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决战西海固—脱贫攻坚看宁夏”|盐同红脱贫故事说给你听

时间:2011-01-09

5月14日至5月16日,记者一路行一路看,深切感受盐同红地区的干部群众的奋进面貌,看到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亮点,了解到一个个脱贫背后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58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编前语: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会议精神,由区党委宣传部、区党委网信办、区扶贫办联合举办了“决战西海固--脱贫攻坚看宁夏”主题采访。5月14日至5月16日,记者一路行一路看,深切感受盐同红地区的干部群众的奋进面貌,看到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亮点,了解到一个个脱贫背后的故事。

同心县石狮开发区:羊生意走出致富路

5月14日,推开同心县石狮开发区圪塔村建档立卡户田慧的家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两棵苹果树长势喜人。不时从墙角的羊圈里传出几声羊叫声。掀开门帘,还未见到人,就听见其笑声。她说:“大家先请坐。家里的杜泊羊该喂了。我先给它们喂点料。”

5月14日,在同心县石狮开发区圪塔村建档立卡户田慧正在喂养杜泊羊。

田慧端了满满一盆饲料走进了羊圈。看见她的身影后,一群杜泊羊迅速围了上来。她边喂饲料边说:“我也是第一次养杜泊羊,但是一点也不用担心养不好。村里有收购公司派驻的技术人员,有啥问题,上门服务。饲料都是统一配送。等到羊只出栏的时候,会有公司的人统一上门收购。这几年,我们家里靠养殖,已经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田慧口中的公司就是宁夏同春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及杜泊羊养殖产业今后的发展之路,该公司董事长雷灿煌早已有了打算,他说:“等这批羊只出栏后,我们将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随后,将在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开设百余家杜泊羊肉类专卖店,将同心牛羊肉的品牌做大做强。”

石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辉介绍, 2019年以来,石狮开发区杜泊羊养殖产业是以“闽宁协作草畜一体化”扶贫项目为依托,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引领、产业龙头企业托盘、群众广泛参与的脱贫产业。杨辉说:“截至目前,石狮开发区杜泊羊养殖存栏6000余只,其中麻圪塔村养殖园区存栏2500余只,带动边桥村、满春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养殖1200余只,麻圪塔村47户农户养殖2300余只。今后,我们也会吸纳和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户,让他们通过养殖业走上致富路。”

贺家塬村:贫困山村的美丽嬗变

5月14日,顺着盘旋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枝叶繁盛的绿树以及村民的笑脸,这一切很难和曾经的那个贫困村联系起来。几年前,还曾为喝水发愁的村民杨彦贵,如今已喝上了自来水。他说:“拧开手龙头,就是白花花的自来水。屋子也敞亮得很。只要肯下功夫,吃穿不愁,日子也过得好。”

5月14日,在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干净整洁的村落让人眼前一亮。

环顾杨彦贵的家里,家电一应俱全,干净的被褥整洁的叠放在床上。院子外的羊圈里,50只羊悠闲地晒着太阳。其妻子马俊芳望着羊群,笑得很开心。她说:“都是党的政策好,我和老伴种了50亩的高粱专门用来扎笤帚卖,去年家庭收入9万元。以前,吃饱肚子就行。现在,是想吃啥,我和老伴就买点啥吃。有时候,一觉醒来,看着亮堂堂的房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5月14日,在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村民马全勇正在扎笤帚。

和杨彦贵一样,村民马全勇也靠着售卖笤帚脱了贫。当天,在院子里埋头扎笤帚的马全勇,谈及今后生活的想法,他说:“妻子去世后,我和女儿相依为命。我们的驻村书记丁海燕书记主动上了门,给我指了条卖笤帚的致富路。如今,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县里上高二的女儿今后能考取理想的大学,用所学知识改变命运。"

