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们说的是“大桥话”——大桥三代建设者的故事

时间:2010-09-12

千年来,中国人都有在长江上建桥的梦想

提示:本文共有 69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也隔断了祖国南北大地的交通。千年来,中国人都有在长江上建桥的梦想。50年前,这个梦想在无数建桥英雄们的努力下实现了——南京长江大桥横跨天堑长江,南北自此便利往来。

建桥又树人。大桥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付出。

《新华日报》1969年1月4日新闻

桥工新村和大桥话

还记得上学时候吗?在学校,你和老师同学说着普通话。回到家里放下书包,你和父母说着家乡话,熟悉又亲切。

在南京,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在课堂上,他们说普通话,放学后,他们不和父母说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说早就熟悉会讲的南京话,他们说着——“大桥话”。

他们就是第三代大桥人,被称为“桥三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者,父母又参与到建桥的工作中,如今长大了的他们,也从事着中国的桥梁事业。

“我们一家,三代修大桥!”这是“桥三代”们心中一句自豪的话。

胡静是“桥三代”中的典型,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全都参与了中国桥梁的建设。带着对大桥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她在毕业后,进入了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胡静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的桥工新村(大桥职工家属区)长大,相比于市区的繁华,桥工新村仿佛一座“世外桃源”。虽然对外沟通不便,但是院里学校、菜场、杂货铺等一应俱全,甚至有理发店、电影院……

桥工新村的老老少少,不论祖籍哪里,全部都说“大桥话”——不是南京话,也不是浦口话,这是他们的“专属语言”。

离开桥工新村读初中以后,胡静很快学会了南京话。但最终,她还是说回了“大桥话”。她说,桥工新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亲人,和大伙儿在一起的时候,当然还是习惯说家里的话。

“我现在就在和你说大桥话。”被问到什么是“大桥话”,胡静眼里都是笑意,“但是也许忽然说到哪个词,你就听不明白了。”

“大桥话”更接近于普通话,但是掺杂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方言。因为,桥工新村的第一代,来自于中国各地——他们聚集在浦口江边,穷尽了毕生心血,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像家人一样的同吃同住,像血脉一般的相依相伴,让他们形成了这个特有的语言。

大桥精神下的三代人

胡静的外公外婆来自湖南。外公曾经有着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经验,于是1960年来到南京,加入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成为一名锻工。1967年外公去世,为了养育家中的4个孩子,从没接触过造桥工程的外婆,顶职成为一名钢筋工。

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当天,任巧云抱着女儿在其中一辆车上。(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说起外婆任巧云,胡静一脸敬佩。“外婆个子不高,一米六都不到。但是当时她们女同志,一个人可以扛一袋一百斤的水泥。”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面铺设的时候,需要沿着铁路段从桥南走到桥北,踏着铁路枕木过长江。透过枕木缝隙,湍急的江水奔涌流淌。年轻的小伙子都胆怯了,于是胡静的外婆,和几个女同志一起,打起了头阵,走在最前面。

老一辈的建桥人对大桥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对工作有着深沉的使命感。

这份精神也延续到了二代中。

胡静回忆,在她小时候,邻里的孩子们都在“攀比”。

比什么呢?

胡静和父母(胡静供图)

桥工新村的孩子都是放养的,因为大多数父亲都常年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工程上。因此,错过孩子的出生,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小升初等等重要的时间段,在桥工新村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并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家庭,相反,这些常年在外的父亲对孩子的宠爱之情十分浓厚,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于是出现了“攀比”的情况。谁的爸爸从广州造桥回来了,带了那里的芒果;谁的爸爸在家待了好多天,一直给辅导功课;谁的爸爸又带了他乡的特产,分给了院里的每一个孩子……

“其实,比的是谁的爸爸回来了,谁的父母在身边。”

有的长辈不善言语,有的父母和孩子交流时间少,可是大桥的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胡静说,祖辈们心中时刻把国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父辈们的眼里永远是工程第一位,到他们第三代,在这个科技进步飞速的时代,他们对于工作始终抱着一颗严谨负责的心。

