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1-04-23

文县民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04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0542019 年第 1 期 世界 文化 宗教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 :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现状与思考*⊙ 答小群 马玉堂内容提要 : 散布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有序发展对基层社会治理及乡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广泛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整体性认识,即杂而多端、复合混生的多元神灵世界,会聚多元、散延礼俗的民间宗教活动,政引民为、社会共参的基层社会治理。进而提出,应加强引导,倡导正信正行,坚持文明导向,不断为民间宗教注入时代文化新内涵。于此,民间宗教才能在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关 键 词 :甘肃 民间宗教 宗教活动 社会治理 现代发展作者简介 : 答小群,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马玉堂,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是汉民族人口比例超过九成的内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汉民族民间宗教A较为活跃,对地方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究竟处于何种样态,如何看待其现实发展?此类问题,还未有学人从整体层面展开调查并加以探究。基于此,调研人员数年间踏访省内民间庙宇百余所,近距离观察民间宗教活动,访谈活动组织者、职业者以及地方文化管理者,开展了有分工有重点的较为翔实的田野调查,形成了关于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形式、活动方式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宏观整体认识,并就其现代发展进行若干思考。一、杂而多端、复合混生的多元神灵世界甘肃境内的汉民族民间宗教是在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种经济方式并举、民族交往频繁及多宗教文化共生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长期发展,民间宗教在甘肃基层社会的分布范围极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北地区汉民族民间宗教调查与研究”(项目号 11XZJ009)的阶段性成果。本文所涉宗教现象资料主要源自笔者 2011 年—2017 年所做实地调研。A 学界往往从组织形态、产生方式、群体分层、历史发展等层面对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进行厘定,本文立足于当代时点,从民间性这一主要特性入手,对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采取“宽论”,即对宗教边界做模糊化处理,不区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统一冠之以“民间宗教”称谓,将属于基层大众的、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俗信、民间佛道教乃至民间教门的当代遗存都纳入到民间宗教的研究范围,以较为全面地呈现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整体发展状况。