因生存条件恶劣,曾经的贺家塬村留守儿童多,无教学设施,青年人不愿回村,村中多为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为此,贺家塬村立足自身实际,鼓励群众发展穴播谷子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和扫把、笤帚等手工制造,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有力保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长期有收入、搬迁后有成效,让易地扶贫“搬出”新希望,“搬出”新生活,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丁海燕说:“在镇村两级及驻村工作队的合力下,贺家塬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5%下降至2019年的0.49%,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150元,增加到2019年的9690元,贺家塬村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红寺堡区:用好两张“王牌” 打出一手“好牌”

在美丽的罗山脚下,有一个叫红寺堡的地方。21年前,这里是一片亘古荒漠,沙丘纵横、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不足1%,年均大风天气超过50天,沙尘暴更是高达20多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绿树成荫、良田万顷,道路四通八达、产业欣欣向荣,森林覆盖率达10.39%,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早已变成风光旖旎、硕果累累的塞上绿洲。

近年来,该区打好“产业+就业”两张王牌,引导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富阳、天得等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7万余亩,打造新集、西川等8个全产业链示范村,90%以上建档立卡户都有增收致富产业。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25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占到46%。

扩就业促增收。加快劳动力转移输出,引进兴民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建成扶贫车间9家,累计发放妇女创业担保贷款3.79亿元,扶持带动1.1万名村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土地托管、畜禽托养、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积极开拓外地劳务市场,每年输出劳动力3.5万人次以上,年劳务收入近4亿元。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它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寺堡区,讲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打好“产业+就业”两张王牌,促农民脱贫的故事。

产业活水激发荒原生机

5月15日,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葡萄种植示范园里葡萄破土展藤,一栋栋青瓦灰墙的农房整齐划一,墙体上装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画,景观花草树木拱卫着一条长约2公里的健身步道,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处理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民幸福的乡村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

5月15日,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的葡萄种植示范园里,村民郭晓梅正在葡萄园里劳动。

在该村的葡萄园内,村民郭晓梅和村里的其他姐妹们一起,熟练地给葡萄园除草。初夏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微风吹过,葡萄叶沙沙作响。她指着不远处的房屋说:“看,前面就是我家。我将家里6亩土地流转了,每年能收入三千多元。在葡萄园内虽然是季节性务工,但也能做满7个月,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再加上老公打零工所赚的钱,一家人的生活开支没问题,还能再攒点钱。”

在该村,和郭晓梅过着同样生活的人还不在少数。土地流转激活了杨柳村的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农民,纷纷到种植基地打工,成了农村里的上班族。这些农村上班族既有在农田劳动的钟点工、月工,也有不下田而从事信息服务的。村民徐俊忠说:“搬迁过来后,种了十几年庄稼没挣下几个钱,没想到现在土地流转了,钱却来了。每天在地里上班,和城里人上班也差不多。”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元说,2013年年初,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宁夏天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洽谈,成功流转西川组土地3160亩,发展酿酒葡萄种植项目。如今,我们村一共流转给该公司5160亩土地。王文元说:“村里2012年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剩余劳动力种一年的地几乎没什么收入。如今,剩余劳动力被企业雇佣,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全村292户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如今,我们村还依靠发展民宿,让大家的钱包更鼓,日子更好。”

小葡萄,大产业。近年来,红寺堡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销售、葡萄酒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截至目前,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6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产值达4亿元,葡萄酒产业已成为该区增收富民的主导产业。

5月15日,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东川村黄花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黄花菜连成一片。

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东川村黄花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黄花菜连成一片,煞是好看。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指着成片的黄花菜说:“我们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现种植黄花菜5300余亩。靠着销售黄花菜,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干起活来也更有劲头了。"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皆是金。”这是古人对黄花菜的真切赞美。从2002年开始,红寺堡区尝试发展黄花菜产业,先后从全国多个地方引种试种。截至目前,该区累计种植黄花菜8.0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红寺堡区脱贫摘帽。

