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的差异性

时间:2011-01-07

对于这个让主流学界极其困惑的差异性问题,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那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一目了然的

提示:本文共有 84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的差异性

作者:勒巫吉布

内容摘要: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像,给与世界主流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一个非常困惑的差异性问题。对于这个让主流学界极其困惑的差异性问题,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那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一目了然的。笔者根据考古成果等资料推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是两个不同族群(亚族群)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根据考古成果和彝族毕摩文化等资料推断,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是被诅咒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三星堆青铜神树是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生育繁衍树的最初最高形式。

关键词: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毕摩文化、祭祀、诅咒、繁衍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像,给与世界主流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一个非常困惑的差异性问题。为什么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这么大,而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像又这么小?这对于世界主流学界的很多专家和学者来说一直都是个想不明白、解释不通的问题。有少数不严谨的专家和学者简单的将这个现象勉强解释为三星堆王国的没落,但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对于这个让主流学界极其困惑的差异性问题,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那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一目了然的。

彝族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主,自然崇拜为辅的民族。彝族宗教历史及其久远,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宗教在母系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成熟。彝族宗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处于正统的毕摩,另一种是处于较边缘的“苏尼”。毕摩趋于尊祖自律,遵从自然法则;苏尼趋于巫术,崇尚妖神鬼怪思想。毕摩职能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主持祭祀、除灾祛祸(心理治疗、矫正社会和人)、治病疗疾、主持盟誓等。

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的简要情况

(一)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简要情况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1986年8月出土于成都以北40公里的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县级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按照一定规格挖坑而埋,陪葬品高级而及其繁多,掩埋地没有河沟。它高172厘米,重大180公斤,站立在高90厘米的基座上。他所站立的高台基座,由4个神兽组成,看上去气势十足;他头戴花冠,体态高大,身躯稍显瘦长,发型为笄发,脑后无辫子,头戴复杂的兽面冠,衣著华丽的多层长服(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祭服),腰不束带;他脸部为方颐,眼睛排列呈倒八字,耳垂处有穿孔,眼睛形态为中有横棱线的豆荚形,表情威严肃穆。

(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简要情况

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2001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村的古蜀国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无挖坑而埋的迹象、无陪葬品,发现地为一河沟。它通髙19.6厘米,其中立人高14.61厘米、插件高4.99厘米,重641克。其整体形态为圆雕造型,由立人像和插件相互联接组成。它铸造工艺与三星堆出土人物雕像相似,从残留的泥芯范土看,系制模后一次浇铸而成,然后在器表作过打磨抛光处理。它造型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制作方面则展示了娴熟而高超的制作技巧。他身材修长,脸形瘦削,眉弓凸起,颧骨高凸,直鼻方颐,嘴如梭形,微微张开,椭圆形的眼睑深陷,大眼圆睁,耳朵较大,耳垂处有细小的穿孔;他头上戴环形帽圈,帽圈上的13道弧形芒状饰物犹如太阳的光芒,衣服是比较简易的单层中长服,腰系带,腰带上还多出了一柄短杖;他脑后垂有隆起的辫发,辫子并列为三股,当垂至后背中部时,有一宽带将三股合为一束,再拖至臀部。他腰间斜插一柄短杖,神情肃穆地站在插件上。

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站立在插件上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其插件略呈方形,上端分开,很像农耕初期一个倒置的耒形器。在分开的上部之间有两根支撑,并夹有布满铜锈的类似横梁的东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横梁状物体上面还残留有少量朱砂。在插件下端,清理出土时发现尚有一些残存的木质痕迹。据此推测,当初古蜀族供奉或在祭祀活动以及其他宗教活动中使用青铜立人像的时候,下面可能有木质的基座,用插件入木孔固定于上。这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站立于纹饰华丽的双层方座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人物造型极少,仅有这小型青铜立人像一件。

(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的对比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均被塑造成为具有三维空间感的高高站立的人物,耳垂均有穿孔,脸部均为方颐,都有着相同的手势,手中都应当持握着从双手间穿插而过的器物。

