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口述|存敬畏之心 似绣花般保护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时间:2011-01-20

上海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提示:本文共有 79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朱志荣,历任徐汇区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局长,曾兼任徐汇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房屋修缮改造与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媒体记者有一次要采访我,约定见面地点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黄兴故居,那里如今是武康路旅游服务咨询中心所在地。关于那幢历史建筑的路牌号码,我脱口而出——武康路393号。记者听了,惊讶地问:“你怎么会这么熟悉?”其实,徐汇区一幢幢的优秀历史建筑,对于我来讲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在第一线从事房屋维修、测估工作二十多年,加上之后的历史建筑管理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工作,一共有45年时间。我本人是一个老房子爱好者、老房子工作者。我亲历了一幢幢有故事、有历史的老房子抢救、保护和逐步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全过程。我深切感到:只要对优秀历史建筑怀有敬畏之心、抱着真挚之情,加上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参与,包括政府部门、学者、媒体记者、社会公众及业主都来重视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那么,在我们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建筑一定是可阅读的。优秀历史建筑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和人文故事。

测估老房子,“体检”留珍档

我在徐汇区房管局工作是从学徒工开始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测估员工作。这个测绘估算,就像“体检”一样,通过对房屋的测绘、估价,建立起房屋的原始档案,让我比较全面仔细地掌握了徐汇区的许多历史建筑。

测估员的职责,就是把每幢房子的建筑结构、面积、功能、分类等,清晰仔细地记录下来。每个大类里还有细项,单居住类房屋就有六大类。它们就是公寓、花园住宅、新工房、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简屋。每个大类的房子,再分不同的级别。六大类的住房加起来总共有二三十个不同级别档子。这种测估工作,一点也不能出错,因为直接关系到房屋的价值,关系到每家住户所交的房租呢!

在全社会日益重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今天,这些数据档案显得特别珍贵。

测估房屋,给我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抽象的建筑数据,它让我从此热爱上了一幢幢优秀历史建筑。我一次次进入优秀历史建筑,不由得惊讶钦佩那些老房子的造型之别致、装饰之精美、建筑用料之考究。我还留意观察法式、西班牙式、英式别墅的不同式样,比较古典式、现代派和折中主义建筑流派的不同特点。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我对老房子的情缘越来越深。我就此和历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建筑有记忆,老宅故事多

有空的时候,我总喜欢漫步在梧桐树遮蔽的幽静马路上,欣赏梧桐树后的老房子。老房子铭刻着不同的历史年轮,它储存着城市的记忆。自从1965年进入房管所工作,40多年来,我有幸见证了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历程。

当年我所在的房管所,管理的大多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六七十年代是住房严重短缺、急待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年代,当时还没有太多的人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懵懂的我也仅隐约感受到这些老房子环境的幽静。我饶有兴趣地聆听着房管所老师傅讲述那些与老房子有关的故事。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自己直接从事房屋测估、开始潜心积累比较,我才真正感叹于这多样的建筑风格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价值。

上海是一座汇集世界近现代优秀建筑的大城市。老百姓形象地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近百年来,荟萃东西文化的各种优秀建筑和一批近代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住宅汇集上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景线。

丁香花园

上海是西方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窗口之一,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上海的近代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建筑如同城市中闪闪发光的皇冠,而徐汇区近代建筑则被誉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这里留下了丁香花园、徐汇公学、徐家汇大教堂、徐汇藏书楼等近百年的建筑文化遗产,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从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以及俄罗斯建筑,到中国古典宫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这些外来的建筑文化落地之后,又与本地的建筑文化交融在一起,如中国建筑艺术的传统元素——梁枋、斗棋、雀替、石鼓、墙檐、屋脊、砖雕、彩绘、门墩、隔扇和瓦当等,在异国风情的建筑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而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既采用我国江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又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并融入了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等建筑艺术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文化。

记载着生活痕迹的老房子,成为一段段城市历史的片段。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早期花园住宅和西式公寓建筑的兴建,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复苏、秩序的相对稳定,吸引了海内外人士和财富向此集中,这一区域逐步发展成为高级住宅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租界一度成为与战火隔离的“孤岛”,大量新式里弄、联立式花园住宅和单元式公寓住宅先后产生,吸纳了大量涌入的人口。可以说,历史建筑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徐家汇藏书楼