特色民宿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当日,走进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一座青砖灰墙的农家院被主人拾掇得干净整洁,几间屋子按功能划分为为客房、厨房、餐厅,主人王燕仔细地清扫客房,整理床具。“现在杨柳村一年一个模样,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多户村民开起农家乐,很多人家里有小汽车,我们也更有精气神咧。"

民宿旅游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从“分散式”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华丽转身。王文元说:"2017年,杨柳村完成了村道改造、庭院经果林种植、村东小游园绿化、村庄亮化等工程。我们还将所有农户墙体进行粉刷,墙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画等成为村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提高游客来游玩的舒适度,我们还进行了改厕,将旱厕改为了冲水式厕所。开办民宿,不但要将远方的客人引进来,还要想方设法将他们留下来。"

不仅是杨柳村,近年来,红寺堡区依托葡萄、枸杞、玫瑰、庭院经果林等特色产业种植优势,抢抓自治区全域旅游及东部旅游环线发展机遇,打造西川特色产业示范村、永新民宿等多个旅游驿站、农家乐,通过一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生态游、采摘游、休闲游、体验游,仅2019年接待游客38.1万人次,带动群众创收2731万元,培育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变物资“输血”为自我“造血”,红寺堡区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更多贫困户从过去的“等靠要”到现在积极主动找活干,使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盐池县:发“羊”财 引项目 让农民增收底气更足

5月16日,在宁夏盐池滩羊产业集团屠宰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切割、称重、包装等工作。而在二楼,几名工作人员正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滩羊肉进行线上销售。下订单和咨询的消费者的留言不停地在电视屏幕上面滚动。

5月16日,在宁夏盐池滩羊产业集团屠宰加工厂的网络直播间,主播们正在向消费者推介滩羊肉。

如何将盐池羊肉由宁夏走向全国,乃至被端上国宴?盐池县用了5年的时间,以品牌战略助推滩羊产业的迅速崛起。近年来,盐池县先后培育壮大滩羊集团、美雅裘皮等自治区、市级龙头企业18家,由盐池滩羊集团等46家企业成立滩羊产业联合体,辐射带动农户1.98万户。2019年,全县羊只饲养量318.4万只,羊肉产量2.72万吨,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11.2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4.4%。该县还始终把扩大消费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突破口,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先后组织在北京、厦门、泉州等地开展盐池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企业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闽宁协作途径。成立了集餐饮、农特产品推广运营于一体的福建宁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主导运营了泉州“百草滩羊馆”,成功将盐池滩羊肉、黄花菜、小杂粮、胡麻油等农特产品向全国展销,全年农特产品对外销售额达6.5亿元,带动约1.3万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5月16日,在宁夏盐池滩羊产业集团屠宰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包装羊肉。

放绳、掌刮、切割……5月16日,在盐池县大水坑镇巨拓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伴随着机器声,工人们正在为手头的活不停地忙碌着。小包装之后,再入大包,一堆堆打包完成的石膏线将被发往各个销售点。

5月16日,在盐池县大水坑镇巨拓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忙着包装。

来自该镇的村民张西民是名建档立卡户,在这里务工已经两年多了。每个月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让他感到很踏实。他说:“年龄大了,也没啥技术,外出务工也没人要。妻子患糖尿病多年了,身边也不能缺人照顾。在这里上班,距离家近,方便。”像张西民这样的建档立卡户,该公司还有62人。宁夏巨拓实业有限公司是大水坑镇2017年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石膏深加工项目企业,是由500名湖南平江籍企业家通过“众筹”而共同组建的石膏“共享工厂”。“众筹的是资源、资金和市场。”该公司销售经理管毅成说。这些企业家利用自己丰富的商业和人脉资源,构建起集石膏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提及在盐池县选址的原因,管毅说,由于该地气候干燥、湿度小,原本7天的石膏晾晒周期能缩短至3天,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此外,盐池还拥有丰富的石膏资源。他说:“我们所有的原材料来自青山乡石膏原材料生产基地。”