不同的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体态高大,身躯稍显瘦长,发型为笄发,脑后无辫子,头戴复杂的兽面冠,衣著华丽的多层长服(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祭服),腰不束带。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体态矮小,发型为辫发,脑后拖着三股一体的长辫子,头戴简单的圆涡形冠,衣服是比较简易的单层中长服,腰系带,腰带上还有一柄短杖。就人物的面部造型而言,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眼睛排列呈倒八字,眼睛形态为中有横棱线的豆荚形;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眼睛横向排列,眼睛形态为中无横棱线的对称的橄榄形。

经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科学考证确定,三星堆的年代在殷墟中期,即商代后期偏早阶段,而金沙遗址的年代在商代后期偏晚阶段到西周前期。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早于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已经确认,三星堆遗址早于金沙遗址已经确认。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应是沿袭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风格铸造的,因其年代晚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所以它才带上了较晚的时代烙印。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相同的特征说明,他们都应该是王者(最高统治者)的形象并有联系。而他们的帽子、发式、衣服的明显不同;一个腰不束带、一个系带;还有二者的脸形、眼睛和嘴巴也都有明显的区别,这充分说明二者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个族群(亚族群)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是两个不同族群(亚族群)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

二、彝族毕摩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

(一)“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简介

彝族“尼木措毕”祭祀仪式由来已久。据彝族史诗《勒俄》、历史典籍《公史传》和《母史传》、教育经典《玛牧》等彝文古籍的记载,彝族先民社会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制时代,过渡到“娶妻配成偶,生子可见父”的父系制时代,便已创立了祭祖送灵的宗教文化制度。在经历了“生子不见父”的九代历史之后,雪族之子武哲史拉的后裔石尔俄特历经曲折,终于与聪明女子兹尼史瑟结婚,此后“生子见父”、父子联名,从而也确立了祭祖送灵的一整套宗教制度。

在四川凉山彝族的人生礼仪与仪式生活中,“尼木措毕”至今是民间最为隆重、最受重视的社区公共事务。一般以家庭、家支(宗族)为单位,在火葬举行之后的一年到数年之内,按一代送一代或几代的传统仪轨范式,在冬日农闲时节由家庭自行或家支集体延请祭祖毕摩来举办,通常须在彝族新年与汉族春节之间择吉日进行。过去的祭祖送灵大典要延续7至21日,而现在大都简化为3 天,整个活动由数十种仪式程序构成,须请数位乃至十多位“尼木毕摩”(祭祖毕摩)共同主持。仪式规模视所送亡灵的灵牌数目、威望而定,尤其是家支集体举行的送灵大典,涉及到几代亡灵中的数位或十多位祖先,那么与这些祖先有血缘、亲缘联系的人们都会参加仪式活动,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送灵仪式活动在彝族地区有其较为固定的文化表现周期和代代相承的民俗生活基础。

彝族有句谚语,“人死有三魂,一魂归祖先。”彝人普遍信仰灵魂不死和人死后有三魂,即人的肉体死亡后还有三魂存在,并有暂时不同的归宿和存在的形态,其中一魂守在火葬场或坟墓上,一魂回归祖界与祖先相聚,一魂守护家中供奉的祖灵位上。三魂中,无论是哪一个灵魂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程度,都会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彝人理想中的灵魂归宿地是祖界,此三魂等到给予“尼木措毕”祭祀送灵后,便会合一体回归到祖界与祖先们一起生活。所以彝人一般都要在每隔一至三代就要进行一次送灵归祖仪式,即把死去祖先的三魂进行祭祀合一后送到祖界与祖先们一道生活而得以“永生”,继续为祖先和后代子孙尽责尽力,并享受人生未尽之灵魂乐趣。作为后代,应当将对祖先的崇拜置于首位,安葬祖先、祭祀祖先、给祖先送灵是后辈子孙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

(二)“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程序

“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程序十分复杂,内容丰富、意蕴深遂,是毕摩文化中层次最高、要求最严、规模最大的一种仪式活动。仪式活动的现实操作行为是,将物化形式的祖灵牌位和祖灵筒等通过一系列复杂而丰富的仪式和程序后送入野外同宗祖灵箐洞。其中,安灵、净灵和指路送灵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主要仪式环节。

