,因为只要不是开头进来的人就无法跟随,按了遥控器就跑了,不跟了,所以现在平行逻辑正在快速的成长。《舌尖上的中国》,是完整的逻辑还是平行的逻辑?你什么时间进来都能跟着故事走,现在的电视,已经不能再寄希望于人们,按照过去的线性逻辑去跟随你前进了。这是不是讲故事方式的改变?因为听故事的人变了,我小时候,放学的时候就跑到电线杆子底下,听袁阔成、单田芳的评书,听半个小时,聚精会神。现在你给我讲半小时故事试试?你能抓住多少人?而且这半小时要持续一百天,每天半小时,你给我抓住人试试?很难,现在的评书,已经远远不如以前有吸引力了。首先我觉得跟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讲故事新的方式有关系,现在的人喜欢听短故事,那你怎么通过很多个短故事,构成一个长篇?同样讲半个小时,过去是慢条斯理的慢慢讲,现在你可能要把这半个小时,分解成好几个完整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因为人们的心态和审美期待起了变化,讲故事的人必须适应这个过程。我们讲故事,要以聆听者为主导之外,故事最核心的几个人、细节,一定要非常清楚、完整,另外你还要加上一个节奏,讲故事在技术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节奏,在内容层面上最重要的是人和细节。所以你就会发现,不管交给你什么样的选题,你都要去学会找人和找细节,然后回来才能琢磨,用什么样的节奏去讲这个故事。现在你们会明白,为什么我会不断地强调故事的节奏?你们第一次写文章不分段,一定是没有节奏的,但是像今天这样单独的句子单独成立,节奏也不好,过去我们称之为好的东西叫长短句,为什么叫长短句?它有一个结合,让你该舒缓的时候舒缓,开始紧凑的能紧凑,写文章如此,做电视也是如此,这是技术层面节奏的问题。不管交给你什么样的选题,都要去寻找与这个选题有关的人,或者让人们能够感兴趣的东西,这是聪明的做法或者说这是方法论。我们说读书,难道你不从人这个角度去切吗?我们说音乐,你不从人这个角度去切吗?不管你做什么样的,想要把这个故事去讲好,恐怕人都是首先在你脑海中的,这应该成为我们一种习惯。好的故事和细节我做任何,我首先都会想到的是人。很多人会去问我,你怎么会去耶鲁去给人讲《我的故事和背后的中国梦》,因为你很明白,跟老美打交道以及跟所有人打交道的共识是什么,把你扔进去这个故事里,这个故事就好讲了。我们光空讲事是很难讲的,你让我讲四十年的中美关系,太累了,人家也不爱听,听一会就困了,但是把你扔进故事里,就容易抓人。所以讲故事选择人,还在于当你选择对了人,人们才有感同身受,才会以相同物种的姿态,去感受你的感受。讲某件事,人们都是可进可退,会有距离感,讲人就不一样了,因此要学会用人的方式去讲事,更不要说天然就是要讲人的故事了,所以你发现好的工作者、好的作者,一无例外,他们都是故事高手。 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学实践、音乐实践,包括这几百年的实践,都在说明这样的道理。所有的,所有的故事,都要回到人这个角度。接下来我们讲故事,还需要的是细节。在故事里,如何选择好的细节?过多的细节,会繁复、絮叨,没有重心,淹没主题;如果没有好的细节,让人们就有了距离感。当你作为聆听者的时候,好的细节,经常让你再次被带入故事中,一进入细节,你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讲所谓主旋律,总讲爱国,大家会觉得头疼,这是一个大话题,但如果你把它转化成故事呢?无锡有两大家族,一大家族是荣氏家族,后来出了荣毅仁这样的国家副主席;还有一大家族是钱氏家族,出了像钱穆这样的大学者。那你想想钱家的渊源是什么?1931年钱家又一个孩子考大学,叫钱伟长,考上了清华,毫无疑问,语文第一,历史第一,双百分,清华把他招入其中,陈寅恪希望他学历史,闻一多和朱自清先生希望他学文学,因为这孩子历史跟中文都一百分。钱伟长走进大学,结果第二天9.18事变,钱伟长夜不能寐,觉得学历史、学中文都无法拯救和改变整个国家?他左思右想,跟同学聊天,只有造坦克、强大我们自己,这个国家才能慢慢好,可是想要造坦克就要学物理。第二天他跟学校说,我要学物理,学校老师打开成绩单,乐了,物理17分,数学加化学20分,您敢学物理?但是他的中文和历史是两个100,那时候清华牛,现在要算总分的话连三本还没进呢!但是看到钱伟长太坚决了,学校后来跟他达成了一个协议,试验一年,如果一年后,你物理能够考到70分,你就继续学物理,如果物理考不到70分,回中文系。钱伟长答应了,在他毕业的时候,他是全物理系的第一名,数学的第一名是苏步青。几乎所有的人听完这个故事,都觉得豪情万丈,这是不是主旋律啊?这里没有任何标语、没有口号,只有人、只有细节、只有故事。反过来说,你平常再去做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报道?没什么可躲避的,你以为你做舆论监督、批判报道,如果你没细节、没人,你的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喊两句口号就是好报道?所谓别人认为主旋律,你的故事里要是有人、有细节、有感召力,那同样是好的东西。如今,我们怎么不擅长去寻找这些故事了呢?一听主旋律就偷懒,习惯喊口号嘛!其实一听舆论监督,也没好故事,直接换成另一种方式的喊口号,这两种,都会被人鄙视。绝不因为你做舆论监督,喊口号就好;你做主旋律的喊口号,如果空洞无物,那都不叫好。60年代的留学生里,有一个女指挥叫郑小瑛,她当初刚有了孩子不久,刚当母亲不久,被送到了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去学音乐,一去几年回不来。几年过去,她熬到了毕业的时候,成为全苏联第一个走上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指挥歌剧的女指挥。那一天,她把孩子的一张笑的照片,放在了整个乐谱的最后一页。演出开始,一张一张、节一节地往下行进,当最终一个音符结束之后,全场几分钟雷鸣般的掌声里,郑小瑛一直是热泪盈眶,看着最后一页,孩子冲自己笑的这张照片,我们有多少人挖掘出了这样的细节?可没有这样的东西,你怎么样具有说服力?请告诉我,这样的故事可以抓住人吗?我们平常在干什么?轻易的去站队,去互相攻击,可是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如果我们拥有无数这样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不管你是弘扬的还是批评的,其实那些全是外在的,如果谁掌握了这样讲故事的方式,谁不会拥有制空权呢?好故事和节奏我们不去谈论整个国家或者大的行当,你是谁?你要不要这么做?无故事便无传播,而要有故事就是先找人,接着去找细节,第三个进入技术层面、节奏。但节奏这个东西,恕我直言,我只能提醒你们,我没法现在告诉你们就应该这样,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节奏,另外有不同的时间长短,今天的节目是8分钟的和2分钟的,那你说我能告诉你相同的节奏吗?