参见马西沙、韩秉方 :《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3 页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7 页 ;陶思炎、铃木岩弓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 年第 1 期 ;金泽 :《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2002 年第 2 期 ;郑质明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文史哲》,2006 年第 1 期 ;杨庆堃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5 页 ;牟钟鉴 :《对中国民间宗教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中国民族报》,2008 年 11 月 11 日第 6 版 ;雷春芳 :《转型时期的民间信仰 :现状与思考》,《世界宗教文化》,2011 年第 3 期 ;邱永辉 :《“世界宗教”视野下的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学研究》,2016 年第 1 期,等等。 ■ 现状研究055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 : 甘肃 汉民族 民间宗教 的现状与思考广,体量较大。调研发现,近二十年来,甘肃民间宗教庙宇数量增加较快,尤以全省十四个地州市中的河东地区(概略以黄河为界将甘肃分为河西与河东两大区域)为多,既有绵延悠长的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现代传续,也有传统佛道教文化的地方性发展,其崇祀对象有自然物灵、圣贤功烈、祖先及行业祖师、佛道教俗信等,在区域民众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自然物灵延续传统,甘肃民众对土地山神的崇祀非常普遍,或建庙塑像,或立神主牌位,认为土地神与农业丰稔、家宅平安相系,山神与山林出产、防雹挡雨相关。围绕农业生产,在甘肃河东地区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出自于湫泉井池河渎的龙神或湫神崇拜,所祀龙王俗名杂多,难以胜数。如同其他省区,甘肃民众亦有对珍奇古木崇祀的习俗。一些古木则传说由某位宗教传奇人士所植,兰州西固关山神树岘金花庙前的线杆松,相传为金花仙姑手植火棍所变 ;永登红城凤山官川北的古柳,据说由数百年前当地土民脱喇嘛手植火棍而成,故树名俗称“脱喇嘛树”。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省内汉蒙、汉藏边缘的永昌、永登、武威等地汉族民众有祭俄博与嘛呢石的习俗。对神异动物的敬奉亦构成甘肃民间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众认为蛇是家神,具有灵性,不能随意伤害,并将蛇等灵物作为神灵灵性的重要来源,装脏于民间神像身躯之内。感念具体物象贡献之德是传统祭祀的核心内涵。现代社会,德感于物的思想渐趋淡化,但民间仍保留了对灶、门、牛、马、火、八腊、盐井、碌碡等的祭祀。(二)圣贤英烈自然崇拜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格化嬗变。甘肃境内的龙神被民众大量地附会以圣贤英烈人物形象,此类现象在如今的临潭、岷县、康县、成县、漳县、渭源、临洮、榆中等地均有传续,尤以较为集中的临潭十八龙神、岷县十八湫神最为典型,其中的男身多为民众认可的圣贤英烈人物,如三国的姜维、唐代的李晟、明代的徐达等,女身则多是有功于地方的传说人物或神话人物,如分巡圣母、透山娘娘等,形成区域性的方神群。在甘肃中部及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具有相似出世历程的女性神灵庙宇,如陇南红女祠、庄浪曹三娘庙、武山麻线娘娘庙、永靖金花庙等,其神灵形象往往是适婚不嫁、立志修身、逃婚成神的民间烈女,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女性渴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明清话本小说为民间宗教的创生提供了丰富素材,甘肃中部县区的泰山神多指黄飞虎,宕昌新寨的铁丝娘娘指高兰英,均源自《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临潭等地的羊头将军是《杨家将》中的杨四郎,榆中的白马天子为《东周列国志》中的颍考叔,等等,体现古代话本小说对民间宗教的广泛影响。