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从拍摄方法 镜头语言 艺术美感3个方面 解读纪录片《幼儿园》

时间:2011-03-28

这句话出自纪录片幼儿园,2004年上映,豆瓣评分8 8,导演张以庆

提示:本文共有 56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当这句话出现在荧幕上,舒缓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许多人都被触动了。

这句话出自纪录片《幼儿园》,2004年上映,豆瓣评分8.8,导演张以庆。该片记录了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14个月里的生活。

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对于喜爱纪录片的朋友来说,张以庆这个名字应该比较熟悉,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

张以庆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特色化的导演,“不按套路出牌”是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他说自己最怕的就是在创作上重复自己。

而《幼儿园》这部片子同样如此,它打破了大多数人对幼儿园生态的刻板印象,对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且不说影片包含的深刻含义,单从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和艺术美感三个方面来说,《幼儿园》都是一部独具特色、极致用心的影片。

它展现了张以庆对纪录片的个人化诠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接下来我就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简要地解读一下这部纪录片。

01

用“旁观”的拍摄方法,“交友”式拍摄——取得孩子信任,让孩子无视镜头存在

美国的《电影术语汇编》中说: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底线也是真实。

《幼儿园》这部片子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了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

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非典”之后的2003年9月,创作开始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

拍了5000多分钟,最后只从中选取了70分钟,可见工程量之浩大。也不得不说,张以庆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

《幼儿园》采用了“旁观”的拍摄方法。

旁观的方法要求拍摄者不介入被拍摄者的生活,尽可能少地干扰拍摄对象,尽量保持一种从旁观察的态度。尽量做到拍摄对象对拍摄者“视而不见”,并消除拍摄对象的陌生感。

小朋友在幼儿园,最熟悉的大人可能就是老师,当拍摄者介入时,他们会感到陌生和茫然,甚至会抗拒。

但在《幼儿园》中,我们看不到孩子们陌生或恐惧的眼神,他们完全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即使有孩子直视镜头,表情也平静自然。

可以说,摄像机和扛摄像机的人已经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他们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不再抱有戒备心理,才会表现出真实的情感状态。

能做到这样,张以庆团队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先是几乎跑遍了武汉的所有幼儿园,选定幼儿园后,提前进入幼儿园,和孩子老师们打成一片。

当摄制组和孩子熟悉之后,一天没见,就有孩子问:昨天你怎么没来?

张以庆说:“我们每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到两本花名册,茜茜病了,贝贝没来,虫虫情绪反常,高扬又尿床了,我们门儿清。”

他们甚至学会了在一米长的床上睡午觉,睡起来还要叠好被子,吃饭不能洒到桌上。遵从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规定,与孩子们成了“同学”。

这便是“交友拍摄”,即通过先期深入生活,把自己置身于被采访者中,与他们深入接触,从而消除拍摄对象对作者或镜头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甚至忘记了作者和镜头的存在。

这一点张以庆是做得很成功的,在正式开拍之前就和孩子们有了密切的接触,让孩子熟悉并信任他们。

拍摄《幼儿园》,时间跨度大,素材丰富,张以庆的拍摄场记写了近5斤纸,每个镜头都背得下来。

《幼儿园》的成功,和张以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分不开。

孩子们在愉快地聊天

02

镜头语言——无解说词,镜头叙事仍流畅生动,细节刻画深刻,情节富有张力

《幼儿园》的镜头语言打破常规,没有一句解说词,镜头转换、细节捕捉、拍摄机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①无解说词叙述情节发展

这部片中,除了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外,没有一句解说词,通过一个个画面语言,观者就把事情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纪录片的真实性讲求信息完整,有些纪录片只靠解说词支撑,把解说词全拿走,只看画面我们根本看不懂在表达什么。

满足画面语言及画面信息完整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真实性。没有解说词,就没有强加于观众的主观意图,避免对观众“滔滔不绝”的干扰。

在门缝偷看的女孩

《幼儿园》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是一部故事完整的纪录片。

②镜头转换流畅自然

在《幼儿园》中,镜头转换非常流畅自然,即使没有解说词,观众还是一眼就能明白。

比如在小班的第一堂课切换到中班时,采用的是从窗外的远景往近推摄的方式,然后画面到了室内,再配上“中班”的字幕,我们就知道画面到了中班课堂。

窗户全景

夜晚降临,镜头是宿舍楼的全景,房间亮着灯,画面到了孩子们在床上,我们就知道时间到了晚上,孩子们要睡觉了。

镜头组接往往随着孩子们的谈话展开,比如前一个镜头是对孩子关于钱的访谈,下一个镜头就是孩子在玩玩具纸币的场景。

在描述季节变迁上,用的是“落叶”这个季节符号,一个小女孩拿着黄色落叶在玩,配上“一叶知秋”,之后是孩子们向天空抛洒落叶的全景虚焦图像。

而当孩子朗诵冬季景色时,孩子朗诵的画面逐渐模糊,自然切换到虚化的大雪纷飞,一群孩子奔向雪地的画面。

镜头转换丝毫不生涩,还充满诗情画意。

③虚化镜头突出主题

张以庆说过:“在不知道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幼儿园》中的许多镜头都是反映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老师、家长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几乎全做了虚化处理。