5月16日,在盐池县黄花菜种植基地,农民正在田间除草。

新兴的产业不仅壮大了盐池县产业发展链条,同时也为当地的贫困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作为“扶贫车间”,公司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为盐池县各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3岁的吴广霞家里就是其中一员。从2018年6月进厂工作到现在,她从基础的晒线工当上了生产线的代班组长,工资由刚开始的三千出头增加到了四、五千元。原来,她家只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如今加上她的收入,全家脱贫。她说:“以前,想买个啥,都要向丈夫伸手要钱。现在就方便多了,想买啥,自己就能买。”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该镇镇长李建荣说:“该公司有效解决了我们当地的剩余劳动力。现在已吸纳周边200余名当地农民就业,平均每人的月收入都在三千元左右。通过一个人就业,就带动了一家人脱贫。今后,该公司还会投建8万多平方米的二期厂房,预计带动1000至2000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盐池县是“中国滩羊之乡”,亦是宁夏第一个实现“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摘帽’不是最终目标,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对滩羊产业、黄花菜、设施农业等富民产业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扶持,推动富民产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市委常委、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说,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下一步盐池县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注重培养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和经商技能,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力争让全县人民早日迈入小康社会。

记者:丁宝萍

编辑:张佳楠

审校:马宝勤

终审:王立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决战西海固—脱贫攻坚看宁夏”|盐同红脱贫故事说给你听”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红色之旅第七站 “凤城”会宁 西海固的固原 看三军会师

红色之旅第七站 “凤城”会宁 西海固的固原 看三军会师

会宁,地方,红军,红色旅游,红军会师,三军,全国,固原,地区,甘肃,旧址,纪念塔,胜利,红一方面军,终点,邓小平,九道梁,中国工农红军,国务院,红二,二万五千里长征,优势,会宁县,历史,古城,吃水,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指挥部,文庙大成殿

2013-07-13 #长篇故事

童年时“毛野人”的故事 如今西海固娃娃记得多少?

童年时“毛野人”的故事 如今西海固娃娃记得多少?

妈妈,毛野,门拴,绳子,姐姐,奶奶,咧开,嗑瓜子,时候,爸爸,拿回来,我妈妈,责任编辑,真的好,故事,娃娃,半路,声音,固原,大人,女娃娃,小时候,孩子,弟弟,才能,拉绳,敲门声,早些,样子,枯井

2020-06-17 #故事阅读

网络媒体汇聚宁夏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网络媒体汇聚宁夏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2012-11-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李成海,宁夏,扶贫,攻坚,六盘山,群众,临门一脚,西海固,马蕊,固原市,小标题,誓言,残疾人,疫情,移民,贫困户,柳泉村,在宁夏,新生活,全区,农业,农民,吴忠市,头牛,干部,攻坚战,收入,政策,村里,标准

2017-10-29 #经典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宁夏,扶贫,协作,总书记,产业,发展,攻坚,闽宁,东西部,问题,闽宁镇,对口支援,生态安全,屏障,情况,生态,社会主义,移民,重点,来宁,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企业,力量,工程,故事,状况,西海固,黄河

2014-01-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宁夏,扶贫,协作,总书记,产业,发展,攻坚,闽宁,东西部,问题,闽宁镇,对口支援,生态安全,屏障,情况,生态,社会主义,移民,重点,来宁,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企业,力量,工程,故事,状况,西海固,黄河

2015-11-03 #短篇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宁夏,扶贫,协作,总书记,产业,发展,攻坚,闽宁,东西部,问题,闽宁镇,对口支援,生态安全,屏障,情况,生态,社会主义,移民,重点,来宁,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企业,力量,工程,故事,状况,西海固,黄河

2016-08-12 #小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与宁夏的故事

习近平,宁夏,扶贫,协作,总书记,产业,发展,攻坚,闽宁,东西部,问题,闽宁镇,对口支援,生态安全,屏障,情况,生态,社会主义,移民,重点,来宁,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企业,力量,工程,故事,状况,西海固,黄河

2019-01-24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