(三)祖先及行业祖师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始祖崇拜文化,最著名的当属天水伏羲庙、秦安女娲祠。古代族类记忆的当代复现使伏羲女娲崇祀在公祭与民祭两条路径上得到恢复,政府主导的公祭活动以文化寻根为主,而民间性的崇祀则以献祭进香、叩头祝祷、祈求神佑、抽签打卦、酬神演戏等活动为主,充满了宗教意味。人文始祖崇祀意在文化寻根,近祖崇拜则着意于血缘联系,祖有功宗有德的慎终追远意蕴较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丧葬中的看坟测茔等传统因素重新出现,丧期也请阴阳道士做法事,并按期设祭于家宅或墓地,但丧事过程相比以前大为简化。祠祭是汉民族祭祀祖先的重要形式,目前仅兰州周边地区就有榆中岳飞纪念馆(岳氏祠堂),皋兰杨氏家祠,河口张氏祠堂,西固达氏史馆(达氏祠堂)等,既是传统文化的恢复,又是新时期人们对根脉祖源的追索。与之相应,区域姓氏源流研究、家谱续修、姓氏宗亲联谊等活动也逐步展开。行业祖师崇拜主要崇奉对行业有突出贡献者,包含深厚的追祖溯源意蕴。甘肃境内的行业祖师崇祀多与中原汉地相仿,如木匠崇鲁班,烟行敬诸葛孔明,中医药奉孙思邈,商业祀关公。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分工的细密,0562019 年第 1 期 世界 文化 宗教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现代机器作业的普及,大规模的公共性行业祖师崇祀已不多见,个体化的祭祀仍有部分延续。财神、药王受民众普遍供奉,尤以财神最受民众青睐,庙宇遍及甘肃各地。(四)佛道教俗信制度化较强的佛教寺院多供奉释迦牟尼、三世佛、观音菩萨、韦陀护法等神祇,但在民间,大量寺庙所供神灵三教兼容,部分民间寺庙兼当家祠,如皋兰石空寺又为杨氏家祠。在民间供奉的佛教神灵中,以白银地区广泛流布的法王菩萨(孙悟空)为著,因其轿乩灵验而为民众称道。民间亦有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如永登及其周边地区的李佛崇拜,传说中的李佛,断指休妻、猪驮修庙、修桥铺路、惩恶扬善、康熙勅封,其出世历程典型地反映了地方人物跻身佛教神灵世界的过程。民间最常见的庙宇是道教观宇,所供神祇主要为玉皇大帝、东岳大帝、真武大帝、二郎真君、三霄娘娘、泰山娘娘、关圣帝君、文昌帝君、西王母、九天玄女、四海龙王等。道教女性神灵中,以西王母与甘肃最有渊源。20 世纪九十年代,台湾西王母信众认定泾川回山西王母宫是西王母祖庙,遂集资重修回山上的主要殿宇。在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及地方旅游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西王母祭祀逐渐由民祭上升为公祭。此外,由于制度化管理的需要,大量原属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神灵庙宇逐渐被纳入道教管理。诸多俗信中,以地方城隍、金花仙姑、平天仙姑等道教俗信社会影响较大。甘肃境内城隍庙所供对象各有不同,品级最高者为汉将军纪信,次为区域历史人物,如和政县城隍为明初大将邓愈,靖远县城隍为金代的郭虾蟆,临洮县城隍为金代的祁望。有些地区的城隍人物原形已不为人知。地方人物成仙成道是道教神谱不断扩大的重要途径,民间影响较大的金花仙姑、平天仙姑都属此类。金花乃明季兰州民女,因逃婚山野而坐化成仙。相关信仰经历了由民间祭祀向道教转化的过程,金花仙姑已然成为慈航道人的化身。平天仙姑是河西地区广为流传的女神,因见黑河水涨人不能渡,故发愿募化建修板桥,桥成后又遇黑河水涨桥毁,仙姑漂坐木板逆流而上,脱胎成仙,民众建庙而祀。平天仙姑神灵发展中亦出现附道痕迹。在当代庙宇复建中,也有由于佛教僧人的参与使部分道教寺院转为佛教寺院的情况,如临泽平天仙姑庙变为香古寺,并登记为佛教寺院。实地调研中还发现,相当多的民间庙宇未有明确的主神供奉,且缺乏专职教职人员驻庙,很难按五大宗教类型概括其宗教场所属类。除了庙中所供神祇外,甘肃中部、南部地区民众还部分地供奉有家宅祖先之外的另类家神,有猫鬼神、翻坛神、菩萨、仙爷、喇嘛、娘娘、三国人物等等,数量杂多。总体上,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崇拜对象多元混生,神灵的创生常常表现为自然物灵的人格化、由祭祀向崇拜转化、神灵的附道附佛发展等,若干过程交织交融,使神灵的创生表现出复合重构的特点。