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备课版:莫言《红高粱(节选)》艺术手法赏析

时间:2010-12-16

作为高考这样一种大型考试,为了凸显大国文化自信,渗透意识形态教育,选择莫言小说作为高考题,是有可能的

提示:本文共有 34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猜测:莫言小说和高考

莫言是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他的小说成就举世瞩目。作为高考这样一种大型考试,为了凸显大国文化自信,渗透意识形态教育,选择莫言小说作为高考题,是有可能的。

作为考题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莫言小说难懂,读来虽有泥沙俱下、江河滔滔的感觉,但就是读不懂,不知说什么?这是学生的普遍感受。

在周测训练中,我选了《红高粱(节选)》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学生答题普遍糟糕。

怎么让学生理解,这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写了一个备课版的《红高粱(节选)》小说解读稿,力争以最通俗的解读,让学生理解、明白。

《红高粱(节选)》艺术手法赏析

1.叙事视角与时空交换

《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当时的中国作家时兴模仿西方现代派的各种小说手法。莫言肯定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作家,他也模仿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用了很多新技法创作小说。很多评论家据此认为莫言的《红高粱》就是模仿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此,莫言在散文《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里做了解释,他说写《红高粱》时,《百年孤独》还没有翻译过来。

在散文中,他讲述《红高粱》最得意的地方,还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说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独特是怎么来的?

据说是受了老作家的鄙夷和激将。80年代,莫言参加了一个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研讨会,有战争经历的老作家经文革的荒废后,已力不从心,而年轻的作家又没经历过战争,怎么能写好战争题材的小说呢?很多老作家表示遗憾,觉得中国很难出现《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的经典的战争小说。

年轻的莫言表示,战争只是小说的背景,作家无非是用战争这个试验场来反映人性、揭示心灵。没有经历过战争但见过放鞭炮,还可以查资料间接了解,当时很多老作家对莫言嗤之以鼻。莫言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不得不着手准备创作,《红高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部经典的战争题材小说。

《红高粱》的叙述视角,莫言不再简单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或限知视角,而是全知、限知视角同时运用,在文本中叙述人称不断变换,给叙述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和自由,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击。

什么是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就是我们熟知的叙述人,也就说小说是由谁来讲述的。一般是“我”、“他”,也有“你”,就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莫言在参阅大量小说的基础上,用了“我父亲”、“我奶奶”的叙述视角,既是全知视角,也是限知视角。叙述到我回忆的部分,肯定是限知的,不过,当切换到我父亲或我奶奶的人称时,又是全知的。

熟知《聊斋志异》的也应该知道,蒲松龄写《婴宁》时,就用了“我婴宁”的说法,想必莫言也是受了蒲松龄这位山东老乡的影响。

在《红高粱(节选)》里,莫言不断变换叙述视角和时空环境。事件、人物看似自由穿梭,实则完美统合在“抗日”的主叙事里。读来毫无违和感,反而觉得刺激、好玩,读者能很真实地在历史、现实、回忆和过去中感知人物的所思所想。

如开头,“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以“我父亲”为叙述视角,到了第四自然段,切换为“我”的叙述视角。“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用“我父亲”这个全知视角,写了父亲如何离别“奶奶”,跟着“余司令”去抗日,然后直接跳跃到“我”这个叙述视角,说“我”对着父亲的墓碑撒尿,唱抗日歌。这里不光有人称的变换,还有时空的自由切换。由父亲的历史回忆,转入到我的记忆回放,过去、现实和历史均在回忆里自由切换。

此手法像万花筒,摇曳着叙述的多姿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觉,色彩、气味,视觉、听觉,融汇其中。

2.精彩的感官感觉描写与丰富的词汇

莫言在一次演讲时提到,他从小生长在乡野,有很多机会品读大自然这本书,所以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各种色彩、气味、声音,总之调动了一切感官感觉。

也就是说莫言善于利用、调动感官感觉来描摹世间万物,使之形象生动,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感。

这是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如莫言在某序里说,当读到《雪国》里的一个情节:“写秋天时候,一条狗伸出舌头舔路上的水。”他说这个细节描写打开了他对小说的想象,后来他写了小说《白狗秋千架》。”秋天容易缺水,故狗舔水,充分说明秋天的干燥。用语非常的精准,写出了秋天的特征,深刻到了骨子里。

在《红高粱(节选)》里,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丰富的词汇激荡着各种精彩的感官感觉描写。细细品读,对我们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这一句,莫言极写了父亲的视觉、嗅觉和触觉,写出父亲远离母亲的依恋不舍。奶奶在母亲的眼里是高大的,因为奶奶可以给父亲庇护,奶奶的怀抱有热烘烘的香味,结合肚子咕噜噜响可知,奶奶的怀里应该常藏有大饼,在年幼的父亲眼里:奶奶是物质温暖啊,这一远离,能没有凄凉的伤别吗?

这离别写得形象、动人。不需要饶舌多难舍难分,直接呈现出人物的感官感觉,就让人感知到离别的伤感。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这一句写听觉,声音太大了,说明队伍庞大,人多。是不是比直接叙述人多来得妙?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这一段,先写味觉,再用视觉写味觉。从气息到气味,幽淡、苦涩、微甘到新奇、腥甜,味道不断变化,各种气味扑面而来,读者无感没有关系,语言的美感知不到没有关系,你的脑海该有高粱起伏摇摆的形象吧?还有,你总闻过薄荷和高粱的气味吧,如果你实在啥都不知道,那这腥甜气味是黄红相间的,像未完全成熟的高粱,你总该有知觉吧。一句话,这气味是黄和红。黄给人新鲜,红给人热烈。说来说去还是感觉。晕了吗?

