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大连小康故事:像地瓜一样深扎黄土地

时间:2011-06-01

2018 年 3 月,被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瓦房店市阎店乡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大东村第一书记,先后荣获辽宁省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瓦房店市优秀第一书记等称号

提示:本文共有 44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像地瓜一样深扎黄土地"

——瓦房店市阎店乡大东村第一书记黄宏鑫的故事

人物简介

黄宏鑫;男,汉族,生于 1975 年 8 月,大学学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旅顺口区财政局副局长。2018 年 3 月,被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瓦房店市阎店乡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大东村第一书记,先后荣获"辽宁省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瓦房店市优秀第一书记"等称号。2020 年,获评大连市 2019 年度"十佳驻村第一书记"。

地瓜,一种司空见惯的茎块状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传入中国已有 400 多年历史。目前,全国农村都有种植地瓜的传统习俗。

两年前,43 岁的旅顺口区财政局副局长黄宏鑫怀揣着扶贫攻坚工作的光荣使命,风尘仆仆地来到具有"辽南地瓜之乡"的瓦房店市阎店乡大东村担任第一书记。如今,他不仅把地瓜做成了红红火火大产业,也把自己"像地瓜一样"深扎在这块黄土地上。"地瓜书记"成了乡亲们最亲切的称呼。

"地瓜"经济学

"地瓜书记"黄宏鑫说:"小地瓜,大经济。什么时候它都是咱们农民的宝贝疙瘩。国家困难时期,它是咱们农民的救命粮;如今,国家发展了,它就是咱们的金饭碗。咱们决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2018 年 3 月,黄宏鑫踏上瓦房店阎店乡大东村的土地,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还是被看到的现状吓了一跳。大东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村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来源,村民靠天吃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地瓜,全村低保户有 40 户之多,大东村就像寥落的村委会一样,百废待兴。

作为农民的儿子,此情此景让黄宏鑫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父辈生活的艰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番事业,让村子的家底厚起来,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可是,万事开头难。"刚到大东村任职时,面对没有生气的村部与 196 万元外债,那时我的脑袋都大了,真不想干了,回去算了。"黄宏鑫实话实说。

可是,一想到临行前组织的嘱托,想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想到大东村老老少少充满期望的目光,他不由得为自己的彷徨感到脸红。他在心里给自己鼓劲:"你是大东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是乡亲们的致富希望,尕伙儿都巴望着你呢。你可不能忘了初心和使命,不能忘了自己的心愿啊。"

学经济出身、又是财政局副局长的黄宏鑫,深知自己的主攻方向:"解决‘空壳村’没有收入来源问题,是大东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黄宏鑫最终把目光放在了发展地瓜经济上。来到阎店乡之前,黄宏鑫就听说过瓦房店阎店地瓜很出名。地瓜耐旱,丘陵地带沙质土地最适宜栽种。阎店乡是地瓜的主产地,该乡多丘陵,沙土地多,无污染,极适宜地瓜的生长,素有"地瓜之乡"的美誉。由于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阎店地瓜果实大小适中,颜色好,外观梭形、红皮黄瓤、整体光滑顺溜、口感细腻甜脆、淀粉含量高,既可蒸食又是各种加工粉条等食材的优良原料,很适合北方人的口味。

阎店乡的地瓜虽出名,但对外销路多年没有起色。通过调研,黄宏鑫发现大东村的地瓜销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各自为战,好地瓜也卖不出好价钱。二是没有形成"拳头"效应和品牌效应。

"怎么能既让地瓜种植户卖上好价钱,又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是黄宏鑫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黄宏鑫决定要让村集体的腰板硬起来,成立村集体企业,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走上快车道。

黄宏新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想,得到了阎店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大东村乡亲们的一致拥护,筹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动很快成行。黄宏鑫亲自操刀,跑工商、跑税务、咨询相关政策规定、办理手续流程、同乡村干部反复沟通研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村集体经济组织——大连东汪商贸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全村 1000 多个地瓜种植户,全部成为公司股东。

与其等输血,不如自己造血。截至 2018 年底,大连东汪商贸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16.8 万元,股东户均收入 3000 多元。不仅让每个地瓜种植户都看到了"回头钱",还为村集体增加净收入 5.6 万元,终于告别了"空壳村"的帽子。

采访手记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扶贫攻坚,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说,既要做出好样子,更要找出好路子。黄宏鑫的"地瓜"经济学,着眼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规律,看到了"小地瓜、大经济"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掘地域优势,为村民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致富新路子。这个"地瓜"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农民"致富"经济学。

"地瓜"生意经

"地瓜书记"黄宏鑫说:" 400 多年前,老祖宗能够漂洋过海把地瓜的种植技术带到国内,现如今,咱们也要像老祖宗那样,把大东村的地瓜卖到全世界。"

