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李清照小故事

时间:2010-12-22 17:35:14

相关推荐

李清照小故事

李清照小故事 李清照小故事 篇一:李清照的故事 1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公元 1084 年 约 1151 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 弟弟李 hāng 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 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 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 划船游湖 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 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 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 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 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 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 老寿星 啦, 小骆驼 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 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 扑愣愣 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二十万钱。 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让我来算一算。 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 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 赌茶 。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 赌茶 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 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 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 1126 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 《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 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 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 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 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 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篇二:12 天下第一泉故事之李清照的童年趣事 天下第一泉故事之李清照的童年趣事 孙女:爷爷,别听音乐了,给我讲故事吧,讲故事吧。(撒娇地) 爷爷:呵呵呵,好,讲故事。爷爷问你,宋朝的时候,济南出了个著名的女文学家、女词人,这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孙女:这个我知道,是李清照呗!号易安居士。她是中国文坛的奇女子,也是咱济南人的骄傲。趵突泉公园里就有李清照纪念堂,在柳絮泉与漱玉泉旁边。据说李清照的旧居就在这里,她小时候常常对着泉水梳妆呢。 爷爷:哈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这李清照纪念堂分为南北两个院,是宋代建筑风格,分为漱玉堂、有竹堂、静治堂等,格调朴实、淡雅、大方,恰当地体现了女词人的身份、气质和风度。正厅坐北朝南,陈列着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诗词、题字等,抱柱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槛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啊。 孙女:爷爷,我还知道,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爷爷:嗯,你说的对,不过不够全面。李清照活了七十二年,早年生活安定、优裕,描写相思之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的作品较多,风格上浅俗易懂,细腻善感,被人们称为 易安体 ,是大家公认的婉约词派代表。金兵入侵后,国家遭遇巨变,这时候起李清照的词风大变,很多作品都展示了她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她留下的 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何等豪迈,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啊!李清照有 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她诗词文赋无所不通,尤其以词闻名于世。她可以和苏轼、陆游、辛弃疾并列,也可以和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前代风格大师比肩。除了诗词方面的造诣,她还擅长书画,精通音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月球上环形山命名的女性。 孙女:好厉害呀!爷爷快给我讲讲她的故事吧。 爷爷:那实在太多了。爷爷今天先给你讲一个李清照童年的故事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的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平时,她除了和表姐、堂妹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外,最爱到漱玉泉、大明湖边游玩。别看她年龄不大,却很有主见,是姐妹们的主心骨。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下午完成了母亲布置的功课,姐妹们就开始商量去哪儿玩。表姐说去荡秋千,堂妹说去捉迷藏,李清照想了想,提笔在纸上写了 划船游湖 四个字。姊妹们一看,乐得不停拍手: 好主意!我们现在就去! 出了主意的李清照却不动,她说: 我们不能私自外出划船游湖去,那样的话,家里人找不到我们会担心,要经过母亲的同意才是。 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很有文学修养。于是三人见到母亲,把外出划船游湖的事如实相告。得到允许后,这这姐妹仨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带上丫鬟们,手拉着手又蹦又跳地跑到了大明湖畔,她们登上了停靠在湖边的游船,奋力向湖心划去。那里有连 片的荷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有的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钻了出来挺立在荷叶中。李清照她们坐在船上,一边嗅着花香,一边随微风飘荡,深深陶醉其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孙女:爷爷,她们玩得好快活啊! 爷爷:是啊。李清照年轻的时候确实是无忧无虑,生活得非常幸福,所以也写出了很多清新的诗词。 