莫言不厌其烦地写气味,写尽了父亲的各种酸甜苦辣回忆,这气味不就是父亲大半生的经历吗?所以后面一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的回忆,来得恰切、合适。像意识流,又不失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于是,后面就写了父亲记忆中的腥甜气味,实则就是战争残酷场面的虚化描写。

莫言能把感官感觉写得这么好,与其丰富的语言词汇是分不开的。

这里稍啰嗦下,莫言学历不高,词汇量那么丰富,与其用功刻苦有关。莫言说小时候没什么书可看,实在没书读的时候,就捧着新华字典读、背。除此之外,《红高粱》以及莫言的很多小说,大量借用民间语言,谚语、俗语、俚语也充分运用,读他的小说,感觉最深的就是语言的摇曳多姿,色彩斑斓,有文采,也有气势。

3.小说的民间立场

民间立场主要讲的就是莫言的小说,故事来自民间,人物是民间底层。这是专家公认的解读。在本篇节选里,我简要谈情节、人物和主题的问题,稍微与高考小说有关,也想告诉同学们,小说题无论多么难,解答的时候思路还是离不开情节、人物和主题。

如本节选。情节不是传统的紧凑型线性故事流变,各种人称、时空的交错变化,编织成的丰富多彩的祖辈故事,你很难像传统小说那样能清晰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

你读完后,可以一句话概括:“民间英雄抗日的精彩故事。”

在情节上,莫言是选择淡化的。

同样,在人物,主题方面也同样选择与传统不一样的道路。

这和当时的创作环境和风气有关。在80年代以前的老一辈作家眼里,小说是有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故事情节是流变线性的,人物形象也是高大上的。

小说多数是传说中的老题材、老人物、老手法、老主题和老故事。80年代后的作家还这样写肯定不行,再加上西方现代派各种技法的引入,80年代是一个推崇先锋实验小说的时代。不仅莫言,王安忆在“四不小说叙事观”里也说过类似不重典型环境、不重特殊人物的话语。

莫言《红高粱》里的主要人物余占鳌,是一个土匪,抗日是发自生存的本能的抵抗。这样的人物,完全就是山东高密普通农民的写照,带有一点民间传奇的味道,与官方相传的高大上的正面形象有别。这也正是如此有别,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使其在文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情节的淡化,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决定了小说主题的丰富多义。你一时半会不好概括这反映什么,说了什么?

有人说《红高粱》张扬一种生命激情和本能;有人说是大胆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有人说宣扬一种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还有人说体现了山东人敢爱敢恨的性格。

她们不是,她们又都是。这就是《红高粱》的独特之处,像甘甜、刚烈的高粱酒,给人无尽的回味。(本文是铁无绵原创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备课版:莫言《红高粱(节选)》艺术手法赏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莫言与《红高粱》

莫言与《红高粱》

红高粱,莫言,中国青年报,小说,通信,孙犁,文学,方式,李陀,高密东北乡,责任编辑,中篇小说,会稽山,作者,态度,战争,抗日战争,故乡人,极端,荷花淀派,人民文学,愤怒的葡萄,是这样,杂志上,青年作家,周迅,大卫,朱亚文,罗强,龙华寺

2014-08-03 #小故事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红高粱,家卫,摘要,山东,北京,作家,制作方,电视剧,浙江,收视,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参加完,山东卫视,文艺座谈会,背后的故事,这是他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红高粱,家卫,摘要,山东,北京,作家,制作方,电视剧,浙江,收视,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参加完,山东卫视,文艺座谈会,背后的故事,这是他

2020-08-05 #长篇故事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莫言谈《红高粱》背后的故事

红高粱,家卫,摘要,山东,北京,作家,制作方,电视剧,浙江,收视,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参加完,山东卫视,文艺座谈会,背后的故事,这是他

2020-08-05 #故事会

莫言是如何写出《红高粱》的

莫言是如何写出《红高粱》的

莫言,红高粱,小说,战争,朱伟,余占鳌,创作,章仲锷,人民文学,作家,作品,故事,民间,高粱,戴凤莲,抗日,文学创作,我爷爷,张艺谋,红高粱家族,中篇小说,人物,力量,历史,文坛,奶奶,座谈会,素材,电影,高密东北乡

2012-04-13 #小故事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曹克明,余占鳌,民间,南郭庄,戴凤莲,潍县,联庄,农民,贫民,故事,组织,红高粱,一带,司令,土匪,奶奶,性格,情节,野性,戴凤,曹克,世界,人物,人性,人物形象,同志,大爷,山东省,小说,少将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曹克明,余占鳌,民间,南郭庄,戴凤莲,潍县,联庄,农民,贫民,故事,组织,红高粱,一带,司令,土匪,奶奶,性格,情节,野性,戴凤,曹克,世界,人物,人性,人物形象,同志,大爷,山东省,小说,少将

2020-08-06 #小故事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莫言红高粱是真的故事吗

曹克明,余占鳌,民间,南郭庄,戴凤莲,潍县,联庄,农民,贫民,故事,组织,红高粱,一带,司令,土匪,奶奶,性格,情节,野性,戴凤,曹克,世界,人物,人性,人物形象,同志,大爷,山东省,小说,少将

2020-08-0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