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谈庄子《齐物论》向自然之道的回归

时间:2011-02-23

道家以道为其最高 哲学 范畴,认为道是统括一切的,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是宇宙的总法则

提示:本文共有 22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庄子在《齐物论》一文中,就是要建立一个对“自然运行原理”本身的超越性的论点,“超越性”的意思就是说那个“道”的原理是难以把握的,是一般社会议论的层次无法掌握的,因为“道”只是一个自然、逍遥、自适、巧妙、无目的的造化安排,人们要善于体会这个“道”,而且只有对于“道”的理解才是人间智慧的极致,因此,一般社会议论之知的绝对性并不存在。

道家以道为其最高 哲学 范畴,认为道是统括一切的,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是宇宙的总法则。道家确立道论的最主要目的是把道作为所有人事标准,要求人应遵循道,人合于道。人若能合于道,人类社会自然不会违道。道家追求人合于道的前提是:人出于道却背离了道。天地万物,均统辖于道,何以惟独人背离了道?

庄子作为道家之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如此论道的:“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内篇《大宗师》)。道论的确立,本身亦即确立了人出于道这一关系。庄子曾明确论述人是出于道的:“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内篇《德充符》)这里的“道”与“天”应是同义的。人出于道,这是人与道的第一层关系,但重要的是人与道的第二层关系人背离了道。《庄子》中讲:“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於心。”(外篇《缮性》)这就是讲人与道的背离。人出于道,但人往往背离了道。这一矛盾是人和人类社会所有痛苦与罪恶的根源。道家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与道的背离,使人合于道。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清楚矛盾起于何处,也就是说,道家必先知矛盾关键之所在,种种体道方法才能有的放矢。不然,如何能提出解决方法?人与道,首先,矛盾是起于人这一面,自不待言。但人出于道为何却背离了道?我们可以从道家对人的种种要求及体道方法中来分析,看究竟是什么使人背离了道。

庄子把人背离道的原因直接归于精神,虽然这在老子那里只是一个推论。《齐物论》中讲:“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魂交”指睡眠时做梦,“形开”指觉醒时感官形体功能开启,这所描述的正是人的普遍的精神活动,睡眠与觉醒都不停息。这与《德充符》中说惠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是同样的意思,说的也是精神驰逐外物这种状态。精神驰逐于外,劳而不休,这种精神状态庄子认为是背离道的。与此相反,体道“真人”则是“其寐不梦,其觉无扰”(内篇《大宗师》),这与“魂交”、“形开”正相反,是一种安静闲适的精神状态。以上已表达出人背离道的根源在于精神。庄子的“坐忘”也明确反对人的精神活动,“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内篇《大宗师》)。这里虽未有表示精神的概念,但这是针对人的精神而言的。“堕肢体”和“离形”是指消除自我意识,“黜聪明”和“去知”是指摆脱对象意识,也就是忘掉自我和外物,达此“坐忘”境界才能体道。庄子还讲过:“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内篇《大宗师》)这也是对人的某种精神现象的反对。此外“造化”指的是道,“人耳人耳”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不祥”就是背离道。庄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这种刻意于物我之分或对立的自我意识使人背离道,这可以与庄子的齐物思想相对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是在讲不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不是不承认物我之分别,而是不要刻意于物我之分别,应将物我混而为一。《齐物论》中的“吾丧我”是庄子对自我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反对的最典型的体现。“吾丧我”,把我自己主观的一切观念、意见、情绪、感受都予以化解摈弃,让“自己”不出现,从而进入“道的超越性”之中,让自我的心灵澄静下来,齐平地观赏议论的流动。以上这些都明确地说明庄子认为人背离道的根源在于人之精神。把握住人背离道的根源,才能做到提纲挈领。天地万物受自然支配,自然有其不易之法则,但人与天地万物不同,人虽生于自然,但自然并未给人以固定的法则,因为人有精神,人受自己的精神支配。

