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京剧这个传统文化IP应该怎么玩儿?

时间:2010-10-28

当然也就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远远达不到票友级别

提示:本文共有 411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说到京剧,我个人并不是一个标准戏迷,倒是也懂几出戏,我的合伙人老刘比较热爱京剧。当然也就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远远达不到票友级别。咱们中国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中医,都是非常的优秀的传统文化IP,都值得一说。中医现在争议很大,据说成了毁交情的话题,但去年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就着着实实火了一把。可见真正有文化含量的东西虽然古老但依然还是有其重新生发的土壤。 按照我们的惯例,引入正题之前先讲故事,说故事也是和京剧相关的历史趣事。说到京剧我们很容易给他找一个对标戏种就是昆曲,说对标呢,也是清朝晚期的事儿。这两个戏种早些年没法儿比,昆曲因为有两淮盐商附庸风雅的需求以及大批文人雅士的参与,那绝对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所谓“小红低唱我吹箫”,讲究的是意境。而京剧就惨得多了,早些年我看唐德刚先生写的《梅兰芳评传》里有这方面的考证,据唐先生考证,京剧往根儿上倒,其实就是鄙俚不堪的土戏“乱弹”,也就是所谓“黄腔”。注意,这里说的“黄腔”不是荤段子那个黄。而是说指湖北黄腔黄冈两县所流行的黄泥调,这就是后来的二黄,再后来又配上了安徽的徽调汉调这就是我们说的皮簧。表演形式呢,也是田间地头搭个台子就大锣大鼓敲起来,有时候连台子都没有,说白了是为满足那个时代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而孕育出的一种田野演出形式。为什么很多没人会觉得京剧特别闹腾,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这种戏上不了厅堂,都是在野外,十里八村离得老远,为了把人吸引来,所以乐器必须得响。戏也得热闹。你像昆曲那样,就搞一把笛子两个人就“鸡鸭鱼肉”四个字唱半个小时那种,农民朋友早睡着了,谁看呀。不过一种艺术形式别管他有多简陋,一旦被确立下来,就会有人专门去研究去充实,于是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艺术形式。要说京剧能有今天三大国粹的地位,必须得感谢一个人,就是慈禧老佛爷。说实话要是没有慈禧老佛爷抬举,京剧充其量也就是和黄梅戏差不多的一个知名地方戏种而已,绝对到不了“国戏”的这种地位。老佛爷为什么喜欢京剧呢?主要是这老太太没文化,也没读过什么书,说白了,别看贵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幕后扛把子,就其知识结构与审美趣味来说,本质上和今天庸俗的家庭妇女没啥区别。京剧第一够热闹,一开戏敲锣打鼓的,扮相也花哨,老佛爷看着就高兴。还有就是京剧的剧目,我们今天看京剧的传统剧目,表现得也都是什么男人考了状元就忘了糟糠之妻,陈世美这样的,什么老公出去打工妻子苦守寒窑18年每天到武家坡挖苦菜,王宝钏这样的。什么劝人要孝顺爹娘的《钓金龟》这样的,反正都是反应传统道德观的,我们今天看来没什么文学深度的煽情肥皂剧。这路东西那是深得老佛爷热爱。民国时候很多人写回忆录,老佛爷经常把戏班子弄到宫里面唱戏,自己坐第一排,看到动情之处,那是眼泪哗哗的。 但是京剧一旦受到高层重视。从业者就会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自己,就会有创新,越来越多的精英阶层也会参与进来,比如后来的齐如山这种人。客观的说,这为晚清京剧大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一个戏种起于民间,兴于宫墙,又再次回到民间汲取了养料,开枝散叶,也算是一种历史机缘。说到京剧,梅兰芳日记记载过一个历史细节特别有意思,说得是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当时朝野震动,朝廷就派了一个满族亲贵也是当时陆军大臣叫荫昌,带领北洋兵南下平叛,袁世凯被下野了嘛。要说这哥们还是有点儿文化,留过德的。结果发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经过200多年的汉化,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雄武之气。八旗子弟除了提笼架鸟就是看戏听书说相声。这荫昌也不例外,资深票友一个,不仅爱看京剧,而且还爱唱京剧。当时清朝已经有了铁路,荫昌是乘火车带兵经河南进湖北。北京的火车站就在前门,一杆满族亲贵文武大臣跑到前门给荫昌送行,满指着这哥们挽狂澜于将倾。结果荫昌也不含糊,和大家抱拳之后,拉了一个唱戏的架子,一溜台步就上了火车。如果我们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想一想,实在是有点哭笑不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证明一件事儿,就是京剧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之大也是可见一斑。 故事说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需要明确的是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把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整体作为传统文化IP来看待的。我们来探讨一下“京剧”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IP优势,找到它的位置,从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注意,我说得是一种整体艺术形式的“京剧”,而不是具体某一出知名剧目或是知名演员等等。这些固然也是京剧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我觉得还是要先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总体来入手,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启发与可能性。而且我们关注的也是它如何进行IP化的操作,而不是如何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大家要理清楚这里面的区别。 记不记得我在之前的节目中讲过一期,关于沉默IP的解构与重生。没听过的朋友可以出门左转。在那一期节目中,我讲过一个关于隐性IP和显性IP的区别。下面我们拿出来温习一下:

对照这张图,就非常有趣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京剧到底属于隐性IP还是显性IP?一眼看过去,应该属于隐性IP是没有问题的。但客观情况是,由于京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其本身已经变成了一张显性的中国文化名片。可影响的无论是政府与民间的资源都非常强大,而且得益于政府的推广,目前的情况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意思。很多老外来到中国都很有冲动去戏园子里看看京剧,而我们广大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反而不怎么关心。我觉得这样的境况是有点儿掉入了资源陷阱。从业者都觉得自己很牛,我们玩儿的是国粹,就该端着。而且各地方京剧院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旱涝保收。在这种情况下京剧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天然就存在了一道认知鸿沟。那么我们下面就说说怎么做,事实上不仅是京剧,我觉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其最大特点就是高门槛、强吸附。比如国画、书法,进入门槛其实还是相对较高的想练好并不容易,但你一旦进入,迈进了这道门槛,你就会爱上它,而且你会终身喜爱。包括我之前说得《本草中国》他们的团队得到的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观众居然都是90后。京剧也是一样,无论从看戏还是学戏,从哪个角度进入,只要你接触,就会喜欢并融入。所以,其实今天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就是解决如何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进入的问题,用佛教的话说,要有一个方便法门。这个方便法门在我看来,就是IP。

注意,再强调一遍,我们今天讲得是把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整体作为传统文化IP来推广操作的问题。那么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京剧”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我们面对它的抽象性和驳杂的涵盖面如何下手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左边这个叫“贤二机器僧”、右边这个叫“一禅小和尚”。他们现在都是妥妥的热门IP了。互联网上各平台的粉丝数都极大。虽然他们传播的内容本身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佛法,而且还有贩卖鸡汤之嫌。但当我刚才说了,方便法门。它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就是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可以被吸附和感知的“簇点”。如果你要一个一个去传法的话,佛教如此华贵而庞杂的因明逻辑体系怎么能说得清楚呢?这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其实也简单,八个字,大出着眼,小处着手。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这就是我给出的方法路径,简单的说就是对文化本身做一次价值提炼,梳理出价值点,然后让这些价值点形成价值“簇点”,最终以这个价值簇点为基础进行内容输出,从而打造一款IP。注意,我这里说得是“簇点”而不是“触点”。这两个词有本质的区别。触点是单一的,而簇点是将多种价值或形式高聚合高浓缩在一起的。有点复杂,我举个例子,比如庙门口立了一个功德箱,我路过的时候往里面放点钱,觉得自己积了功德心里很高兴。这个时候这个功德箱对我来说就是接触佛教的一个触点。但如果庙门口立了个“贤二机器僧”,即便它不能说话也不能和我互动,就是简单的身上印了个支付二维码,上面有一句话:“看什么看,扫完码吃茶去!”,这个时候这个贤二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了解佛教文化的文化簇点。因为它不仅给了我获得功德的价值,还浓缩了禅宗里面的机锋。而移动支付也是一种更加丰富的形式,这是我们打造一款文化IP非常重要的认知。