孩子们在户外抛洒落叶

这样就能把叙述重点放在孩子和他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事上,避免其他人员的介入,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真实性。

同时,清晰的孩子和虚化的外部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孩子们都是自我的,他们清晰可见,可看外界,一切又那么模糊。

户外活动的虚化镜头

④静止镜头颇具深意

《幼儿园》中静止镜头贯穿始终。第一个静止镜头就是小男孩喝药,药很苦,孩子忍着喝了几口,老师说不够,继续喝,边吃糖边喝,看着电视喝就不苦了。

小男孩稍显扭曲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镜头在这儿定格几秒,观众仿佛穿越回到小时候:我们也是在大人的“诱骗”下成长起来的啊。

喝药的男孩

一个男孩自己穿衣服,却怎么也穿不上,于是就发脾气,拿衣服打床。再穿还是不对,镜头也静止了,体现出戏剧性。

为穿不上衣服而恼怒的男孩

而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也出现几个静止镜头,表现历史永被铭记。

孩子就是在这一件件困难和挫折的小事中成长起来的。不管是自己亲身遭遇也好,还是外部变化也好,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得定格在记忆中,也足以震撼人心。

⑤平拍和仰拍结合,体验孩子视角

为了保持和孩子一样的视角,摄像刘德东拎着摄像机,或蹲或趴在幼儿园里呆了足足14个月。

只有和孩子一样的视角,才知道孩子看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才有助于了解孩子。拍摄孩子时,影片景别多是中景和近景,这样就更容易清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群体中捕捉特定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幼儿园大门内拍摄等候在门外的父母,用的仰拍,就是孩子看父母的视角,我们也体会到孩子急切盼望见到父母的心情。

平拍和仰拍相结合,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体验随之加深。

仰拍等待接孩子的父母

⑥细节描写充分而深刻

细节往往有丰富的层次,也能展现最本质的内涵。

如泼了的饭,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手和脚等,这些细节的抓拍,可以反映许多重要的信息。

女孩的饭泼了

例如在小班开学第一天,一个小女孩偷看门外的世界,是对父母的依恋和不舍,也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孩子眼睛的特写镜头,展现天真和茫然;孩子上课揉眼睛,展现疲惫和无趣;擦小皮鞋、穿衣服、系鞋带种种,都是对孩子成长细节的关注。

安静发呆的女孩

在拍摄几个孩子合伙欺负小女孩时,捕捉到孩子细微的表情变化,从“凶神恶煞“到“挑眉一笑”,”耐人寻味。

男孩“凶狠”的眼神

有温暖美好的细节:老师给打架中受伤的贾哲毅加菜,说多吃点丸子,旁边的茜茜就从自己碗里舀了一个放进男孩碗里。

茜茜给贾哲毅舀丸子

有令人心疼的细节:陈志鹏通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久等父母不来,他生气地挥手跺脚,镜头以他的小书包为前景,说明他已经做好回家的准备,等很久了。

等家长来接自己的陈志鹏,书包作为前景

这些细节描写,展现出导演和摄影师的敏锐洞察力,也总能触碰人心。

⑦两条叙事线索交叉,具有发展性

《幼儿园》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小班、中班、大班的穿插叙述,另一条是对孩子的访谈。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涉及孩子的访谈,镜头一概用了黄色色调处理。或许在张以庆看来,孩子世界是彩色的,成人世界总是多一些灰暗,不那么明亮。

第一个接受访谈的孩子,是心算班的优等生,第一个问题也很简单,但随着时间流逝,故事发展,访谈的数学题目难度也在增加。

心算班的优等生熊经纬,这个问题他没有回答出来

而对其他孩子的访谈,问题则从“你为什么长这么高”“你喜欢哪个同学”,这种孩童世界的问题,发展到“你会把钱分给领导吗”“你恨日本人吗”,这种成人世界的问题。

从客观理性且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逐渐提升难度,转到情感和意识层面,再到复杂的人际和国际关系问题,预示一个人的成长,也要从只分是非对错,到权衡利弊的复杂选择中。

⑧人物塑造独具特色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顽皮好动的小女孩,因为没有解说词,导演用镜头组接完成了人物性格塑造。

老师责怪她的话语频繁出现:“马玉兰又用手拈着吃,不讲卫生”;“马玉兰,快点吃啊”;“马玉兰你在干什么啊”;“马玉兰,你又在玩水“;“马玉兰,又在害人!”