当代上海的多名大实业家在徐汇区都有花园洋房。中国公私合营第一个签署协议的地点就在建国西路296号的一栋洋房里(建国西路襄阳南路路口,当时的荣公馆),是荣毅仁和人民政府签订的。所以我说,每栋花园洋房背后都是有故事的,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调查了解一下。基本上每栋房子在建造、转卖、改建时候的主人,大多是他本人及他的家族较为鼎盛的时期。所以当时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是大实业家、军政要员,或是明星演员、社会名流等。这些头面人物的住宅,蕴藏着许多历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历史建筑文化财富。

有一位英国历史建筑保护专家曾对我说:“老房子的保护就是保存它的故事,只要故事还在,那就是好的保护方法。”

建筑因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城市因为有了历史建筑而显现出它的个性。在徐汇区几千幢老洋房里,曾居住过许多达官要人、工商巨头、演艺明星,曾经发生过不少影响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细细挖掘的话,可以说每一幢老洋房都有一段精彩的往事,或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

损坏和破旧,心头添忧虑

然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许多老房子要么是七十二家房客“超负荷”地拥挤使用,要么是经过大规模旧城改造,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免使我对老房子的命运产生担忧。

我记得在高安路近淮海中路曾有一幢花园住宅,建筑只有一层,但花园开阔,布局大气,建造精致。不料后来这幢花园住宅被拆除了,在原地造起了高楼。想想真的痛心,放在今天,这幢花园住宅肯定会被保护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超过半个世纪房龄的建筑已显得风烛残年,再则有些房屋由于使用上不尽合理,一些高级公寓或花园住宅,或改作工场,或住户拥挤,另外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些历史建筑和名人住宅有意、无意被开发商拆除或改建。即使有的老房子没有被整体拆除,但由于居住人口增加后,分割、加层、搭建,让它们破旧不堪。加上公用部位堆满杂物,花园内乱搭乱建,往日的光彩有的已不复存在。

对老房子命运的担忧,引发了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我担任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后,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主持了徐汇区第一例花园洋房的置换保护,与荷兰鹿特丹住宅规划局合作开展了《中荷合作徐汇区58街坊(旧房)改造规划研究》。恰逢其时,我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这给了我更为有利的条件。

领衔写议案,管理有体系

1998年2月14日,在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领衔提出了《关于抓紧立法以保护和利用本市优秀建筑和名人住宅的议案》,拟提议案得到了许多代表的赞同。市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把它列为第51号代表议案。之后,市人大常委会也随即要求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

建国西路296号原荣公馆

起草和提交议案,是十分严谨和严肃的。议案本身不能只是一个初步、笼统的想法。按照立法议案的严格要求,我和其他人民代表一起,提出了有关抓紧立法以保护和利用本市优秀建筑及名人住宅议案的文档结构和具体内容。它们包括:立法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主管机关、被保护建筑保护等级的划分、保护要求、修缮养护标准、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来源及使用规定、有关损坏赔偿的规定及标准、法律责任(违反法规的处罚)等。

在1999年的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我又提出了《关于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议案》。我认为,不仅是单幢的老房子应该保护,成片的历史建筑群体更具有特别价值,更需要保护。如上海西南中心城区内的里弄、街坊和花园别墅群,除其具有单体建筑艺术意义之外,更具有街坊、里弄或建筑群形成的上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区域的意义。建立历史建筑风貌区有利于上海城市更新改造,该拆除的旧房,拆除改造;该保留保护的建筑,采取积极的、高水平的保留保护,使保留保护的建筑成为城市经济新的也有利于开发都市的旅游资源。

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经验。以英国为例,1967年英国就已制定了《街区保护法》。