众多文化中,传统儒释道文化下行传播对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最大,藏传佛教及部分少数民族原生型宗教对汉民族民间宗教亦有影响。二、会聚多元、散延礼俗的民间宗教活动民间宗教活动是庄严性、神圣性的集中反映,也是集体记忆的保存与定时唤醒。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最重要的活动是各种庙会神会的举行,会期或是神灵的神诞日、成道成佛日,或是岁时节令,或是延续旧习,时间短则几天,长则月余。一些较大的庙会神会常常是万民会聚、共瞻神容、酬神娱神,极大地呈现出民间宗教多元复合、圣俗相统的特点。当然,还有以家宅、田野、山岗等为空间载体的宗教活动,内容或是禳解,或是祈保,都与民众的现实福祉有关。在长期的濡化发展过程中,民间宗教活动内容延及社会空间的诸多方面,成为区域民众社会文化及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057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 : 甘肃 汉民族 民间宗教 的现状与思考(一)神灵巡境、联村祭祀甘肃民间巡转区域社会的神灵以地方城隍与方神为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榆中青城等地的城隍出府活动、洮州十八龙神会聚新城城隍庙、临洮八位官神共集县城城隍庙等活动部分地得到恢复。沿袭传统,一些地方形成总庙与诸多分庙(俗称“歇马殿”)相结合的庙宇空间分布及地方神灵祭祀神会,常常数个乃至数十个村社参与其间,时间持续数十天。每逢会期,民众从总庙舁抬神灵轿辇巡转神灵“辖域”(俗称“马路”)及分庙。此类活动在甘肃中部、中东部、东南部地区广泛存在,如榆中白马天子巡转周边近三十个村社,渭源渭河龙王的巡境区域涉及“三十六庙,四十八庄”,岷县分巡圣母巡境三十六庙,张家川迎神会中的神祇出巡时间长达七十多天。联村联社的神灵出巡,看似召示神灵的“辖域”所统,实则反映区域民众的祭祀圈A共祭联合及地缘社会关系。(二)荐度祷禳、装脏开光民间宗教神事往往是在师公、阴阳道士、佛教居士等人的参与下完成的。甘肃汉民族民间的师公跳神活动颇具特色,地点常在家宅、山梁、庙宇等处,内容以春祈秋报、祛邪禳灾为主,尤以庙会时所行仪式最全。期间,扬幡招神、曳神曳庙、招亡放施等仪式相继进行。师公口念神词、敲击扇鼓、腾挪闪跃、鼓钺翻飞、发辫甩舞,偶有师公口腮臂膀穿钎,以血献祭。阴阳道士参与的庙会常行阴阳法会,扬幡挂榜,宣念《玉皇宝忏》《三元宝忏》等,为活人消灾延寿,为亡人拔度超升。佛教居士主导的庙会多设禄位、莲位,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峰三时系念》等经本,为一方人士祈福消灾,超度一切有情众生。受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在临洮、永靖、永登、渭源、康乐、临潭等地汉族村社的神事活动中,常有载护神、跳黑神等活动,与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类似,但内容仪具已大为简化,甚至呈零散拼凑之势,体现藏民族宗教文化在汉民族宗教主体文化中的边缘嵌入。甘肃民间神祇有龙虎之年“翻身”之俗,亦有三年一装之习,不同地域时间间隔不一,或刻修神像,或重装身容,缝新袍、制新冠、换新靴、理妆容等活动则日常随时进行。民间神祇的装脏与制度化宗教类似,但所装之物略有不同。打开神祇身腔,以羊血(或红漆)衅之,以鹊蛇等物装之,以药材谷物、钱宝书籍铜镜充之,以鹿筋(或尼龙绳)连接关节,其意在于真神相附、五谷丰登、富贵智慧、鉴察善恶。装脏后多由阴阳道士或师公行开光仪式,剪纸扬幡,布置坛场,系彩线于神像并连至庙院高杆,铜镜高置反射阳光于神像之上,梳妆理容,拭面点窍,祭拜告神,将真灵导附于神像后,神灵真容方以示人。(三)求雨驱雹、保田护苗受自然条件影响,区域神灵的重要神职之一是求雨驱雹。甘肃境内龙神庙的修建几乎遍及河西至河东所有农业生产区,以甘肃中部、中东部、中南部地区为多,有些庙宇所供神灵虽非龙神,但其神职之一仍是主雨。明清以降,甘肃地区旱灾有频发之势,以致地区性的求雨活动较多。晚清以降,部分地区的取水祈雨仪式已相当完备,动辄牵扯基层会社数十个,影响很大。取水人员结队赶赴泉池,一番祷词后用小瓶取水,以香头截面占验水位,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认为会引发涝灾或旱灾。