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这部9.1分的黎巴嫩电影 让我们了解大部分父母都不“及格”

时间:2010-12-01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日孩子妈妈亲自上阵当起了家庭教师,从数学到汉语拼音,也不管孩子在学校课程的进展,也不考虑孩子当前年龄的接受能力,坚

提示:本文共有 30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周游君的女儿今年6岁半了,马上学前班毕业后,过了暑假便要上小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日孩子妈妈亲自上阵当起了家庭教师,从数学到汉语拼音,也不管孩子在学校课程的进展,也不考虑孩子当前年龄的接受能力,坚定地采取了“高压政策”,大有扛起父母职责大旗,非我莫属的雄心壮志。

然而周游君根据母女俩日益激化的矛盾,凭借着整个家庭逐渐紧张的氛围,加上女儿愈加逆反的学习心理,判断这次家庭教育进展的并不顺利。由于家庭地位甚微,周游君只能意会,不敢言谈。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命题却随着孩子的呼喊,妻子的叫骂,反复地拷问着周游君作为孩子父亲的灵魂——就竟什么样的父母才算是“合格”的。

如果把父母当作一种职业,即便是生儿育女成本如此高的今天,父母依然是这个社会上“门槛”最低的职业之一。然而就像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门槛低,不代表着要求低。身为父母,相对于孩子的责任而言,有着包括生、养、教在内的至少三重含义。生给了孩子最基本的生命,养则是在物质上协助还没有发育健全的孩子长大成人,而作为父母最终极的含义应该表现为“教”。如果说生养是在肉体层面上的一种传承,那么教育则是在精神层面上生命的延续和拓展。

在去年国内公映了一部来自黎巴嫩的纪实电影《何以为家》中,一个来自黎巴嫩的叙利亚12岁男孩的故事,触动了银幕前的国内观众。许多人不敢相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仍然每天上演着如此真实的人间惨剧。这部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影片,是她根据搜集了三年的纪实资料改编而成。影片上映后有人指责导演是在“卖惨”,而导演听闻这些后的回应则是“应该走出你写批评的咖啡馆,到真实世界去看看”。

为了使影片中内容尽可能地呈现真实,导演并没有刻意渲染感人的氛围,在影片的大部分画面中,银幕前的观众除了生活日常,甚至听不到可以略微影响观众情绪的背景音乐。为了尽可能的表现出银幕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整部影片中的演员几乎全部来自于有着同样生活经历的难民群。如影片中的主角赞因,他在现实中也是一位来自于叙利亚,在黎巴嫩首都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难民儿童。而影片中饰演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的希费罗,在影片结束后真的因为她的难民身份被逮捕了。

因为整部影片在纪实和小说之间,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分寸,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在国内豆瓣网站的打分中,网友们打出了9.1分的高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以及戛纳电影节上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提名,以及评审团大奖。

虽然影片的名字被译作《何以为家》,其实延伸开来,更像是“何以为父,何以为母?”,甚至更直接点则成了“何以为人”?影片以主角赞因起诉自己的父母为开始,而引申出这个法医根据他牙龄判断出年龄的,叙利亚12岁男孩的身世之谜。原来赞因的父母只管生下赞因在内的一大堆孩子,却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母的基本职责,这其中包括对孩子思想上的“教”、物质上的“养”。而赞因起诉父母的理由,竟然是“我要控告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因为父母没有“养”和“教”,所以他们不应该选择“生”。这种逻辑,应该就是我国古代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吧。在影片中,赞因的父母不仅对生下的孩子不履行教养的义务,他们甚至没有在孩子出生后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如影片中自由市场中的小贩所说的,这个孩子在一出生就死了,番茄酱瓶子上还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这个孩子却什么也没有。