胡静(胡静供图)

说起自己在工程上的经历,胡静略有感慨。根据造桥位置的特殊性,大多工程地点都处在恶劣的环境里,她曾经在一个填海填出的工地里,和很多同事一起得了湿疹。而且,那里交通还十分闭塞,没有什么玩乐,一周七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建桥,太寂寞了。”胡静说。

但是很快,那里就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桥工新村。大家自己搭起了篮球场,自己种起了蔬菜、南瓜,捣鼓着做点心,做零食。每项活动,都人人参与,工地的同事们,又变成了一家人。

对大桥的情感没有变过

当年,桥工新村就像一个大家庭,让建桥的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后顾之忧扑身在工作中。

家里的孩子去哪儿玩儿了,问一下,刚刚见过的邻居就会告之一声。不怕走丢,因为那一片都是一家人。也不怕挨饿,看到谁的父母没回来,就直接领回自家吃饭。

今天,在他们“桥三代”里,仍然有一样的温馨和感动。有一次胡静咳嗽了,她自己倒没有在意,结果整个工程上的人都来了,带了偏方的、送药的、送饭的,还有大爷爬了很高的枇杷树,第一时间把新鲜枇杷叶送来……

50年来,建桥的技术进步巨大,南京长江大桥主跨是160米,当时已经位列全国第一,现在,他们建设的最大桥梁,主跨已经达到1092米。

而时间流逝,从一代到三代,大桥精神依然在传承。

“不管是桥工之间如同亲人一般的赤诚之心,或是对工作的执着奉献,还是对大桥的感情,我们的心没有变过。”胡静说。

附:

威镇长江

——记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英雄们

紫金山麓,石头城下,宏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了。那巨大的钢铁长虹,飞架大江南北,威镇扬子江。

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我国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与帝修反斗,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斗,与天斗、与地斗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工人阶级用自己的伟大创造力,谱写出毛泽东思想的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

敢同帝修反争高低的硬骨头

几年前的南京长江岸边,“-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计划开始实行了。建桥工人们从祖国各个战线汇集拢来了:从刚刚竣工的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工地赶来了,从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赶来了,从郑州黄河大桥工地赶来了....他们接受了在南京建造我国最大的现代化桥梁的任务,激动的心情象长江的大涛大浪,汹涌澎湃。在江边的沙滩上,工人们安营扎寨,开始了这场惊天动地的战斗。

从小当童工的老桥工王超柱,为革命修过无数桥梁,曾同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者较量过多次。这次,他又和他的战友第一批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工地。

当时, 展现在王超柱面前的,只是一片荒滩,漫长的堤岸,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苇。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地段,江水深,江面阔,海潮常常倒灌,台风不时侵袭。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和美、日帝国主义,曾经胡说什么:“ 在南京修桥,比登天还难!”

王超柱同几个老工人在一起, 忆过去,想现在,袖子一挽,坚决地说:“有毛主席领导,中国工人阶级修什么样的桥都行!”一些洋奴气十足的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根本不相信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他们提出:“非请几个外国专家来指导才行!”

那时候,帝国主义者拼命对我国进行经济和技术资料的封锁,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在恶毒污蔑我们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方案。刘少奇及其代理人配合帝修反,极力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设备和技术都要靠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王超柱同建桥工人们坚定不移,一遍又一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工人们沿着毛主席指出的方向,奋勇前进。大家表示决心。“造好争气桥,气死苏修、美国佬!”白天,他们一起去看地形,晚上就点着油灯学习毛主席著作。南京长江大桥的伟大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长江南京地段地质复杂,大桥的基础要打得很深。有人说:“根据外国资料,桥桩根本打不到那个深度。” 王超柱就不信,他同工人们满怀信心地试打第一根试验桩。当时,大型的机具设备没有运到,只有一辆汽车,几根管桩。工程技术人员说:“等几个月吧,设备到齐了再打。”王超柱说:“工程一天也不能等!”“没有机具,土法上马!让帝修反看看,我们是怎样把南京长江大桥造起来的!”王超柱同工人商量,决定搭一个土架子,用汽车作动力带动卷扬机打桩。一些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又跑出来阻拦:“土办法不行!”王超柱说:“你们不批准, 我们也干!”他和工人们一起用杆件拼装了二十多米高的土架子,用汽车把几十米长的大型管桩拉起来,用汽车的动力带动卷扬机,嘭嘭地打起桩来了。