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要使人合于道就必然要从这个“精神”入手。庄子是主张通过什么体道,是否要求去除精神?庄子逍遥思想最典型的表述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榖熟。”(内篇《逍遥游》)这是体悟大道的表现,“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的显然不是指形体,而是指精神。只有精神可以超脱现实,游于天地、人世之外,形体是不可能的。庄子是主张齐生死的,追求的是精神的逍遥,不是追求形体成仙(追求成仙是后来道教的事)。庄子在《齐物论》中是这样说的:“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差别,而是在承认差别实存的前提下,在精神上不刻意于差别,于是不生是非、好恶之情。若精神执着于是非、好恶,无疑是给自己戴上沉重的心理枷锁,人类将无法逍遥而游,而只能是“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齐物论》),纵观庄子的思想,齐物之论是为其逍遥以游的目的而发的。“逍遥”、“齐物”都是讲精神,而不是别的。此外,《庄子》中讲:“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伦。”(外篇《刻意》)这就更直接清楚地讲出惟有精神能体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谈庄子《齐物论》向自然之道的回归”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张永义|《齐物论》的义理脉络

张永义|《齐物论》的义理脉络

是非,庄子,郭象,宣颖,内容,圣人,说法,大道,对话,指的是,庄周梦蝶,全文,儒墨,南华,物论,经解,上文,下文,意义,成见,方式,立场,德清,瞿鹊,天地与我并生,困境,大华,穿凿,语言,问题

2017-01-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庄子的《齐物论》之——天籁

庄子的《齐物论》之——天籁

天籁,入静,万物,声音,子游,庄子,孔子,颜成子,丝竹,人为,人文主义,境界,大地,比喻,死灰,疾风,老庄,听不到,回答说,能不能,中特,何居乎,南郭子,刁刁,厉风济,徐徐,无作,綦隐机,中发,如犬

2020-06-12 #故事大全

《庄子·齐物论》中的“人籁 地籁 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的“人籁 地籁 天籁”

声音,天籁,人们,坑洼,大块,大自然,竹林,时候,天籁之音,大道,子游,厉风济,刁刁,颜成子,无作,中一,都会,万物,个例,乐器,境界,吸者,例子,地方,文章,大地,大木,山林,孔穴,意思

2016-03-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庄子的《齐物论》太难懂了!

庄子的《齐物论》太难懂了!

庄子,庄周,内容,学说,古人,头绪,宏旨,思想,理论,感觉,环境,条理,朋友,核心思想,汪洋,正文,著作,篇简,逍遥游,读者,要旨,逻辑,非梦,创始人之一,一点儿都,一般人,不容易,似梦非梦,八个字,因是因非

2012-03-01 #故事阅读

庄子“齐物论”与中国文化精神之重建

庄子“齐物论”与中国文化精神之重建

庄子,文化,心灵,万物,人文精神,标准,是非,生态,道家,中国文化,开放的心,庄子思想,世界,人们,体系,寓言,思想,心境,方面,校园,是与非,生活方式,个人,人群,人文,内容,包容性,基本特征,境界,工夫

2007-11-01 #长篇故事

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

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

庄子,境界,万物,圣人,逍遥游,胡蝶,众人,是非,状态,变化,前一种,不知其几千里也,重点是,无穷无尽,中提,周之梦,才可,名的,哲学思想,名字,一面,万岁,事物,交合,仙人,修养,功名,变异,吸风饮露,名誉

2013-04-11 #故事大全

谈庄子《齐物论》对是非争辩的齐

谈庄子《齐物论》对是非争辩的齐

庄子,绝对性,人们,观点,社会议论,观念,自适,桎梏,知识,无限地,战国,世人,市场,态度,心灵,心理,情调,是非,战国时代,日夜,理论,真理,知识分子,胸怀,适用范围,以自己,哪一个,归根结底,自得其乐,追求真理

2018-09-10 #小故事

谈庄子《齐物论》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谈庄子《齐物论》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庄子,主体,标准,价值,价值评价,是非,一面,人们,主张,人类,关系,境界,孰知,观点,麋鹿,樊然,价值标准,万物,世人,价值观念,属性,社会议论,猿猴,正色,逍遥游,绝对性,自适,胸怀,观念,分析

2017-11-1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