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漫步上海 意外发现犹太人的诺亚方舟里 有“上海辛德勒”的故事

时间:2011-02-19

那时候66层高的Plaza 66是浦西绝对的制高点,白领们都为能在恒隆广场这样的高端写字楼上班而自喜

提示:本文共有 21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我以前在恒隆广场上班,静安区有着大上海繁华中那份真正的典雅雍容,南京西路上的恒梅泰是如此令人陶醉。那时候66层高的Plaza 66是浦西绝对的制高点,白领们都为能在恒隆广场这样的高端写字楼上班而自喜。只是,那时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让我没有太多心思去感受静安的真正魅力;后来,做了旅行博主,终于让“走出去”成为日常,迷恋在路上的朝朝暮暮,自然也会忽略身边这座城市的美。

直到这次疫情,让旅游博主们暂时停止了探索世界的脚步,我们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发现身边曾经忽略的美好。终于在四月一个小雨的下午,我去了恒隆广场附近,走进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陕西北路。

说陕西北路熟悉,是因为以前在恒隆上班的时候,中午常在陕西北路上的面馆里吃地道的上海小面,或者在咖啡馆里和供应商开会,要不然就是下班之后,和同事去小店里闲逛买些流行小单品。马路不宽,非常适合步行,是名副其实的林荫道。

说陕西北路不熟悉,是因为这条百米道路由21处名人名居串联起来;我那时候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的深入其中,也没有走入任何一间陕西北路上的新式里弄的民居和公寓,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陕西北路是上海的一条真正的历史文化街,道路两边的建筑风格多元,历经百年拼贴,将西班牙式、折衷主义式、文艺复兴式、希腊神殿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揉捻其中,构成了现在陕西北路典型的兼容并蓄的海派风。

夏天的时候,梧桐树繁茂得遮天蔽日,风景这边独好。

陕西北路被老上海人称为“纵贯小半部民国史”,宋氏三姐妹宋家老宅、许崇智旧居、董浩云旧居、何东旧居、南洋公寓、华业公寓,曾经的名人府邸多立于街道两侧。

百年风云之后,陕西北路上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而另外一些如今都变身成为了:办公场所,高档会所、咖啡馆、商铺、餐厅、博物馆、民居等。

不像总是人潮涌动的南京西路,拐角处的陕西北路总是安安静静又处事不惊的样子。陕西北路470弄的一片洋房被称为太平花园,民国初年由曾任清外交官的广东人伍廷芳出资在此建造欧式三层楼公寓房,1928年起其子伍朝枢在弄内又像极建成相同式样的两栋房屋,现在你在弄口门框上看到的拱形英文弄名“Pacific Garden”,和门旁另有一小木牌上书“太平花园”,都是当年留下的。

太平花园里的建筑外形富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楼梯、窗户全是圆拱形,底楼的16个门洞也采用了双抱式连体拱门的欧式建筑形式,内里布局却又类似上海石库门的南北前后间分隔的西式联体住宅。太平花园初期的住客,清一色是犹太人,在上世纪初,犹太人都是有钱人,至今这一带老上海街坊仍惯称太平花园为“犹太弄堂”。

现在,当你走进太平花园,红砖拱门的老式洋房还在,只是烟火气更浓。房子或租给了烟纸店、理发店、餐饮店,或租给了人开公司,老洋房的红墙外飘着居民的“万国旗”,窗口时而会有老人探出头来,俯瞰街景抑或是寻找小道消息。石头楼梯每天被花园里的清洁工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仍旧无法掩盖那些岁月的印记。

这错落的石梯,经常会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打卡点。路人们会好奇地走进太平花园,并不急于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而只是带着几分猎奇的心态。

太平花园里“上海辛德勒”的故事是这样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犹太人大批涌入上海避难,太平花园里有一名“上海的辛德勒”,他就是太平花园的大房东伍廷芳,他表示愿意接纳这些犹太人,并且用原本给女儿当嫁妆的花园洋房收容了一批犹太难民。

太平花园纪录了已湮没在红尘中的往事,入口直通二楼的石梯无声无息地承载了当年犹太人流浪在异乡的岁月。

时至今日,西摩路一带老上海街坊,至今仍称那一列太平花园为“犹太房子”。太平花园现在还住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门口的阿姨说老人家们一般中午2点过后会出来晒太阳,如果碰到他们可以聊聊天,问问这房子从前的故事。

只是,那天我从上午等到下午,也没碰到出门晒太阳的老人。从网上看到,近几十年来常有外国老年游客专程来拜谒太平花园,他们大都是在这里度过童年的老住户或者老住户的后代们,几乎清一色都是犹太人。他们看到太平花园,想起当年被驱赶流浪,然后被接纳的时光,甚至会掩面哭泣,这不禁让我想起耶路撒冷的哭墙。