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王超柱同工人们创造了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梦想不到的奇迹,成功地用土办法把两根几十米长的试验桩打进了江底,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积累了可贵的地质资料和施工经验,也大大增强了他们造好南京长江大桥,气死帝修反的信心。

可是,党内一小撮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竟不顾大桥建设的进度,不相信工人阶级的无限创造力,利用种种借口,硬规定每个工班一天只能打一根桩,不准多打,想用这个框框束缚工人的手脚。对于已经掌握了打桩技术的王超柱和工人们来说,实际上打一根桩只要两三个小时就行了。王超柱带着“敢同霸王争高下,不与魔鬼让毫分”的革命气概,坚决不听那一套。第一根管桩顺利打下去了,第二根管桩也很快地打下去了,并且质量很好。这下却触怒了一小撮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他们气急败坏地把王超柱叫去,跺着脚训斥道:“谁叫你这么搞的? 给我开慢车!”王超柱怒火万丈,当即顶了这位“上司”:“我们优质安全地超额完成任务,难道也犯罪吗?”那位“上司”理屈了,又给王超柱扣上一顶帽子:“你不服从领导,不听领导的话,这是政治问题!”王超柱没有被吓倒,理直气壮地说:“毛主席要我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听毛主席的话没有一点错,我们这样干定了!”

王超柱同志的革命行动得到了广大工人的支持。一个工班连打四根桩,而且保质保量,又创造了高速度、高质量打桩六万米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惊人奇迹。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英雄汉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建桥的工人阶级就是有这样的志气,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纪录。在深潜水、深水电焊、厚板束钢板铆合、预应力梁的制造、深水混凝土灌注等方面,都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先进纪录是什么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什么号称“博学”的“权威”“专家”,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自豪地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靠天,不靠地,不迷信洋人,不迷信‘权威’,靠的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大桥钢梁的铆合是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关键。南京桥跨度大,钢板束厚,铆合这样的厚板束钢板,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是罕见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为这样的钢板束能否铆合好而忧心忡忡。他们从外国搬来了一套“技术第一”的修正主义货色。但是工人们说得好“我们铆合钢梁,不是单靠技术,主要靠的是一颗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他们决心攻下铆合厚板束钢板这一难关。为早日建成南京长江大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为了及早掌握铆合技术,老铆工带领着几十个青年铆工,开办了战地训练班。他们首先不是学技术,而是学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先把“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到手,把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学到手。许多青年铆工说:“过去旧规矩不让我们上桥,我们就是有志气要掌握铆合技术,攀登铆合技术的高峰。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老工人的帮助下,一批批只有二十几岁的青年铆工上桥了,他们凭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完全“彻底”为人民的革命精神铆合钢梁。炎夏烈日,钢梁上的温度超过摄氏四十度,铆工们挥汗操作;严寒腊月,手都冻肿了,他们背诵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坚持高空作业,创造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有一次,水下基础施工时,沉井下沉到了预定深度,忽然基底出现翻砂规象。大量的砂子顺着沉井刃脚走下的一条一米多长的缝隙翻进了沉井。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吓慌了手脚。潜水工人胡宝玲想:止住翻砂现象,关系到我们自己建造的长江大桥的质量问题。决不能让这座反帝反修的大桥留下一个黑点。堵不住小小的流砂,就是我们建桥工人的最大耻辱。当潜水工班的同志大胆提出用深水电焊的方法堵住流砂时,胡宝玲第一个站出来:“我来试验!”