马玉兰

通过马玉兰各种动作的镜头,加上老师的念叨,观众知道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对马玉兰产生深刻印象,由此完成人物性格塑造。

好动的马玉兰

03

艺术美感—用光极致讲究,音乐配合“天衣无缝”,真实性和艺术美感并存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但不是通过长镜头把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不能放弃“艺术感”和“美感”。

《幼儿园》中对背景音乐、光线的运用,季节变迁的记录或一些小细节的描写,让观众的思想从中升华出去,不仅关注了事实本身,也感受到了美。

片子与观众不只是单向传播,还达到情感的交流,整部片子看下来,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①讲究光影运用

“摄影是光的艺术”。整部影片中,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对光线极其用心,每个画面都力图最大限度利用好光,把孩子拍得温暖动人。

比如晚上孩子熟睡,光线照射进来,落在孩子身上,单纯美好;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到孩子身上,半明半暗。

光线透过百叶窗落到孩子身上

就像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光怪陆离,明暗交错的,镜头充满艺术感和美感。

而对孩子的访谈,则是逆光拍摄,还有顶光。孩子的轮廓非常清晰,容易让观众把握细节,同时也令画面显得柔和。

访谈镜头

室内的拍摄,光线多是从孩子的头顶斜上方照射过来,头发清晰可见,孩子像在闪闪发光,意境深远。

这些对光线的刻意追求,容易打动观众的心,引发情感共鸣,也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明暗对比明显,突出主体

有人评论张以庆的纪录片过于追求镜头唯美精致,张以庆说,纪录片不等同于纪实片,生活也不只是过程和线性的实录,除了故事、细节之外,还有思想、情绪这样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他要做的就是形而上的表达。

而原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副总编辑徐海鹰也曾这样评价张以庆:

很多人只重视纪录片的社会性、新闻性、历史性,但是不把纪录片当作艺术来看待,张以庆的创作则更多关注那些超越表层行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体现出了艺术性,这点很难得。

夜间熟睡的孩子

其实我们在片子中看到的红漆地板和绿色的墙裙,都是摄制组在孩子放暑假的当口,重新装修的,而出于光线的考虑,把三个班教室的窗帘换成了百叶窗。

摄制组精心准备,才让观众看到一部极具艺术感和美感的片子,足以触动人心,也让纪录片更有价值。

红漆地板和绿色的墙裙

②音乐使用天衣无缝

《幼儿园》的背景音乐也非常有特色。背景音乐主要用的是传统民歌《茉莉花》。表面看与幼儿园八竿子打不着,但张以庆却能天衣无缝地运用到影片中。

《茉莉花》由武汉市少年宫合唱团合唱,片子中总共出现5次,同一首歌在不同场景出现,引发的感受也不同。

第一次是在小班入学的时候,孩子们泪眼朦胧的镜头配上音乐,有一种戏剧化冲突,但也正如歌曲所唱一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孩子就像花朵,悄悄绽放,充满希望。

入学第一天,边哭边吃

第二次出现在孩子们睡午觉的时候,这时候的感觉就是安详,让人放松,愉悦。

第三次是在陈志鹏等待家长的时候,他频频回首,翘首以盼,表情悲伤难耐,再配上背景音乐,令人无奈又心酸。

第四次是虚化下雨的场景,音乐配上淅淅沥沥的雨和银杏叶飘落的画面,展现时光流逝,季节变迁,让人感受到美好,又仿佛预示花朵一样的孩子也要经历风吹雨打。

虚化的淅淅沥沥的雨

最后一次是在毕业体检、拍毕业照的时候,黄色色调镜头,回放孩子们玩耍、打斗的画面,有一种怀旧、忧伤的氛围,也让观众有了更深的思考。

毕业照

除了《茉莉花》,舒缓的口琴背景音乐也升华了影片。

比如孩子叠放板凳,老师说:换方向,调个面。但孩子只会前后调面,不会翻转,怎么也放不上去,呈现出孩童世界的简单,直线化思维。

开始我们可能觉得好笑,但当舒缓温柔的音乐响起,我们会有些心疼,但又爱莫能助。预示着个人的成长之路就是如此,只能靠自己在不断碰壁中摸索学习。

不知道如何叠放板凳的男孩

在一个镜头里,背景音乐是戏曲,一个孩子趴在课桌上发呆,用手打着节拍。他内心的活动,一方面是孤独,一方面是焦躁不安,也想出去和小伙伴一块玩,但落单了。

听着戏曲打节拍的孩子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不仅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幼儿园,还让观众感受到艺术感,体验到了美,内心深处某些东西被唤醒。