犹太人的确有这种“寻根”情节的。西摩会堂这一带,在犹太人社群里很出名,连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父亲,原来也曾经在太平花园歌隔壁的犹太学校就读过。

太平花园一栋四楼大小有十几间房,每层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太平花园的住户是犹太人中的小资一族:医生、工程师、洋行管理层人士等,他们那时在自己国内未必有这样好的条件。直到二战爆发,太平花园又像小小的诺亚方舟,庇护着犹太人和他们的故事。

再后来,伪满洲国建立,虹口日租界的广东人看不惯日本租界当局的骄奢高压,纷纷搬离虹口至其他租界区,以西摩路这一带最为集中,当然太平花园也在其中。据说太平花园就这样渐渐地变成了广东人的天下,而后又被化整为零地出租给各类人等做起了“各种生意”。

时光不停地变迁,现在还能够对太平花园以前的历史如数家珍的老人家越来越少了,我也只能从程乃珊的《上海探戈》中,去读一读那段太平花园里犹太水手和上海小姐的跨国爱情故事。

当初夏的阳光照进太平花园,一边是寻根的犹太人后裔在石梯上泪流满面,另外一边是花开正艳的岁月静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漫步上海 意外发现犹太人的诺亚方舟里 有“上海辛德勒”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上海最大的犹太人遗迹区 二战时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却容易被忽略

上海最大的犹太人遗迹区 二战时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却容易被忽略

上海,犹太人,建筑,犹太,难民,美国,舟山路,遗迹,虹口,霍山路,二战,历史,屋顶花园,屋顶,布卢,收容所,救济,百老汇,虹口区,生活,布鲁门,优秀历史建筑,单车,中国,司考,大部分,大饼,戏院,房屋,油条

2020-03-06 #经典故事

“中国人救了我”:二战中犹太人避难“诺亚方舟”上海的温暖记忆

“中国人救了我”:二战中犹太人避难“诺亚方舟”上海的温暖记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犹太人,陈俭,名单,贝蒂,史料,签证,黄包车,历史,老人,索尼娅,中国,玩具,德国,何凤山,彼得,摩西,约瑟夫,一家,日本,父亲,到上海,生活,生命,记忆,会堂,时候

2018-01-31 #小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二战苦难史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二战苦难史

情节,母亲,小男孩,辛德勒,犹太人,小女孩,纳粹,小女儿,人物,导演,犹太,红衣,屠杀,哥德,同学,小伙子,思想,患者,毒药,母女俩,生命,观众,谚语,是可以,被视为,区的,歌德,程咬金,好的,关键

2018-11-15 #长篇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二战真实事件 凭一己之力救下上千犹太人

《辛德勒的名单》:二战真实事件 凭一己之力救下上千犹太人

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人命,名单,德国,电影,辛德,个人,人性,光辉,军官,商人,悲剧,犹太,这部电影,德勒,斯皮尔伯格,本可,上都,和发,都会,二战时期,举动,东西,不值钱,事情,人们,人格,功劳

2008-05-19 #故事会

抗战往事——“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 二战救数千犹太人

抗战往事——“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 二战救数千犹太人

何凤山,犹太人,签证,纳粹,上海,外交官,奥地利,总领事馆,讣告,领事馆,辛德勒,德斯德,以色列政府,中国,事迹,往事,朋友,称号,美国旧金山,于歌德,何曼礼,何博,友善,比德,斯德,辛特勒,在二,好的,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

2017-09-05 #短篇故事

中国的辛德勒:以色列总理心中的上帝 二战时拯救数千名犹太人

中国的辛德勒:以色列总理心中的上帝 二战时拯救数千名犹太人

何凤山,犹太人,签证,时候,德国,中国,先生,国民政府,外交官,马英九,世人,事迹,伟人,奥地利,生死,纳粹党,何凤,辛德勒,蒋介石,中国领事馆,联合国,英雄,台湾当局,总领事,抗日战争,故事,父亲,维也纳,领事馆,在当时

2017-10-08 #短篇故事

二战德国迫害犹太人 此中国人出手营救 救的人数比辛德勒多三倍

二战德国迫害犹太人 此中国人出手营救 救的人数比辛德勒多三倍

何凤山,犹太人,刘薰宇,辛德勒,中国,数学,签证,艾力克,德国,维也纳,先生,纳粹,杨振宁,陈杰,总领事,时候,犹太,二战,很多人,是一名,在那个,以色列政府,外交部,上海,人士,作品,关键时刻,初中,国家,国民政府

2009-06-24 #故事会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谱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谱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犹太人,辛德勒,葛斯,犹太,阿蒙,会计,女佣,斯皮尔伯格,辛德,仇恨,人性,光亮,商人,小姑娘,小女孩,孩子,德国,牧师,犹太民族,蜡烛,身份,屠杀,强制,强制隔离,黑暗中,尼森,拉尔夫费因斯,莫扎,英俊,连姆

2008-08-30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