但是节奏永远是讲一个故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节奏包含着什么呢?就是合理分配,你所拥有的细节、你的能力,这个细节既包括故事细节。我个人是把故事细节看得很重。最近网上也在夸《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被夸赞的解说词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个语言本身都是细节性的语言,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你说哪个语言内涵从来没听过?都听过,但是他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所以节奏就是合理布局的能力,如果说讲故事的人,当然隋唐就是这么多,我怎么去合理布局?我怎么去讲?如果我把一个细节讲得特别冗长,剩下的故事都被浓缩了,那一头大、一头小,那肯定不舒服。讲段子也是如此,不会讲段子的人,永远不知道段子的几个关键点在哪,怎么讲才能把人抓住?不会讲段子的人,经常把重要的东西给忽略不计或者顺笔带过,其实大家都在等他丢包袱呢!他不去做渲染、不去做强调,不重要的细节他讲半天,结果那个故事全被破坏了。同样一个故事,我们将来训练,你们12个人,要讲同样的故事,那是不一样的,怎么去把它讲好?这里就存在着你的节奏和布局。下一个不准确的定义,节奏是什么?就是对你拥有好素材的合理布局和分配。比如说我写3000字的文章,这3000字的文章如果你只有支撑500字文章的那两处细节,你是撑不起这3000字的文章的,所以涉及到采访,比如说当你要做一个人物的报道,过度裁决也不好,但是欠了肯定也不好,你永远要明白,我们作为一个采购者,你要做一顿饭,今天晚上我要请六个人吃饭,我觉得一个聪明的厨师和采购者,第一个概念要确立的是:我请六个人吃晚饭,脑海中时时装着六个人,你才会采购与这六个人相对等的好东西,这个过程中间就要有做减法,然后合理布局和搭配菜谱。平常我们写文章、做节目也同样如此,你一个10分钟的节目需要采访多久?如果你是按照100分钟的节目采访,回来这么大的量,你一定做不好这10分钟,你过来开采了,你回来没法去做减法了,你已经很难去删节了。可是一个20分钟的节目,你拿回来的东西只能支撑5分钟,剩下的注水吗?所以我觉得干我们这行的,永远面对的问题就是奶粉放多少、水放多少,全是奶粉太浓了,全是水就是假冒伪劣,什么情况下最好喝?调配合适的水和奶粉。但这个也涉及到节奏,我总在跟我们栏目组的人说,我们的栏目时长准确是30分钟,但是刨掉广告剩下25分钟,我永远都在告诉他们:你们最该干的事,首先要明白25分钟能装多少东西?有时候,他们拿来一个策划案,我一翻:大哥,这是两个小时的策划案,你怎么往这25分钟里面装?因为它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要,不可能。现在几年的磨合过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25分钟能装什么、只能装多少,这个时候节目才好看了。写文章也如此,我以前在报纸版面,我最先学会的是:这一个整版有多少字,当我知道它有多少字的时候,我约稿的时候、我排版的时候,才知道我能排几篇文章,然后我怎么去做删节。有时候做报纸经常这样,我首先按照它的大致字数,然后才有最漂亮的排版,我宁可去删这个文章,去配合这个排版。写稿的人不知道一个版有多少字,不知道给了你多少版面,它不知道应该写多少字合适。所以,你对版面了解了,对电视的节目时长,有时间和容量的把握,才会出节奏。比如说3分钟稍快一点900字,900字是多少?如果3分钟你老老实实的写出900字,最后这900字一定会到3分半,为什么?当把文字转换成语言的时候,还会给语言添加很多非文字的因素。所以仔细算下来,一般情况下3分钟900字左右,但最后容纳的是大约不到800字,就那个容量。这是我长期训练之后,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再比如说,现在随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平均字数已经过度到750字,逐渐减少,现在是越来越短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700字左右了,700字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我刚才来的路上,还有网络公司给我打电话,你在我们这开专栏给你多少钱。我从来没开任何专栏,只在一个地方,每周写一次体育专栏。我已经写了十几年了,原来稿费极低,而且我只给那一个地方写,我为什么要留这么一个口?第一我觉得写体育这是我自己的爱好,再一个,我在不断的练自己800字的文章,一周一篇文章,我的稿纸几乎很少有乱的,这800字里,我从开始写琢磨完了布局,基本上每篇文章,就在800字前后,正负一二十字。经过长期的训练,你知道800字的思维、容量、节奏该是什么,因此我也很少修改,这就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我必须用这种外在的方式,逼着自己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开始都不明白,都觉得内容为王。内容是为王,但是你先得知道筐是多大,知道了筐,你才知道该往里装的内容,怎样才能为王。这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你以为你可以无限制的去写吗?我刚当报纸编辑的时候,交给我一篇文章,我当时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上来写了6000字,领导给我删了1000多字,后来等我自己做了编辑我才清楚,6000多字是一个多整版,有几个刚上来的记者可以这样啊?人家告诉你写的就是一个比短消息长一点的东西,我上来写了6000多字,可是后来我发现收不住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写长了其实是容易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让你们每篇文章只许写350字的原因。有些事是非常值得讨论的,也有些事你就能够听明白,这一定是N多年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执行就行了,就像讲故事,从人入手,这个应该成为你们一生的习惯,做任何文章、做任何选题,牢牢地把握人这个因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资料白岩松《请给我将一个扎扎实实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白岩松:请给我讲一个好故事

