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我国江东乃是圣地 古代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哪?又是如何死的呢!

时间:2010-12-13

史记卷七最早有江东记载,唐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的乌江亭,就是古地之名秦置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东北的

提示:本文共有 41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江东人们称为是圣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史记卷七最早有江东记载,唐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的乌江亭,就是古地之名---秦置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东北的乌江浦

因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江西广东广西"条下说,"盖大江自历阳斜北下井口,故有东西之名"。历阳即今天的安徽和县(2011年和县拆分划到马鞍山市和芜湖市),京口即今天的江苏镇江。从和县到镇江的长江先是西南--东北流向,接着是向东流,这一段长江以东以南为江东,以西以北为江西。所以史书上最初提到的江东江西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并不是政区的概念。

(现代江东图)

争议:有人认为江东的划分标准应为九江至南京,但事实上江西只在三国时期属于过江东六郡。江东六郡是行政区域并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名词的江东,自唐始,江西便有了自己的名字,与江东呼应 ,不能属于江东。可以参考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等。

汉末三国时期,江东指江东六郡,包括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豫章郡、庐陵郡。

唐朝自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唐朝以后的江东,与江西相对,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西称为江右)。

江东的故事:霸王别姬!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各自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本来刘邦实力并不比项羽强,怎奈,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就连被他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最后都哀叹"竖子不足与谋"。他与刘邦决战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被刘邦用四面楚歌彻底地瓦解了军心,身边的宠妾虞姬拔剑自刎,而他则带着残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安徽和县乌江的长江岸边,后面追兵渐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乌江亭长驾一叶小舟欲渡他过江逃命,想起随他多年的将士到如今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这江边拼死,真是愧对江东的家乡父老,他无论如何也不愿一个人过江,只是托付亭长把他的乌骓马渡过江,随后自刎于江边,幻灭了他的一番宏愿和本来可能成就的霸业。

(霸王别姬)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烟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一场小型庙会,人们或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嚣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

下面为您解答一下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哪?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史记载测)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召集部下议事,居巢人范增前来告诉项梁,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于是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

项梁统军在东阿大破秦军,别遣项羽、刘邦攻打城阳,破秦军于濮阳东,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城内,项羽、刘邦又率军攻打定陶,斩杀秦将李由。项梁连破秦军,非常骄傲。而此时秦派了大量的援军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军后突袭项梁,项梁兵败被杀。项羽和刘邦攻打陈留不下,于是商议退军,项羽引军驻扎彭城西,刘邦驻军于砀。

(项羽自刎)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兵败垓下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国江东乃是圣地 古代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哪?又是如何死的呢!”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项羽既然“霸王别姬”  为何又不肯过江东?

项羽既然“霸王别姬” 为何又不肯过江东?

项羽,西楚霸王,乌江,时候,刘邦,亭长,媳妇,汉高祖刘邦,虞姬,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人品,个人,子弟兵,战争,汉军,江东,东山再起,司马迁,年年,秦义军,章邯,秦皇,韩信,乖乖的,再会,合时,城后,史记

2010-01-10 #小故事

项羽不肯过江东可以理解 为何虞姬却宁死不肯入汉宫呢?

项羽不肯过江东可以理解 为何虞姬却宁死不肯入汉宫呢?

项羽,虞姬,江东,美人,乌江,一代枭雄,不肯过江东,于心,刘邦,天之,李清照,西楚霸王项羽,秦王,帝位,世代,佳句,争强好胜,事迹,关中,俘虏,大部分,大获全胜,和歌,后世,后人,子弟,巨鹿,宁死,成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2015-12-18 #故事阅读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宁愿乌江自刎 也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宁愿乌江自刎 也不肯过江东?

项羽,虞姬,汉兵,刘邦,项王,大王,汉军,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只剩下,乌江,天下,亭长,命令,将士,楚歌,歌声,江东父老,追兵,今安徽定远,虞兮虞兮奈若何,侯来,勒马,司马迁,山下,李清照,杜牧,范增,衣甲,路可

2016-07-17 #故事大全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真实原因是什么?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真实原因是什么?

项羽,刘邦,乌江,天下,战争,江东,天之,人民,品质,楚国,秦国,贵族,遗留,牺牲自己,认识到,丁壮,李清照,于心,楚霸王,毋徒,王笑曰,下场,名作,中落,东山,个人,个性,内战,关系,军旅

2014-05-08 #故事阅读

项羽是“不肯过江东” 还是根本就跑不了?

项羽是“不肯过江东” 还是根本就跑不了?

项羽,乌江,亭长,司马迁,东城,汉军,时候,骑兵,程步,说法,先生,农夫,史记,江东,称王,项羽本纪,解释为,项羽之死,手下,疑点,阴陵,一行,一面,前提,后世,垓下,子弟,战斗力,时间,桥段

2012-06-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不是因为虞姬 而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不是因为虞姬 而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项羽,虞姬,江东,刘邦,不肯过江东,乌江,东山再起,垓下,汉军,亭长,楚歌,百姓,霸王,夏日绝句,垓下歌,将士们,有人说,李清照,刘军,图来,士兵们,屈能伸,楚营,楚霸王,过江东,发现了,对金,人们,事情,俗话说得好

2012-02-16 #故事会

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被扭曲了2000多年的传闻 事实并非如此

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被扭曲了2000多年的传闻 事实并非如此

项羽,乌江,东城,史记,天下,说法,刘邦,天之,司马迁,项羽本纪,观点,百姓,项羽之死,江东,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天下苍生,丁壮,于心,冯其庸,冯先生,虞姬,王笑曰,毋徒,楚霸王,悍将,中落,一生,学者,原因

2019-01-17 #长篇故事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反而是选择在乌江自刎 原因很简单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反而是选择在乌江自刎 原因很简单

项羽,虞姬,刘邦,楚国,江东,章邯,韩信,历史,乌江自刎,从来没有,没有选择,原因,感情,男子,秦国,的士,赵王,复兴,再一次,很简单,成功地,最后一场,虞姬死,赫赫有名,于咸,西楚霸王,范增,过江东,高气傲,在会

2019-02-1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