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七擒孟获究竟暗藏啥玄机?诸葛亮深谋远虑 堪称三国最强智者

时间:2010-11-17

平定后,如何巩固这里的统治呢?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有这样的记述

提示:本文共有 19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虽然正史对诸葛亮南征记载比较简略,演义中的许多战役很可能出自罗老先生虚构,但诸葛亮于公元225年春南征,到秋季基本平定了南中是历史事实。平定后,如何巩固这里的统治呢?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有这样的记述。

长史费祎入谏曰:“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方,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诸葛亮回应说:“若留外人(外来的汉族官吏)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民族政策?诸葛亮民族政策的效果如何呢?

南中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夷越之地”,居住着多个民族。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我国民族数目最多的地区,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民族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贵州、四川也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里为什么民族众多?从地形上看,四川盆地以南是云贵高原,以西是横断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人们交往不方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众多的民族。这里不仅民族数目多,民族特色也很鲜明。

多民族国家都要谨慎地处理民族问题。有的王朝民族思想和政策成功或基本成功,各民族就团结和睦,友好相处;有的失败了或基本失败了,民族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兵戎相见。诸葛亮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在《隆中对》中,他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友好思想。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在吴国暗中支持下,南中发生了叛乱。诸葛亮本不想征讨,希望采取抚而不战的策略,晓以大义,争取和平解决。但反叛势力十分傲慢,企图割据称王。如果任凭反叛势力继续猖獗,不仅和抚政策无法执行,还会造成动荡,不得已,诸葛亮才决定亲征。

诸葛亮在南征中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十六字方针,恩威并用,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使南中豪强心悦诚服,完全平定了南中。这一战役不仅战略方面正确,而且沉重打击了地方军阀势力,粉碎了其企图依靠吴国势力继续制造蜀汉后方疆土不完整、国家不统一和民族不安定的局面,打击了其妄图制造边疆分裂的嚣张气焰。

其后,诸葛亮在南中地区采取的任用当地官员的政策是:团结大姓和夷帅,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纷争,安定南中社会秩序,以稳定蜀汉对南中各民族地区的统治。诸葛亮对费祎所说的话,正史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一思想就是要团结大姓和夷帅,利用他们来对来对南中进行统治。在此民族自治思想的指导下,地方上诸葛亮任用部落氏族中有影响力和有权力的人为各阶层各组织的官吏。尽量任用南中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拥护蜀汉朝廷,就用他们为各级地方官,县级县以下基本上全由他们担任,推动民族区域自治。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注意削弱大姓,夷帅的势力,消除他们赖以坐大,甚至割据称王的基础。如夷汉部曲制平时生产,战时当兵。既削弱了大姓豪强的势力,还起到不留兵而有兵可用的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和。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南中地区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诸葛亮带去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带去稻种,教民种稻,逐渐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诸葛亮在南中兴修水利,相传保山城南曾修筑过三个大堰,称诸葛堰,至今还灌溉着千万亩稻田。此外,还在这里发展煮盐冶铁,传授织锦技艺,使南中手工业得到发展。对一些居住在深山老林,仍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上方夷”,帮助他们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走出山林,变成“下方夷”。

据杨慎《滇载记》:“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所有这些,促进了南中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南中与内地的交往。蜀国的织锦、盐铁、农具运往南中,南中的金、银、漆、朱砂、牛马、犀革、麝香等运往内地。蜀汉还修复古亭驿站,方便商旅往来,密切了南中与内地的联系。

诸葛亮坚持从各民族、各区域的特殊情况出发,极大地照顾了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上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从而使他们既保留民族自身的特色,又能与蜀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一致。没有了后顾之忧,蜀汉也从稳定、诚服的南中地区获得了金银战马和成为飞军的劲卒青羌,增加了北伐的人力物力。

诸葛亮的民族和好思想,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符合南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愧为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人物。演义中说,“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反。”这些虽有夸大的嫌疑,但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应该说,诸葛亮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蕴含着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堪称名副其实的古代智圣。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七擒孟获究竟暗藏啥玄机?诸葛亮深谋远虑 堪称三国最强智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中暗藏玄机!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中暗藏玄机!

诸葛亮,蜀汉,军队,物资,北伐,南征,地区,玄机,刘备,原材料,恢复元气,成都,秦岭,精兵,山地作战,公元,一带,全国,军费,后勤,地方,实战,山地,战马,数量,朱砂,生漆,白银,皮革,能力

2011-01-01 #故事大全

因性制人——诸葛亮是怎么七擒孟获的

因性制人——诸葛亮是怎么七擒孟获的

孟获,诸葛亮,王平,丞相,言辞,首领,靠我们,蜀国,谈话,马谡,儒家,兵马,军营,勇士,少数民族,性格,明辨,智者,谋略,过人,部族,训练,七擒孟获,孔明,中威,古之兵,向东,吴孙权,孟获第七次,帅军

2019-01-22 #故事大全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孟获?

孟获,诸葛亮,孔明,七擒孟获,孟优,诸葛,诸葛亮南征,传奇,副作用,张嶷,王平,祝融氏,马谡,马忠,对外,人心,大国,策略,乌桓,关索,孟获第七次,尚德,曹操,魏延,御史中丞,七擒七纵,故事,儒家文化,儒家,分兵

2016-10-30 #故事大全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孟获,孔明,诸葛亮,孟优,南蛮,故事,张嶷,王平,祝融氏,马谡,副将,弟弟,关索,孟获第七次,诸葛,雍闿,马忠,魏延,七擒孟获,人心,分兵,南征,大姓,大喜,妻弟,政权,擒住,敌人,毒蛇猛兽,蜀汉

2019-07-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读“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感作文读“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感作文400字

读“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感作文读“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感作文400字

诸葛亮,孟获,故事,蜀国,刘备,刘禅,地拉,孔明,中外历史,中国,人心,公元,南征,地区,威望,天下,小辫子,擒住,民心,智谋,朋友,策略,没过多久,首领,威胁,统一,七擒孟获,丞相诸葛亮,不值得,内容是

2020-09-03 #故事大全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简介七擒孟获的过程是怎样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简介七擒孟获的过程是怎样的?

诸葛亮,孟获,雍闿,蜀汉,七擒孟获,太守,酋长,大姓,政权,益州郡,过程,关索,刘备,孔明,曹军,王平,龚禄,故事,东吴,丞相,土著,少数民族,汉人,益州,策略,荆州,豪强,诸葛玄,黑狗,故事简介

2017-02-19 #故事阅读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孟获,孔明,诸葛亮,孟优,南蛮,张嶷,王平,祝融氏,马谡,副将,弟弟,关索,孟获第七次,诸葛,雍闿,马忠,魏延,人心,分兵,南征,大姓,大喜,妻弟,政权,擒住,敌人,毒蛇猛兽,蜀汉,泸水,胜败乃兵家常事

2009-01-15 #短篇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孟获,孔明,孟优,王平,张嶷,祝融氏,关索,孟获第七次,魏延,诸葛亮,马谡,马忠,分兵,妻弟,弟弟,泸水,毒蛇猛兽,阴谋,银坑,木鹿大王,丁兵,乌戈国,兀突骨,向蜀军,孔明听,孔明问,孔明坐,孔明寨,张翼,归蜀汉

2010-03-1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