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李兰娟院士的传奇故事

时间:2010-08-13

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3岁的她主动请缨,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一位老人,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清早又出现在了病房,每天

提示:本文共有 41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李兰娟院士是中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人工肝的开拓者,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在2003年的“非典战疫”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3岁的她主动请缨,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

一位老人,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清早又出现在了病房,每天只睡3个小时。

一个初中差点辍学的贫困人家的女孩,到山村的“赤脚医生”,再到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忍不住感慨:“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

差点辍学的贫家女孩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镇夏履桥村一个贫困的家庭。

李兰娟的出生,无疑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很早就得了眼疾,无法正常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李兰娟从小聪慧,十分喜爱读书。然而贫困的家庭,使她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

1960年,13岁的小兰娟从夏履小学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读书。没读两年,就被母亲叫到跟前,认真告诉她家里没钱供她读书了,让她收拾行囊回家。看到母亲苦苦哀求,李兰娟泪如雨下。懂事的她知道母亲为了家人每天都要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犹豫再三,她选择放弃学业。在李兰娟决定离校的那天,班主任伸出了援手,让她别急着退学,先请一个月假,行李还留在学校,回家想想办法。听从班主任的意见,15岁的李兰娟回到家中,一边自学,一边帮母亲干活。

一个月后,她重返校园参加了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十分优异。就这样,省吃俭用的李兰娟,硬是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初中。

拥有读书的机会,李兰娟格外珍惜,中考时,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

回想50年前的一幕,李兰娟至今还难以忘怀,她说:“开学前,妈妈拿出了家里仅有的5元钱让我带到省城去读书。我先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钱已剩下不多了。当同学们都为去新学校高兴得不得了时,我却为学费发愁——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报到、住宿都成了问题。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立即给予解决,让我先领书本,后来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我就这样坚持读完了高中。”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不幸的是,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年少的李兰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黑龙江接受“再教育”,却没被批准。无奈的她回了老家夏履桥村,作为知识分子,她被乡里安排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教书之余,李兰娟注意到许多父老乡亲,因为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患上了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为了造福乡民,她联系了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短短几个月,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

李兰娟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教书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村民们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对此,李兰娟十分矛盾,那时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元,算下来,一天能赚8角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工分,相当于一天能赚1角钱。

两份工作收入悬殊,家庭又困难,怎么选?踌躇再三,凭着对医学的挚爱,李兰娟无怨无悔地选了“赤脚医生”。

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村里资金有限,设备简陋。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经常带着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跑到山上采草药。半年多时间里,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什么病,都铭记于心。零成本的草药大大节省了合作医疗的开支,许多村民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都康复了。

从此,全村400多户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村里年轻媳妇生孩子,村里人没有找到产婆,无奈之下,李兰娟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攻克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

1970年,由于业务能力精湛,深受群众爱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

1973年6月,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李兰娟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正式成为医生后,李兰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上世纪80年代高达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虽然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但治疗方法有限,她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死去。

李兰娟回忆说:“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就没了。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久,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李兰娟为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在胸前别好记录纸。在帮忙搬运遗体时,她的手指不小心被别针戳破了。李兰娟迅速将血挤掉,将遗体送入太平间后,再给自己打预防针。

李兰娟沉痛地说:“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

面对肝炎治疗的难题,李兰娟十分不甘心,申请了3000元钱的青年科研基金,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人工肝的研究中。十多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Li-AL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名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自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的医生。

李兰娟说:“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治疗,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因此,在临床、科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李兰娟都尽心竭力对年轻人才给予提携和帮助。

SARS十年,“零严重后遗症”

2003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SARS)爆发。

这一年,56岁的李兰娟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早上5点,在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浙江省卫生厅立即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晚,杭州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

当时人们对新型传染病的出现没有足够的重视,李兰娟的做法一时间引来热议,人们一度认为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在浙江省委书记支持下,根据传染病法,坚持对SARS这种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患者,予以隔离。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并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SARS十周年纪念时,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李兰娟说:“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此外,李兰娟还承担了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

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专家。

H7N9禽流感病毒是个新面孔,但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兰娟并不慌张。在李兰娟工作的浙大一院,共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数排全国第一。