2002年7月,上海市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条例从2003年1月起实施,申城老建筑保护从此有法可依。在每一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它的建筑密度、建筑沿街高度与尺度、建筑后退红线、街道空间,都有详尽规定。风貌区内所有建筑被分成5类: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和其他建筑。具体到每一幢建筑物,究竟是要保护、保留、改造,还是拆除,规划要求都很明确。这标志着较为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作为一个热爱上海、热爱上海历史建筑的房屋管理工作的一员,我一直致力于对老房子的保护、修缮、开放,以及挖掘和整理老房子故事。有人开玩笑说我这个房管局局长“不务正业”。其实,这不仅仅是我的兴趣所在,更是我的职责所在。那五年来我一直关注和参与立法的全过程,使原来一些想法逐步走向成熟和系统化,能参与这个过程不仅使我备感自豪,也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保护似绣花,“武康”留神韵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其他城市管理一样,需要像用绣花针一样,细针密线;需要精心呵护,就像敬畏善待老人一样。有的老房子即使要大规模修缮,也要“修旧如旧”,不能随意改变它近百年来形成的、建筑本身具备的特有纹理、肤色和风格。

为贯彻落实保护条例,徐汇区成立了由区政府领导牵头的保护领导小组,还建立起上海市首个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我作为徐汇区房地局局长兼任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怎样对待老建筑?如何掌握装修和保护之间的平衡?我认为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许多历史建筑还在被使用中。在老宅身上动工,修缮就要格外用心。

武康大楼

比如说武康大楼吧。它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它的外形呈30度形状,就像一艘巨轮,位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20世纪50年代被命名为武康大楼。之后,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王文娟和郑君里等文化演艺名人入住武康大楼。

早些年大楼修缮时,工人们在清洗大楼外立面时发现,这面墙先后遭遇过五六次涂刷,都是不同年代根据当时的审美做的“美化工程”。年久日晒雨淋,不同颜色都已渗入墙体。修缮组最终选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尽力清洗后涂的颜色,同时适度保留历史痕迹。至于材料,我坚持一定要选用和原材料最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尽管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早有变更,但我们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到最相近的。武康大楼作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至今保留了它的历史神韵。

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徐汇区调研时,听取了关于徐家汇商业开发和徐汇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情况汇报。看到武康大楼等老建筑后,习近平同志对上海的城市文脉流露出浓厚的感情。他说,上海历史风貌的价值精华就在4000多幢老建筑,如果这些老建筑消失了,上海的文脉就切断了,历史风貌就没有了,城市特色也就没有了。对于历史风貌区要防止大拆大建,切实传承好历史文脉。他曾说:“城市中的老建筑,应该像‘老人’一样得到善待。”

2017年9月27日,上海的主要报纸刊登了《习近平在上海》。我读了这一系列报道,看到上面这些话,深有感触体会,特别理解拥护。

“爱庐”新开放,公众细观赏

东平路9号,有一幢法国风格花园住宅。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居所,蒋为其取名“爱庐”。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的别墅称为“澄庐”,而把这里称为“爱庐”,它与“美庐”“澄庐”鼎足而三。1958年,这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东平路9号

2006年11月,这幢楼被列为当年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重点修缮工程。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后,我走进“爱庐”,因刚竣工,还没有正式使用,“爱庐”显得格外幽静。我想: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为什么不能阶段性地对社会开放、让普通市民了解这座城市里的“凝固的音乐”呢?

于是,我们房管、文化等部门和音乐学院方面进行商量研究,设想对“爱庐”为公益性保护修缮试点提供一种新的开放思路,也就是通过政府对修缮进行补贴,业主承诺修缮后定期对外开放,促进历史建筑的开放程度。双方一拍即合,各方领导也积极支持。

2007年6月9日,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爱庐”首次向社会开放。开放那天,引起轰动。成百上千的市民前来参观,排成的长队从东平路、衡山路,一直延伸到近乌鲁木齐路。那天我非常感动。我看到有这么多的观众进进出出,但现场没有一点破坏,也没有弄脏。前来参观的市民这次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瞻这一历史建筑。

这幢法式花园住宅,正房四开间,假3层,立面是水刷细卵石。窗口、门廊、墙隅均为齿状仿石装饰,屋顶设置老虎窗。住宅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主楼面南,副楼位于主楼西侧。东侧底楼是一个大客厅,可容40余人观看电影。二楼卧室内用小柚木条拼嵌地板。卧室外有一阳台,可眺望宅前花园。屋前原是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花园。花园里有几棵拔地而起的大雪松,靠南有小溪流穿过草坪,溪内有大小石块,可徒步跨越而过。花园东侧有池塘、假山、小桥,周围用鹅卵石铺筑小道。假山上,镌刻着蒋介石书写的“爱庐”两字。

从“爱庐”建成至今,它的外墙一直采用石卵子,但因时间久远,有的石卵子掉落了,有的积满了尘垢。修缮时,我们就把已经损坏的石卵子全部取下更换。但新补的石卵子从哪里来呢?石卵子要求一样大小、同样色泽,它一下子找不到。怎么办呢?

