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邕举行

时间:2011-06-21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提示:本文共有 53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现场

“这次研讨会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梳理和展望,是评论家走进广西的实际行动,是作家和评论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难得机会和平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吕洁在研讨会上说。6月18日上午,由广西文联主办,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编辑部、《广西文学》编辑部承办的“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南宁举行。

研讨会由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主持。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吕洁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牙韩彰,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东西,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凤显。东西在研讨会上致辞,石才夫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

吕洁在讲话中强调,广西各民族作家经过长期努力,共同创造和形成了绚丽多彩、摇曳生姿的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景观,我们要向老一辈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表达敬意。进入新时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更加引人瞩目,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也和文学创作交相辉映。新时代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深入研讨,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不断向前。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发来了主旨发言稿,他指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课题,如脱贫攻坚战、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层次推进等等,这也同样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新机遇和新课题。广西以体制机制的力量来推动文学发展很给力,这也是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具有的优势。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凤显,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副主任凡一平,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耳,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建平,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祖君,广西文联副编审王迅,广西教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张淑云,广西文学主编覃瑞强,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等在研讨会上围绕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全国语境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西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作品的特色与影响等议题进行了的主旨发言。与会的作家和评论家也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了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成绩与未来发展。

朱山坡、李约热、蒋锦璐、潘红日、唐春烨、张柱林、黄鹏、石朝雄、覃祥周、丘晓兰、宾阳、伍迁、李宗文等60多名区内外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及媒体记者参加研讨。

后附主旨发言内容:

△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东西

东西: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是广西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

我虽然不是壮族作家,但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深受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是广西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非常强大的。广西的这支队伍,特别是青年作家队伍在全国都引起广泛关注,与全国作家是站在一个平台上的,我们有这样的好成绩与各位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和贡献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向汉族等作家学习。我们的写作是共同努力进步的,以硬功夫出作家、出人才、出成绩、出作品,这种现象我们是引以为豪的。我相信会议的召开是一个好的鼓励,期望取得更好的成绩,期望通过这次会议来促进我们成绩。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凤显

黄凤显:要深挖广西民族文化富矿,突破语言思维局限

在京工作、生活整整35年,由于研究工作需要,我比较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我常常阅读其他民族的文学刊物,反而是广西的刊物读得不多。这让我想起一个文化界名家说的一句话:全国来讲,各个省区的文化都写得差不多了,唯有广西这个富矿挖掘得还不够。我赞同这一观点。与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相比较,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要打出特色和影响,要进一步推动,不断创新发展,两个问题很重要:对民族文化的敏感(敏锐)问题和创作语言的问题。

1. 很多少数民族作品往往是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早先如朝鲜族、土家族也有类情况,但随着深入挖掘,这种现象少了。广西民族作家作品恰恰缺少的就是这块。我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和丰富,但我们往往不留意,不敏感。例如我们的山歌当中就有很多惊人的东西,如有鲜明的文学想象和文学虚幻的色彩。壮族的那文化、那风俗,隐含着哲学意味等。因为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习以为常的文化不够敏感。因此不妨多读其他民族文学创作,例如阿来。广西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如瓦氏夫人,要注意文化内涵。要考虑对民族命运、对人性的影响,这些深层次的内容。

2. 广西的少数民族,思维方式是民族的,写作却是使用汉语,思维方式的切换时要突破局限,突破这个局限写作,才能够得心应手。

△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

张燕玲:广西的多民族作家有着现实关切与忧患意识

广西多民族的作家,面对时代巨变,大部分已经建构了自己理解现实想象历史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多民族作家有着现实关切与忧患意识,尤其是跟自我建立了关系。

一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感、时代感和艺术的多样化。以小说为例,土家族作家田耳,作品《一天》,就在二十四小时内细微描写每个卑微的个体,有沉重也有鲜活。他们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一个时代。如壮族作家凡一平,作品的现实感,将我们带入少年时代。红日《驻村笔记》描写了很多荒诞的扶贫经历,放大了他过去的经历。李约热的《人间消息》多了现实感,人世有了光亮。

二是广西多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现代感。现代方针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感。对于民族文化,要现代重塑,这是文学的自觉。作品会自然透露出边地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意识。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种特质在民族文学漫长的历史,落在小说,可能就是符号的体现。要重新认识这些前辈,他们是民族现代性的典范。民族共有的普遍性才是民族文学的根本所在。陶丽群的《推开一扇窗》,暗流涌动,充分体现亲情、人性。

△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副主任凡一平

凡一平: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耻,也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荣