如何让病人度过危险期?李兰娟创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同时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有效消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病死率。

抢救这一关算是度过了,但又该怎么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呢?这需要对病毒充分认识。

李兰娟的团队很快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这是国际上的首次发现。

李兰娟建议关闭所有活禽市场,该建议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纷纷关闭活禽市场,与此同时,H7N9禽流感感染人数大幅度下降。来势汹汹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很快被严格控制住。

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内外的高度好评。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时,是2019年的除夕夜。那天有张照片刷屏——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除夕那天匆忙奔赴北京,参加“新冠肺炎”疫情的会议。

后来,人们才知道除夕当晚9点多钟,李兰娟才从北京返回杭州,来不及回家吃年夜饭,就在北京的机场吃了一份饺子。她还罕见地发朋友圈说:“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郑院士,正是她的老公郑树森。

除夕之夜疫情汹涌,武汉已经“封城”,春晚主持人几次提及,都表情凝重。

在此之前,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曾同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听取疫情汇报。

1月20日下午,李兰娟和钟南山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正是基于他们的判断和防治策略,武汉方面,终于迈出关键一步——“封城”。

1月24日,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

今天,我国在众多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新冠肺炎得到了控制,病例越来越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李兰娟院士的传奇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致敬!钟南山院士 李兰娟院士 双双再次“挂帅出征”抗毒

致敬!钟南山院士 李兰娟院士 双双再次“挂帅出征”抗毒

院士,钟南山,李兰娟,武汉,人民,老人,医护人员,最需要,义无反顾,内心,传染病,国家,安危,疫情,时候,病毒,身体,请战书,有如此,非典,一行,中国,力量,生死,疾病,研判,第一线,网友,高龄,健身

2011-05-24 #小故事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王爷,李兰娟,王妃,事迹,故事,南关,院士,疫情,皇城,马儿,关将军,好的,汗血宝马,天能,交通工具,感觉,小姐,定会,地图,大陆,天时,心尖,属下,屏障,巳时,心思,意思,时候,日夜,时间

2020-07-03 #短篇故事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王爷,李兰娟,王妃,事迹,故事,南关,院士,疫情,皇城,马儿,关将军,好的,汗血宝马,天能,交通工具,感觉,小姐,定会,地图,大陆,天时,心尖,属下,屏障,巳时,心思,意思,时候,日夜,时间

2020-07-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3

商府,李兰娟,这几日,名贵药材,事迹,小金库,皇帝,故事,疫情,正厅,赏赐,补品,空手,院士,她们说,拿出来,没有了

2013-05-19 #经典故事

「战“疫”英雄榜」致敬李兰娟院士

「战“疫”英雄榜」致敬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传染病,国家,第一线,卫健,专家组,团队,成员,老人,细胞,院士,药物,高级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入到,抑制病毒,摩尔浓度,真的是,那韦,好的,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英雄榜,中国,专家,中华,主任医师,主任,学家,医院

2019-10-17 #故事大全

钟南山院士 李兰娟院士 张文宏教授“同框” 详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

钟南山院士 李兰娟院士 张文宏教授“同框” 详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

学校,疫情,防控,学生,风险,国家,社交,张文宏,人员,报告,感染者,措施,肺炎,工作,教育部,中国,距离,重点,李兰娟,钟南山,要确保,互联网,同学,地方,场景,大学,情况,手段,时候,校园

2008-03-18 #故事大全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2

最美逆行者李兰娟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2

王爷,盒子,瓶瓶罐罐,小姐,首饰,李兰娟,王妃,笔墨纸砚,拿出来,盒子里,要做什么,卧房,人心,事迹,百宝箱,小丫头,女子,故事,放好,疫情,青莲,院士,首饰盒,一起放,一定能,交给他,写起来,人皮面具,回去吧,我要用

2011-01-25 #经典故事

李兰娟院士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兰娟院士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兰娟,疫情,院士,钟南山,医学,故事,母亲,浙大,病毒,第一线,回家,有一种,是我国,老母亲,王保红,郑树森,高福利,任和,大医,最前线,导言,团队,一线,一家,中国,两院,丈夫,专家,人生,人员

2009-11-21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