修缮人员到处寻觅石卵子。最后,总算在浙江象山一带的海滩上找到了石卵子。但它大小和色泽不一样,我们就细心地一颗一颗地筛选,最后把符合要求的石卵子放到“爱庐”外墙上。

和“爱庐”同时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是在徐汇区的20处历史建筑。其中包括衡山路国歌的诞生地百代小红楼、平江路原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蒲西路徐家汇观象台、汾阳路原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现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一批知名建筑。

在一个区同时免费开放如此之多的历史建筑,当时在上海市尚属首次。第二天,还邀请专家举办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讲座。我在讲座的众多听众中看到,最小的看起来只有10岁左右,年长者满头白发。人群中还包括在上海读大学的外籍学生。

那一次“走近老房子”活动,共接待参观者6万余人次。媒体纷纷报道。记者来采访,我这样说:“徐汇区的老房子,凝聚着文化智慧。由于这些建筑均不可再生,其价值是任何其他建筑所无法取代的。按照保护计划,部分老房子现在每年开放一次,以后条件成熟了,将逐步增加开放范围和开放频率。”

那次活动之后,徐汇区确定目标是将开放历史建筑40处,形成武康路、徐家汇等多处历史建筑观瞻线。

禁令出手快,“逸邨”复幽静

2004年3月11日上午,我们接到举报,反映淮海中路一幢优秀历史建筑正遭业主拆房。

淮海中路1610弄

淮海中路1610弄又称“逸邨”,地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那里有幽静别致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房子。当年蒋经国就住在这条弄堂口的2号。这一带的历史建筑应该保护,怎能拆掉破坏呢?

房屋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只见正在施工的房屋铁门紧闭,围墙上被编织塑料布高高围起,严严实实,站在外面朝里看,看不到任何东西。我们推开铁门,掀起塑料布,才看到小洋楼正在被拆掉,现场只剩下残垣断壁和碎石瓦砾。现场施工负责人和有关产权人当即被通知到执法部门接受询问。

百代小红楼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经查,房屋产权人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房前未办理拆房手续。拆房劳务人员为无证民工,也无委托合同。在取证核查的同时,我们在第一时间把此事通报给了媒体,第二天《解放日报》就在头版作了报道,标题是《〈保护条例〉颁布1年多来首例“触”法案优秀历史建筑竟被擅自拆除》。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管理部门迅速下达处罚禁令:违法业主不仅要限期恢复原状,且被处以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3-5倍的巨额罚款。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如今越来越受重视了。凡是优秀历史建筑,要想调整或装修,都需要事先提交申请。然后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根据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规范来进行调整与装修。

众人注心血,生命更精彩

可阅读的建筑充满了意外、惊喜和精彩,它也让我走近了真实的历史,触摸到了过去的生活,这也许是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这些历史保护建筑,比较多地集中在武康路、复兴西路、衡山路、桃江路、汾阳路、永福路、五原路、岳阳路等。岳阳路上有清水红砖的建业里,延伸过去的汾阳路还有“海上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现在上海许多马路上都是人,但在安亭路,从头望到尾往往只有五六个人。这些道路以及一幢幢历史保护建筑,都是徐汇区独具的特色。

挖掘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也是我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1995年,我组织编写《上海徐汇住宅》;2001年,组织编写《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徐汇历史建筑集锦》;2006年又出版了《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二集)》。

记得当年我组织编写出书,既没有经验,又不认识什么专家权威。束手无策之时,单位里有一位同济大学学生,向我推荐了伍江教授。当时伍江教授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是一位著名的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专家。我和他不熟悉,只得慕名赶到同济大学找他。那天伍江教授正在上课,他让我等他一下。下课后,伍江教授热情接待了我。自我介绍后,我一五一十讲了编书的想法,他一听,马上点头说好,并提出许多编写意见。在出书过程中,他一直进行帮助。

