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唐太宗 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时间:2011-06-02

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

提示:本文共有 21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多见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故史称“贞观之治”。成功的“贞观之治”,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总结的。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就是这样一部总结“贞观之治”成功经验的著作。当然,这类总结乃至赞颂的著述,多为后世所作。然而,在唐太宗当政期间,是否也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著书立说呢?当然有!答案是肯定的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的丽正殿,唐太宗很高兴于是大宴群臣,还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会得到奖励。“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你出生,你爹最多请个几桌的人,还是靠你赚回当初送出去的红包。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还是个三岁小屁孩,话还说不清就被封为晋王(太原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他是从没改封过的,不知是否天意,最后也是他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后来还得了个右武候大将军头衔。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李治这时候才七岁。从此,唐太宗就亲自带着李治,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既当爹又当妈,从饮食起居到心理健康,都要一一过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听了魏征的回答后,唐太宗是这样总结的:“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关于皇帝出文集的问题,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之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太宗说的大意是:我的言论和命令,凡有益于百姓的,史册自会记录,历史自会书写,完全可以不朽于世;若言论和圣谕无益于江山百姓,就是编成文集,又有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发行于世,哪一个又拯救了国家的覆亡?为君王怕的是没有德政,做华丽的文章干什么?听了这番话,邓世隆关于为皇帝出书的上奏是什么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这场谋划中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二十四史中,与前四史不同《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隋唐更替,唐太宗特别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晋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这引起了唐太宗的关注。此前已经有了十几本晋书,但太宗都觉得不满意,因此下昭修撰《晋书》。

不止下昭修书,唐太宗还亲自为《晋书》撰写了四篇史论。在正史的体系中,每一个传记都是由史官赞论,以表达修史者的观点和看法。《晋书》中,唐太宗为晋宣帝、晋武帝撰写赞论,表达他对晋代兴亡的看法,同时因欣赏陆机和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他也为此二人的传编写了赞论。

虽说《晋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晋书》在体制和内容的创新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研究史料。《晋书》中的志在一定程度上对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刑法志》,其中引用了李珪《法经》的片段,这就是我们现在得以窥见这位先秦法家先驱思想所能依据的唯一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是唐朝的一代明君,虽然他的皇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所得,但其登基后,确实将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开创了“贞观之治”。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却在废掉太子后,将皇位传给了最为软弱的儿子李治,而非其生前最宠爱的李泰,这不禁让人疑惑。李世民仔细思考,也发现李泰此举甚为不可能,于是,唐太宗最终决定立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为太子,并且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此举有个优点,李治虽没有治国之才,但为人较为软弱,为人善良,且不会对兄弟痛下杀手。只有这样,为了能够同时保住李治、李承乾、李泰三个人的性命,防止兄弟相残。也是因此,李治才能得以被立为太子。

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在定州与儿子李治分别时,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

”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父子俩商量好为方便及时了解彼此的生活起居情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会经常写问安信(飞驿递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后也会立即回信(递敕垂报)。 但有一次,唐太宗都收到来自大内的奏表两次了,却还不见儿子这边的来信,于是他万分着急,后来在得到李治的来信后立即回信向儿子表达了担忧之心并告知他辽东战场方面的状况,于是就有了这篇著名的《两度帖》。

李世民朗声道:“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唐俭也被李世民的豪气所感染,忍不住拿他和皇帝作比较。唐俭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听后低头思索,想了一会绝的他说的话很有道理,接着就停止了狩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唐太宗 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在一个贤惠的皇帝的历史上 唐太宗李世民经历了一些事情

在一个贤惠的皇帝的历史上 唐太宗李世民经历了一些事情

李世民,皇帝,历史,魏徵,百家号,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作者,孩子,父亲,经历,小航,唐源,一些事,是一位,人民,唐太宗,唐高祖,看历史,事情,军事,原因,智商,情商,文章,能力,部落,一切都,大唐王朝,开国皇帝

2020-09-05 #经典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惧怕魏征 到底是何缘由?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惧怕魏征 到底是何缘由?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说,这个人,时候,谏言,唐太宗李世民,史书,国家,大臣,意见,这个时候,唐高祖,唐太祖,第一时间,都会,信息,下场,世民,事情,佳话,座右铭,地位,大夫,大事,官职,宰相,才华,感情

2011-09-22 #经典故事

历史上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 李治是如何对待自己老爹的妃子们?

历史上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 李治是如何对待自己老爹的妃子们?

李世民,武则天,李治,妃嫔,子女,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公元,依例,儿子,后宫,时候,将自己,病重期间,唐高宗李治,宗李,玄武门之变,李元吉,李弘,世民,互生,事情,传奇,制度,历史,史书,美誉,文治武功,弟弟,大部分

2009-09-24 #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杀弟夺妻?是否差点册立为后?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杀弟夺妻?是否差点册立为后?

杨氏,李世民,李元吉,齐王,长孙氏,太子,对杨,公元,太子妃,皇太子,皇帝,秦王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唐太宗,四子,太宗李,太宗第,曹王李,李建成,杨氏生,长孙皇后,齐王李,下唐,事务,一席话,东宫,世民,元吉,侍女,儿子

2013-06-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治世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治世

贞观,唐太宗,太宗,魏征,时期,君臣,形势,皇位,贞观之治,农民,局面,封德彝,治国方针,社会经济,经济形势,全国,人心,侍臣,可畏,大乱,政局,意见,情况,思想,政治家,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经济,结构

2018-06-23 #故事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A.,B.,C.,D.,历史,材料,来源,科目,题型,唐太宗,下学期,学年,试卷,山东省,滨州,选择题,中国,精神,李白,统治期间,下图,事件,图片,无字碑,百姓,皇帝,综合题,苏联,中国历史上,劳劳

2020-05-28 #短篇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 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著名 他就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在中国历史上 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著名 他就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A.,B.,C.,D.,唐太宗,唐高祖,唐玄宗,武则天,使节,新罗,留学生,皇帝,事件中,不属于,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唐朝皇帝,和同为一家,玄奘西游,有一位,鉴真东渡日本,知人善任

2020-05-28 #故事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51岁去世 他的死因是什么 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唐太宗李世民51岁去世 他的死因是什么 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李世民,丹药,唐太宗李世民,小伙,时候,精神,年轻的时候,皇帝,身体,原因,野猪,李渊,玄武门之变,一生,印度,战力,帝王,方士,旧疾,皇位,炼制,作为一个,万大,唐太宗,唐玄宗李隆基,尉迟恭,文斗,李建成,武则天,王玄策

2013-08-01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