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16吨的两座山体搬上舞台 将旋转36次——周末去看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民族歌剧

时间:2011-03-17

这是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参演的民族歌剧

提示:本文共有 183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11月1日、2日,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全景式再现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历史。这是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参演的民族歌剧。

作为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有人担心,这样的表现形式如何跟根植于泥土的“红色题材”融合?

近来多出献演剧目已给出答案:《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姿挥洒革命激情,《战上海》将杂技与红色题材结合,《一号机密》则用方言唱出惊心动魄……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被用来讲述“红色题材”故事。

“创作者必须明确,是在向当代中国的观众讲述中国历史的故事。”歌剧《沂蒙山》总导演黄定山表示,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要“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

民族歌剧《沂蒙山》用人物故事讲述历史

“红色题材”要讲出好故事

黄定山记得,山东省相关部门找到他希望创作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红色题材歌剧时,他一口答应。出身军旅的黄定山,深知“沂蒙山”三字的分量。

来自五湖四海的主创团队先后十几次深入沂蒙山区,搜集素材,体验生活,感悟力量。“文艺作品不会因为题材就有先天的优势。”黄定山十分清楚,再好的题材也必须讲好人的故事,创作的关键是剧本,核心是人物。

剧本一磨就是9稿,大修改多达十余次,细节修改更是不计其数: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根据地居民形象逐渐立体,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交织。黄定山说,他希望通过讲好故事提炼出人性,让现在的观众置身于当年的情境,理解沂蒙山军民抉择之伟大。

总导演黄定山

让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在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日益明显。例如,杂技剧《战上海》一改杂技表演重技巧的传统,突破性地让技巧服务于故事以展现人性:绳梯攀登再现攻城之苦,绸吊舞动则传递爱情之美。

“好故事”不会从天而降。仅有几场戏的上海歌剧院演员杨小勇,多次随主创人员深入沂蒙山:“当年战斗不断、根据地连片的沂蒙山,承受苦难也留下大量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此鲜活,我们愁的是究竟该如何取舍。”

面向当代观众创新

歌剧《沂蒙山》已累积演出74场。黄定山最喜欢躲在观众中,看谢幕时大家跟随演员哼唱歌剧主题曲《等着我,亲爱的人》。这部歌剧的部分曲目甚至成了歌唱比赛的热门选曲。

《沂蒙山》剧目分为六幕、四十个唱段,能让观众跟随哼唱并非偶然: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与全剧音乐完美融合,贯穿始终。此外,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作曲在歌剧传统上还运用了中国戏曲板腔体音乐形式,并加入大量具有时代感的元素。此前观众评价称是一次特别的歌剧观看体验:“不仅不用看字幕,也没有一般歌剧惯常的‘洋腔洋调’。”该剧的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这样的创新就是为了让“表现形式和主题不会‘说唱两张皮’,观众不会看得‘不得劲’。”“我们在创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必须有‘当代意识’。”黄定山说,作为一部红色题材作品,必须具有中国人的辨识度,必须关注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不少音乐朗朗上口

今年艺术节上,不少国外演艺团体和专业人士都惊讶于上海年轻人对文艺作品的喜爱。备受好评的红色题材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市民吴涛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幕印象深刻,演员们摇着蒲扇翩翩起舞,背景音乐是《渔光曲》,“艺术化再现弄堂回忆”。

每一代观众都有每一代观众的审美。吸引年轻观众,凭借的不是迎合,而是创新。

“红色”精神打动自己方能感染观众

《沂蒙山》创作过程对黄定山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礼”:不怀着对英雄的崇敬,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群众,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在《沂蒙山》中扮演赵团长的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唱家金郑建演绎了40余部各类戏剧,但这一部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这次演出机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思考我该如何来传承这样的‘沂蒙精神’。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民族歌剧《沂蒙山》四位演员杨小勇、王丽达、张卓和金郑建