阎店地瓜很出名,但是品牌没有打响,销路不见起色。黄宏鑫认为,一家一户各自为战是重要原因。还有,就是村民为了省劲儿,往往不管地瓜规格、品种,统统进行"打包"销售,导致好地瓜卖不出好价钱。

公司股东大会上,黄宏鑫给大家讲了一番地瓜"生意经"。他说:"好马还须配好鞍,好地瓜就要卖出品牌价,高回报率才反映好品相。不要只满足于有回头钱就行,那是小农经济思想,发不了财,致不了富,"按照他的建议,全村所有种植户都把精力投入到地瓜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上,不仅从本地现有的 10 个成熟地瓜品种中挑选口感好、品质优、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还从山东引进脱毒二代地瓜芽——黄金蜜薯,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形成了科学种植、绿色培育。同时聘请专业设计师对地瓜包装进行设计,首次对地瓜实行套袋包装,按照 5 斤、10 斤、20 斤三个重量级别进行分箱,在包装箱上印上绿色食品标识、二维码、订购电话,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经过一番运作,阎店地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由产品变商品。到了 2019 年底,阎店地瓜正式进入大型超市,价格由过去每斤 1.5 元提升到每斤 4 元至 6 元。香甜的地瓜终于让阎店乡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说起黄宏鑫的"地瓜"生意经,村民们都忘不了当初他亲自当推销员卖地瓜的故事。"咱大东村的地瓜虽然远近闻名,但却找不到销路,全烂在地里,好多村民难受得直掉泪,却又不得不种地瓜。年年亏损年年种,年年辛苦年年赔。"黄宏新对此耿耿于怀,下决心要把这本老黄历翻过来。从哪下手呢?黄宏鑫决定亲自当销售员寻找好销路。

"说实话,第一次出门搞推销,我背着地瓜下了火车,站在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我真不知道大东村的地瓜未来的销路在哪里?"短暂的迷茫之后,黄宏鑫一咬牙,决定闯一闯。他先进了一家大饭店,找到服务员,跟人家表明身份,诚恳地谈大东村地瓜的优势,谈农村发展的迫切性,一脸诚恳,一腔肺腑之言。说到动情处,手心里紧紧捧着宝贝似的地瓜,眼窝里都是泪。服务员被这份真情感动了,飞快地找来了饭店的部门经理,找来了总经理和老板。大家都被这位年轻的、执着的、双手捧着地瓜的"推销员"感动了,一下子就签了一个大订单。不仅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一批商界的精英都知道有一位叫黄宏鑫的"地瓜"书记为村民代言、亲自卖地瓜的事迹。不到半个月,前后共有 10 家企事业单位与公司支持"地瓜书记",签订了地瓜批量采购协议,有的一签就是 5 年,还有超市签订购货协议。

"地瓜书记"的美名不胫而走,大东村的地瓜经济也越来越火。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贫困户种植地瓜积极性随之大大提高。黄宏鑫就像牵线的"红娘",把地瓜"生意经"延伸到各个平台,让种植农户与购买者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既解决农户卖难,又让城里人买到原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双赢。

采访手记

扶贫最怕没有市场,农民种出来的好东西卖不掉。黄宏鑫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深知农民,深知地瓜在种植户心目中的感情与分量;他把自己融入进农民的情感世界,身体力行,既挂帅又出征,既当书记带领群众奔小康,又以农民的身份成为地瓜"推销员",这种精神质朴如碑、为人称道!人们从他的地瓜"生意经"里,学到的不仅是方法,还有对农民发自心底的情感。

"地瓜"小康路

"地瓜书记"黄宏鑫说:"奔小康有千条路,发展地瓜产业就是咱们的金光大道。"

两年来,在黄宏鑫书记的带领下,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大东村的地瓜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曾经那个最平凡的小地瓜,如今已成为农民们争相种植的"金疙瘩"。

"地瓜产业,是大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这是黄宏鑫和乡亲们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共识。面对越来越红火的地瓜产业形势,黄宏鑫的心里早已描绘出一张小小蓝图:下一步,将依托大东村种植地瓜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扩大地瓜种植面积,让更多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到地瓜种植中,把地瓜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群众靠着地瓜产业走上致富路。

今年入春以来,大东村的地瓜种植面积比以前增加了 3 倍,地瓜种植户也大幅增加,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村加入到地瓜种植大军中。

黄宏鑫喜从心来,踌躇满志地要和乡亲们一起甩开膀子再大干一场。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优质地瓜种子竟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难买价高的情况,全村 80% 的地瓜种植户面临无种栽种的困境。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地瓜种子的问题,春播就不能展开,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就打了水漂,刚刚燃起的致富奔小康热情也会偃旗息鼓。

黄宏鑫心里急啊!他一方面要组织动员联防联控抗疫工作,一方面要解决等种下地的当务之急。那些天,他茶饭不思,天天往自己一手创办的村办企业——地瓜育苗基地的窖棚里钻。他仔细察看地瓜种子的生长、储备情况,一再叮嘱育苗管理人员说:"这些优质地瓜种苗,就是咱大东村上千户村民的致富希望啊,一定要保证不出任何问题。"为了确保每个农户都有充足的地瓜苗种,他还将原有的八个育苗床增加至 10 个,育苗面积扩大到 1000 平方米。