携水巡转村社完毕后再将瓶中之水送还泉池。如今现代农业灌溉提水设施的修建及多元经济的发展已大大减轻了旱灾对民众的困扰,大型取水求雨仪式已鲜有举行,但小规模的取水仪式仍有遗存,如岷县、宕昌等地的部分湫神庙及永靖、兰州大马莲滩等地的金花仙姑庙都曾举行过泉池取水祈雨仪式。榆中七月神会之类的秋后节庆神会,也从相应泉池取水转庙,但其活动主要取风调雨顺之意。由于自然生态的A 周大鸣 :《祭祀圈理论与思考——关于中国乡村研究范式的讨论》,《青海民族研究》,2013 年第 4 期。0582019 年第 1 期 世界 文化 宗教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变化,部分地方庙宇所附泉池已经干涸,相应取水祈雨仪式也就不再举行。雹灾与虫灾也是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灾害形式。甘肃民间曾建有雹神祠,民众常至庙中焚香求止雹雨。一些神庙虽然不祀雹神,但也常常成为焚香乞神、鸣钟示警、发炮驱雹的重要场所,一些具体的驱雹仪式也在山梁地头举行。在曾经的汉藏边缘地区,如和政、陇西、岷县、渭源等地的某些汉族村社,其所行祭山禳雹仪式,或以禳物埋于山梁,或以树枝插于山头(民间称为“插牌”),期间卜卦诵经念咒,富含一定的藏文化特色。民间庙宇亦广祀虫王或八蜡之神,从更广泛意义上保田护苗。(四)祈愿献祭、占卜扶乩在如今的神会及神灵祭祀活动中,民众常常以香表、供蜡、水果、鲜花、面点、酒水、缎面、锦幅、现金及庙内所需各类物资献祭。许愿有验后,也有以袍靴、官帽、凤冠等神祇穿戴用物献祭者。献牲以羊最为常见,以羊身涂抹酒水后颤抖作为神灵领受祭品的象征。宰羊后先向神灵献毛血,再献熟肉,其后民众分食羊肉。相关献祭过程及祭品的处理是传统宗法性宗教祭祀的遗存,而在逐步向规范化佛道教组织发展并有正式出家人员管理的庙宇中,宰牲血祭不被提倡。甘肃民间常见的占卜方式有掣签、滚卦、掷筊(牛角卦)、轿乩等。民间庙宇内最常见的占卜方式是掣签。由于签谱编写不易,甘肃民间大量卦签以业已产生广泛影响的关帝灵签、吕祖灵签作底本,在对签谱名称或神祇名称作一番修改后,新的符合地方神祇特色的签谱便诞生了。滚卦在榆中、永靖等地民间较为常见,其状为木制多棱柱体,每面书以简短卦辞,占卜时双手捧卦就地一滚,停在最上方的卦辞即为当次卜问结果。筊是汉民族民间宗教中广泛使用的小型手持卜具。甘肃民间所见筊多为木制,数厘米长,二筊配对使用,以其阴阳组合判定结果。扶乩也是民间常见的卜问神意形式,如今在白银、皋兰、永靖等地最为常见的扶乩是以神轿作为占卜中介的轿乩。小神轿数十厘米见方,轿下置铁笔,多人手持轿杆在放松状态下任由铁笔在沙盘中书划。大神轿与真轿大小相仿,由神轿牵引轿工抬轿运动,根据神轿前后运动方向明示神意。此外,民间还以冰中气泡、泡水豆胀、灰烬火星、水中芽影、瓜牙奇偶等方式占卜,形式多样,卜用物品随处可得。(五)宣念宝卷、酬神表演宝卷在甘肃境内有着广泛流布。河西地区是省内宝卷种类分布最多最广的区域,既有宗教气息非常浓郁的《目莲僧宝卷》,亦有杂以宗教思想或完全世俗性内容的《孟姜女宝卷》《鹦鸽宝卷》等。洮岷地区也有部分宝卷流布,多为经折本,装帧精美,较大地保留了传统特色,常见有《护国佑民伏魔宝卷》《灵应泰山娘娘宝卷》等。处于河西与洮岷之间的陇中永靖、永登、河口等地流传的宝卷,或是河西、洮岷等地宝卷的截本,或是地方自创的短小宝卷,内容以韵文为主,散韵结合的高质量卷本较少。甘肃民间所传宝卷以全国性的传唱经本为主,只有河西的《仙姑宝卷》(平天仙姑)、《救劫宝卷》及陇中地区的《带雨菩萨降忠孝经》《金花仙姑小五更》《李佛爷出生传经》《渗金佛祖救劫经》等地方神灵出世经本为省内民众自创。宝卷宣唱常择农闲节庆之时,地点不拘,或于宅院,或在庙场。讲究一点的,宣卷前要沐手焚香、燃灯静坐,再恭敬宣唱。陇中部分地区庙会中的宝卷宣唱规模较大,也无太多讲究。至夜时分,民众聚于殿廊,围坐炕头,宣卷者全情投入,听卷者每段唱白结尾处接唱“南无阿弥陀佛”,不停不歇常至拂晓。围绕地方庙事活动的长期发展,逐渐在相应神诞及节期形成庙会,以会聚众,物资交流、观光游览等活动也相继展开。期间,演戏酬神是祭祀神灵的重要方式。甘肃民间较大庙宇多附建有戏台,每至重要神诞节庆,会众筹资演戏,各种圣俗活动穿插其间。酬神戏059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 : 甘肃 汉民族 民间宗教 的现状与思考种有传播范围最广、民众基础最好的秦腔,有流行于陇右地区的眉户,有流行于陇南文县等地的川剧,也有零散的豫剧表演。较大的庙会,大戏连唱数天不歇,每天持续数场,观者人头攒动。