安灵,彝语叫“玛都果”,是指安置已故祖先的灵魂。安灵的目的,一为能够及时行祭供奉祖灵,二为能够更好地享有祖妣的荫庇。在整个安灵仪式中,有选灵、招灵、制做灵牌、净灵、献药除疾、祭灵供灵等程序。做好“玛都”后就是净化祖灵的过程,即净灵仪式。首先毕摩用草木灰洒于祖妣坟墓之上,以示叫醒逝者灵魂,然后追溯死因病源,敬酒献水,招请祖妣亡灵附于竹根上,并堵塞坟茔之地的污祟。祖妣亡灵附于竹根后,从竹根中割取谷粒大小的一粒作为祖灵,装入用桃树或滇杨做成的灵桩之中。做好灵桩后,又行一定仪式断开缠祟于祖妣之身的累赘、破烂、糟粕之类的缘孽,扫除祖妣身上的尘灰,其中主要有解除孽业、换灵桩、白赎白净等仪礼。

(三)“白赎白净”即“曲次曲弘”仪式

“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的“白赎白净”仪式彝语称为“曲次曲弘”,在一系列程序准备后毕摩用“报毕草结”报毕,诵《曲次曲弘》经文,烧一烫石(据传原来要用一锭白银作净石)为祖灵除秽。除秽后将象征祖灵的竹灵从灵桩中取出,夫妻成双成对地按先后辈分装入刺龙包树木做成的灵棺之中,装时要用羊毛包住竹灵而装,意为已给祖灵穿上服饰,并加一点碎银。据传远古本来是用金银铸造成祖妣的人像装入,但后来由于受财富和技艺的限制,象征性地用碎银代之,所以又称之为金银灵棺“曲布史洛”。之后是指路、送灵、挽魂、婚媾与接种等仪式。

三、彝族毕摩文化中最神秘的诅咒仪式“咒人”

在彝族毕摩文化的各种仪式中基本上都是象征吉祥的仪式,诅咒是彝族毕摩文化中唯一的施恶仪式。在彝族毕摩仪式中诅咒分为两种,一种咒鬼,另一种是咒人。咒鬼仪式多为诅咒凶死鬼和恶鬼。咒人,彝族谚语说“强时用胳膊,软时用凶鸡”,意思是有力用力对付,无力用雄鸡诅咒,即用鸡去咒敌人,打鸡来证明是非。彝族谚语中还有一句:“一个鸡头可管九条命”,意即打一只鸡咒人,可制九个无法无天的人于死命。彝人与他人结下冤仇或怀疑他人施咒术驱使鬼怪至家作崇,无法用其他任何方式解决时便请毕摩对仇人和所怀疑者进行诅咒和反咒,以期借助于神秘的力量置仇人于死地或降祸于仇家。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恐怖性。咒人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一)咒人

凡有被偷盗而无法找到窃犯,或与人有深仇大恨而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时,就请毕摩念经咒人。咒人要用山羊、鸡、三尺长的柳条二十对,做法是把柳枝插在山坡上,用一把草和一只鸡捆在一起,把羊、鸡放在树枝旁,毕摩把鸡拿在手中念《咒人经》,要被咒的人像鸡一样死去。毕摩念完经以后,家人把羊和鸡打死煮熟献食,最后毕摩做一个草人用刀砍碎,象征砍死了被诅咒的人,同时一面念着经,一面把鸡头、翅膀、腿捆在一根竹竿上,插在咒人的敌方。

(二)咒冤家仇人

咒冤家仇人,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彝语称“子克觉”,是由毕摩主持在战时、战前和战后攻击敌方的一种巫术。常用巫术有两种:一种是扎一草人像,用一只小狗,指名仇人,并表明诅咒之意。然后,毕摩诵《咒经》诅咒。《咒经》毕,将小狗打死,淋血于草人像上,乘黑夜将死狗、草人像悬挂于仇家的房屋附近树枝上,让冤家仇人误撞。人民认为,冤家仇人碰撞着死狗和草人,必遭大难、甚至死亡。另一种是用稻草扎若干草人像,取一根因生癞疮而死亡的牲畜腰椎骨,或取一根因生癞疮致死的猴子或马的腿骨,指名冤家仇人,然后毕摩诵《咒经》诅咒,咒毕,将牲畜骨或猴骨暗置于仇人房屋旁的路上或田野,让仇人误经骨旁或误食田野的粮食、果子,认为这样仇人就会得病死亡。

