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纪伯伦《先知》:这是我思考1000年的书 爱 美与生命是我的主题

时间:2010-08-23

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精心设计着孩子的成长,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人生

提示:本文共有 31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在《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第八案《X学校“杀人”事件》中,那些渴望拥有完美继承人的富豪,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了一模一样的“完美小孩”,而另一位则会进入永久的休眠。

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精心设计着孩子的成长,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人生。

《明星大侦探》第五季截图

关于这种家庭教育关系,节目中出现的诗歌《论孩子》,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自身渴求所得的儿女。他们借由你们而来,却不源于你们;他们伴随你们左右,却不属于你们。……

这首《论孩子》出自纪伯伦的散文诗选《先知》,由果麦文化出品,囊括了小圣经《先知》、智慧箴言《沙与沫》和16封书信 ,附有18副作者亲笔插画,展现纪伯伦式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先知》以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直接抒发观点,就像一位博学的“先知”在对世人进行谆谆教诲。这就使得纪伯伦本人的“先知”诗人形象,与《先知》中所呈现出来的作为叙述者“我”的“先知”形象融合在一起。

书中的“先知”言论,实际上也就是纪伯伦本人想要表达的“先知”哲学:在“神圣”失落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树立“生命神圣”的信仰, 建构“爱、美与生命”的美好愿望。

纪伯伦《先知》

1、“先知”意识的形成:内心富足是基础,他人肯定是动力

“先知”,原指具有“先知先觉”能力的人,在《圣经》中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规定惩罚,进行教化,劝人补赎等。

在纪伯伦《先知》中,穆斯塔法就是一个“先知"形象,传达神的智慧,教育众人如何面对生死、婚姻、善恶等。

而纪伯伦的“先知”身份,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深藏于潜在意识之中了。

1883年,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偏僻山村——卜舍里。他的家庭并不是那么幸福,母亲卡米拉是二婚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伊萨克·哈利勒,两人还经常吵架。

为了躲避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纪伯伦选择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在这片小山村中寻找精神庇护。

卜舍里美丽的风光,如同那山顶白雪一样始终闪烁着神圣的光辉。

我有我的黎巴嫩,我只满足于它净洁无瑕。

在纪伯伦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黎巴嫩的美丽风光、动人故事等等。纪伯伦从黎巴嫩的独特风情中汲取力量,体会神圣之美,由此,“先知”意识萌芽。

1895年,母亲卡米拉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小山村,开启了美国的生活篇章。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很困难,刚开始靠沿街兜售商品,后来开了一家小干货店勉强维持生活。

而12岁的纪伯伦也在这里遇上了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三个贵人,加强了他的“先知”意识。

第一位贵人是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雷德·霍兰德·戴伊,他非常欣赏纪伯伦在文学和绘画上的天赋,带领纪伯伦进入波士顿的文化圈。来自外界名望之士的肯定,让纪伯伦在贫困生活中又找回了自信,认为自己是东方文学的天才,坚定了“先知”意识。

第二位贵人是约瑟芬,与纪伯伦谈过一段短暂的恋爱。约瑟芬经常称纪伯伦为“我(可怜)的先知"、“我的天才”,营造了纪伯伦“东方先知”的浪漫因素。

第三位贵人是玛丽,是纪伯伦携手一生的好朋友。她不仅给予纪伯伦物质上的帮助,还坚信“他是命定的天才”,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励他,为纪伯伦践行“先知”意识起到巨大作用。

从最初纪伯伦内心“先知”意识的萌芽,到三位贵人对他的“先知”身份予以肯定,对“先知”意识进行鼓励,让纪伯伦感受到了内心世界的富足和外界的爱与美好,让他在西方社会树立了东方文学的自信,也推动了“先知”文学创作。

2、“先知”意识的核心:爱、美与生命

20世纪初至今,一直存在着一场盛大而奇妙的文学现象“纪伯伦风暴”。甘地、披头士、冰心等人都深受其影响,把他的作品视为人生经典、心灵解药。

纪伯伦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出众, “先知”形象也能够让大众广泛接受,除了在形式上与《圣经》同样表现出神圣性之外,还因为“先知”形象蕴涵着独特的哲学内涵:爱、美与生命。

纪伯伦在《大地之神》中,通过三位神对生命神圣性的质疑,解释了“什么是爱”,揭示了“爱”的神圣性;又在《论爱》一文中,说明了“如何去爱”。

除了自身,爱不给予;除了自给,爱不索取。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之于爱,便已足够。

这段话也很好地说明了开头所提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教育问题,父母与孩子分别是都属于自己的个体,双方都是自由的,父母不应该以爱之名,去“占有”孩子的思想与人生选择,更多的应该是尊重与爱护。

在《论美》一文中,纪伯伦从不同的人对美的言说中,透露出美才是人类应该遵循的最大原则,是这个世界永恒的存在。

当生命揭开面纱,露出圣洁的容光,美就是生命。而你们既是生命,也是面纱。美是永恒,凝视镜中自己的容颜。而你们既是永恒,也是镜子。

在《论死亡》一文中,纪伯伦提出了东方人对于生死的看法。生与死是生命中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它们形影不离,只是从不同层面来彰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是生命的动态体现,而死则是生命另一种意义上的显现。