长江南京段江水很深,过去称之为“江无底,海无边”。现在沉井穿过江底的覆盖层,又钻进很深很深的岩层,深上加深。要到那么深的水下进行电焊,中外古今难找到这样的先例。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对此想都不敢想,他们摇着头说:“像长江这么深的水要搞水下电焊,国内没有先例,国际文献也没有记载。”工人们说“没有先例,我们创造;没有记载,我们记上!我们就是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胡宝玲牢记毛主席“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教导,勇敢地潜进深水里去了。下到冰凉彻骨的江水中,手冻麻了,牙齿在打颤。但他不怕苦,不怕冷,一心想着毛主席的教导。深水里一片漆黑,电焊火花那样强烈的光,也只能看到一点淡淡的黄色火星。胡宝玲伸出双手在冰凉的江水中摸索。下水时间长了,头发晕,但胡宝玲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支配着他的行动:“一定要把大桥基础的缝隙焊好。”在黑洞洞、冷森森的江底,胡宝玲就是凭一双手摸到了洞口,用手摸索着把铁板堵上,一点一点地把它焊牢。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年轻的铆工们,深潜水的英雄们,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先进纪录,在毛主席指出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目标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共产主义自觉劳动的新人

奋战在南京长江大桥工地的千百个建桥工人中,共产党员陈志修就是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优秀代表。

这位有着无产阶级觉悟的老工人,他把整个身心都贴到大桥上了。他同所在工班的同志担负着北岸铁路和公路引桥的全部架梁任务。三十多米长、上百吨重的大型预应力梁,陈志修过去看都没有看到过。要把它架上四、五十米高的引桥桥墩上,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陈志修同志勇敢地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说“我们有毛泽东思想,什么也不怕!”他主动带领全工班的同志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互相鼓励着说:“ 毛主席叫我们学老愚公移山的精神。那怕预应力梁再大再重,也要安全优质地把它架上天空!”他们细心地摸索架梁的规律,找出用龙门吊平行移动、架梁时经常检查钢丝绳和卷扬机刹车等方法,成功地把几百片大型混凝土梁架上了高高的桥墩。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吓唬他们:“风大不能架梁,黑夜不能架梁,下雨不能架梁。”陈志修却说:“要使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早日建成,一天也不能等。”他们在晚上点起火把,燃上火堆,顶着七、八级大风,站在高达几十米的墩顶,用手拉,用脚抵,硬是把在大风中剧烈摇晃的预应力梁架上了引桥。

陈志修和他所在的工班,就是用这种为共产生义自觉劳动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在近十里长的铁路公路引桥工地,成功地架设了七百多片大型混凝土预应力梁,确保优质无事故,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陈志修并不骄做,他说:“我修过武汉长江大桥,修过重庆白沙沱大桥,这次又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我为自己能参加我们自己设计、施工的最大的桥梁建设而感到光荣。今后,我要走遍五湖四海,到祖国每一个需要建桥的地方,靠毛主席革命路线建造起一座座金桥,让社会主义的列车在祖国各地畅通无阻地奔驰。”

象陈志修这样一个平凡的有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的工人,在大桥工地上随处可见。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一小撮阶级敌人挑动群众斗群众,一度刮起无政府主义黑风,使一些人离开了生产岗位。工人陈金水对同志们说:“大桥工地就是我们的战斗岗位,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我们决不上阶级敌人的当,一定要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他同一些工人同志始终没有离开过工地,出色地完成了他们所担负的制作公路引桥连接缝模板的任务。

万修成,五十多岁了,在旧社会因为交不起租米,几次被地主打得死去活来。他在大桥工地接受的拱桥跨线桥施工任务,是引桥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他勇敢地担负了这一项艰巨任务,回去一夜没有睡,半夜里把女儿叫起来给他读毛主席语录:“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 ”他一句一句地想,一句一句地记,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工地,用这段毛主席语录鼓助工班的全体工人。为了使跨线桥的施工不影响下面的铁路交通,脚手架很早就拆掉了,他们就站在晃荡的拱肋上,手捧一百多斤的拱波,进行空中作业。万修成说:“修好跨线桥, 就是在同帝修反的斗争中打了一个胜仗。”他们一直坚持在工地奋战了六七个日日夜夜,终于把跨线桥施工任务突击完成。

长江万里,百川归海。象胡宝玲、陈志修、王超柱、陈金水、万修成,这些用毛泽东思想哺育出来的英雄工人,正是我国千千万万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个缩影。靠着这些钢筋铁骨的工人,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会越来越兴盛,社会主义江山将会越来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会越来越欣欣向荣。

建桥又树人。巍峨雄壮的南京长江大桥屹立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上,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新型的建桥队伍,正在光辉灿烂的毛泽东思想阳光普照下茁壮地成长起来!

