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关于医生和病人的5个故事

时间:2010-11-07

关于医生的故事1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22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医患关系、养生知识、专科与全科……

今天小编带来关于明代医生和病人的5个小故事。

为读者展现三百年前复杂而多样的医疗情形,从吉光片羽中,尝试捕捉当时医生与病人的活动与互动,希望为当下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历史的镜鉴。

宋代著名的“村医图”

1.全科与专科

在明代官方的分类中,医学分为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伤、针灸、眼、口舌、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清代的官方也大致延续如此分类。这大概可以反映出专科在中国医学中的多元。

在明代南京城内,有许多专攻不同科别的医生,各自拥有一片市场。这与今天一般中医诊所无所不包的取向,相当不同。

有趣的事,尽管身为全科的医案作者反复强调“专科不足恃”,病家却时常更信赖专科医生的治疗。

有回孙一奎族内的女性长辈戴氏,因为患痢而急于求医。孙一奎虽然与病家素有交情,但因戴氏女儿辈信赖妇科“医博黄氏”而没有出面。直到戴氏的孙子尔嘉看到祖母病情日益恶化,哀求孙一奎出手时,他才坦承自己并非不愿帮忙,只怕一开口有诋毁黄氏医者之嫌,反而招致戴氏女儿们的流言蜚语。

2.有知识的病人

在明清两代,自行研读医籍进而通医的例子,不在少数。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也就是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往往早就有一套解释,不一定信仰医生。许多对医学理论怀有兴趣的病人,哪怕只有粗浅知识,很可能就对医生的治疗方法提出质疑或挑战。

因此,在医生眼中,病人有知识不见得是好事。清代有位医生就坦白地感叹说,还好农村的人们大多不谙药性,给什么药就吃什么药。

在医生的期待里,病人若能“唯唯听命”,或许是再好不过了。

3.走方医

传统的“走方医”遍布于中国各地,他们或摇铃或举旗,让病家得知他们的到来,所有有时又被称作“铃医”。

十八世纪,有人愿意正视走方医在医学上可能的贡献,并企图解释何以这样的传统如此风行,源远流长。这个人叫作赵学敏,他写下一本《串雅》,详细记录走方医种种不为人知的知识与技艺。

在他看来,走方医掌握的秘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生存之道说穿了只有三个字:贱、验、便。

“贱”,指的不是他们身份低贱,而是药房便宜;

“验”,是他们的药效快速;

“便”,则是说在山林偏僻之处,或是仓促之际都能方便得到。

比起高挂道德旗帜的医者,赵学敏注意到的是多数病人的需求。

清末报刊中关于医院与痧症的图像

4.换医的逻辑

为何病人要一直更换新的医生,大概是因为病情一时之间无法好转吧。当医者的诊治屡屡不见功效时,该如何要求病人对医者投诸全然的信任?

反过来说,病人服下药剂后,若能明显感受到改善,自然无须换医。因此,走方医擅长的“速效”,又暧昧地成为某些医者标榜的价值。吴楚就反对“治重病,先需用药探之”,在他心中,若能一眼看穿“病之真情”,自然能一发中的。

当医疗场景转换到病人家中,病人似乎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他们可以多方请医,在无法立即见效时,又不停换医。结果,医者有时反而像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匆匆过客。而在这个空间里,数名医者彼此对话、竞逐的场面,已是常态。

5.医者、病人与家属三方的微妙关系

下面这个实际的病案,就带我们从一对一的单纯关系,进入医者、病人与家属三方互动的情境。

故事主角是一位六十三岁的老夫人,也是医生程茂先友人的母亲。她因为染上霍乱,上吐下泻,无法进食,甚至贴身服侍的奴婢都被她“毒气”所染。

老夫人原以为已无希望,交代家人办理后事。但程茂先得知后,觉得还有余地。于是先用“攻下”之法,让老夫人排出积秽之物,又用人参、黄蓍、黄连、槟榔等十余味药为其调养。老夫人病情虽然稍见好转,但仍感觉“胸膈不宽”,怀疑是药中的人参所害。因此,程茂先虽然逐次加重人参服用量,却刻意不让老夫人得知。

这个迎合之举,当然让被蒙在鼓里的老夫人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有回她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方叔年,也就是程茂先的朋友说:“这几天病况转好,千万不要再让我服人参了。”

