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豆瓣评分9.1: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刺痛中国千万家长

时间:2010-11-27

后来又在锵锵三人行看到这个集爽利和知性于一身的女人,也才知道她曾经就职新华社,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也曾经采访郭中东很多关键人物

提示:本文共有 36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知道周轶君,是因为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收录进了语文教材。

后来又在《锵锵三人行》看到这个集爽利和知性于一身的女人,也才知道她曾经就职新华社,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也曾经采访郭中东很多关键人物。

如果说这些经历为她带来的是小众范围内的影响和知名度,那么这一次《他乡的童年》,带来的则是全民的关注。

因为教育,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豆瓣评分9.1,周轶君带着我们看到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等国家的教育,在最后一集,又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教育。

放眼向外不是为了赞美,转头向内也不是为了批判。

我想,周轶君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更想做的并不是弘扬什么贬抑什么,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也给我们一个更开阔的视角:

教育可以有多少可能性。

一、芬兰:给孩子自由,没那么可怕

芬兰的教育领跑全世界。PISA成绩也一直领先。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这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由这3项组成一评估循环核心,在每一个评核周期里,有2/3的时间会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PISA会在各个国家中抽取4500到10000名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担任调查对象,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在《他乡的童年里》芬兰这一集里,周轶君伏在一位小学教师的怀里流泪了,弹幕上许多人也表示看哭了,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经历里“你不行”贯穿始终,做得不如别人好就是失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不用和别人比较。

在芬兰的小学教室里,没有一本正经的背挺直、小手放在桌子上、小脚并并齐这样的规训,甚至没有数学、语文这样的学科划分。老师教课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们之间没有竞争。

他们学习的是什么?

是如何学习;

是不必竞争,做自己想做的就好;

是如何静下来看书;

是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你的感受就是正确的;

是哪怕你计算做得不好,你也有其他优点,你也可以是一个正直、有爱的人。

在这样的教育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于“人”的尊重。

反观现实,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枷锁。“你不行”“还不够好”“没考到第一名就不要说是我的孩子”,中国人小时候喜欢“哄孩子”,长大了喜欢控制、恐吓孩子,“成绩不好你这辈子就完了”。怎么就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呢?每个生命都有向上的力量,而我们很多时候却在压抑之后,要求他们枝繁叶茂。

二、日本:体能为先,要分享也要守护

对中国人来说,日本是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国家。近是因为曾经的历史让人无法释怀,远是因为实际上我们很少有人真的认真地去看看这个邻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他乡的童年》的镜头里,日本的孩子们洪亮的声音响彻校园。

在日本幼儿园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一天先是从晨练开始,他们一大早就在土地上光着脚疯狂地跑,疯狂地跳,爬上爬下,大声喊叫,就是为了唤醒他们的身体。

对比国内幼儿园,日本孩子的运动量大得惊人,在我们看来“危险”的爬杆、爬树,是他们的日常。

而在国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的建议是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这是最低要求,但是能做到的已经属于不错的园所。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受伤、为了干净、为了便于管理,把这些时间压缩在最低限度。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同样会强调“分享”,但在分享之后,同样会教孩子们保护自己的东西,哪怕是校长和老师来“偷”“抢”,也要挥手推开,大声拒绝。

我们的教育里也在强调“分享”,拒绝的孩子会被评价为“扣”“不懂分享”,但是缺少“守住自己的东西”这个环节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强行拿走了孩子的力量,却又要求他负重。

三、印度:不羞于表达自己

印象里脏乱差的印度,其实已经为全世界培养数量巨大的优秀人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印度人担任CEO的比例高达30%。

“印度人才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他们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有了想法会马上说出来,因为“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他们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哪怕只想到了一半,不会等到想完美了再去做。

而我们从小的教育,更侧重“正确”“完美”“完整”,从幼儿园就开始要求“想好了再说”“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教育,就在这些细节中啊。

印度的农村地区的“云中学校”,建立了SOLE,也就是“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模式,让孩子们自己“想要学习”,孩子们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这一模式,被条件富裕的国际学校采用。

和我们同样面临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大的印度,或许更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贫困地区的父亲。他告诉周轶君,他小时候没有电脑,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可是他的女儿已经开始接触电脑,“我希望她将来能去一个更像样的地方”。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往往被我们忽视。他们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是一种资源,让每个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助益自身成长。

在中国台湾被评价为有“过动症”的陈子齐小朋友,一度怀疑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在印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自信。

周轶君在视频中总结道:印度是混乱的,而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秩序当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而个体之间相互启发和影响,成就了印度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希望。

这样的希望,我们也有。

李跃儿的巴学园、南明教育的教育联盟,以及越来越多为适应孩子而出现的特色幼儿园、小学,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光芒。

四、以色列:失败只是一个过程

犹太人认为重要的三件事:教育,教育,教育。

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

关于犹太人如何创业、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我们也已经转过不少。

而以色列作为纳斯达克上仅次于美国的“创业之国”,我们知之甚少。

怎样的小时候造就了用于创业的一代?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特色。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个发明家,学生的另一个身份可能是公司CEO。

并不是要鼓励孩子放弃学业“瞎捣鼓”,而是对于失败,我们可以更宽容。失败并不是结局,不用曾经的失败来定义一个人,在我们的文化里,值得一再强调。

“这里的孩子们,一定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的自信呢?很期待。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这本书里说“如果不能包容相当数量的失败,真正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像中国的饭馆一样深入身心”的根本原因吧。

以色列学校里的”教育小丑“让人耳目一新,教育小丑来到学校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放松,感到欢乐。弹幕里好多人说”这样有什么用“——快乐本身就是用处呀。”当你去一间有教育小丑的学校,那里有愉悦,有幸福,有坦诚,有乐趣“,谁不愿意去这样的学校呢?多年后回忆起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创新从何而来?