(三)装力更而咒

装力更而咒,彝语音“力更争打日”,暗取所咒对象的衣块、头发、指甲等,将这些物件和竹根、“招魂草”等暗中在仇人头上绕匝后,用“招魂草”扎一仇人偶像,诵咒招仇人的灵魂附于偶像和竹根,并做仇人之“竹灵”,插“招兵大神枝”,用一头花脸黑牛和公绵羊、公山羊、公猪、公鸡各一只作牺牲,进行大型的诅咒。先用一只白公鸡在大神枝间行“祈道”仪式,祈求神灵的协助和保佑;然后行“防卫保护”仪式,给主人、毕摩和其它相关人员作好“护卫”,以免错伤。然后“招兵”,插一面白旗,诵《招兵经》招天兵天将和各路神灵来助法,接着毕摩和徒弟一起诵《食人红舌经》、《黑牛经》等,诅咒时将偶像、竹灵和衣物等放到大神枝的“敌域”内;然后进行“围猎”仪式,将鬼灵、偶像和衣物等在大神枝间顺时针方向转三圈,毕摩倒穿衣服,倒戴法笠而咒,主人齐声吆嚎,以示“围猎”。

(四)书咒板

书咒板彝语音“特依斯觉”,这是一种旨在降祸于仇敌之家的活动,其具体目的并非是要使仇人人身死亡,而是针对于其土地田产等,对其财产进行破坏。用杉木和黑杨树,做好九块小木板,收集鸡、犬、猫、蛙、蛇、牛、马、鸟等种种动物之血(越多越好),将之和木炭粉或锅灰搅拌,研成“墨汁”,用木笔蘸汁在木版的一面画日月星辰、云雾、雷电、风雨等,反面写上种种意在呼风、唤雨、降雹,促使仇敌受害的咒语,写画时必须要藏匿在深山老林,用衣物蒙盖着写,不能让其“曝光”。

(五)一般形式咒人

一般形式咒人彝语音“撮日”,是一种操作简便而随时可行的咒人法,大致是扎仇人之草偶,念诵相关《咒人经》及咒语,最后将草偶置于蒿枝做的尸架后焚烧掉。毕摩说这种方法一般是不能轻易外传的,以免别人学会后多行不义。

所有咒人仪式,一般都需要被诅咒者的生辰八字、被诅咒者父母的生辰八字(最重要的是目前的生辰八字)等,生于何年何月何日,是彝族十二生肖时辰哪个时辰生的等。生辰八字一定要准确,生辰八字准确度越高,诅咒的效果越好。咒人仪式还有用画像和泥塑人做被诅咒人替代品进行诅咒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咒人”是不能随便使用的仪式,它是最后的选项,一般都是在不能用人力解决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彝族民间普遍的说法是,在一般情况下诅咒对方死了一个人本方也很有可能会死一个人,更坏的情况是对本方的伤害还会更大。

四、三星堆青铜神树和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的生育繁衍树的简要情况

(一)三星堆青铜神树简要情况

三星堆青铜神树,在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同出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三星堆青铜神树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从结构上来看,三层之上还应该有几层),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共找到8件青铜树(可能有些是部件,而不是单独的一件青铜树),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其中一棵树(命名青铜神树)是最大的,也是唯一能大致复原的一棵。剩余青铜树除一棵大型树勉强拼出下半部分外,其他都因年代久远、工艺复杂、破坏过大而无法复原。

(二)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的生育繁衍树简要情况

在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的“婚媾和接种”中有个重要的仪式叫“治佐”仪礼,其中要用到一棵生育繁衍树(治波)。“治佐”仪礼,“治”是指“治波”, 由一棵五层至九层树枝的杉树或柏树或松树做成,根部削尖、以示男性生殖器, 含有“种子、根本”之意。“佐”,有“继续”、“承 接”之意。“治佐”就是指先祖的“种子”承接 下来,即把先祖的生殖能力承接下来,并且继续繁衍下去。