既然有了方法我们就来对作为传统文化的京剧做一些价值提炼和价值簇点的提炼。首先我们说,京剧,其实也不只是京剧可能除了昆曲,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戏剧,所传达的价值观基本还是正心明理的传统儒家主流价值观。而创作理念和形式也都差不多,我们看剧作的结构无论如何坎坷,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是大团圆的正剧,所谓始于离,终于和。这一点和古希腊的悲剧主义精神完全是两个方向。表现形式呢,就是一种有音乐有舞蹈,所谓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在理念上是高度抽象讲究意境的程式化手法,比如说拿一把扇子,一条马鞭代表的可能就是一个人身份和状态。最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在舞台上浓缩的还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很多年前看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里面张国荣演得十三少想学戏,那个戏园子老板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把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直截了当地给演出来,不过戏演完了还不是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真是一句话道尽了人生的苍凉。扯得有点儿远,所有这些簇点都是我们在IP打造中从人设到内容需要考量和融合的点。其实网上现在很多京剧卡通形象的设计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在我看来缺乏的是一个体系化的梳理和价值簇点的凝练与相关内容的输出。因为所有这些它是一个一致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运营才能形式一款IP。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京剧卡通人物的设计,说实话,还是不错的,基本上符合我之前说得对于传统文化IP打造需要做到“当下化”“潮牌化”“未来化”这三点。但还是我之前说得,只有形象没有系统化的梳理和故事化的思考是不能称之为一款IP的。好了,关于京剧IP的思考今天就说这么,最后想给大家推荐两处我最喜欢的京剧剧目,也是我完整的多次看过的剧目一出叫《四郎探母》、一出叫《白蛇传》。 《四郎探母》里面的杨四郎一夜之间经历了母子、兄弟、夫妻短暂的相聚、一夜的眼泪、最终还是离开。真是有道不尽的心酸和无奈。而《白蛇传》是实在太美,尤其在断桥相遇一折,演员眉眼之间的流传与温婉,看着就醉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京剧这个传统文化IP应该怎么玩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京剧猫》暑期来袭 小朋友与京剧猫一起探秘 学传统文化知识吧

《京剧猫》暑期来袭 小朋友与京剧猫一起探秘 学传统文化知识吧

京剧,孩子,孩子们,知识,大侦探,手电筒,传统文化,动画片,套书,好书,对联,小手,时候,科普知识,过程,研究,这首诗,寻秘,童书馆,一本好书,了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一米阳光,上联,下联,书籍,世界,乐器,主角,京东

2012-08-31 #小故事

学京剧 画兔儿爷 看皮影 北京崇文三幼儿童体验传统文化

学京剧 画兔儿爷 看皮影 北京崇文三幼儿童体验传统文化

第三幼儿园,崇文,小朋友,传统,古书,游园会,活动,传统文化,余人,刘亚杰,胡鹏飞,袁春,手工制作,幼儿园,京剧,兔儿爷,兔儿,北京市东城区,全园,家长,姓氏,园长,幼儿,快讯,形式,戏曲,教授,皮影戏,民俗,演艺

2008-06-07 #故事阅读

京韵剧源|名家云集深度揭秘京剧背后的故事!

京韵剧源|名家云集深度揭秘京剧背后的故事!

京剧,西城,艺术,国粹,规矩,中华文化,发祥地,流派,张派,梅兰芳,传统文化,爱上,京城,传统,先生,百姓,深度,底蕴,戏曲,故事,方式,文化,演员,西城区,中华传统文化,一句话,京剧名家,京剧艺术,背后的故事,让更多

2008-09-23 #小故事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积累。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积累。

京剧,戏曲,故事,传统,红军,创作,京剧艺术,和实,国家京剧院,创造性,创新性,思路,材料,分析,发展,革命,阅读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经典故事,一段时间,上饶,中国,全国,人物,关系,名家,剧组

2017-03-24 #长篇故事

传统文化故事片 进京城让我更了解国粹京剧 这部电影值得点赞

传统文化故事片 进京城让我更了解国粹京剧 这部电影值得点赞

京剧,北京,电影,进京城,艺术,传统,国粹,导演,时候,观众,梅兰芳,王珮瑜,程长庚,这部电影,这样一个,故事,京城,前史,味道,国学,形象,小孩,徽班,精神,传播,是一部,京剧艺术,京剧演员,这是一种,筚路蓝缕

2013-12-15 #小故事

京剧名家孟广禄工作室落户龙华

京剧名家孟广禄工作室落户龙华

...,工作室,戏曲艺术,仪式,进校园,京剧院,文化,深圳市,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师生们,戏曲名家,演出活动,任龙华,吴永,龙华,马里,领军人物,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南方日报,专业,中华,中国戏剧梅花奖,人才,区政府,作用,...

2011-09-29 #故事会

京剧的故事30个字

京剧的故事30个字

梅兰芳,中国,日本,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莱希特,电影艺术,世界各地,世界,京剧团,京剧,访问演出,国粹,戏剧,苏联,次访问,欧美,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巨大荣誉,戏剧大师,艺术的精华,刮目相看,深远影响,在海外

2020-08-01 #小故事

《闪耀暖暖》携手国家京剧院还原穆桂英戏服 背后有什么“门道”

《闪耀暖暖》携手国家京剧院还原穆桂英戏服 背后有什么“门道”

戏服,穆桂英,传统文化,杨门女将,京剧,套装,玩家,国家京剧院,细节,项目组,梨花枪,凤阙,传统,唱词,经典,靠旗,设计,玩家们,云端,元素,女将,故事,文化,游戏,部件,佘太君,传统服饰,女儿,七星,传统工艺

2011-08-30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