这是我长期以来的写作状态,这个问题多年来和我如影随形。一个人在成为作家之后,作家前面总有很多定语。对于我,那就是少数民族作家或壮族作家。像帽子,像供人识别的手环,摘不下,像人种肤色一样。我出生在壮族农村家庭,17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我是少数民族,却努力汉化自己,我是壮族作家,却用汉语写作,这是我的现实和宿命。但我的自信却恰恰来自于我这个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2008年后,我写作重心由都市转向乡村,我所依存的民族和上岭村庄,已然成为我的护身符和风水宝地。我再也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耻,但也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荣。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尊严,都是平等的。少数民族作家不是贫困户,只有自力更生,出人头地才值得光荣。文坛就像一副扑克,每个作家都是一张牌,都有自己的身份、职责和使命。

田耳:民族融合和民族虚无是同时进行的

在我的家乡,土家族和苗族聚居,自小没有对身份认同的疑惑,民族身份不明显。小时候,对 “苗”的认知是“你的苗脾气又犯了”。民族融合和民族虚无是同时进行的。离开家乡后,才开始对土家族感兴趣,在此前,觉得与汉族无区别。例如今天,大家的民族从衣服上是区分不出来的。所谓民族性,就是骨子里的民族基因,不要刻意而为,而是在自由创作时,自由出现的,是可以看到的。很多时候,看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无法区分的。比如东西老师的作品里,充满预言和寓言,小说有清晰的景象,有骨骼性。广西少数民族创作就目前来看,题材比较狭窄,风格比较单一,并且在不断萎缩,因此还得要摆脱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封闭状态。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建平

王建平:要为“民族”和“世界”搭一座桥

第二个议题的“全国”要改成“世界”。目前有很多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没有能够走向世界。民族文学走向世界,需要通过大众传播,这就需要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才能让它走向世界。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突出文学的人类共性。文学传播要求共性化。文学也是商品,通过商品渠道去流传。因此作家必须要从各种方法,从文学共通性入手。民族作家在创作时要心中有桥,努力对接世界文学语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有民族,二者相互辩证。比如韦其麟《百鸟衣》,是用壮族山歌形式来表现世界的情感,让世界读者感受到壮族文学魅力,形成一个壮族文化的世界品牌。

陈祖君:文学创作要与世界文学语境对接

目前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主题包括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成长、孤独等。作家如果加入这样的一种语境,就可以对接世界。我最近看了两部报告文学,一部是描写关爱孤儿学校的《明天学校》,作者加入“我”的视角以纪实性散文笔法描述,不局限于非虚构等标准。对于孤儿儿童得到关爱,应该更多关注现实,使忧思更有深度。另一部是壮族作家林超俊的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以壮乡为背景,描写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成长故事,内容翔实饱满,算是一篇应时佳作。

作家创作应该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要强调艺术的本性,要关注世界性的、共同的话题。广西作家有双重视角,大众视角与边地视角,可以创作出多元化、不同深度的作品,这可以让广西作家能走得更远。

王迅:通过文学史的梳理来给民族作家定位

1949-1988年,这个时期广西民族文学是时代共鸣和意识形态的书写。比如《百鸟衣》,人物有民族意识,但缺乏升华民族精神。1978-1988年,以韦一凡为代表的壮族作家作品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988-1989年,广西文学的“88反思”之后, 90年代趋于民族化的创作态势,超越民族性,突破民族身份,文学新桂军开始崛起,涌现出鬼子、凡一平等一批优秀的民族作家。

人文地理和精神结构的建构。田耳的作品,现实感浓厚,有现实的地标。这是创作获得认同的一个原因。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超越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是通过对精神文化的建构。广西的民族文学要与民族融合关联起来,积极融入主流创作之中。

△广西教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张淑云

张淑云: 文学写作要有意识激活地理文化的精神性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作品与影响。这是新时代作家超越自我的新精神。凡一平的《蝉声唱》描写故乡上岭村,互换身份的故事。上岭既是地理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故乡。新时代要寻找个体和切入实际的通道。红日的《驻村笔记》把握时代脉搏,精神地理,是现实的前哨基地,建成时代地标。瑶族作家光盘描写桂北湘江,都融入了侗族作家莫俊荣描写侗族建筑,古朴生命和哲学思想。文学写作的威胁就是趋同性,所以要有意识激活地理文化的精神性。