庙会演戏,既有外请专业戏班,也有民间自乐班参与,演出剧目主要为《铡美案》《辕门斩子》等传统历史剧。随着时代的发展,酬神演戏中也增加了广场舞、民族舞、歌曲小唱等现代内容。神会或庙会亦常有社火及花儿表演参与其间,民众的参与得到了集中体现。三、政引民为、社会共参的基层社会治理各类社会群体的参与是民间宗教活态发展的重要体现。由于处于制度化的末稍,民间宗教组织常常与基层社会有所叠合,从庙宇登记、修庙施化、会资筹集,到具体宗教活动的开展,基层政府人员、普通民众、民间宗教人士等多种角色群体共同参与,形成边界开放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体现了民间宗教组织圣俗和合及社会共治的特点。(一)基层部门引导基层庙宇的属地管理使宗教、公安、文化、旅游、环卫、消防等部门与庙事活动有了关联。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参与,使民间宗教在场所登记、制度建设、活动秩序等方面都得到了规范性引导,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具体涉及到民间宗教的历史源流考索、仪式活动重现、文本资料整理时,则是市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发挥引导作用。2006 年以来,基层文化站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各类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庙会、神会、仪式、神话故事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入民户家宅,拜访乡间耆老,搜集民间传说与经本,召开访谈会,编写民间文化资料集,使相关内容较为完整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得以留存,以神会庙会为中心举行的宗教活动也部分地得到恢复,客观上推动了民间宗教文化深层内涵的现代传续。(二)民众直接管理目前除基层部分中心庙宇外,大量村社庙宇并无专职教职人员值守。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有无专职教职人员,庙宇具体活动的开展均由庙管会(与民间会社部分重合)或民众自发组织。由民间推选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士担任会长,并按村社、农户等方式抽选会务人员,形成社火会、花灯会、青苗会、清明会、蟠桃会、佛诞会等临时性会社组织。在规模较大的神会庙会具体会务活动中,民间会社从筹资、迎送、记簿、看殿、解签、演出、仪仗、厨卫、车辆、维序等各个方面予以协调。至于庙宇的日常开放、敬香供奉、物品看管、庭院洒扫等事务则往往由村中长者负责,看庙费用由村社及庙管会协调支付,或以村中公地产出抵扣,或按月按年补给一定粮食或现金。庙宇修建是民间宗教事务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境内的庙宇大量复建或新建,部分庙宇已经历两轮维修或扩建。在基层庙宇修建中,地方精英人士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宗教发展的轨迹。榆中沿川湖平西龙王庙及其周边建筑群便由地方商界人士直接投资上千万元兴建,计划营建成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特点的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小镇。永登猪驮山在民众复建庙宇的基础上,由地方精英投资数百万元,铸造露天大佛、修建山门及住宿场所、整修道路、绿化山梁,使猪驮山及相关庙宇群成为初具规模的县级旅游景区。兰州西固区达川乡民间宗祠及庙宇建设规模较大,兴建资金主要靠地方德高望重人士、文化名流和私营企业老板的捐助。普通民众的修庙捐助额则远远高于其平日功德布施。在民间重要宗教活动中,各类机构与信众的捐款也不在少数。较为典型的是天水卦台山伏羲庙,该庙历来是民间祭祀伏羲的场所,每年夏季的祭祀大典都会吸纳大量捐款,多源自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单笔捐款额度可达数万至数十万之巨,捐款大户往往参0602019 年第 1 期 世界 文化 宗教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与祭祀大典主祭活动及其他相关事务。