国内观众看到这些细节,不禁同仇敌忾,扛起了批判主义的大旗,撑起了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确在国内的父母,如影片主角赞因父母的情况几乎绝迹了,我们至少在孩子出生后会及时地给他们弄一张身份证明,然后埋头苦干的去赚取孩子的奶粉钱和学费。并且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一本正经的端着父母的架势,以父母之名向他们传授生存之道、为人之本。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之于孩子而言并不是全知全解的上帝,我们对于孩子的指责,仅仅出于我们对孩子发自本能的爱与呵护。这是国内当今家庭教育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我们自认为我们的本意是好的,我们就以为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这其中包括溺爱和打骂,赞誉和讽刺。在爱的名义加持下,父母做的一切貌似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

近年来在国内因为家庭教育的失当和缺位,青少年的惨剧不在少数,如前些日子备受社会关注的“江歌案”。其中就不乏刘鑫父母对于孩子宠溺教育的过度,而导致了刘鑫在是非观和道德观上的严重偏离,虽然刘鑫最终是惨剧中的幸存者,但是究其道德而言,她却是国内现代教育失败的典型,而其中家庭教育的失当和失位,是她个人悲剧的根本原因。刘鑫的悲剧并不是她在惶恐中对于江歌的抛弃,而是在事情发生后,她所表现出的对江歌的交代与肯定。刘鑫对于江歌母亲与江歌之间一分为二的处理态度,看似在公关层面上战术得当,技巧合理,但是她昭然若揭的极度自私的价值观,将成为她终身无法摆脱的标签。

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孩子的家庭教育却越发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工作繁忙,对于现代教育认知有限,许多家长将对孩子教育的职责转嫁给各种辅导机构,也不管有用没用,美术、舞蹈、钢琴、书法、武术、口才等等业余课先来一套。先不看教育的效果如何,好歹在和同事、朋友谈起孩子教育时,自己投入每年几万块的教育经费,貌似代表着他们对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尽职尽责。

而在面对孩子的表现时,稍不如意,便以“老子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就拿回来这样的成绩?”的句式大加训斥,并辅以“没用的东西”极尽挖苦讽刺之能。而孩子略微取得点成绩,父母们的朋友圈又铺天盖地的以“养了这么多年,付出这么多努力终于没有白费”造句,炫耀自己作为父母之称职。

试问孩子在父母这样的引导中,她(他)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是非观、价值观、学习观?如今嘈杂纷繁的互联网社会,已经让孩子对各种环境讯息应接不暇,猝不及防,而作为孩子认识社会第一道窗口的父母,如果不能帮助孩子们过滤掉社会的浮躁和伪善,而是以一个成年人的生存法则和评价机制去指引孩子超前、超龄的走向社会,势必会让他们过早的在物欲横流、功名利禄中迷失了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单纯善良的天性。

相对于影片中赞因的父母,我们因为给了孩子出生证明,给了孩子足够的奶粉,给了孩子充足的教育经费,给了孩子物质上更为富足的表象,我们就具备了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赞因父母的资格了吗?与赞因的父母相比,我们只是侥幸的生活在另一个社会和时代,如果就父母这个职位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打分,抛却掉外在的社会因素之后,大多数的父母未必就比赞因的父母高明多少。

作为生命的传承方式,作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方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既是神圣的,也是普遍的。如果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父母就是子女灵魂的奠基人。在《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中,赞因父母并不是不该生孩子,而是他们没有把孩子的生、养、教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早期他们尽力去完善一个父母的职责,那么后面他们自然的就不会随意的生那么多小孩。通过赞因父母关于生活困难的倾诉中,导演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了“爹妈之名的不能承受之重”。而在赞因关于“我要控告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的拷问中,试问又有几个父母能够真正做得到“及格”?

