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作家方方恼羞成怒让张伯礼院士道歉 真相解开才明白这要求多无礼

时间:2011-05-15

可现在她竟然让武汉抗疫英雄张院士给她道歉

提示:本文共有 22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关注武汉作家方方了,毕竟对于她的一些情况,虽然她一直在网络上给自己洗白,但很多人都看清楚了她的内心想法和目的。

可现在她竟然让武汉抗疫英雄张院士给她道歉。

更让人觉得不适的是 ,她抹杀了张院士的事迹,称呼他没有什么伟业,并且这张图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只有道歉才能洗去。

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事情的缘由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5月12日,天津市市教育两委主办的“讲抗疫故事 增制度自信 担报国使命”抗疫思政课专题巡讲首场报告会,在津云中央厨房开讲。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教授,通过网络直播为全市大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抗疫思政课。

“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人民!” 刚一开讲,张伯礼就把心底最深的敬意献给了人民。

这位72岁的老人,用自己的所言所闻,对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抗疫思想课。

在这堂课上,他还有理有据批评了抗议期间的一些价值观扭曲人员:

就是我们已经听说过的方方、许可馨、梁艳萍们;

张院士怒问着这一小部分价值观扭曲人员,他们的家国情怀何在?

02 张教授讲了实话,这让方方恼了?

对于突来的疫情,72岁张伯礼院士坐不住了,他就直接从渤海之滨飞赴江城武汉。

“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夜奉国诏。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

在去往机场的路上,他写下了这首《菩萨蛮·战冠厄》。

2月12日,他带着209名医务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一直到3月10号,近30天的时间内,他们一共收治了564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做到了零感染、零复阳。

他提到,为什么这场疫情我们国家能很快取得胜利?大家思考过吗?

他说,因为国家给予了太多的支持,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

对于ECMO、人工肝、血浆置换等尖端医疗技术设备随需随用,重症患者的诊疗费从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医保报销。

这背后当然也有全国人民和逆行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建筑人员,还有很多平凡岗位的人员的配合和支持。

对于这些,他用一张张图片、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案例、一个个故事……张伯礼用这些“实证”为大家作出了回答。

最后,他提到了:

“以《方方》日记为代表的一些人,特别有些高校的教师们、教授们、还有一些留学生们,发表了一些不当的言论。在疫情之下,暴露了他们扭曲的价值观,被歪曲的灵魂。”

“如果一个患者不幸逝世了,我们都是把他身上尽可能的东西,都单独放到一个包里面收好,然后整理好放到太平间。

我们还进行一个集体的默哀,对死者有一份致敬。

都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允许把病人的手机手表带到火葬场,这是不可能的。

怎么会出现火葬场一地的手机没人要,还在那边响,这一看就是编出来的。”

“图片上那些手机很多都是带盖的,那带盖的手机现在还有吗?

那看着就不是现在的,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她尽信,并且还把它放大。

以为能给国外一些反动势力送几个攻击中国的证据。

没想到国外的情况还更乱,所以现在《方方日记》在国外不吃香了。”

张伯礼没有冤枉她们上面的这几位人员,没有。

网络上所有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的。

很显然,在前线奋战了82天的张院士比躲在家里道听途说的方方更了解武汉的情况。

张院士说出了武汉疫情的真相,也就是直接用真相打脸方方的造谣,所以方方才会恼羞成怒,直接闹这么个大笑话。

为什么方方恼羞成怒?因为是被揭露的真相,让她着急了。

要知道,张伯礼院士已经70多岁了,武汉的疫情,父子两人都在抗疫一线,老人家还在武汉做了了胆囊切除手术。

方方说这样奋战在第一线抗疫、每天接触病人的人说的话不是真的, 难道方方本人每天住在大别墅里撸着狗,上着网编着故事是真的吗?

03 方方做张伯礼院士没啥名气,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

新华网评论: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澳门科技大学评论:张伯礼校长是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中医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

你不知道张伯礼院士,可以上网看看武汉及各地的朋友是怎么评论这位70多岁的老人家的?

