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做到这三点 孩子作文不用愁 关键在于你能坚持吗?

时间:2011-02-02

说的通俗点,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只学了语文的一半,一条腿在书山中蹦跶,一只桨在学海里划水

提示:本文共有 23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语文学习的本质,一是理解作者的表达,二是学会自己表达。说的通俗点,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只学了语文的一半,一条腿在书山中蹦跶,一只桨在学海里划水。

当前,很多家长发愁孩子的作文,这是事实!很多孩子一提作文就头疼,这是事实!很多家长和孩子只是发愁作文,但从来没沉下心来研究作文的事儿,这也是事实!

今天,我写此文,不敢说一定能帮到各位家长什么,但应该能够让各位家长对指导孩子写作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如果您想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又苦于没有出路,请耐心读完下文——

孩子要清楚自己写作短板

很多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作文属于什么水平,因此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下面,我将中小学阶段作文所涉及到的主要训练点,分四个领域表述,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孩子的作文到底差在哪?

从内容上讲,主要写人、事、物、景这四方面内容,为了提升作文的思想性,还要引申出情和理。

从体裁上讲,主要写记叙文,中学阶段还要逐步学写简单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应用文。

从技法上讲,主要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主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五种修辞方法。

从技巧上讲,主要掌握头尾、结构、主题、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处理技巧。

不要把写作文看成一件很复杂的事,也不要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引领孩子,以上述其中一个小点为突破口,逐个击破,最终能够连点成面,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作文训练要先有量再求质

很多家长,总是在考试后抱怨孩子作文不强,而平时很少关注;很多孩子,基本上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平时很少动笔;很多老师,基本上整个学期只安排几次大作文,而平时很少有作文的指导。

作文的提升很慢的,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孩子经年累月地不间断写作才能有所收效。我个人认为,平时的训练一定要有数量保证,当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一定能够引起质变!根据我近二十年的从教经验,有两种训练方法还是比较高效的,下面推荐给大家。

一是,应试作文训练必不可少。审题训练、限时作文训练、应急的作文模式强化、应急的作文素材运用、卷面训练、修改符号训练等等。

我虽然不赞同为了考试写作文,但考场作文分数直接决定孩子学习的兴趣,因此,这类训练还是要安排一些。

一般一个学期要有整体的模拟考场作文训练约8次左右,建议可以和老师平时布置的大作文整合。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分项训练,如单练审题、单练卷面、单练某种作文模板等等,这样的训练一般根据孩子的现状酌情制定次数,一般每个学期要分项强化不少于1次。

二是,作文微训练必不可少。所谓微训练就是打破时间、空间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限字数、不限题目、不限体裁地随性写作。本人不建议写日记,因为很多人容易把日记写成流水账,而且记到一定程度会无话可说,成为一种负担。

正确的微训练应该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找灵感。如,今天学了几个比较好的词语,那么就写个小短文用一用。再如,今天读到一篇写春天的文章,那么我也来了同题异文,也写写自己的春天。又如,今天我收获了一个精彩的句子,那么我也把句子引用到文章中试一试。

这样的微训练,能把日常中的见闻、经历随手记录下来,积累素材,也能有效的将语文课上的字词、课文等内容和写作整合在一起,一举两得,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要借助经典短篇解决写作问题

现在流行一种读书万能论,但凡是涉及到语文的问题,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多读书!多读书,对不对?对!多读书一定能解决问题?不一定!尤其是长篇名著,和中小学写作基本上是两码事儿。我个人认为,能解决写作问题的是语文课文、古诗词、名著节选等短篇的经典。

我们可以跟着短篇品味人生,丰富思想,可以跟着短篇学习结构,整理思路,可以跟着短篇锤炼语言,推敲用字。跟着经典短篇学写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哪怕只用了人家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想法,都有可能使自己的文章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下面,我用自己学生的微作品举例说明一下:

例1:蜗居久了,突然喜欢陶渊明,他那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越读越感觉回味无穷。虽然我没有陶公的隐逸之思,我的卧室也比他的大很多,不至于只能容下双膝,但我们都有一扇南窗。

这段是四年级诗婉同学的作品。为什么要写南山、南窗,因为陶渊明!以陶渊明的经典意象入题、入文,表现自己蜗居在家的悠然自得,这是多么美的立意啊!

例2:蓝天,白云,草原,骏马,这一切正对我意。我和父亲挑了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我在心里叫它“的卢”,看见那匹马,我的心就已驰骋在草原了。可天下事岂能叫事事如意,一阵雷声后,立刻就是一阵细雨。在马背上淋雨,可不是我想要的,“的卢”却不管这些,跑起来就忘情了,拼命了。马似流星,人似箭,我感觉已经不是马儿载着我跑,而是雄鹰载着我飞!