通过本片和现实的结合,周游君诚惶诚恐的领悟到,作为父母的我们唯有恪尽而未必职守,唯有臻于而未必至善。只能尽我所能,唯有尽我所能罢了。还望在家庭教育中,同有天下父母心的我们,少点浮躁,多点觉悟。——最后谨以此文与天下父母共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这部9.1分的黎巴嫩电影 让我们了解大部分父母都不“及格””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在中国找到了知音”——黎巴嫩女导演娜丁讲述《何以为家》幕后

“我在中国找到了知音”——黎巴嫩女导演娜丁讲述《何以为家》幕后

赞恩,丁拉,巴基,孩子,以为家,父母,电影,广弘,丁导,环球时报,中国,原因,时间,观众,黎巴嫩,难民,不快乐,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一种,这部电影,拉巴,特约记者,男主角,爱的,还记得,不幸,初衷,使命感,叙利亚,同龄人

2012-12-02 #长篇故事

《何以为家》 故事讲述了一个黎巴嫩平民窟的男孩悲惨生活的故事

《何以为家》 故事讲述了一个黎巴嫩平民窟的男孩悲惨生活的故事

赞恩,父母,妹妹,萨哈,瑞典,影片,房东,时候,生下,儿子,经历,生活,东西,故事,土耳其,导演,母亲,男孩,身份,和我一样,生下来,嫁出去,干什,斯特,来月,泰格,一把刀,联合国难民署,电影,一家

2009-02-04 #故事阅读

《何以为家》黎巴嫩难民故事成“催泪炸弹”

《何以为家》黎巴嫩难民故事成“催泪炸弹”

海报,赞恩,终极,以为家,黑人小孩,奥斯卡,外语片,力量,想象力,富商,年幼,无奈,父母,色彩,背景,跳脱,很多人,鲜艳明亮,约纳斯,萨哈,男主角,爱的,为之动容,人物,内心,卡通,勇气,和服,影片,妹妹

2013-10-24 #小故事

黎巴嫩有一群特殊的孩子 过着贫穷而卑微的生活 出生就是个错误

黎巴嫩有一群特殊的孩子 过着贫穷而卑微的生活 出生就是个错误

赞恩,孩子,父母,妹妹,难民,生活,弟弟,拉希尔,萨哈,女子,影片,母亲,身份,黑人,现实,黎巴嫩,身不由己,爱无力,女人,挪威,难民营,对孩子,无能为力,都会,丈夫,儿童,内心,境遇,女孩,导演

2019-08-04 #故事会

加国故事——黎巴嫩中医小老头

加国故事——黎巴嫩中医小老头

小老头,老先生,蓝莓,中医,教会,黎巴嫩,友善,来那,萨斯,人在他,名字,一段时间,世家,他用,人主,中成药,元素,儿子,剪下,加拿大,华人,宝贝,多伦多,太太,小瓶,对眼,家乡,小孩,白须,白发

2019-02-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黎巴嫩收音机爱好者的故事

黎巴嫩收音机爱好者的故事

收音机,索尼,短波,天线,波段,电台,根德,世界,家乡,想法,电池,转换器,为什么不,和特克,日本制造,连接到,多来,易贝,来连,珍妮,广播电台,谷歌,三洋,收录机,主题,中波,中上,代表,产物,传奇色彩

2015-10-12 #小故事

黎巴嫩贝鲁特:送别大爆炸事故牺牲消防员

黎巴嫩贝鲁特:送别大爆炸事故牺牲消防员

贝鲁特,黎巴嫩,港口区,比拉尔,贾维,消防员,卫生部,新华网,万民,消防队,日公,葬礼,数字显示,新华社发,死亡人数,爆炸事故,员乔,努恩,无家可归,人们,大爆炸,建筑物

2013-04-13 #故事大全

黎巴嫩爆炸:巩俐章子怡的挚爱 终究还是被毁了……

黎巴嫩爆炸:巩俐章子怡的挚爱 终究还是被毁了……

女性,黎巴嫩,名媛,中东,品牌,祖海·慕拉,仙气,传统,皇室,绝美,长裙,面料,贝鲁特,艾莉·萨博,女王,仙女,全世界,公主,刺绣,女人,文化,新品,晚宴,时装,星空,明星,晚礼服,水晶,沙特,灾难

2018-04-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