如果你们真想洞悉死之灵魂,那就向生之肉体敞开你的心扉。因为生与死本是一体,正如河海本是同源。

从本质上来看,纪伯伦所关注的“生与死”,表现为肉体的死亡与灵魂的永生。当肉体存在时,灵魂会受到物质的羁绊与束缚;当肉体死亡时,世俗的枷锁从此消褪,而灵魂得以获得自由,实现“永恒”的意义 。

通读全书,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爱、美与生命”,这也是纪伯伦 “先知”意识的核心。就像纪伯伦在《论教育》中说的那样,智慧是不能传递的,能够传递的是忠诚和仁爱。以爱与美为支撑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爱、美与生命”是实现救赎的根本,也是最强大的心灵力量。

3、“先知”情怀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爱与美、灵与肉构成天才诗人纪伯伦长久的主题,被视为是这个世界永恒的力量和存在的根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人类永远也规避不了的问题,。

纪伯伦强调的“爱”的属性,与泰戈尔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爱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爱只能在爱中满足”,强调爱的无私与奉献。

就像《围城》里的孙嘉柔,故作温柔、费尽心思地接近方鸿渐,婚后却把这份“爱”转变为极强的控制欲,就连方鸿渐的工作去留、回家次数都要加以干涉。当爱只剩下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这份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

反观《围城》之外的作者钱钟书与妻子杨绛,总是相互包容,相互扶持,为对方着想,迎来一段甜蜜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生活。

《围城》截图

而纪伯伦眼中的“美”不是一种具象事物,人们提到的“仁爱和温柔,非凡、可畏之事物”等,都只是“美”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的内心需求。

他所强调的是看待“美”的方式,这种“美”应该是来自灵魂深处超越自我的精神快感,超越耳濡目染的视听感受,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永恒。

正如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品德,“助人”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乐”则是“美”的精神体现,它不仅仅是得到帮助的人心里感到快乐,还有施助者内心的充实感,以及这种精神感染他人所带来的更多的“助人为乐”,这是加倍的“美”。

在“美与生命”的关系中,纪伯伦还说:

当你抵达生命的中心,你会在万物之中发现美。

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会期待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又一个奥秘。

生命关乎生与死、灵与肉的转换关系,死去的是肉身,留存下来的是灵魂,而生命的这种光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肉体依然存活,但缺少灵魂,仿佛死去一般;有的人肉体死去,但精神永存。

纪伯伦强调的“生命永恒”,主要是指生命精神永恒,告诉我们的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敬畏生命。

我们在《先知》中得知“先知”形象和“先知”意识的形成,领会“先知”意识的核心:爱、美与生命,让灵魂得到安慰和洗礼,并从中感受到“先知”一样的情怀。

纪伯伦说:这是我思考了1000年的书。

他完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思索,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爱。或许在下一个1000年,纪伯伦的“先知”意识依然熠熠生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冬月的书影小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纪伯伦《先知》:这是我思考1000年的书 爱 美与生命是我的主题”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纪伯伦《先知》|经典之作or鸡汤文?东方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礼物

纪伯伦《先知》|经典之作or鸡汤文?东方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礼物

纪伯伦,先知,孩子,父母,哲理,思想,文字,生命,人们,语言,泰戈尔,世界,灵魂,人生,哲学,吉檀迦利,和意,是一本,这本书,人类,声音,形象,散文诗,智者,比喻,真理,色彩,问题,诗句,鸡汤

2015-02-24 #故事大全

纪伯伦和泰戈尔:把东方文学推向世界格局的两朵奇葩

纪伯伦和泰戈尔:把东方文学推向世界格局的两朵奇葩

纪伯伦,泰戈尔,戈拉,印度,作品,人民,先知,民族,社会,农民,故事,母亲,戈尔,约翰,世界,小说,地主,女性,女子,底层,思想,悲剧,神性,阿拉伯,世界文学,东方文学,印度文学,故事诗,这本书,欧洲

2009-09-12 #短篇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 玛丽 纪伯 阿拉伯 母亲 爱情故事 女子 波士顿 纽约 美国 生活 一家人 哥哥 婚姻 巴黎 父亲 老师 外国名人 关系 学堂 方面 文学 日记 爱情 艺术家 朋友们 玛丽在 伯伦 卡里 向玛丽

2020-05-01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 玛丽 纪伯 阿拉伯 母亲 爱情故事 女子 波士顿 纽约 美国 生活 一家人 哥哥 婚姻 巴黎 父亲 老师 外国名人 关系 学堂 方面 文学 日记 爱情 艺术家 朋友们 玛丽在 伯伦 卡里 向玛丽

2020-05-01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02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18 #故事会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7-18 #小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著名外国名人纪伯伦的爱情故事

纪伯伦,玛丽,纪伯,阿拉伯,母亲,爱情故事,女子,波士顿,纽约,美国,生活,一家人,哥哥,婚姻,巴黎,父亲,老师,外国名人,关系,学堂,方面,文学,日记,爱情,艺术家,朋友们,玛丽在,伯伦,卡里,向玛丽

2020-09-26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