这是六年级子行同学的作品。段中马为什么叫“的卢”,来自于辛弃疾的《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另,段中“忘情了,拼命了”也不是他的原创,引自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例3:春来了,步履轻盈。山坡上,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草色朦胧,似有似无;春水旁,柳树不声不响地抽出新芽,柔梢轻拂,微微荡漾。春意还是不浓,但过不了多久,一定会芳草连天,一定会有垂下的万条丝绦。

这段是四年级昌儒同学的作品。段中“草色朦胧似有似无、万条丝绦、悄悄地探出头来”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分别来自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结语

写作文,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总是发愁没有出路,那样只会“徒有羡鱼情”。只要你能按照我上面所言的三点去做,而且坚持去做,相信不久的将来,您的孩子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二十年教坛老马,我是拼命红烛,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各位看官留言、评论、关注、点赞,谢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做到这三点 孩子作文不用愁 关键在于你能坚持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教会孩子写作文 只要运用这六步 高分作文不用愁

教会孩子写作文 只要运用这六步 高分作文不用愁

父亲,青春,作文,例子,故事,字数,空山新雨后,材料作文,结尾,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个例,写作文,材料,重点,王尔德,口语化,打草稿,文章主题,文章,话语,语言,报税,生活,不用愁,中的故事,后一段,用自己,过渡到,得出结论

2008-09-06 #故事大全

孩子作文提高不用愁 寒假读这9套书不用再上补习班

孩子作文提高不用愁 寒假读这9套书不用再上补习班

曹文轩,孩子,作文,励志,获奖作品,语文,沈石溪,让孩子,习惯,作品,学生,文学,知识面,经典,米兰,教育,国际大奖小说,动物小说,大爱,拉图,施耐德,爱丽丝,纽伯瑞,和礼,品藏,好的,秘密花园,儿童,人们,世界名著

2007-06-19 #长篇故事

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学会这几招 孩子写作不用愁

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学会这几招 孩子写作不用愁

孩子,写作能力,生活,书籍,大宝,写日记,故事,素材,作文,语文,好的,我家,原因,情况,文字,词汇量,过程,不断地,内容丰富,外界事物,培养孩子,汉字的故事,生活中,缺乏对,质的飞跃,多巴胺,陶行知,高尔基,还可以,写作文

2013-04-24 #故事阅读

牢记这100个好词好句 作文素材不用愁 赶紧让孩子们背起来!

牢记这100个好词好句 作文素材不用愁 赶紧让孩子们背起来!

作文,分数,同学们,好词好句,同学,好的,成绩,老师,语文,让孩子,语文考试,文里,照成,在作,东西,从小到大,初中,作文题,写作水平,原因,名著,学科,孩子,家长,总成绩,比较严重,时候,流水账,目的,脑袋

2010-10-02 #故事阅读

这500个四字成语 给孩子糊墙上背 语文考试高分不用愁!

这500个四字成语 给孩子糊墙上背 语文考试高分不用愁!

成语,资料,知识点,四字成语,和归,作文,主页,同学们,糊墙,大地,基础,头像,小学,少扣,文末,方法,私信,语文,老师,记忆,高分,阅读写作,课本上,贴墙,高清,生活,考试,不用愁,不仅要,只需要

2019-01-31 #短篇故事

两岁宝宝一发脾气就摔东西?育儿专家:不用愁 这是发育好的表现

两岁宝宝一发脾气就摔东西?育儿专家:不用愁 这是发育好的表现

宝宝,家长,需求,发育,专家,东西,表姐,方式,规则,小外甥,人生,做法,情况,心理,情绪,语言表达,是没有,给宝宝,地拉,好的,都会,文儿,妈妈,上家,全程,习惯,关键在于,原则,大人,大大的

2008-04-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俞敏洪“力荐”最高效单词记忆法 为孩子打印1份 背单词不用愁

俞敏洪“力荐”最高效单词记忆法 为孩子打印1份 背单词不用愁

单词,背单词,同学们,方法,过程,俞敏洪,学好英语,孩子,学生,英语,孩子们,都会,作业,作文,力荐,创始人,单元,动力,记忆法,同学,原因,时候,常会,建议,成绩,文章,才能,新东方,理想,苦差事

2013-02-04 #故事大全

做好孩子十年英语学习规划 孩子英语不用愁

做好孩子十年英语学习规划 孩子英语不用愁

孩子,词汇,阶段,英语,父母,老师,时候,给孩子,让孩子,动画片,单词,B.,发音,外教,章节,读物,父母们,作者,小学,拼读,能力,规划,词汇量,里程碑,外教老师,资源列表,作品,口语,学会,教材

2007-09-24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