(三)民间宗教人士参与除民众参与外,各类民间宗教职业者也经常参与庙事。在甘肃基层的较大庙宇中,常有个别专职教职人员值守,生活条件清苦,职能类似村庙庙管。在乡镇农村,阴阳先生广泛存在,其经过奏职后可成为正式道士。庙事活动中,往往由道教高功带领数位徒众主持仪式,涉及祈祷、上表、礼忏等多项内容。关于师公,民间称法不一,概有师公、法师、祀公子(音)等名。综览各类志书,民国及以前,师公几乎在甘肃汉地全域存在,主要在庙宇家宅田野山梁等处从事各类宗教活动,以口诵祝词、祈祷禳灾、肉身带钎、以血献祭、装脏开光等活动呈现其职能。如今,省内师公主要分布在河东地区,其技艺多为家承或师传,往往数人合伙搭班参加活动。师公形象惯常为头戴五方佛帽,身穿百衲衣,手持单面羊皮鼓,一般都能现编祝词,会一些基本武打套路,唱跳祈禳于各种神事活动中。时下,专职从事师公之业的人士越来越少,部分地区的师公传承已经中断,但仍有一些师公坚守祖业,以其傩舞技艺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从调研现状来看,有师公参与的庙事活动,仪式呈现的完整度较高。近一二十年,以仙家、马角、灵善、神替子为名之人在甘肃民间又开始了活动,他们中既有无师自通者,也有从师修学者,常在家宅及相关现场替人禳解、降神送鬼、治病安宅、解释祸福。这类人士在民间为数不少,部分地以佛道弟子自称,也经常出入于民间佛道教场所,但鲜有主持正式法事者。由于民间庙宇常常缺乏专职教职人员,民众除献祭祈祷外,还希望得到更多“神示”,这便给相关群体留下了一定的社会活动空间。四、结语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是传统儒释道文化下行传播并部分地与边缘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尽管它制度性不强,甚或有些粗糙,但却是普通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渴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真切表达。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向西北地区推进的过程中,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甘肃民间宗教庙宇虽然得到大量复建或新修,庙会神会也有相当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兴盛表象的背后却难掩民间宗教信仰内核的沉失。作为汉民族文化传统的民间宗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对自身文化进行不断更新,是需要政界、教界、学界、民间共同关注的问题。历史的连续性使我们只能在既有遗产下开展新时期的实践。尽管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思想活动良莠不齐,但基层民众的宝卷演唱、社火演出、元宵灯会、聚会唱戏、庙会举办、物资交流、旅游观光等社会活动都围绕着庙宇空间展开,民间宗教无疑在维系公序良俗、保存历史记忆、丰富文化生活、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各级部门应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民间宗教进行更新,从劝善文本的时代新唱、民间宗教的制度化提升、民众自娱团体的组织、宗教艺术的世俗表演、民间节会的创意新办、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基层乡村的社会共治等多个层面着手,倡导正信正行,坚持文明导向,发挥民间宗教的潜在正向功能,不断为民间宗教注入时代文化新内涵。于此,民间宗教才能不断提高其活态发展能力,在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的统一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责任编辑 王 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现状与思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神话是什么?是上古文化 还是宗教故事?