写老建筑的书,离不开详实的历史资料。我先后赶到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给我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年法租界的城建老档案许多资料都是法文,我看不懂。怎么办?我自己冒昧来到上海市规划局,找到了一位局领导。他与我素不相识,但一听说我在编写老房子的书,需要查阅历史建筑资料时遇到了问题,他要求城建档案馆为我提供资料,并要求工作人员把法文翻译成中文。这让我深深感动。

时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教授,对我的要求,同样也没有一次打回票。初稿打印出来后,郑时龄教授仔细审阅全书,发现文中外文字母有差错,或年份不准确,他一页一页、密密麻麻地全部审校出来。这对我是极大的帮助和提升。最后,当书稿送到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看了,连连称赞书稿真有质量。从写书前的素不相识,到出书后成为师生或朋友,有多少人为保护优秀历史老建筑而倾注心血啊!

“老房子因有了故事而拥有生命,我的生命因有了老房子而更加精彩。40多年的老房子记忆见证了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历程,我的老房子记忆也将随着历史建筑保护走向新的高度而更加丰富和精彩。”(选编自《改革开放40年——那些年,我们的故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口述|存敬畏之心 似绣花般保护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故事——从科勒进入中国谈起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故事——从科勒进入中国谈起

科勒,上海,动力,科勒公司,优秀历史建筑,业务,中国,卫浴,洋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代文,吴同文,周培,商慎昌,国际饭店,和发,绿房子,职业学院,上海滩,代表,产品,住宅,元老,副教授,周年纪念,历史,印记,印迹,发电机

2007-03-18 #故事阅读

百余优秀历史建筑处处有故事 汉口老街区老里分成旅游热地

百余优秀历史建筑处处有故事 汉口老街区老里分成旅游热地

汉口,历史建筑,中山大道,志愿者,历史,游客,物外,保华街,优秀历史建筑,黎黄陂路,南京路,书店,建筑,大楼,武汉,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全市,旧址,江岸区,黄金周,梁思成,由景明,钟恒,黄白,陈嘉丽,中共中央,名志,同兴里,店门前

2016-10-21 #长篇故事

没有上海话的上海还是上海吗?

没有上海话的上海还是上海吗?

上海话,方言,上海,沪剧,讹传,中国文化,人们,文化,往事,语言,宋美龄,山西人,张爱玲,满耳,杨飞飞,王丹凤,茅善玉,上海东方电视台,北方人,七十年代,时候,中华,云飞雨散,以方,异地,噱头,印象,出镜,内涵,同事

2014-04-04 #短篇故事

扎根上海 立足全球 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公共外交

扎根上海 立足全球 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上海,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全球,理事会,疫情,周汉民,领域,共建,中国故事,任上海,吴坚,理事,上海市委,中国日报网,发展国际,国际交流处,上海市,会议,主委,中国,专题报告,专家,中国日报,仪式,二次革命...

2020-07-25 #故事会

上海故事杂志 上海故事怎么样?上海故事杂志网站

上海故事杂志 上海故事怎么样?上海故事杂志网站

万海,上海故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大众文学,作者,发行量,月刊,通俗文学,读者,重庆,传奇故事,为宗旨,保持在,稳定地

2020-09-22 #故事大全

上海故事杂志 上海故事怎么样?上海故事杂志网站

上海故事杂志 上海故事怎么样?上海故事杂志网站

万海,上海故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大众文学,作者,发行量,月刊,通俗文学,读者,重庆,传奇故事,为宗旨,保持在,稳定地

2014-12-29 #短篇故事

上海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上海历史上海文学

上海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上海历史上海文学

段祺瑞,上海,孟祥斌,名人故事,名人,事迹,男子,南下,傅善祥,出生于,蒋介石,陈平,日本人,有哪些,事例,南京,历史名人,故事,房屋,白沙,生活,到上海,刘翔,于明,于正,伽利略,公甫,史上第,周总理,周恩来

2020-05-26 #故事大全

沪语 | 吾伲上海人 阿拉上海话

沪语 | 吾伲上海人 阿拉上海话

上海,老上海,上海人,宁波人,上海话,闲话,小菜场,美人,做生意,姿态,方言,本地人,特色,语言,语调,风情,可分为,阿拉上海人,伊拉,华服,农民工,宗额,一口酥,上海文化,东方巴黎,天天来,新三,练塘,一带,一大

2007-09-0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