不少参与演绎红色题材作品的艺术家都坦言自己被角色影响。《战上海》中演出男主角江华的杂技演员王怀甫,在排演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升自己,人生道路上有明灯指引。”

上海文化广场内,歌剧《沂蒙山》紧张的演出筹备正在进行。重达16吨的两座山体即将搬上舞台,通过36次旋转再现沂蒙山的气势,带领观众贴近沂蒙山的精神世界。

作为背景搬上舞台的“沂蒙山”重达16吨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新华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16吨的两座山体搬上舞台 将旋转36次——周末去看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民族歌剧”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首届“VGAC世博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在上海举办

首届“VGAC世博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在上海举办

艺术,世博,艺术节,活动,总决赛,装置,全国,作品,参赛选手,创作,国际青少年,绘画,公益,艺术家,青少年,项目,丽达,梵高,选手们,上海,一带,博览会,美术,选手,评委,马耳他,大赛,上海国际,人艺,知名画家

2009-11-19 #故事会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艺术,传统,人们,大禹治水,故事,方式,素女,舞剧,芭蕾,对话,杨静,娥皇,杨丽萍,潘冬子,蚩尤,上海大剧院,中国元素,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中国艺术,家国,民族艺术,上海,消息,中华文化,世界各地,中创,中华民族,交响

2018-10-17 #故事阅读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日启幕:打造演艺之都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日启幕:打造演艺之都 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节,上海,艺术,作品,演艺,平台,歌剧,红色,计划,创作,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杂技,亚洲,中国,交易会,天空,剧院,历史,板块,舞台,资源,项目,活动,北德,黄蒙拉,第二十一届中国,中国故事,艺术教育,一区

2007-11-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从“城中村”改造到老年医疗问题: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从“城中村”改造到老年医疗问题: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许村,故事,作品,生命,戏剧,拆违,时间,中国,版块,话剧,题材,王隽,王佳健,终极关怀,上海戏剧学院,上艺,云峰剧院,戏剧社,上海,剧照,城中村,基层,导演,工程师,民众,演员,艺术节,病房,改造,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2-05-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打造演艺之都 讲好中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启幕之际

打造演艺之都 讲好中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启幕之际

艺术节,上海,艺术,作品,演艺,平台,歌剧,红色,计划,创作,新中国,亚洲,中国,交易会,天空,剧院,历史,板块,舞台,资源,项目,活动,北德,黄蒙拉,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一区,文艺精品,爱乐乐团,全球

2010-04-12 #经典故事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央芭蕾舞团来沪 舞剧《敦煌》再现飞天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央芭蕾舞团来沪 舞剧《敦煌》再现飞天

敦煌,费波,芭蕾,敦煌人,壁画,舞剧,艺术,胡旋舞,中央芭蕾舞团,故事,生命,舞蹈,莫高窟,吴铭,敦煌艺术,敦煌壁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敦煌研究院,双方,洞窟,线条,飞天舞,调研,东艺,中芭,之光,冯英,常书鸿,樊锦诗,小提琴家

2017-02-05 #短篇故事

上海国际艺术节|聚焦改革开放40年 现实主义作品集结展演

上海国际艺术节|聚焦改革开放40年 现实主义作品集结展演

作品,故事,许村,生命,工程师,拆违,上海戏剧学院,大时代,小巷总理,全剧,折射出,社区,话剧,创作,生活,云峰剧院,中国,上海,上海市长宁区,板块,人物,事件,城中村,团队,导演,小人物,时代,现实主义,沪剧,病房

2016-06-27 #短篇故事

屠呦呦故事搬上歌剧舞台

屠呦呦故事搬上歌剧舞台

歌剧,屠呦呦,廖向红,玛纳斯,国家大剧院,人物,青年,呦呦鹿鸣,分量,演员,创作,吕薇,中央歌剧院,剧目,导演,宁波市,少年,戏剧性,民族,气质,特点,艺术,舞蹈,重点,歌剧演员,吕嘉,李爽,领衔主演,中饰,一期一会

2012-07-0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