经过精心培育,在春播之际,全村的地瓜种植户都得到了平价供应的优质地瓜苗种。大东村的黄土地上,再次洋溢起人欢马跃的闹春图景。

"我在阎店乡大东村工作两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尽我所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提到大东村,铁血硬汉黄宏鑫也尽展温柔的一面。

面对未来,黄宏鑫信心满满:"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大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这里的地瓜产业。我要像地瓜一样,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这片黄土地上,继续当好‘地瓜书记’,和大东村村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里早日建成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采访手记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大东村初步形成完整的地瓜产业链。沉甸甸的地瓜,让大东村的农民脱贫有了底气,曾经的"救命粮"也变成了现如今脱贫攻坚的"大梁"。黄宏鑫精心为大东村绘制的这张地瓜产业发展蓝图,是用地瓜铺就的一条小康路。黄宏鑫,这位了不起的"地瓜书记",也正在把自己的根像地瓜一样扎进黄土深处。

中共大连市委网信办

二更 · 更大连

联合出品

【来源:半岛晨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大连小康故事:像地瓜一样深扎黄土地”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连小康故事:巾帼书记初长成 大连小康故事

大连小康故事:巾帼书记初长成 大连小康故事

张源,驻村,黄文,乡亲们,村民们,第一书记,家社区,扶贫,地瓜,村民,村里,榜样,老百姓,事情,农民,手记,丁屯,书记,上级,普兰店,决心,大水井,幸福感,目标,精神,青春,亚于,人居环境,女书记,就是我

2010-02-28 #故事阅读

大连小康故事 希乐书记“希乐”事

大连小康故事 希乐书记“希乐”事

希乐,书记,第一书记,村民,老人,驻村,刘希,村里,后盐,党员,全村,家庭,李家村,劳力,妇女,王峰,村委会,小康,疫情,组织,群众,工作,外出打工,村民们,企业,大妈,大连湾街道,情况,百姓,电话

2019-09-07 #经典故事

大连小康故事:第一书记是个“桃子王”

大连小康故事:第一书记是个“桃子王”

罗钟,桃子,合作社,油桃,超市,销售,胜利村,第一书记,果农,大商集团,厦门,大连,箱子,黄桃罐头,村里,秋瑞,市场,水果,乡村,产业,信誉,手记,成员,才能,瓦房店市,销售收入,宁家村,副书记,专业合作社,价钱

2012-10-18 #小故事

辽宁除了大连 最富的是这个小康城市 会是你们的家乡吗

辽宁除了大连 最富的是这个小康城市 会是你们的家乡吗

盘锦,城市,沈阳,大连,鞍山,发展,人均,交通,多方面,省份,辽宁,被誉为,芦苇荡,化工城,新兴石油,民发,万和,中心地带,世界,举世罕见,光环,作用,人文景观,时候,总量,密度,小康,景点,渤海,海岸线

2016-01-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连 让人一言难尽的美丽故乡

大连 让人一言难尽的美丽故乡

大连,大连人,历史,海鲜,百家号,城市,什么叫,大海,战争,作者,别墅,故乡,广场,发展,虾爬子,土豆,地瓜,女人,樱花,电车,经济,这里有,一言难尽,中山广场,传统,人们,东港,中山路,中国,公园

2020-07-17 #短篇故事

来自北纬39.2黄金纬度线大连 我的家乡特产

来自北纬39.2黄金纬度线大连 我的家乡特产

樱桃,我的家乡,瓦房店,葡萄,富士苹果,欢迎你,李店,红嘎拉,许屯,黄桃,黄金桃,大家来,得利寺,蔬菜大棚,北纬,全国,下期,农产,寒暑,四季,地方,大连,地瓜,客商,小果,小镇,庄河,特产,李官,旅顺

2008-01-06 #故事会

“大连文学周—百名作家看金普”采风活动启动

“大连文学周—百名作家看金普”采风活动启动

金普,新区,大连,故事,工作,采风活动,主题,名作家,委员会,小康社会,疫情,创作,防控,接地气,徐剑,张子影,杨黎光,朴峰,王茹,大连市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中国作家,五坊,六保,旅游度假区,新时代,辽宁出版集团,群众文化,东沟

2013-11-08 #小故事

民间故事:黄土地发烂脚而死

民间故事:黄土地发烂脚而死

黄土地,秀才,菩萨,黄土,剃刀,对子,举人,一碗水,才学,根红,结果,在河边,考试,叶梦熊,有才,一秀,里一,死去了,东河,不知羞耻,为题,其意,参加考试,古树,耕田,彩旗,地脚,撑船,意见,收租

2019-07-2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