与程茂先交好的方叔年,既然详知内情,当然也只能唯唯应命,另一方面却是阳奉阴违,仍和程茂先协议,沿用本来的方子。经过三个月的调养,原本濒死的老夫人总算得以痊愈。

能让病人从极危中复生,程茂先认为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方叔年,是他如此配合演出,才能让医疗顺利推行。

程茂先有此感触,自是因为病人对他的质疑。虽然故事中不见匆促换医,但显然病人自己颇有主见,不打算完全照着医生的方式走。

这个故事显示了医者、病人与家属三方的微妙关系。病人虽有自己的意见,医者却与家属联合阵线,配合行动。

在这些故事的最后,都是病人因为病情加重,而终于不得不信服医者的诊断。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医疗过程宛如一场多重奏,不同的声音先后出现其中。发言人可能是其他的医生,或是病人本身,又或是周遭亲友。

医者虽然可以绕过病人,与家属打交道,但家属内部也可能出现分歧的意见。医者、病人与家属彼此合纵连横,架构并推动着医疗的开展。医疗空间是一个多方势力在其中竞逐的场所,没有人在其中有绝对的决定权。

(以上节选自《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在缺乏正规训练的时代,

如何称为一名医者?

如何说服他人自己是个好医生?

病人如何与这些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医生打交道?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式?

在那里,医生这个职业不太有权威,病人对自己的身体与病情,却是充满意见;

在那里,医生不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诊疗室中,等待病人上门挂号,反而得巡回各地,为了看病四处奔波;

也是在那里,医生需要面对不同医疗人员的挑战,并且透过各种手段,努力赢得病人及其家人的信赖。

透过吴楚和孙一奎留下的文字,进入一个似乎与现代医疗情景迥异的世界。

猜你喜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医生和病人的5个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医生和病人

医生和病人

故事,时期,容博,名称,医生,动物,体会出,希腊,善恶,学者,寓言故事,性格,年龄,病人,教材,教科书,文人,智慧,智士,来体,结晶,真理,百姓,结构,美丑,观念,能人,韵味,生活,伊索寓言

2020-06-30 #故事会

一个医生和一个病人之间的故事

一个医生和一个病人之间的故事

好很多,医生,病人,小故事,在我

2020-08-01 #短篇故事

医生与病人 应是面对面交谈 而非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 而非

医生与病人 应是面对面交谈 而非沉默的技术。医生和病人之间应是人与人的故事 而非

医生,应是,听诊器,妇产科,患者,故事,病人,院士,斯坦福,中国心,东西,医学,大夫,技术,机器,工作,人之间,人与人,多干,林巧稚,协和医院,中大,中国梦,爱好文学,爱的,右上角,专家团,中国,人才,产假

2008-05-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寻找身边让我们感动的“语言处方”医生 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医生病人

寻找身边让我们感动的“语言处方”医生 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医生病人

婆婆,医生,语言,处方,武汉,武汉晚报,保健品,病人,吴玲玲,人民网,时候,读者,官微,社会,老人,医学常识,比较多,这些人,中医科,来因,胡密,黄鹤楼,在北,好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医师协会,丈夫,个性,事情,主旋律

2015-03-07 #故事会

短篇幼儿童话故事:病人与医生

短篇幼儿童话故事:病人与医生

医生,医生说,病人,幼儿,亲戚,好话,童话故事,怕冷,泻肚子,病情,为大家,有个人,汗过多,这很好,给人们,畏寒

2020-05-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医疗,历史,医者,病人,医学,医生,史料,作者,故事,病情,知识,似乎是,明清时期,在传,好的,医患,传统,儒家,医学史,学者,市场,思想,形象,情况,患者,社会,行业,读书人,工作,布洛赫

2020-04-20 #小故事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医疗,历史,医者,病人,医学,医生,史料,作者,故事,病情,知识,似乎是,明清时期,在传,好的,医患,传统,儒家,医学史,学者,市场,思想,形象,情况,患者,社会,行业,读书人,工作,布洛赫

2020-04-20 #故事会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明清时期医生与病人的故事——《救命》

医疗,历史,医者,病人,医学,医生,史料,作者,故事,病情,知识,似乎是,明清时期,在传,好的,医患,传统,儒家,医学史,学者,市场,思想,形象,情况,患者,社会,行业,读书人,工作,布洛赫

2020-04-24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