中国神话是什么?是上古文化 还是宗教故事?

神话,民族,学者,上古神话,汉民族,民间神话,先民,中国,传说,广义,山海经,流行于,四川,万物,姑娘,文明,现实,民间,自然现象,范围,色彩,起源,阶段,道教,斗争,研究,一定义,中国神话,对人类,文学样式

2013-06-09 #故事会

甘肃平凉一个真实的故事

甘肃平凉一个真实的故事

团队,高利贷,负债,台与,马龙,了房,借款,万变,利滚利,励志,平凉,工程,工人,外债,工资,经历,拆东墙补西墙,房东,形式,快手,泥潭,改变现状,故事情节,教育片,私人,能力,身负,负责人,陷入困境,门面

2007-02-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汉民族是如何起源与形成的?龙真是汉民族的图腾?

汉民族是如何起源与形成的?龙真是汉民族的图腾?

蚩尤,黄帝,华夏,统一,后裔,炎帝,族群,图腾,始祖,汉族,苗蛮,东夷,楚国,部落,首领,认同,共工,集团,殷契,祝融,秦始皇,龙是,先民,图案,帝王,措施,蛮夷,司马迁,帝喾,西戎

2013-12-24 #故事阅读

“华夏民族”是如何演变为“汉民族”的?

“华夏民族”是如何演变为“汉民族”的?

华夏民族,汉民族,民族,统一,汉人,文化,秦王,方面,汉王朝,文字,中原,国家,概念,汉武帝,周边,地域,政治,经济,观念,认同感,说法,过程,发展,秦始皇,鲁成,先秦时期,中不,历史,中国,世界

2012-03-02 #小故事

醉千年汉服 传承中华文化——汉民族最美的一张名片

醉千年汉服 传承中华文化——汉民族最美的一张名片

汉服,形制,衣服,右衽,衣裳,清国,特征,审美,体现出,上衣,华夏民族,商家,意蕴,民族,纽扣,盘扣,穿着,腰部,衣襟,长度,段时间,管仲,天下,全世界,历史,圆领,大气,天人合一,平面,文明

2014-09-18 #小故事

涿鹿之战与炎黄传说 汉民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涿鹿之战与炎黄传说 汉民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蚩尤,部族,黄帝,东夷,汉民族,部落,炎黄,炎帝,中原,西羌,历史,基因,民族,汉族,传说,神话,说法,传说中,中国,华夏,实际,故事,系统,首领,孔子,一体,中华,中华文明,主体,五帝

2014-10-15 #短篇故事

民族团结一家亲 藏汉齐心共育致富花

民族团结一家亲 藏汉齐心共育致富花

村民,旺村,小巴,拉姆,村里,习近平,农民,总书记,老人,民族团结,活动室,甘孜州,藏族,扎西,攻坚,好日子,政策,日子,贫困户,阿热,我们村,家酒店,乡村,丹巴县,丹巴,人民,四川省,干部,文艺节目,民族

2019-04-07 #小故事

民族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明代的纳西族 吸收汉文化的成果

民族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明代的纳西族 吸收汉文化的成果

汉族,地区,土家族,文化交流,汉文化,明政,学校,子弟,瑶族,纳西族,高山族,汉文,发展,畏兀儿,傣族,儒学,哈尼族,四川,文化,永顺,苗族,诗作,西阳,酉阳,往来,教育,司治,木氏,万历年间,八寨

2011-11-20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