就在大家沉醉其中的时候,李清照的表姐忽然喊了起来: 哎呀,你们快看那些石头! 大家转头望去,发现一大片的荷叶下面,若隐若现,有很多形态各异的怪石。李清照招呼大家赶忙把船划了过去,她兴奋地指点着湖里的怪石说道: 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 仙女石 吧! 堂妹也跟着大声地喊: 哎,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李清照回答道: 就叫它 金钟石 好啦! 大家嘻嘻哈哈地给湖里的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 老寿星 啦、 小绵羊 啦、 大乌龟 啦,嬉闹声回荡在芦苇荡和荷花塘里。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她们兴致尽了,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是环顾四周,水面茫茫,回家的路找不着了。大家焦急起来,丫鬟们急急忙忙划动双桨,结果因为心慌意乱,左冲右突,小船儿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起来,一齐 扑愣愣 地飞向夜空。惊鸟的动静把大家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哈哈大笑,乐得前仰后合: 看把你们给吓的,真成了惊弓之鸟了! 她边 说边摇摇摆摆地走到船头,比照着北斗星的方向,指挥大家穿过比人还高的荷花,沿着一条狭窄的水道,成功返航了。 后来,李清照回忆起这次愉快的经历,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就是刚才蔡琴唱的这首歌的歌词。 孙女:我知道我知道,这首歌是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唱的,就在东荷西柳的奥体中心,当时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开幕式了。这首词我也会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篇三:李清照的悲惨故事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词 在宋代终于推翻 诗庄词媚 的传统藩篱登上了当时文坛的霸主地位。 词 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又被称为 词之正宗 。在婉约派词人中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她的一生跨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由平静祥和到动荡不安,丰富而坎坷的社会生活,使得李清照的词内容广泛,风格独特。通过她的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 词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沧桑剧变,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所演绎出的悲欢离合。李清照的词既有伉俪情深的愉悦,更有国破家亡的悲叹,纵观其一生及其词作内容,所蕴涵的悲剧情结颇耐人寻味。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悲剧情结,不仅把 词 的文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奠 定其词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悲剧情结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 不让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一、悲剧情结的体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 悲剧情结 是指长久隐藏于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悲剧情感、因素、意识对她的词作及对人生观、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是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的,有些则是作者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无论何种情况,后人都可通过词作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判断出来。李词中的悲剧情结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词作中对 愁 字的运用和咏物的大异其趣。 李清照词中的 愁 字尽管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但让读者看来隐藏在 愁 字后的悲剧情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作者的 闲愁 。这具体体现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还算幸福,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就是如相思之愁、离别愁、由相思而孤独之愁等。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里,时常沐浴着亲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赏,家乡的风景名胜、齐鲁大地的壮丽山川,她都饱览无余。及笄之后,一个待字出嫁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而父母对东床的遴选又举棋不定。李清照的心里话又难以启齿对父母亲表白,于是她便选择了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一首 口气宛然 的青春易逝之叹。一夜的 疏雨骤风 使得词人对侍女的回答 海棠依旧 非常吃惊、生气,不禁大声呵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对 花事 的关心正是对青春的感叹和珍惜。 逝者如斯 、 青春易逝 ,作者生气的话语中蕴涵着一种无奈的凄伤之情。 少女时期,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隐隐愁绪正是情理中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找到了当朝重臣赵挺之的公子赵明诚。赵明诚出身名门,还是太学生,文化素质也很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21 岁的赵明诚与 18 岁的李清照喜结良缘。这一对天作之合的少男少女是幸运的。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择婿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人不胜艳羡的 夫妇擅朋友之胜 的理想姻缘。 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理应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在初婚时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意,伉俪相娱。但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旧党失势,党争加剧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李清照本来想借着公公赵挺之的大权援救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但落了一个 炙手可热心可寒 的结局。事已至此,李清照被迫回乡暂居。