他在武汉苦战82天,更因为工作劳累,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被强制要求住院治疗。

这样的一位人物,竟然被方方诬陷为没有名气、没有伟业,真是一个笑话。方方同志,可否照照镜子,看看你的脸是否变得更大了?

04 我们孩子就该学习张院士这种为明事理,说实话的精神。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中国改革之难》:"于此而欲为正本清源之法,则唯有力行精神教育之一策。"

何为正本清源 ,比喻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

张伯礼院士在抗疫思政课上,为正本清源,为青年学子导正思想的航向。

他义正言辞、掷地有声、慷慨激昂地批评方方,以及方方的支持者梁艳萍等少数人价值观扭曲的知识分子,他直接用真相打脸方方的造谣,所以方方才会恼羞成怒。

他赢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也值得我们孩子学习。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讨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作家方方恼羞成怒让张伯礼院士道歉 真相解开才明白这要求多无礼”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方方要张伯礼院士道歉 网友:日记咋写的 抗疫英雄都不知道?

方方要张伯礼院士道歉 网友:日记咋写的 抗疫英雄都不知道?

张伯礼,家国,情怀,院士,知识分子,疫情,张先生,网友评论,伟业,日记,中医内科,国情,事迹,医院,天津市,方舱,方方,武汉,污点,选择性,例患者,学生们,没有家,中医治疗,张伯,张先,张院士,梁某,立德,许某

2016-09-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张伯礼院士对今年冬天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

张伯礼院士对今年冬天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

病毒,疫情,问题,肺炎,张院士,中医,水产品,西医,打疫苗,免疫力,变异,垃圾,建议,搞清楚,特点,武汉,流感,海参,疫苗,类型,虫子,检测,如何应对,要特别,张伯礼,越强,一间房,朋友,微信,内容

2014-09-29 #长篇故事

张伯礼院士为全市师生讲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院士为全市师生讲抗疫思政课

制度,报告会,天津市,专题,使命,故事,张伯礼,一线,优势,报告,情怀,教育,斗争,广大师生,思政课,全市,天津,学校,强国,疫情,精神,院士,防控,两委,众志成城,万大,陆伟,雷平,中小学生,医护人员

2011-09-15 #小故事

中国工程院举办“学习钟南山 张伯礼 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

中国工程院举办“学习钟南山 张伯礼 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

院士,张伯礼,钟南山,陈薇,疫情,中国,工程院,抗非典,科技,经验,指导,朱敏,中国工程院,广播电视总台,北京,中央,个人,人民大会堂,事情,今秋,关键作用,动物模型,军队,军人,消息,医务人员,同志,团队,座谈会,感言

2011-07-25 #故事会

获奖之后 他们继续请战——记钟南山 张伯礼 陈薇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座谈

获奖之后 他们继续请战——记钟南山 张伯礼 陈薇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座谈

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疫情,武汉,中国工程院,人民英雄,工作,防控,钟南,科学精神,这样说,一线,中国,人民大会堂,人民,共和国,勋章,成果,时间,科学,称号,精神,肺炎,荣誉,战斗,中国精神,国家荣誉,中国力量

2011-10-23 #短篇故事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张伯礼,院士,国家,救治,人民,患者,疫情,张爷,文化,老年人,李欣怡,一线,中国,中医药,中华民族,使命,优势,力量,医院,国情教育,巡讲团,成果,武汉,湖北,穷人,肺炎,斗争,教育,防控,中西医结合

2016-08-27 #故事会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张伯礼,院士,救治,国家,人民,患者,疫情,张爷,文化,老年人,李欣怡,一线,中国,中医药,中华民族,使命,优势,力量,医院,国情教育,巡讲团,成果,武汉,湖北,穷人,肺炎,斗争,教育,防控,中西医结合

2008-12-24 #长篇故事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全市师生授课

张伯礼,院士,救治,人民,国家,患者,疫情,张爷,文化,老年人,李欣怡,一线,中国,中医药,中华民族,使命,优势,力量,医院,国情教育,巡讲团,成果,武汉,湖北,穷人,肺炎,斗争,教育,防控,中西医结合

2008-04-12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