整个“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到达这一程序时,就依着已经过几道除秽祛祟仪礼的枝叶繁茂的接种树“治波”(生育繁衍树)进行。树前用插神座的方式搭一象征性的小房子, 将祖妣之灵置于其中,备烧烫的石板,上置母猪油和一束招魂草,毕摩用招魂草和绸条扎一个象征子孙兴旺以及生殖能力旺盛的九头九尾的生育草偶“治布”,用从祖妣宗族处家找来的一 只白公鸡作牺牲(因为此鸡与仪式主人家的婚 姻有关),然后开始进行仪式,按触手纳员:插“治”、给“治”除秽、种植“治波”、“突日”等步骤进行,其中插“治”与繁衍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在这环节毕摩所诵经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土地之上方,长有四棵巨格树,格树上有四格枝,格枝上有四格果。”,“格”为男性生育魂。

五、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及青铜神树

(一)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

三星堆一、二号埋葬坑为祭祀坑,这在主流学界没有争议。就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按照一定规格挖坑而埋,陪葬品高级而及其繁多,掩埋地没有河沟这些特点来看,它与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的用品繁多有类同。

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白赎白净”即“曲次曲弘”仪式中用羊毛包住竹灵(祖灵)而装,意为已给祖灵穿上服饰,并加一点碎银。据传远古本来是用金银铸造成祖妣的人像装入,但后来由于受财富和技艺的限制,象征性地用碎银代之。这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据此推断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彝族毕摩文化中被祭祀的王者(或最高统治者)形象,这一推断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或最高统治者)形象,这个推断是主流学界的共识。

(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是被诅咒的王者(最高统治者)形象

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是被诅咒的王者形象这一推断对于主流学界来说一定很难接受,可能彝族文化学者接受起来要容易的多,因为文化烙印是清晰可见的。

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无挖坑而埋的迹象、无陪葬品,发现地为一河沟,这些符合彝族毕摩文化咒人的特性。根据考古资料和彝族毕摩文化咒人类型,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应该属于“咒冤家仇人”的类型。“咒冤家仇人”,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彝语称“子克觉”,是由毕摩主持,在战时、战前和战后攻击敌方的一种巫术。在咒人仪式中要扎一草人或泥塑作为所咒仇敌的替代品进行诅咒仪式,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就是当时的草人和泥人。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站立在插件上,清理出土时在插件下端发现尚有一些残存的木质痕迹。据此推测,当初在进行诅咒仪式中使用青铜立人像的时候,下面应该有木质的支高物(多半是一根木棍),青铜立人像用插件入木孔固定于上,凸显它被诅咒的特性。青铜铸造是当事部族给与了他们敌人本质上的待遇(王者或最高统治者的待遇),体积上的微小是作了形式上的藐视,所以金沙青铜立人像就这么小。

根据考古成果、彝族毕摩文化和相关文化历史等资料进一步推断,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像应该是三星堆王国后裔诅咒自己仇人的简单形象。这个仇人应该是当时的一个王者(最高统治者),应该是篡夺了三星堆王国最高统治权的一个王者(最高统治者)。

(三)三星堆青铜神树是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生育繁衍树的最初最高形式

三星堆青铜神树在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同出土,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上有三层树枝(从结构上来看,三层之上还应该有几层),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考古人员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共找到8件青铜树(可能有些是部件,而不是单独的一件青铜树),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彝族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的生育繁衍树, 由一棵有五层至九层树枝的杉树或柏树或松树做成。在毕摩所诵经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土地之上方,长有四棵巨格树,格树上有四格枝,格枝上有四格果。”,“格”为男性生育魂。

根据以上等相关资料,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推断,三星堆青铜神树三枝、三果是毕摩文化“尼木措毕”即送灵归祖仪式中生育繁衍树的四格枝、四格果的最初形式,青铜铸造是当时的最高形式,之后还应该有黄金、白银铸造的最高形式,现在的杉树、柏树或松树是普通形式。普通人适用普通形式,土司等高级管理者适用高级形式,王者(最高统治者)适用最高形式,这是彝族社会中非常明确而严格的传统。

参考资料:

1、《凉山毕摩》 阿牛史日 吉郎伍野

2、《论彝族民间诅咒巫术》 廖玲

3、《金沙遗址出土青铜立人像探析》黄剑华

4、《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佚名凉山非遗网

5、《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他是蜀王还是巫师?》吴晓铃

6、彝族毕摩文化专家卢万发、阿克俄伙派毕摩地的达尔访问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购买彝族服装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划|阿细先基团队