冯艳冰: 更多关注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呈现生活

文学创作实践不需要帖标签,我从阅读者角度来谈,用普遍标准来衡量作品,社会是什么样子,作家与当代生活是什么样子。作为编辑选稿时,我不会考量作家的民族身份,主要关注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呈现他们的生活,留下什么烙印。比如壮族诗人石才夫诗集《流水笺》,地道的土本,读起来轻松随意,用诗歌思维观察世界,表达内心的感受。是侧目之间的一瞥和小视角下的见闻,建立了一个深刻的系统,创作以思想见长,具有艺术魅力,在诗的结尾,都会关照全诗。又如黄芳《听她说》,精神思考和丰沛的情感,是自然生长的,像树梢上的春花秋月。要有敏锐的触觉去挖掘社会核心。

《广西文学》诗歌双年展,以开放的态度,国际的格局,打开门走出去,近几年和河北、云南、四川等省区合作办展,2019年还邀请到新加坡诗人参展。

曾攀:广西文学呈现出正面强攻的态势

广西文学从单兵作战到游击战再到阵地战,现在已形成正面强攻的大规模战役。广西文学正处在强盛时期,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许就能开山筑路抵达高峰。俗话说“不走千条路,宁翻一座山”,广西文学需要拿出这种气魄来勇攀高峰。

但攀高峰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是广西文学的纯度,文学的文脉和文风,要有地方性的文学风气;二是文学的难度问题,持之以恒把这口井凿出水来;三是文学的强度。自我的设定,作品的质量,要有深度厚度这样才有强度。

石才夫总结:抓住广西文学最好的时代,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研讨会共有12位发言者,包括书面共13位。他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评论。这些发言,既有史的梳理,有面的把握以及个体的研究,对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具有启发和指导性。新时代以来,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学桂军的崛起,无论从数量和规模都创下了新高。广西作家获得过不少国家级文学大奖,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学成就的标准,获奖只是其中之一。获奖是重要指标,要努力争取。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好的经验要总结,不足要思考。从全国格局来讲,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广西少数民族文学不能缺位。

图片:陆政凡

责编:王新颖

审核:蒙树起 梁 晴

监制:韦尚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邕举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如何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

“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如何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

作品,现实题材,何堪,浙江省,中国作协,华云,陶燕,故事,副主席,深度,网络文学,随侯珠,研讨会,浙江,迷路,网络,唐龙,曹启文,欧阳友权,作协,作者,信度,大江,明月照,应许,温度,创作,发展,刘如,刘翔

2010-06-28 #故事阅读

“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杭举行

“抒写新时代的中国好故事——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杭举行

作品,现实题材,华云,浙江省,浙江,何堪,陶燕,创作,文化集团,信度,现实,温度,深度,研讨会,网络,题材,汪海,作协,研讨会上,随侯珠,作者,前景,大江,应许,工作室,明月照,网络文学,董事长,迷路,读者

2014-08-16 #故事大全

广电电视台《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办

广电电视台《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办

少数民族,动画片,广西电视台,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广西,动画系列片,动画,已完成,壮族,故事,李彦,黄著诚,项目组,侗族,中华民族,优势,大战,研讨会,瑶族,灯花,目的,记者,苗族,计划,部分,项目,原创动画,少数民族地区,中培

2020-06-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广电电视台《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办

广电电视台《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办

少数民族,动画片,广西电视台,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广西,动画系列片,动画,已完成,壮族,故事,李彦,黄著诚,项目组,侗族,中华民族,优势,大战,研讨会,瑶族,灯花,目的,记者,苗族,计划,部分,项目,原创动画,少数民族地区,中培

2013-04-29 #长篇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行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研讨会在京举行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项目,北京,动画系列片,文艺网,动画片,国家,青少年,原创动画,和发,广电总局,中华民族,优势,全国,作品,动画,文化,广西,特色,群体,问题,传播,创作,不代表,传统文化,原创动漫,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

2020-06-19 #长篇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王勇英,创作,孔学堂,故乡,贵州,作品,地方,村庄,儿童文学作家,童年趣事,成长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很喜欢,乡土文学,人民,作家,广西,少数民族,巫师,文学创作,文化,老家,记者,讲座,都市,生活,作协,去了解,地域文化,童年时光

2018-11-12 #长篇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王勇英,创作,孔学堂,故乡,贵州,作品,地方,村庄,儿童文学作家,童年趣事,成长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很喜欢,乡土文学,人民,作家,广西,少数民族,巫师,文学创作,文化,老家,记者,讲座,都市,生活,作协,去了解,地域文化,童年时光

2014-10-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在孔学堂追忆童年趣事!王勇英分享创作路上的成长故事

王勇英,创作,孔学堂,故乡,贵州,作品,地方,村庄,儿童文学作家,童年趣事,成长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很喜欢,乡土文学,人民,作家,广西,少数民族,巫师,文学创作,文化,老家,记者,讲座,都市,生活,作协,去了解,地域文化,童年时光

2018-04-06 #故事会