白岩松:请给我讲一个好故事

故事,讲故事,时候,节奏,东西,导语,细节,好的,文章,语言,个人,人们,段子,老师,节目,训练,方式,物理,电视,不一样,这个故事,传统,报纸,记者,你怎么,有的人,变化,白岩松,钱伟长,内容

2020-08-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朱德,总理,朱毛,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小卖部,周总理,小扬眉,抗日,东西,桔子,红军,降落伞,毛泽,买东西,中央,交际处,人家,伞包,关系,冷气团,写文章,商品,品质,命令,工资,时代,机舱,物质

2020-05-23 #故事阅读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朱德,总理,朱毛,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小卖部,周总理,小扬眉,抗日,东西,桔子,红军,降落伞,毛泽,买东西,中央,交际处,人家,伞包,关系,冷气团,写文章,商品,品质,命令,工资,时代,机舱,物质

2020-08-29 #故事阅读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朱德,总理,朱毛,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小卖部,周总理,小扬眉,抗日,东西,桔子,红军,降落伞,毛泽,买东西,中央,交际处,人家,伞包,关系,冷气团,写文章,商品,品质,命令,工资,时代,机舱,物质

2020-03-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短文 请给我好吗?我不要资料!我要短文!!!短? 爱问知识人

朱德,总理,朱毛,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小卖部,周总理,小扬眉,抗日,东西,桔子,红军,降落伞,毛泽,买东西,中央,交际处,人家,伞包,关系,冷气团,写文章,商品,品质,命令,工资,时代,机舱,物质

2018-09-28 #短篇故事

请给我《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请给我《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巴学园,作者,小豆豆,小林,与众不同,小豆,校长,教室,校门,电车,老师,窗边的小豆豆,那门,黑柳彻,百格,人生,学校,兴趣,叶子,参考资料,孩子,小朋友,怪怪,床上,所在,成年,教学方式,来车,来源,矮树

2020-09-26 #经典故事

请给我《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请给我《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巴学园,作者,小豆豆,小林,与众不同,小豆,校长,教室,校门,电车,老师,窗边的小豆豆,那门,黑柳彻,百格,人生,学校,兴趣,叶子,参考资料,奋笔,孩子,小朋友,怪怪,床上,所在,成年,教学方式,来车,来源

2012-06-28 #故事大全

喊麦词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麦词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歌词

喊麦词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麦词 孟婆 请给我一碗汤歌词

孟婆,忘了我,忘记了,模样,三生石,容颜,形同陌路,感触,挽着,烟花,红颜薄命,生死,眼泪,相陪,画眉,诺言,莲花,纸鹤,风沙,犯错,奈何桥上,不见你,一碗汤,全部都,你的心,我在这,如何去,幸福的时光,忘川河,我并没有

2012-02-2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