责任编辑|纳吉兹莫

来源||勒伍吉布

点击[原文阅读]让精彩继续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彝族毕摩文化视角解读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立人像的差异性”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三星堆文化 金沙文化 纵目青铜面具 太阳神鸟金箔……提到古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三星堆文化 金沙文化 纵目青铜面具 太阳神鸟金箔……提到古

三星堆,金沙遗址,古蜀文明,文化,金沙,成都,文明,历史,太阳,中心,青铜,三星堆文化,考古,三星堆遗址,时期,鱼凫,杜宇,蜀地,遗物,金箔,柏灌,黄忠村,器物,纵目,玉器,太阳神鸟,印度,巴蜀,成都平原,望帝

2011-10-28 #小故事

揭秘古蜀文化 成都的金沙遗址比三星堆还要有故事

揭秘古蜀文化 成都的金沙遗址比三星堆还要有故事

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地方,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展厅,文物,遗迹,陈列馆,图案,土坑,象牙,金器,考古,三星,中国,动物,成都,树桩,遗址,骨骼,古蜀国,古蜀文化,主题,区域,历史,四川,古木,圆形,土层

2008-09-28 #短篇故事

乌木联想之金沙遗址

乌木联想之金沙遗址

金箔,太阳神鸟,三足乌,乌木,模型,三白,人间,观念,世界,图案,人道,代表,历史,天道,文化,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传承与创新,反映出,乌代,古蜀先,古蜀国,白乌,金乌,金河,三大元,激情飞扬,美好愿景,金沙遗址,万古,三星堆

2016-07-01 #短篇故事

考古新发现:揭秘三星堆文化遗址之迷

考古新发现:揭秘三星堆文化遗址之迷

三星堆,谜团,金沙遗址,古蜀国,文字,造型,金蛙,器物,图案,迁徙,金沙,青铜,专家认为,中发,中国,中原,图画,文化,文物,漆器,石像,说法,象牙,遗址,金杖,金饰,太阳神鸟,祭祀用品,区的,平博

2020-05-13 #故事阅读

读书·纳凉·赏文创 名家坐镇成都三大博物馆 讲述天府文化故事

读书·纳凉·赏文创 名家坐镇成都三大博物馆 讲述天府文化故事

诸葛亮,杜甫,成都,金沙遗址,武侯祠,故事,草堂,杜甫草堂,方北辰,朱章义,文化,惠陵,遗址,在成都,汉昭烈庙,周啸天,历史,三星堆,图案,文物,爱好者,金器,活动,古蜀王,诸葛,三国文化,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市民

2013-01-28 #经典故事

蚕丛 鱼凫还有望帝 天府之国的先皇一个比一个厉害!

蚕丛 鱼凫还有望帝 天府之国的先皇一个比一个厉害!

望帝,古蜀国,鱼凫,杜宇,军队,百姓,宰相,文物,三星堆文化,天府之国,四川,三星堆,人们,国家,帝王,日子,文明,发现了,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事情,亲戚,君王,孕育出,感觉,水患,王位,男子,金沙,蜀国

2015-02-18 #故事会

金沙文明试解:成都羊子山祭台与夏启舞九招的传说

金沙文明试解:成都羊子山祭台与夏启舞九招的传说

夏启,羊子山,左传,归藏,祭台,夏后启,王家台,山海经,复国,成都,竹书纪年,王朝,秦简,联盟,遗址,祭祀台,金沙遗址,三星堆,文明,作者,文献,材料,蜀国,金沙,夏王,皋陶,羊子,西戎,蜀王本纪,中原

2020-02-23 #故事大全

“名人大讲堂”开讲 太阳神鸟好美的名字

“名人大讲堂”开讲 太阳神鸟好美的名字

小凡,古蜀文明,金沙,青铜,文化遗址,文化,权力,青铜像,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四川,太阳神鸟,名人,观众,蜀国,距今,黄金,周武王,中华文化,东西,五指,人民,同属,大讲堂,四川省,太阳,底座,抓握,整体,权杖

2017-07-1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