此时词人的作品可谓 悲从中来 ,悲不能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在《一剪梅》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说明词人相思甚苦,难以入睡,听到雁声,见到月光满楼,更增添了秋夜孤寂之感。《醉花阴》中更有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之句。 愁 是百遣难解,人则因 愁 而 瘦 ,并且 人比黄花瘦 ,作者的相思之愁、之苦、之悲,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后来,李清照的人生之路随着政治斗争的风雨而飘摇不定。无论是重返汴京,还是屏居青州,生活的不幸逐渐加大,词人心中的愁绪越来越浓。在此期间的词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抒发了作者逐渐被弃的 婕妤之叹 。《满廷芳》中也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之句。《凤凰台上忆吹箫》中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中临别心神不定,难以为别,别后又孤寂难诉的描写更可见李清照为情所困、为情所苦的情形,令人悲叹。而一首《点绛唇》(闺思)寥寥数语: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愁千缕 的愁绪,惜春的无奈,让人感到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 其次是浓愁。北宋的靖康之变(1126)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变故,生活的不幸、打击接踵而至。莱州寻夫,丈夫 人老健康城 ,词人失去了至爱的亲人,国家又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真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境地。然而生活的不幸还远不止这些,此后的玉壶通敌的政治迫害,再嫁张汝舟的举世诽谤等,使得词人像一叶失去方向的小舟在惊涛骇浪中飘摇不定,摇摇欲坠。后期生活的不幸带来的 愁 绪反映在词作中远非前期之 闲愁 可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种 浓愁 的悲剧意味范围更广,意义更深,情感更浓。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声声慢》(寻寻觅觅)。该词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让人称奇,让人扼腕而叹。词人的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景况如决堤的洪水奔腾而出,一泻千里,内心痛楚的煎熬使词人度日如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满地堆砌的黄花、质地低劣的淡酒、飞天而过的大雁、失去光彩的梧桐、黄昏时节的点滴细雨,这一切的一切都向女词人袭来,使人把痛苦的往事连一起,悲上加悲,最后由衷地发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悲叹。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只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给人一种不忍卒读之感。此间词人的很多词都 悲味 十足,让人顿生怜意。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识,踏雪没心情。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忆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室怀远更凄凉。 《忆秦娥》(临高阁)中: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等,尤其是《武陵春 春晚》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形象地把自己的一腔哀怨,一肚悲苦抒发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还有《永遇乐 元宵》中: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而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的失魂落魄,形容枯槁,心中的凄苦跃然纸上。 总之,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悲剧成分大大增加。 愁 、 泪 、 酒 、 残 憔悴 等凄凉字眼的运用更加频繁。较之前期词 愁 的浓度更大,力度更甚,所蕴藏的悲剧情结达到了高潮,同时词作的艺术境界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悲剧情结的原因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事都事出有因,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词作中之所以有那么浓重的悲剧情结,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封建社会对女权漠视的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 第二,李清照对人生世事的敏感度较高。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本身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艺术修养之高自不待言。 第三,大宋王朝的历史现实为李清照的悲剧情结提供了厚实的社会背景。 当然,李清照诗词中也有一些欢快愉悦或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众所周知的《乌江》(生当作人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我们这里关注的悲剧情结只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个方面,目的是做到 知人论世 ,为了更好地研究、欣赏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李清照小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古金,姨母,书市,书皮,古书,卖书,篆字,老者,踏青,了一件,清明时节,这是她,大吃一惊,梦寐以求,吸引住了

2020-05-09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古金,姨母,书市,书皮,古书,卖书,篆字,老者,踏青,了一件,清明时节,这是她,大吃一惊,梦寐以求,吸引住了

2020-06-11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古金,姨母,书市,书皮,古书,卖书,篆字,老者,踏青,了一件,清明时节,这是她,大吃一惊,梦寐以求,吸引住了

2020-06-11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古金,姨母,书市,书皮,古书,卖书,篆字,老者,踏青,了一件,清明时节,这是她,大吃一惊,梦寐以求,吸引住了

2020-06-11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的小故事最好是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要短100

李清照,古金,姨母,书市,书皮,古书,卖书,篆字,老者,踏青,了一件,清明时节,这是她,大吃一惊,梦寐以求,吸引住了

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