从教育教爸爸德隆先生在家里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游戏、家庭规则中,可见一斑。

遥控器和车钥匙,两个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物体之间,如何找出35个甚至45个联系?思维如同肌肉一样,需要不断的锻炼。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11岁,一个13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决定睡觉时间,”我在我累的时候去睡觉,晚上7点或者凌晨3点,任何我想的时间,因为我的父母给了我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他们相信我有这样的能力“,难以想象好吗!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一贯认识:没人管你还不上天啦!

可是就像德隆先生所说,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或许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一点了。我见过国内家长给孩子精确到分钟的生活作息表,井然有序,却让人觉得,孩子不是一个人,只是家长手中的牵线木偶。多少人在大学、工作之后,再也找不到正常的生活作息?小时候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越界太多的家长,难辞其咎。在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生物之间,我们似乎更擅长制造后者。

质疑权威,是创新的另一个基因。

在以色列,没有不可撼动的权威,你可以质疑总统,也可以质疑课堂上的老师,辩论无处不在。重点不在于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如果你要我相信,请你说服我。”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质疑——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在生存模式思维下的以色列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创新路径。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可是看过各国的教育之后,我们会发现,童年和童年,真的是不一样的。

不过,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避免了竞争的芬兰孩子,在慢慢缺失坚韧不拔的精神;注重集体感和责任感的日本教育,也导致了人们过度压抑自我、校园霸凌频发。而国内应试教育的铁板也早已开始松动,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情商发展。

《他乡的童年》这样的纪录片,更多地是为我们大人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从为孩子的成绩焦虑、为他们的未来担忧、为他们的普通烦躁到喘不过气的紧绷里,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

周轶君在纪录片里,面对镜头说: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和未来。”

作为大人,作为父母,永不停止思考和学习,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豆瓣评分9.1: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刺痛中国千万家长”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教育,家长,芬兰,纪录片,草地,学校,英国,孩子们,周刊,观众,问题,东西,中国,团队,成年人,日本,校长,理念,疫情,社会,私立学校,神州,网友,风物,马林,最适合,给孩子,他她,好的

2011-09-11 #小故事

编导生必看的10部豆瓣高分的中国现实纪录片

编导生必看的10部豆瓣高分的中国现实纪录片

来源,纪录片,豆瓣,现实,导演,中国,娱乐,编导,网友,陈为军,时间,高分,刘翔,梁朝伟,女星,儿童,儿子,北青网,国际,大熊猫,好莱坞,孩子,心意,新片,父亲,电影节,班集体,综艺,评委会,镜头

2015-01-03 #故事大全

国之大运:改变中国的故事 豆瓣

国之大运:改变中国的故事 豆瓣

大运,运河,申遗,大运河,纪录片,中国大运河,大型历史纪录片,拱墅区委,区政府,丝路,世界遗产,团队,杭州市,杭州,高楼,全权委托,央视,拍摄制作,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文渊,中国梦,两岸,例证,主题,历史背景,大地,国脉,扬州市,市井,官员

2014-01-11 #短篇故事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中英,中国,纪录片,乡土,内容,亲历者,故事,城市,巨大变化,大潮,影片,影像,故事情节,时代,变革,改革,中国乡村,追逐梦想,讲述了

2020-06-27 #小故事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中英,中国,纪录片,乡土,内容,亲历者,故事,城市,巨大变化,大潮,影片,影像,故事情节,时代,变革,改革,中国乡村,追逐梦想,讲述了

2020-07-17 #短篇故事

豆瓣9.6 这部白衣天使“抗疫”纪录片 值得被所有人看见!

豆瓣9.6 这部白衣天使“抗疫”纪录片 值得被所有人看见!

医生,疫情,生命,纪录片,镜头,中国医生,一线,才能,时刻,武汉,疾病,医务工作者,一职,中国,医院,医疗队,安危,导演,故事,患者,数据,温情,深度,死神,父母,病人,街道,英雄,观众,工作

2014-05-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中国:变革故事 豆瓣

变化,几年后,个人感觉,小时候,小时,席子,粮票,纪录片,车站,老宅,老家,宣传,年确实,当天傍晚,需要带,翻天覆地

2020-05-12 #经典故事

姐姐 豆瓣

姐姐 豆瓣

姐姐,李玉,刑警,小女孩,记录片,小女儿,童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双胞胎,义务,中国,事项,女孩,名义,头衔,男孩,时空,摄影机,弟弟,情感,影片,敏锐地,母亲,生活空间,父母,版本,电视,身份,纠葛,纪录片

2020-07-1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