冬季雪花落下的虚化镜头

04

结语

纪录片《幼儿园》,用“旁观”的拍摄方法,“交友”式拍摄,记录孩子在幼儿园的点滴小事,重在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冲突,虚化了与成人世界相交的部分。

而导演张以庆用个性化的视听语言,在体现艺术感和美感的同时,赋予了此片更深刻的含义。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幼儿园不只是孩子的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也体现着成人世界的规则和价值观。

当我们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也看着我们。

如何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能给我们启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拍摄方法 镜头语言 艺术美感3个方面 解读纪录片《幼儿园》”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电影《大鱼》定档3.29 实力主创呈现艺术美感

电影《大鱼》定档3.29 实力主创呈现艺术美感

人鱼,常戎,狄龙,大鱼,小艺,童话,团队,电影,纪录片,虐恋,主创,梅洋,杨春毅,曾参,殷悦,陈子豪,动漫,传说,世界,人与自然,作品,制片人,小镇,导演,故事,有限公司,浙江,美人鱼,电影节,老金

2020-07-03 #故事会

故事性的角度讲艺术家的人生 摄像和解说词都极有美感!

故事性的角度讲艺术家的人生 摄像和解说词都极有美感!

艺术,作品,生平,艺术家,故事,纪录片,艺术史,观众,伦勃朗,大卫,毕加索,特纳,西蒙,影片,中文字幕,人生,主义,作者,力荐,印象,发音,后代,大众,奴隶制,导游,张力,摄像,戏剧化,感染力,感情

2010-02-12 #故事大全

纪录片《幼儿园》的创作技法与深层寓意解析

纪录片《幼儿园》的创作技法与深层寓意解析

纪录片,成人,一面,幼儿园,研究,不一样,世界,中国,人们,和心,寓意,成人化,手法,深层,艺术创作,编导,群体,选材,视角,近距离,分析,创作,生活,孩子是,为主题,创作意图,多的是,对孩子,孩子的世界,并不了解

2020-06-05 #故事阅读

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史诗级的纪录片 感人至深

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史诗级的纪录片 感人至深

这位先生,人们,个人,人物,片子,作品,原因,是非,感觉,手法,故事,时候,方面,艺术家,东西,剧情,历史,感染力,故土,电影,经历,角度,创作,过往,为我们,做出来,就算是,名字叫做,才能够,我们不知道

2019-10-07 #故事会

解析《子熊的故事》.doc

解析《子熊的故事》.doc

小熊,镜头,猎人,影片,情节,熊的故事,观众,动物,画面,主题,大熊,剪辑,影片中,拍摄难度,空镜头,导演,形象,情绪,商业性,大部分,大自然,对白,情感,拟人化,摄影师,演员,纪录片,生命,美感,艺术

2020-07-19 #故事大全

解析《子熊的故事》.doc

解析《子熊的故事》.doc

小熊,镜头,猎人,影片,情节,熊的故事,观众,动物,画面,主题,大熊,剪辑,影片中,拍摄难度,空镜头,导演,形象,情绪,商业性,大部分,大自然,对白,情感,拟人化,摄影师,演员,纪录片,生命,美感,艺术

2020-07-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一种苏联视觉艺术 前苏联电影故事

一种苏联视觉艺术 前苏联电影故事

导演,影片,电影,苏联,苏联电影,列宁,题材,作品,发展,斯大林,维奇,年代,A.,P.,创作,委员会,故事片,全苏,国家,方面,尤特凯,主题,电影节,电影创作,战争,莱兹曼,工作者,思想,纪录片,电影制片厂

2019-02-02 #短篇故事

国内最有艺术感建筑 形如巨大青花瓷碗 极具艺术美感

国内最有艺术感建筑 形如巨大青花瓷碗 极具艺术美感

建筑,南昌,青花瓷,城市,人们,名片,我国,罐子,上海,东方明珠,名字,寓意,意思,瓷器,青花,全球最大,何炳钦,海明威,来代,白中泛,达茂,商业中心,富贵花开,时尚美,时尚前沿,景德镇陶瓷学院,海洋乐园,食街,白釉,先天

2007-07-3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