来源:新华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们说的是“大桥话”——大桥三代建设者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边疆党旗红」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 听建设者讲述黑龙江大桥建设故事

「边疆党旗红」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 听建设者讲述黑龙江大桥建设故事

大桥,黑龙江,中俄,双方,阿穆尔河,刘双,总工程师,施工现场,界江,施工,跨境,布拉戈维申斯克,党旗,主题,一带,全长,可达,大通道,媒体,工程,建设者,模型,网络,通道,黑河,宣传活动,工作人,建成后,中蒙,卡尼

2008-11-05 #小故事

何建明《大桥》:揭秘港珠澳大桥背后的上海故事

何建明《大桥》:揭秘港珠澳大桥背后的上海故事

大桥,何建明,工程,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者,上海,团队,工匠,时代精神,海底,集团,建设,林鸣,振华重工,上海企业,建设中,预制厂,世界,人工岛,作品,史诗,圆筒,建桥,形象,总工程师,所需,新书,文学性,核心

2007-01-26 #长篇故事

万里长江第一座铁路桥今天退休了 请听大桥建设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万里长江第一座铁路桥今天退休了 请听大桥建设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工作,重庆,铁路,小南海,雷飞,建桥,修桥,工务段,工程,长江,新闻,桥墩,枕木,电工,货运,辈子,从武,罗永,川黔铁路,是世界上,特大桥,那时候,江津区,一生,中国,仪式,内燃

2011-05-07 #经典故事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范例 《港珠澳大桥》走进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范例 《港珠澳大桥》走进北京语言大学

港珠澳大桥,闫东,北京语言大学,影片,林鸣,纪录电影,建设,国际,中国故事,工程,片子,王超英,大桥,纪录片,加拿大,团队,年轻人,故事,观众,创作,建设者,留学生,活动,好的,中国,作品,同学们,外国人,工程项目,导演

2010-06-26 #故事大全

《港珠澳大桥》主创交流: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

《港珠澳大桥》主创交流: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

港珠澳大桥,闫东,影片,林鸣,国际,纪录电影,工程,王超英,建设,纪录片,中国故事,加拿大,团队,年轻人,故事,片子,观众,创作,大桥,建设者,好的,作品,同学们,工程项目,外国人,导演,情感,技术,老公,主创

2015-09-12 #故事大全

“牛郎织女”谱写港珠澳大桥上的爱情之歌

“牛郎织女”谱写港珠澳大桥上的爱情之歌

曹琰,港珠澳大桥,珠海,大桥,工作,工区,妻子,工地,电话,长沙,建设,新人,营地,工程,同事,女友,女儿,婚礼,湾湾,项目部,人工岛,喜糖,建设者,蜜月,项目,集体婚礼,牛郎织女,在工,专业,全线

2014-08-31 #经典故事

纪念南京长江大桥开工60周年|中国有故事

纪念南京长江大桥开工60周年|中国有故事

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沉井,中国,长江,南京,下潜,典礼,天堑,嗓子眼,奇迹,工地,建设者,洪水,激流,造桥,难题,人的心,中国人,许世友,南京军区,海军医学研究所,都会,上海,两用桥,中央,人员,人们,任务,全国

2007-06-26 #经典故事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绝佳范例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走进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绝佳范例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走进北京语言大学

港珠澳大桥,闫东,北京语言大学,影片,林鸣,纪录电影,建设,国际,中国故事,工程,片子,王超英,大桥,纪录片,加拿大,团队,年轻人,故事,观众,创作,建设者,留学生,活动,好的,中国,作品,同学们,外国人,导演,工程项目

2019-03-20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